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要知道雄强,但要守住雌柔,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溪谷。成为天下的溪谷,那么恒常的德性就不会离开,最后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要知道白色,但要守住黑色,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范式。成为天下的范式,那么恒常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最后回归到无极当中。要知道荣耀,但要守住羞辱,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河谷。成为天下的河谷,那么恒常的德性就富足了,最后回归到质朴当中。朴实的“道”分散了就形成万物,圣人运用它就成为百官之首。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不割裂的。
本章讲的是“三知”、“三守”、“三复归”。
“三知”、“三守”中的“知”和“守”的对象虽然不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但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雄和雌、白和黑、荣和辱是一对阴阳,那就是要知道阳性的事物,守住阴性的事物。
第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雄”和“雌”是一对阴阳,雄代表阳性的事物,“谿”是指溪谷,溪水流注的地方,实际可以理解为大海,是指万河万流归聚的地方。你只有守住雌性的东西、阴性的一面,才能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向的地方、所归宿的地方。只有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宿的地方,才能“常德不离”。“常”字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都写成“恒”,为什么后来的通行本改为“常”呢?这是因为避讳,汉代有一个皇帝,名字叫刘恒,所以就不能再叫“恒”了,要改为“常”。这个“常”是“恒”,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恒常的德性是永远不变的,德不变,就是道不变。这样道和德都不离开自己,最后“复归于婴儿”,回到婴儿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书名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很简单,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无形的本体。天下万物就是个道字,但是这个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德。正因为是“德”,所以我们都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所以道和德是一回事,是表里关系。当然也有人理解,《道德经》一开始是“德”,又和我们今天这个“得到了这个东西”的“得”相同,所以“道德经”就是“得道的经典”。不过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窄了。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和“黑”是一对阴阳,白是阳,黑是阴。我们中国有一张世界上最美的图,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就是黑白两色组成的,好比两条鱼互相纠缠在一起。当然你们看到的太极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老子要坚守黑的东西、坚守阴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就是天下的楷模,或者叫天下的法则。“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成了天下的法则,常德才不会有差错,道也就不会有差错了。“忒”是差错的意思,“不忒”就能复归到无极当中去。
《周易》讲“太极”,老子讲“无极”。当然《周易》也讲到“无极”,只是没有用“无极”这个词,而是用了“易”字,“易有太极”,“易,无思也,无为也”。这里的“易”的意思等同于老子讲的“无极”,可见老子和“大易”是相通的。
第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和“辱”也是一对阴阳。“辱”是什么意思?是“荣”的对立面,污浊、污下的意思。荣耀是外显的、上面的东西。比如说火是最耀眼的,是往上冒的。而污是下面的,是流水,流到低下、污浊、污秽的地方去了。要守住这个污下的地方,守住居下的水。荣和辱相比较而言、荣是阳性的,辱是阴性的。老子主张要守住阴性的,知道阳性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谷”,谷就是河谷,是河流归宿的地方。“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当你成为天下万物的归宿的时候,你的德和道就富足了、丰富了、完美了,这时候你也就复归到了质朴当中,质朴就是道的状态。
好多人说前面二知二守我都好理解,这最后的“知荣守辱”我没法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别人羞辱你了,如果你把羞辱看得很重,那么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你就会很累,很不开心,你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可是如果你不把它当一回事,甚至不把自己当一回事,把自己彻底放下,放在最低的位置,从内心里就是这样,把自己放到“无”的境地,放到最低下的境地,放到最羞辱的境地,好了,你一切都豁然了,什么都想得开了。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越不要脸,越有脸;越要脸,越没有脸”。
这一章中的“三知”、“三守”、“三复归”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要知道阳性的东西,守住阴性的东西,复归到最本原的状态中。“三复归”的婴儿、无极、朴都是最本原的“道”的描述。
老子在这章中实际上是教我们怎样对待中西方文化,包括怎样对待中西方管理,怎样对待中西医结合。那就是“知白守黑”!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当然中国文化是阴性的,是黑;西方文化是阳性的。是白。我们一定要“知白”,要了解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管理方式。西方医学,但一定要守住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包括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国传统的医学,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叫做文化的本体主义。本位主义。
有人说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我不否认。我们就是要“知白守黑”,要保住。要守住中国文化的这个根,守住中华民族的魂。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老子的殷切希望。
当然阴阳是分层次的,我们的文化跟西方相比,当然属于阴性文化。而我们文化本身又有阴有阳,比如说儒家偏阳,道家偏阴。所以五千字的《老子》是主张反对儒家阳性文化,坚守道家阴性文化的。
无论是雄还是雌,是白还是黑,是荣还是辱,最后都回归到无极状态去。所以,老子讲无极啊,无极是太极之前的,处于一种质朴混沌的状态中。“朴散则为器。”这个朴,质朴的东西,即无极,就是道原始与最终的一个状态。如果说质朴的东西散掉了,分散了,就形为器。器,就是器具,就形成万物了,万物不也是一种器吗?器,《周易》里面怎么说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里又是怎么说的呢?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孔子曰:“君子不器。”君子啊,不器。字面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器,就是一种器具,作为一个君子,他不应该追求那个器具,那个有形的东西。器具的格局是很小的,作为一个君子,格局要大,要有宏大的志向,同时不要被限制住了,你看那个器具它被限制住了,它是有形的,所以它是有限的。只有把这个格局放大了,心胸放广了,不要去汲汲于物,这样的话,心量就放得无限了,当你无限的时候,你的财富也是无限的。那么这个质朴的东西散了之后,就化成那个有形的,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物质,一个一个的器具。“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如果是圣人运用这个器,就成为百官之长。我们要用这个器,但是自己不能成为这个器,这个器是为我所用的。“故大制不割”,所以大的制度、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大器,是不割的,是不割裂的,是不分离的,是圆融的,合一的,不二的。后面的那个割,就是割裂的意思。这实际上是说,器因为是有形的,所以它的作用也就有所限制了,器越小,作用就越小,器越大,作用也就越大,所以要让大器发挥作用,就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在老子看来,多大的器,都还是有所限制的,只有回归质朴,回到道的状态,才能无所限制,无所不能,才能有大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