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没有瑕疵,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策,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别人却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别人却解不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利用外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内藏聪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爱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智慧却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玄妙。
“善行无辙迹。”“辙”,是轨迹;“迹”,是足迹。善于行走的人,他是不留下痕迹的,就好像车驶过了,却没有留下车轮的印子,没有车轮碾过的痕迹。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轻功极高的侠客,踏雪无痕。也可以说,做善事是不留名的。“善言无瑕谪。”“瑕谪”,就是瑕疵,过失。善于言谈的人,是没有瑕疵的。俗话说,言多必失,那是对普通人来说,对于真正善言的人,那是口若悬河,却左右逢源,而抓不到任何漏洞。“善数不用筹策。”“筹策”就是古代的计算工具。善于计算的人,是不用计算工具的。“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楗”是木旁,关门用木栓子,所以“关楗”就是关门用的门闩。善于关闭的人,即不用关楗也不可以打开。真正善于关闭的人,根本不用门闩,但是,这门还开不了。“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打结的人,即使他不用绳约,不用绳锁,别的人也是解不开的。
这一章的开头描绘了五种高人的形象,虽然没有做更多的描述,但我们马上会浮想联翩:这五种高人有的不留下任何痕迹而飘然行走在大地、江河上;有的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而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有的不用任何工具就能快捷地算出你出的任何一道计算题;有的只要他一关门你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打不开门,门上却没有任何门锁、门闩;有的不用绳索就能把你捆紧,而你却怎么也解不开,真是太神奇了。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看的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神奇人物吗?原来老子早就说过了。
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赞美这五种人的神奇功力,也不是要人们修炼出这些功夫,老子本来就反对心机、机巧,反对人为追求,这里说的所谓“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关键就在“无”字上,其实就是“自然”、“无为”的具体现。“善行无辙迹”就是行“无为之事”,“善言无瑕谪”就是行“不言之教”。因为按照自然之道,所以不必要刻意追求,不必要刻意用功,而是自然获得这种功效,自然而然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是希望我们统治者不要有意而为,要符合自然大道地治理国家、治理百姓。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真正得道的人,是善于救人而不会抛弃别人的人。因为善于救人,善于救助别人,所以就没有那些被遗弃的人。按照佛家来说,这种人就是什么?就是菩萨。佛是最高的,其次是菩萨,再次是罗汉。佛有三个觉:自觉、觉他、圆觉,也就是说自我觉悟,让别人都觉悟,圆满觉悟菩萨叫菩提萨陀,菩萨就是自我觉悟,然后又让别人觉悟。还差一个圆觉,如果再加一个圆觉,那就是佛。菩萨善救人,普度众生,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大家都被她救助,就没有遗弃的人,没有那些苦难的人,是吧?而那些只有自觉的人,就是自我觉悟了,最高级的是罗汉。在小乘佛教里面,人人都不能称佛的。人达到的最高位就是罗汉。但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人人皆可成佛大乘佛教影响的是我们中国佛教。人人皆可为圣人,人人皆可以成仙,人人皆可以成佛。这样天下就没有弃人,没有被遗弃的人。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你善于拯救事物,事物也就没有被遗弃的时候,全部都被你拯救了。
如果从现代管理上来讲,作为一个领导也要“常善救人”、“常善救物”,那么怎样救人、救物?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充分地发挥人和物的潜能,这样就不会有被遗弃的——没用的人和物了。一个领导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怎样用好人?关键在于知人。怎样知人?关键在于开发出自己本身的潜能,本明的智慧。开启了这种智慧,自然会洞悉每一个人的秉性、特长,然后将他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让他发挥出最大的才能。这才叫“无弃人”、“无弃物”。
“是谓袭明”,这就叫做袭明,明就是明了,明白,可以理解为内藏圣明。佛家说无明,无明就是一切痛苦的开始,有明那你就是觉悟了,这就叫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些觉悟的人当然是不觉悟的人的老师,他会让你不惧觉悟,不惧为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而那些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所以说是相辅相成的。那些为善的人,那些觉悟的人,当然是没有觉悟的人的老师,这个没有问题。可是,反过来,那些没有觉悟的人,那些不善的人,他也是善人的一种借鉴。“资”就是借鉴。这也就如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人要想到向人家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他的毛病。不善的人,当然可以成为善人的一个借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贵”,是不看重,不尊重。“不爱”,就是不珍惜、不爱惜。不看重他的老师,不珍爱他的鉴戒,虽然自以为有智慧,却是大迷大误的,这就叫做精妙、玄妙。要不要尊重他的老师,要不要尊重他的借鉴,要尊重,还要尊重你的对立面,要把对立面变成自己的鉴戒,以督促自己时常进行自我反省。这样你就能增进自己的品德,超越自我。佛家讲“八苦”,其中之一是“怨憎会”,最苦的是什么?冤家对头就坐在你办公桌对面,一抬头就能看到他,抬头不见低头见,总在怨恨他,你说多苦,那怎么办?这个苦是谁造成的?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吗?哪有什么冤家对头?是你自己造成的,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换一种思维,把他当成一面镜子,映照自己缺点的镜子,为什么我恨他,是否我恨他的原因正是他恨我的原因,三省吾身之后,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你把你的冤家当做自己前进路上一种可以借鉴的力量,那你还苦什么?你就不苦了,所以苦和乐都是自造的,自找的。你转换一下角度,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老子教我们除了从正面去看问题之外,也一定要从反面去想问题,这样绝对能得道。
这章最后老子阐明了善与不善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将“不善”理解为“恶”,是不对的。“不善”可能会变恶,也可能会变善,是善和恶的中间态。如果以一种自然、平等、符合“道”的眼光来看待善与不善,其实就能平等地对待了。一来所谓善与不善的价值判断本身就可能有问题,二来善与不善是可以互相转化,相互借鉴的,所以都要尊重、都要善待。尤其对不善的人和事,不要鄙视他们、遗弃他们,要鼓励他们以善为师,也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一种鉴戒,这就叫做“要妙”,其实是大慈悲、大平等之心。不要区分高低、贵贱、对错,大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所谓的不善、贱和错也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善人对不善者采用不善的态度,憎恶他们,善人也就成了不善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