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养壶意识
很多人用铁壶不知道要保养,其实,铁壶的关键在于养,铁壶保养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使用它,爱抚它,把它当知心好友,铁壶是有灵性的,而不仅仅是一种茶具。
二、用心养壶
掩护是一种人生修炼,“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用心的人会找寻好方法,善用各种安全的养壶动作来养壶,用心良苦铁壶会感知,会因你的努力而改善变好。
三、用时间养壶
用密集的时间养铁壶,好似特别训练一般,增加养壶时间与频率,最好是不间断的熬煮养壶。壶中注入七八分满的水,壶盖侧置微掀使其透气,煮沸时也能不溢出是最佳状态,熬煮至壶内水剩余三分之一时,再加入水反复熬煮到白色水垢出现,一直到看不见锈斑迹为止。
四、用知识养壶
良好且充足的知识,才能够正确选择有关养铁壶的好方法,若是知识不足时,极可能把好铁壶任意置放到漏水,甚至破洞而不自知,或者原本健康的铁壶,因错误的使用导致毁坏不堪用,有些人以为当铁壶养成好水垢后,即能长长久久不生锈,但有些铁壶却很容易再长出锈斑。这方面可能还得参考岁月侵蚀状态,而可能有不同的变化。此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对策,就是将铁壶熬煮的时间加长,增加每日使用的次数与频率,能做到上列要求,一般而言应能有效改善铁壶不良情况。
五、用对的水养护
常有一些朋友问及,用山泉水、瀑布水、井水、纯水、自来水等,到底哪一种水最好?其实这个问题应根据实际使用水体概况。每个地方的山泉水、瀑布水成分都不尽相同,假如用来养壶的水,经过一定的时间熬煮后(至少须经二、三小时以上不断的熬煮),养护若成效不彰,则可能是需要更换另一水体再测试时机;但亦有特殊情况,例如有些铁壶因旧有之水垢难以去除,而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数天乃至数周)熬煮,方能见效。养壶所使用的水,应先从生活中最方便处取得,原则上应依循由近而远要领,千万不要因慕名而舍近求远。
六、用较大的火势养壶
一般煮水用壶,只要铁壶煮沸时热水不溢出,火势大小可任意选择使用,但欲速成养壶,则宜选择较大或最大的火势,所谓“滚石不生苔、滚水不生锈”的道理与真义在此不谋而合。
养铁壶最忌心急,宜平心静气稳健行事,当做是人生另一种修炼,诚敬待人接物,此壶自己养,福可自己享。
中长期保养
中长期保养建议一年进行一次。
对外壁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观壶,即查看壶的外形,观察壶的外壳保护是否完整,如果没有出现起壳的现象,就不要轻易去保养它。
如果发现出现了问题,保养的方法是上油,但上油是有很多讲究的。
首先要选择无色无味的油,如橄榄油;接着轻轻地滴一滴在盏上;然后不断地摇晃直至油在盏上变成很薄的一膜一样;再用油刷朝同一个方向均匀上油,要注意上油时壶要有微微的余温,帮助壶对油的吸收;最后注入温水开始烧水,同样是为了让壶全身均匀地吸收油,这时可用干净刷子蘸上茶汁不停地轻刷,不断稀释油的浓度。(上油时只需涂抹壶身,把手处不用上油)
日常保养
内壁:对铁壶内壁的保养是短期的,一个月做一次“九开九闭”即可,尤其是不烧水的时候,这是为了保持水垢的稳定性,让水垢的附着力更强。
外壁:外壁的日常保养就是在你喝茶时,用刷子蘸上茶汁轻刷外壁就好,平日里使用时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经常用手抚摸它。
日常维护
把梅花炭放在壶里面,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再用保鲜膜将壶的表面裹住。
温馨提示
1.无论是新壶还是老铁壶都一定要阴干,很多人用炉烤老铁壶使它快速变干是不可行的。
2.不使用时放在高处,一方面是高处灰少,一方面是不容易碰到,一定要记住保持壶敞开。
3.如果有养不起水垢的情况,建议用依云、农夫山泉的矿泉水,上垢很快。
4.辨认老铁壶的最佳方法是观察壶嘴,那是作不了假的。
Tips
开老壶时一定要专注,尽量在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因为气候和水质的变化都会对壶造成影响。
新壶在使用1~2个月后会出现红点点,这很正常,不用担心。
新壶开壶时需要“九开九闭”,之后只用煮新茶就行,不用老茶熬煮,为的只是清洁它,让它没有生铁的味道,并且养好水垢在之后使用时不易生锈。
铁壶这两年在雅玩市场炙手可热,有不少玩家认为把它快速用旧、水垢越厚越好。但这么做真的正确吗?
如果你是使用铁壶,已有段时间的朋友。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在那天不经意地发现到,铁壶内部好像长了一层未知的物质。我想多数的壶友,都知道那是水垢。所谓水垢,简单的说,是水中的矿物质,如:钙、镁。因加热后导致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所形成的一种结晶。
使用过程中,每天胡乱去除内壁所产生的锈迹与水垢,久而久之铁壶开始漏水了。为此请台湾铁壶客的经验是:为了壶不烂掉,拼命使用,让水垢能迅速附着。
不久,自己玩儿的铁壶内壁出现了一层快速养成的水垢保护层,铁壶安全了,那叫高兴。于是逢人便吹:“用铸铁茶壶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饮茶会出现山泉水效应,可有效提升口感。
关于水垢,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因为就本人所知,有在使用铁壶的朋友,对于水垢的看法,却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水垢会影响铁质的释放,也会影响美观,所以会去除掉它。但也有人认为,附有水垢的铁壶煮出来的水,口感上浑厚且圆融(滑)也较好喝,所以会想尽办法养水垢。就个人的经验来看,我是比较支持后者。的确有水垢的铁壶,煮出来的水的确不错,可是要用来泡茶,在茶类的选择上就必须注意。
因为这样的水,对以重香气的茶类,如:绿茶系-龙井、碧螺春、日本绿茶等;轻发酵系-高山乌龙、金萱、翠玉等,有压抑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泡出来的茶,香气方面可能会较不轻扬,比较没有茶叶新鲜活性的感觉。话虽如此,却非常适合用来泡重口感的茶类,如:普洱老茶、台湾老茶、铁观音、岩茶或其他焙火的茶类等。个人曾经比较过,用这两种壶煮的水,来泡重口感的茶类。结果使用有水垢的壶,煮出来的水,所泡的茶,口感上相当不错,确实有加分的效果。
另外对于认为水垢,会影响铁质释放的朋友。在此提供一个自己实际发生的经验,本人曾经使用过一把补过的壶,水垢也养成,后来想长期放置不用,于是上了一点油在壶外部保养。结果几天后,看到壶的内部竟也渗进油。从这个例子来看,再怎么包裹完全的水垢,其实还是会有空隙,所以对于铁质的释放影响应该有限。更何况有水垢的壶,其实能阻挡空气,也有防锈的功能。由此看来水垢,还真是好处不少。所以排斥水垢的朋友,有机会不妨考虑看看,使用有水垢的壶。
养成时间
至于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养成水垢。这里先说明,我对养成的定义是:"让水垢能完全包裹,铁壶内部形成一层膜"。或许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里就先使用我的定义,这样往后在说明时,才有个统一的标准。接下来,就是自己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要花费多久时间才能水垢养成。(目前尚未完成,但已有初步成果。)接下来请看三张照片
照片一 :连续每天二次使用井水来煮,经过二个月后所得到的结果。
照片二:连续每天二次使用井水来煮,经过四个月后所得到的结果。
照片三:水垢已养成
化学反应 铁壶成金的秘密
一提到化学反应,第一反应就是非天然、对身体不好。可是生铁铸造的铁壶偏偏是因为煮水所产生的微妙化学反应,而成为茶道中煮水器具的极品选择。姜宗志介绍说,由生铁铸造的铁壶,煮出的水会出现山泉水效应,对泡茶有加分的作用。一般铁在食物中主要是以三价铁存在,胃酸与铁反应再生成二价铁离子以被吸收。用铁壶煮水,铁壶会释放出二价铁离子,直接被人体吸收,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铁质。另外,铁壶煮水过程中,还可以吸附水中的氯离子,令口感更软、更甜。
老铁壶 越用越好
老铁壶既可用来作煮水器养生,又可当作一件艺术品欣赏,抑或是古董品收藏,三合一的特性让老铁壶备受青睐。现如今,老铁壶收藏为越来越多的国内茶客喜爱,成为品茶、论茶之余的新情趣。老铁壶非常实用,不像其他老古董,要敬而远之、束之高阁。老铁壶收藏有养水垢一说,一般新铁壶开始使用后约5天左右,内部会出现红色像锈斑一样的东西,10天左右会出现白色的水垢,长期使用后,内部会全部变红。这层水垢是铁壶的保护层,和汽车过了磨合期更好开一个道理,有了这层精心养成的水垢保护层,铁壶会更加好用,煮出的水也更稳定。
曾和日本南部铁壶的前辈讨教过,前辈们还是建议:注重保养,特别是每天的使用,当日水壶的蒸干干燥相当关键,建议保留铁壶原有的本质,不要加入任何不必要的添加物......
说到水的问题,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自已曾经走过冤枉路,刚开始还是新手时,认为只要常常煮,就会有水垢生长。所以对水的选择不是很在意,因此就近用家里的RO水来煮,结果使用将近半年的时间,根本就没生水垢,就连一点渣渣都没有。后来询问前辈才知,若要养水垢,最好还是使用未过滤的水较好。因为水垢是水中矿物质的结晶,若是水中没矿物质那来的水垢。所以自己就改用自来水来煮,结果也不尽理想。之后在前辈的建议下,选择矿物质就较多的水,通常山泉水跟井水都是不错的选择。因自己取井水方便,所以改用井水来煮,结果第一个月就有初部效果。壶内确实已分布了一点的小水垢,到了第三个月,壶的上缘部分就已经布满水垢。由此这个例子看来,水的选择其实是相当重要。
所以玩铁壶也应该有一些科学精神,盲目跟风或急功近利都不可取。
一、尽量避免干烧在壶内无水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再加热。因为反复而持续的空烧,会缩短铁壶使用的寿命,也有可能将铁壶烧裂。
二、防止温差过大所谓温差过大指的是:壶体温度与水温,两者温度相差过大时。如:壶温低时,加入热水或壶温高时,倒入冷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76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名家新作|少石建水陶壶新作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