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茶器

真行家慧眼识银壶

品茶 2023-05-03 04:52:10

真行家慧眼识银壶

大道之雅,莫过于茶。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道之精神,又在于器。人都说“茶器之中,以银壶为尊”。可银壶也分“三六九”等,在银壶之中,又以什么为尊呢?

判断一把银壶优劣的标准有哪些?

1.看银料纯度

银壶的纯度,也就是银的成色,不仅决定银壶的质量,同时也决定银壶的使用价值。

银有杀菌的功效,和硫化物反应会呈现黑灰色。古时用银针鉴毒,也是这个道理。银壶煮水时,壶内会有少量银离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质,即“若绢水”。银离子水呈弱碱性,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稳态系统,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物质,更能中和人体酸性体质,达到保健作用。因此,银的纯度越高,养生效果越明显。反之,若银纯度不高,不但达不到保健效果,反而可能会造成重金属堆积,对人体有害无益。

如何判断银壶的纯度?

答:市面上的银壶,原料最纯的当然是99.99%足银,国标一号银,简称S999,谓之足银。之后也有S990/S925。但有的银壶厂家号称纯银,实际上是镀银的。中间包一层其它材料,内壁外壁两面镀银,使用久了表面镀层会逐渐剥落,显出内里的非银物质。甚至有的就是白铜,根本就不是银。

其次,可以采用敲击法。由于银的质地较软,敲击银壶表层时不会发出金属回弹的清脆的铮铮响声,而是较为低沉的吧嗒吧嗒的响声。

注意:银质软,用力敲击可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凹坑,敲击时需注意力度。

可以采用硝酸试剂法检验。这种方法可信度较高。操作的时候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壶表面。S950以上的银仍保持银白色,此外成色越低,会逐渐变成隐绿、微绿、深绿甚至黑色。

注意:硝酸为强酸,滴定时要注意安全

当然,最省事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国家检测证书。

2.看设计,看工艺

翻开银壶的器形演变历史画卷,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手工银壶传承至今,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壶型,把手,壶摘,壶身纹饰,均千变万化。

壶型风格的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商周青铜时期的古朴粗狂,唐宋时期的清丽脱俗,元明清时期的高贵优雅等等。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器形设计如瀚海繁星。选一把自己喜欢的银壶,享受足银时代生活。

关于慧眼识人的诗句

1.劝人用慧眼看人的诗句思君若汶水 ——李杜在汶河流域的交情 郭宗忠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是唐天宝四年(公元745),李白、杜甫同游齐鲁,在兖州分手后,李白在沙丘(即今新泰西南天宝镇古城)写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一首诗。往昔两位诗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的情景,怎么不让诗人李白忆起。

诗人高卧沙丘之上,远望城内与杜甫一起览胜的大觉寺古树,从城南悠悠西去的汶河水,激起了诗人对杜甫的深切思念。 大约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从湖北安陆移家到东鲁兖州任城(即今济宁),与汶河流域的韩淮、裴征、孔巢父、陶沔、张叔明隐居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

至今徂徕山礤石峪的石头上还刻有李白书写的“竹溪”二字,还有李白李白作于天宝元年夏季的《游泰山》六首诗,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奇丽景色,还写出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种超凡脱俗的游仙之语。李白与杜甫都热爱大自然,长期的漫游生活,使他们写下许多与优秀文化古迹、名胜有关的诗作。

杜甫在漫游齐鲁大地时写过《望岳》诗,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登泰山的朝气和李白登泰山的洒脱自然成高格。天宝四年(745),李、杜又同游齐鲁。

泛舟东鲁门,遍游古迹,在李白寄居的沙丘城对饮。李、杜进一步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情。

天宝四年秋,他们二人分手了,李白置酒饯行,赋诗赠别,写下著名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是啊!“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杜一别之后,就像飞蓬一样,两位伟大的诗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杜甫更是一往情深:“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开庾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连梦中都牵挂、想念着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可见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赞美和对诗人的情真意切,而何时才能再次相遇,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遍游池台,这是多么令人难忘,又令人向往的事啊! 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成为诗坛佳话。李杜各以慧眼识才、识知己,结成了挚友,他们深厚的友情像汶河水一样浩荡不息。

2.慧眼识人的名言名句1、远使之而观其忠。

让人去远方任职,以观察他们是否忠诚。2、近使之而观其敬。

让人就近办事,以观察他们是否恭敬。3、烦使之而观其能。

让人处理复杂的事务,以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对人突然提问,以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给人紧迫的任务,以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将财物托付于人,以观察他们是否清廉。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告诉危机的情况,以观察他们是否守节。8、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让人喝醉,以观察他们醉酒时的仪态。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使男女杂处,以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1、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

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可以叫做正名察物之材。2、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

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可以叫做构建框架之材。3、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

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可以叫做通达有识之材。4、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

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可以叫做擅辩畅论之材。5、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

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可以叫做权变敏捷之材。6、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

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可以叫做持守善论之材。7、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

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可以叫做善攻善克之材。8、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可以叫做交易游说之材。

3.关于笑看人生的诗句有哪些关于笑看人生的诗句有:

一、定风波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岁夜咏怀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三、次韵赠清凉长老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过淮入洛地多尘,举扇西风欲污人。

但怪云山不改色,岂知江月解分身。

安心有道年颜好,遇物无情句法新。

送我长芦舟一叶,笑看雪浪满衣巾。

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贞观十一年

1.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

原文如下: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2.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

"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原文如下: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9.D

10.A

11.C

12.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4分,“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2分,“法”“无容”各1分)

⑶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4分,“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9.判决。

10.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2.⑴“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 “法”“无容”各1分。

⑶ “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4.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前一段原文,后一段翻译):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

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

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 [1]五月,壬申(疑误),魏徵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由此可知富贵时不希望引来骄横奢侈,而骄横奢侈却不期而至,这并非虚妄之言。

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

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

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薨。

彦博久掌机务,知无不为。上谓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精神耗竭,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安逸,竟夭天年!” [2]六月,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去世。

彦博长时间执掌机要,尽职尽责。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彦博因为忧国忧民的缘故,耗尽心力,朕见其精力与体力不支,已有二年,只是遗憾不能让他安逸清闲一段时间,竟致英年早逝!” [3]丁巳,上幸明德宫。

[3]丁巳(初四),太宗巡幸明德宫。 [4]己未,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世袭。

戊辰,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非有大故,无得黜免。 [4]己未(初六),太宗下诏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位亲王所任的刺史职务,均由其子孙世袭。

戊辰(十五日),又封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也令其子孙世袭;如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黜免。 [5]己巳,徙许王元祥为江王。

[5]己巳(十六日),改封许王李元祥为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谷、洛溢入洛阳宫,坏官寺、民居,溺死者六千馀人。

[6]秋季,七月,癸未(初一),天降大雨,谷、洛二河水涨满,溢出流入洛阳宫中,毁坏官家寺庙与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 [7]魏徵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7]魏徵上奏疏认为:“《文子》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可见信任在言语之前;同样的命令,有时被执行,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自从大唐美善兴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

如今确立政策,达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对待君子敬而远之,对待小人轻佻而又亲昵,亲昵则言语表达得充分,疏远则下情难以上达。

智力中等的人,岂能没有小聪明!然而并没有经国的才略,考虑问题不远,即使竭尽诚意,也难免有败绩,更何况内心怀有奸诈的小人,对国家的祸患能不深吗?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呀。”

太宗赐给魏徵手书诏令,夸赞道:“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意志骄傲懈怠,何曾身处三公高位,不能犯颜直谏,而是私下里说与子孙们听,自诩为明智,此。

5. 【阅读《贞观政要》节选,完成下题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闻:听说;善:赞美,赞扬;善:善事;恶:贬斥;恶:劣迹;亲:亲近;远:疏远.句子翻译为:我听说国君贵在表扬善事,贬斥劣迹,亲近君子,远离小人.②句中重点的词有:瑕:是指藏在玉中的黑点;善贾:好的商人;妨:妨碍.句子翻译为: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2)①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评价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近君子而远小人;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他采用以事设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铅刀一割”、“蒿兰同嗅,玉石不分”等设喻,劝告君主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答案:(1)我听说国君贵在表扬善事,贬斥劣迹,亲近君子,远离小人.(2)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近君子而远小人;他采用以事设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铅刀一割”、“蒿兰同嗅,玉石不分”等设喻,劝告君主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6. 贞观政要写贞观十年魏征的古文翻译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不知道你满不满意?如果满意的话,请尽快采纳。若不好,请速追加提问,我会尽力而为的!

7. 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 原文】1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1而薄2之,败诸鄑。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3焉,曰:“天作淫4雨,害于粢5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6。”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7也。言惧而名礼,其庶8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齐侯来逆9共姬。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10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11之。

【译文】十一年夏,宋国因为乘丘战役失败的缘故,又来侵犯我国。鲁庄公率军抵御,宋军尚未陈兵布阵鲁军就靠近攻击,在鄑地打败宋军。凡是作战,敌军尚未陈兵布阵叫做败某师,都已陈兵布阵叫做战斗,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军俊杰叫做克,覆盖敌军而击败叫做取某师,周天子军队战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过度的雨水,伤害了丰盛的谷物,为什么不来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我实在是对贵国不敬,上天降下灾难,又让贵国君主担忧,承蒙关注。”臧文仲说:“宋国怕是要兴盛了吧。夏禹、商汤责罪于己,于是蓬勃兴起,夏桀、商纣责罪于别人,于是忽然灭亡。而且列国有灾凶而君主称孤,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言语恐惧而正名于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说:“这人适宜为君,有体恤民众的心意。”

冬,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在乘丘战役中,鲁庄公用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宫长万,庄公的车右歂孙活捉了长万。宋国人请求释放,宋闵公讥笑他,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先生成了鲁国的囚犯,我不尊敬你了。”由此而担忧。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宋国人来报复,又被击败。二是宋国发生水灾,鲁庄公遣使慰问,而宋闵公似乎很感动,谦卑对待使者。三是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四是宋国将军南宫长万曾被鲁军活捉,鲁军应宋军要求释放了他,但宋闵公却讥笑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7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