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

茶百科 2023-12-01 02:04:23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对普洱茶有了更深的了解。随后,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了解了云南省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最后,大家一起观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感受了大理白族文化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云南省博物馆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对云南省的认认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走进云南省博物馆,亲身感受云南省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李欣说。

云南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形状、规格不同的紧压茶。

普洱茶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揉捻、晒干,此时称晒青毛茶,也叫滇青

刚制好的毛茶茶性很烈,不适宜品饮,没有形成普洱茶独有的香气与韵味,所以要经过后发酵工艺处理。

而根据发酵工艺不同,又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种。

生茶即将毛茶蒸压成紧压茶后自然存放,自然转化而成;而熟茶则是经人工渥堆后再蒸压成紧压茶。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早在西周时,茶树已传播到巴蜀之地,武王伐纣后,巴国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周王室,“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战国末期,秦昭襄王灭蜀,“始有茗饮之事”,此时茶才从西南传入中原。

虽然云南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但在历史上,云南属于“极边之地”,以至于茶圣陆羽也未能在《茶经》中记载云南茶事。

云南茶现于文字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陆羽一百余年后,樊绰所著的《蛮书》。

其中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其中提到的银生城,即当时南诏的银生节度,主要管辖当今的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产的茶叶称“银生茶”。

之所以是“散收,无采造法”,主要是那时云南制作工艺落后,没有唐朝内地的团茶、饼茶等。

这种落后的生产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才有所改善,明朝实行屯田后,将内地的制茶技术带到了云南,改善了散茶工艺,逐渐出现了杀青、揉捻、晒干等晒青毛茶加工工序。

之后,逐渐出现了饼茶、团茶、沱茶、砖茶等紧压茶。

同样,普洱茶一词最早也出现于明朝。

普洱是哈尼语,意思是水湾寨。

商周时属产里地,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隶属永昌郡,隋代时为“濮部”,唐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为“步日睑”。宋代时,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元称普日部。

明洪武十六年改称“普耳”,万历年又改称“普洱”,普洱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此后,普洱茶的名字开始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明万历年间进士谢肇渊在云南任职时,于《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是普洱茶首次出现了明确的文字记载。

清朝时,普洱茶已经名满天下,“味最俨,京师尤重之”。

自雍正开始,普洱茶正式成为贡品,供清廷御用,并出现了“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习俗。

如今,普洱茶具备“一山一味”“一年一味”的丰富风味以及越陈越香的特色和“香、甜、甘、苦、涩、津、气、陈”的品质特征,而成为诸多茶客心中最终的归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55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