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是在16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见过茶叶。拉木学在1559年出版的一部书中写道,根据一个波斯人的说法,中国出产一种被称为茶的植物,用水烹煮,可治多种疾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时间大约在1610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到了17世纪中期,饮茶在荷兰已经比较流行了。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通过翻译其他欧洲人的著作而开始认识茶叶。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日本的一位职员,写信给澳门的一位同事,请他代购“一罐上等好茶”。这可能是最早提到茶叶的英国人。17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这样的招牌:在英国,由于茶叶“非常稀罕,十分珍贵,每磅售价高达6—10英镑,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奢华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从现在起,本店首次向公众出售茶叶及茶叶饮品”,“价格仅为每磅16—50先令”。这块招牌还说,中国茶叶“有益健康,老少咸宜”,并且列出了茶叶的10多项功效,包括提神明目,健肝养胃,益肾利尿,增强记忆,促进消化,治疗头痛,预防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茶叶在当时主要被视作药物。正因为如此,伦敦的一家咖啡馆于1658年9月30日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时,强调茶叶是“所有医生推崇的美妙饮料”。这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则登在报纸上的茶叶广告。
正当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起来的时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凯瑟琳是英国第一位喜好饮茶的王后,她使饮茶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64年特地精选了一批茶叶进献给英国国王。在凯瑟琳的倡导下,英国女子也以饮茶为时尚。这样,饮茶之风以更快的速度风靡英国。
在英国,茶叶最初是在咖啡店中出售的。1717年,第一家专门的茶馆在伦敦诞生,名为“金色里昂”。与兼售茶叶的咖啡馆不同的是,“金色里昂”同时招待男女客人。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这家茶馆“淑女云集,细细品尝小杯中的美妙饮料”。此后,类似的茶馆纷纷出现,吸引了更多的男女。1722年,一个英国人赞誉说:“在我国引入的所有食品或药品中,茶叶是最佳、最令人愉悦、最安全的植物。”
18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19世纪中期,饮用下午茶的风尚在英国蔓延,最终发展成英国人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不过,由于自然及文化的原因,英国人更偏爱经过发酵的红茶。他们还喜欢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从而调制出别具英伦风味的茶饮。
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二者有何差异?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
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之品饮方式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 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这与中国人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在氤氲的热气中欣赏盛开的茶叶花,已是大相径庭。
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之茶道精神
“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与中国茶道不一样,维多利亚下午茶会是英国红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简朴却不寒酸,华丽却不庸俗。传统中,女主人一定会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最好的瓷器来接待宾客。而产自印度的大吉岭茶或伯爵茶以及精致的点心则成为下午茶的主角。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人们便在这种轻松自在下愉悦着自己的身心。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钟(俗称Low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现在每年英国白金汉宫举行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仍身着燕尾服、头戴绅士帽和手持雨伞,女性则需着白天穿的正式洋装,而插着羽毛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通常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之饮茶礼仪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仪式。饮茶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习惯,谈不上尊贵与宠爱。所谓的茶文化更多留恋于正式的茶馆里。与之相较,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称为“Early Morning Tea”。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称为“Eleven’s Tea”;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Five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还要喝告别茶“After Dinner Tea”。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 Party)、花园茶会(Tea in Garden),野餐茶会(Picnic Tea),花样百出,煞费周章。
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之影响
饮茶早已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自唐宋以来,茶即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不可一日无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剪影。时至今日,不论大江南北,不限五湖四海,甚至是异国他乡.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哪户家庭不是在演绎着“客来敬茶”的礼仪传统、享受着茶饮的美妙滋味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千差万别,但饮茶却是共同爱好。新疆维吾尔族就有“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云南的纳西族也有谚语说“早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打不动。”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被尊为国饮;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英国变成一个喝茶的国家,至少在民族营养、社会伦理、经济政治等方面,对英国现代文明的进程有过有益的影响。”英国人用本民族的牛奶和美洲的糖将苦涩的茶变成了甜饮料,使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于是,茶就成了香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生活必需品,成了日常食品干面包、奶酪、咸肉的佐餐饮料,特别是茶进入平民百姓家庭后,饮茶成为习惯化、仪式化的生活内容。下午茶不仅仅是温馨、宁静、和谐、休闲的家庭生活象征,为女性参与社交生活提供了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在陶冶性情、维护道德、塑造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上,都功不可没。而国内对茶叶巨大的消费量刺激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特别是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白银外流的窘境,将鸦片输入中国后,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滚滚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进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中国人饮茶并不只是起着休息和娱乐的作用,而是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而西方则缺乏这种哲学的东西。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首先是对喝茶情有独钟,清早一杯“床前茶”,便开始了一天的茶饮。多数英国成年人在被问到“你要喝什么饮料”时,回答都是“Tea forever(永远都是茶)”。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5杯茶,每年喝掉的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市场总销量的1/3。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是,发明了下午茶和炸鱼薯条。街头仍然到处都是卖炸鱼薯条的快餐店,但想喝到“真正”的茶就难了。英国的旅游指南上写着,想喝“真正”的茶只能去迎接富裕游客的高档宾馆,或去还没有使用袋泡茶的英国本地家庭。
所谓喝“真正”的茶,要先把茶壶放进热水里加热,所谓的“稳一稳”,然后放进产自印度大吉岭或阿萨姆邦、肯尼亚、斯里兰卡的茶叶,加开水,泡好后,倒进茶杯,加牛奶,最后放糖。想在Sainsbury's或其他超市、商场买到茶叶可不容易。Twinings、Jackson、Whittard等著名牌子的茶叶被放在货架最下方,顾客视线最先触及的地方摆着各种经济实惠的大包装茶叶包。这些茶叶包经济到每个小茶包都没有那根拴着标签的线绳。想买漂亮的金属盒装茶叶,只能去机场的免税店。现在,英国人把茶包直接扔进马克杯,沏上开水,泡一会儿,用勺或一把不锈钢夹子把茶包取出扔掉,然后才喝茶。在英国,有名目繁多的茶会、茶宴,人们相聚喝茶、谈天说地。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好喝茶,并乐此不疲。大多数英国人在就餐时很注重仪态,几人聚坐一桌,客气寒暄,彬彬有礼,轻声笑语,杯盏无声。总之,再难吃的食物摆上他们的餐桌后,他们也笑容以对,吃的优雅而快乐。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有个特点就是他们非常在乎喝酒。说到喝酒就不能不提当地的酒吧文化,我个人对此文化说不上有什么好感。它的确古老,但到今日却越发激情。它把白天的无聊转化成晚间的迷醉,又把迷醉发挥到疯狂。刚才在餐桌前交杯换盏的绅士小姐们转眼间便成了衣冠不整的醉汉,好像在这种气氛下大家会有一个共识,这里的醉态并不影响到你的声誉和地位,大家一律平等,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发泄生命。等到明早醒来,你还是那衣冠楚楚的绅士和小姐。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一些朋友眼中似乎有点奇怪,不过入乡就要学会随俗,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大家不妨也尝试一下英国人的饮食,也许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呢。
英国人爱好饮茶。从英格兰的多佛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几乎全英国都流行喝茶的风俗。 1657年以后,茶叶从中国传到欧洲,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喝茶可以延年益寿,明目健体。其后的200年,由于茶叶价格昂贵, 饮茶没有在社会上盛行起来。直到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大喜过望的英国商人和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东部地区大面积种植茶树,并加工装运回国。英国下午茶的普及便从那时开始,至今约有180年的历史。 英国的早餐和下午茶,无论是色彩和花样都比英国晚餐丰富。丰盛的早餐必佐以一壶咖啡或茶,才算是最好的享受。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英国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认为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和。英国的下午茶非常流行且有品位。下午茶一般配以可口的糕点,边吃糕点边品味英国茶。 全英国最著名的茶室约有125间。茶室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茶室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伦敦的酒店和百货公司也均设有茶座,其中以比卡地利的老百货店福登梅生及对面的皇家咖啡屋最为著名。福登梅生的茶座设在维多利亚式装潢的糖果部后面,四周画有巨大的淡彩画,描绘着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景。当你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轻音乐,一定别有一番感受。如果碰巧遇到一位帝国情结非常浓厚的英国绅士,他可能会喋喋不休地向你讲述大英帝国的历史或茶文化的故事。 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味道和品质,也很讲究饮茶的形式。一般来说,要有一套很讲究的茶具。比如,配备一套维多利亚古瓷杯、盘和纯银茶壶、茶匙。饮茶的时候,还要备有各式各样的蛋糕、点心,放在塔形的碟架上,花样繁多,干净整洁,十分讲究。饮茶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享受。在饮茶的时候,英国人也尽情展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个人修养。绅士在阳光下戴着墨镜,行为稳重,举止得体。茶具都轻拿轻放,室内比较安静。女士则谈吐优雅,举止从容,当有人从面前经过时都要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年长的女士在外面喝茶的时候,相互交谈声音很小,动作轻缓。 英国茶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这些茶都非常受欢迎。比如,玫瑰香茶色泽艳丽,香气四溢;樱桃梅子果茶、橘子柠檬果茶,果香浓郁,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十分惬意。 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英国早餐茶及伯爵茶。其中英国早餐茶又名开眼茶,系精选印度、锡兰、肯尼亚各地红茶调制而成,气味浓郁,最适合早晨起床后享用。伯爵茶则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香气特殊,风行于欧洲的上流社会。
英国人热爱红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许多不同的时刻,都会暂停下来喝杯茶。英国女皇爱好饮茶并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喝早餐茶的风气。英国女爵安娜玛利亚于1840年代带动了喝下午茶的习惯;维多利亚女皇更是每天喝下午茶,将下午茶普及化。 传统的英式下午茶,会在三层篮上放满精美的佐茶点心,有三道精美的茶点:最下层,是佐以熏鲑鱼、火腿、小黄瓜的美味的条形三明治;第二层则放英式圆形松饼搭配果酱或奶油;最上方一层放置令人食欲大动的时令水果塔。食用时,由下而上按序取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7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普洱茶标准
下一篇: 工艺造型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