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庄子:如何摆脱红尘滚滚的心灵困扰?

荆十三 2024-05-26 11:33:05

在《庄子》的第一章“逍遥游”中,庄子借几个寓言故事,讲了“小大之别”;又借与惠施的“有用无用”之辩,阐述了他的人生观。庄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遥。庄子认为,如要达到逍遥之境,就要做到“无所待”。大鹏需要风的托举,没有风它就无法飞翔;列子纵然得风仙真传,可以在天上飘然飞翔,没有风他只好落到地下来;宋荣子不以天下荣誉为非,不以天下非议为耻,看淡是非荣辱,但他仍然未能摆脱生命的生死大关。唯有那些“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忘记了小我、忘记了事功,忘记了虚名,从而“无己无功无名”,从而无情无累无扰,完全做到了“无所待”,他们是逍遥的。

微信图片_20240525122759.png

因此,庄子的《逍遥游》,其实讲的是他的人生观。庄子希望用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缚,达到心灵上绝对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体现的是庄子的人生观,而《齐物论》则是庄子的认识论。我们知道,认识论决定人生观,也就是说,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台,我们有责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丽的状态来赢得人生的鲜花与掌声,这种认识论决定了儒家的入世态度。因此,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和担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的使命感;是“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有立功”的人生态度。

而庄子的认识论来自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认为,万物的终极动力与根据就是“道”,“道”虽然无形无状,却统治一切驾驭一切,道虽无为,却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的发生作用,因此无论是人还是世界,都是道的产物,因此,人生就应该“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理论,不过庄子在老子的道的认识论的基础上,有了更新的创见,这个创见就是“齐物论”。通俗地说,“齐物论”就是平等地看待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物,二是人世间的意识现象。世间万物千差万别,有高山有深渊;有高低有远近;有广大有渺小,但都受到“道”的支配。

而庄子在《齐物论》中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邃高远的认识论——假如你站在道的角度去观察万物,你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样的,这叫做“齐物”。同样,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认识看似千差万别,比如美丽与丑陋,但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看起来是丑的,但你在情人的眼里是最漂亮的;再比如,成功失败、尊贵与卑贱等,在庄子看来,这种差别其实没有真正的标准,都是人的主观判断在起作用。而事实上,庄子认为主观判断受到人私心的影响,因而是不足为据的。

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多数人的烦恼就是因为执着、放不下而来的,缺乏老人这样的抗干扰能力。心静,才能面对巨大的诱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本心。

静,是一种境界。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这就是说,心中的平静,可以拂去外在的燥热。真正的宁静是踏实的,而不是一静下来心里就空得慌,所以,让人感到很舒服。

心静,并不是要求人们放下生活和工作,回归到深山老林,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不能远离红尘,那就把虚静之心变成一种常态。

觉得累了,不妨把所有事情放下,在一种没有执著的状态中静坐一会儿,放空自我,不执著过程,不执著结果,只是让自己进入虚静的状态。

在虚静中让自己的心安定,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纷繁的现象卷进去,不在变化中迷失。

微信图片_20240525170839.png

永远不要渴望什么不变,也不要害怕什么会变,该变都一定会变,不会因为渴望不变而不变,也不会因为害怕变化而不变。

执著让自己更偏执,过得很痛苦,不如让自己安住在虚静之中,从容接受生命的给予。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从容面对。

好的,应该感到欢喜;不好的,努力去改变;永远这么淡淡地活着。

“致虚极,守静笃”,话语极简单,道理极深刻,应该成为人们为人处世所当持守的一项准则。

生活虽然需要不断负重前行,累了就不要绷着,偶尔让生活慢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一静,即使不能停下来思考,就是看看周围的风景,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抹美好,也会愉悦心情,让负累的心得以安歇,也是不错的

再比如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各家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驳斥对方。儒家的孟子,他骂墨家与道家的杨朱是禽兽,而墨家就骂儒家的厚葬与礼乐是浪费社会资源。总之,他们之间脸红脖子粗的辩论,在庄子看来是毫无意义。因为,是非彼此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是相互转化的,而人的价值标准受到人的私心偏见的影响,往往以己为是以彼为非,因此永远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共同价值标准。唯有超越人的主观偏见,唯有站在万物齐一的“道”的角度,才能解决共同的价值标准的问题。

站在“道”的角度,人世间的彼此对立、是非荣辱、富贵贫贱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的“齐论”。简而言之,就是“齐物之不齐,论之不齐”,用著名庄子研究专家王先谦在《庄子集解》的说法,“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事之,不必置辩,守道而已”。也就是说,庄子的 “齐物论”就是“齐物”加“齐论”的理论。这种齐物的认识论,塑造了庄子的人生价值观,让他能用一种超脱于人间是非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人总有期待,希望能住朱门居高位;希望能得大名受万人景仰;希望能珠围玉绕美女在侧;希望能富可敌国风月无边,但人又是欲望的动物,孜孜以求于无限的物质。得到了,怅然若失;失去了则捶足顿胸。无论是得还是失,人总是沉浮在物质与欲望的纠缠之中不得解脱,这就是人痛苦的根源。

因此,人要逍遥,就要做到齐物,把所谓的是非成败得失荣辱齐同待之,如此就可以摆脱欲望的纠缠,摆脱有待的困境,从而是非两忘于自然,走向逍遥之境。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它决定了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行色匆匆,阅人无数,因为生活,因为社交,让我们戴上各种面具,一路走来,试问,究竟有多少值得让我们为之坦露真心、以诚相待之人?

彼此揣测,为了利益彼此倾轧,美好瞬间变残酷。经历过小人陷害,经历过人生冷漠,在一片静默鸿蒙的生命荒原上,太多人到最后终究是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声叹息。

君子之交淡如水,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请远离那些与你无缘的人,一百个所谓的人脉资源,都不如一个靠谱的友谊。

舍弃无用的社交,无聊的信息,一任清风送白云。好的朋友自有缘分安排,离不去,拆不散,即使身在远方,也能彼此牵挂。人世间,唯有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能舍。

微信图片_20240521110642.png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身陷令人目眩神迷的诱惑之中,许多人难免控制不住双手和内心,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得不到的,便不择手段获取。最后到头来,看似拥有,实则空无一物。

古语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被欲望左右的人,常常容易陷入烦恼,生活总是纠结于得失之中而不幸福。

断绝一切不需要的,是根本幸福生活的开始。不要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奴隶,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导权,做自己,不让垃圾信息和负能量,占据你的时间,越轻盈的力量,就越能跳出烦恼的状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9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