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是让心斋戒,把心清空,屏蔽掉一切外来的干扰,心中没有杂念,没有成见,如气一般柔弱,才能与宇宙万物相通。
坐忘有不同层次的“忘”,孔子与学生颜回讨论过: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说:“废弃了健壮的肢体,除掉了灵敏的听觉和锐利的眼睛,分离了身躯并放弃了智慧,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私了,顺应万物的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为贤人了!我愿意跟随在你的后边,认真地学习。”
第一:忘记名义上的仁义,忘掉社会塑造给你却未经反思的教条。
第二:忘掉礼乐,不借用外在的束缚——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是最好德,最自然的社会礼序,上无为而下自然,没有教条也没有太多法则,这是很理想的状态。
第三,忘掉身心——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有各种祸患忧虑,是因为有身体,人的一辈子大多数精力就用在满足身体之欲上,为了吃好,喝好,玩好,住好,仅仅这样都不容易,一直在生存的层次中打转,如何才能淡化身体之欲?
你要学会遗忘的艺术。庄子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受到太多的束缚和羁绊。在《逍遥游》中,庄子其实指出了困扰人的束缚人的有三条绳子绳索,一是自我,因为人总以自我为中心,放不下小我的束缚;第二是世俗社会的功利价值,如功名富贵、钟鸣鼎食,如高门贵地无边权势等;三是求名誉地位,此三者是人类心灵不自由的根源。因此,忘我、忘物、忘名才能无所待,才是走向逍遥之境的正确道路,由此,逍遥游的中心思想就呼之欲出了:以超越的姿态,以审美的心态,以旷达的心灵,挣脱一切来自尘世的束缚,忘己忘功、忘名,逍遥物外,无心挂碍,心灵可达逍遥。
这就是庄子的追求。他追求一种完全超越俗世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虽然这不可能实现,但庄子也给我们指出了人生的最高的追求:用审美的价值观,过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是自然之事变,命运之所定。自然(道)的力量最崇高,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超越,人只能做它的俘虏,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无法改变的自然意志的作为,我们只能顺应它。
在这样的观念下,“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便成为了德的最高状态,即“德之至也。”既然人力不能改变,就只能认命,听其自然。生就随它生,死便任它死。一切都随它去。一个人受了刖足之刑,丢了一只脚。是谁让他失一足呢?是天。他此生命里就该失一足。通达的人,自己了脚被砍掉了,就如同丢掉一块泥土,心里也丝毫不起悔恨和难过的心理,就象自己的脚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一样。
俗人都悦生恶死,而庄子认为至人,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不当作生,死不当作死,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分别,“通为一”,所以能做到生不喜死不悲。
在庄子看来,人面对生死,首先要从认识上超越生死对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齐同生死的道理;进而要从实践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再进一步还要“彼以生为附赘县抚,以死为决疣溃痈”,把死看作人的“归本归真”,看作是人的彻底解放。这样,就可以生时不乐,死时不忧,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对生死问题能有一种彻底的达观态度。而一旦人超越了生死大限,就从一切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由此获得了解放与自由,“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以死生为一条”是体道的最高境界,死生虽大,人的气度、境界、精神却可以不与之变。庄子对生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撑,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矶,万物为责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恐乌鸢之食夫子”.庄子则回答:“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里生动体现了庄子对生死大限进行超越的一种坦然、旷达的态度。
庄子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庄子开显出能与儒家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道”的逍遥游的人生理想境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庄子看破社会功名利禄、抨击“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突出人的个体存在,倡行对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等等,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他对理想人格的界设、追求仅仅停留于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只求自我内心精神的逍遥自由,而对身外世界毫无作为,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这样,他所界设的理想人格实质上只能是一种虚构。他对之的追求也实质上不过是一种避世主义的自我精神安慰。这无疑是以“超越”为宗旨的庄子哲学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因此,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成果和思维教训,我们都应认真地吸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心斋”与“坐忘
下一篇:
庄子:如何摆脱红尘滚滚的心灵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