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人间世》)和“坐忘”(《大宗师》)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修养方法,特别受到庄子研究者的关注。
“心斋”的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而“坐忘”的修养工夫则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超越形体的拘限、智巧的束缚,层层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同于大通”)。两者修养方法之内收与外放虽异,但由工夫通向道境、由“为学”通向“为道”的进程则有同通之处。
“心斋”和“坐忘”论题的提出,由于文义奇特,不仅令人费解,也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虚无化或神秘主义的误解,因而我们有必要征引原文分别进行解说。
关于“心斋”,庄子是通过孔子与其得意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说出来的,是他们讨论的关键词: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人间世)
“进”意即进展。“方”即方法。“斋”即斋戒。“易”意即容易。“其易”犹“岂易”。“暤天”意指自然。颜回觉得自己老是没有进步,就请教老师用什么方法来改进。孔子说,要斋戒,但不是祭祀那种斋戒,而是“心斋”,就是“心的斋戒”。于是,对话进入核心问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一志”应为“一汝志”,意即纯一你的心识。孔子对于“心斋”所作的具体解释,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两句是大白话,其实就是练气。后面所谓“心止于符”,意思是心意起缘于思虑,必与出现的境遇符合。而“气”就是“虚而待物者”。成玄英疏:“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其实就是虚空之谓。“唯道集虚”意思是:只有真道才能集合空虚之心。最后一句话很重要:“虚者,心斋也。”也就是说,“心斋”即“虚”。我们由此可以稍作推演:“虚”=“气”;因此,“心斋”=“虚”=“气”。
关于“坐忘”,庄子也是通过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说出来的,也是他们讨论的关键词: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
“益”意为进步、长进。在这里,孔子认为,彻底忘掉仁义、礼乐这些世俗的道德价值、儒家礼仪,比起一般人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得道。当颜回说自己达到一种境界,就是四肢被“毁灭”了(堕枝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也没有了(黜聪明),离开自己的肉体(离形),丢弃了大脑的思考、判断功能(去知),同于大道(大通)时,孔子就极为震撼。颜回说,这就是“坐忘”。这里颜回说得很清楚,所谓“坐忘”,就是一个人达到四肢和感官功能没有了,大脑的思考功能也没有了,因此与“大道”为一体。对于这个“坐忘”的本义,学界一般无可争辩。至于“坐忘”的更高意旨,就众说纷纭了。我们暂时搁置,后面综合来说。
很显然,庄子通过孔子与颜回说出“心斋”“坐忘”两个概念,其效果是一石三鸟:第一张扬了自己的主张;第二同时否定了儒家价值观;第三,庄子通过孔子之口,教诲孔门大弟子颜回修炼“心斋”,而且,还反过来让颜回教诲孔子修炼“坐忘”,可谓对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反讽的极致。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坐忘”,虽然也达到“离形去知”的境界,但没有提到“气”和“虚”。因此,本文对于“坐忘”的论证需要有个间接的推论。
“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
有关“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如是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修炼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唯道集虚”,意谓“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一志”),以致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汇聚于空明灵觉之心。后人将庄子传“道”的“心斋”方法应用到气功的锻炼上。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中,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从“心斋”这段话中,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代南北道家诸多观点的相通之处(41)。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一志”),其进程只简要地这么提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些乍读起来有些玄虚,其实它们是可以被经验或体验到的,那就是从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而进,层层提升。以此,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乃是指由“耳”的感官知觉提升到更具主宰地位的“心”来领会(42);接着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则是进一步指出把由个体生命最具主导功能的“心”提升到作为万物生命根源的“气”来引导。在庄子观念中,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力(vital force),宇宙间各类生命都是“气”的流转与寓形(43)。《庄子》言“气”(共四十六见),从不同的语境来看,在哲学范畴中可以概分为两类:一般多以气为构成万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时则又将始基元素的气提升为精神气质、精神状态乃至精神境界。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44)。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坐忘”——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
“心斋”的工夫,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坐忘”的工夫,则由个我走向宇宙的大我。有关“坐忘”的修养方法及其意境,在《大宗师》中又是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寓言来表述的:
(颜回)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像是《大宗师》“坐忘”的前奏。子綦最后达到忘我之境——所谓“吾丧我”的“吾”——犹如“坐忘”所达到的“大通”境界;而“丧我”,则犹如“坐忘”中超越形躯与心智(“离形去知”)的步骤。而《逍遥游》中的“无功”、“无名”、“无己”,其超越身外的功名(“无功”、“无名”),一如“丧我”,亦如“忘礼乐”、“忘仁义”,其无我境界的至人(“至人无己”),亦正是达到“同于大通”,臻于“天地与我并生”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
“坐忘”提示人的精神通往无限广大的生命境界。如何达到“大通”的道境,这里指出了三个主要的进程:首先是心境上求超越外在的规范(“忘礼乐”),其次求超越内在的规范(“忘仁义”),再则求破除身心内外的束缚(“离形去知”)。可见,“坐忘”的修养方法,要在超功利,超道德,超越自己的耳目心意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49)。
“坐忘”中最基本的范畴“忘”以及“同于大通”、“化则无常”等命题,为理解“坐忘”说的关键语词;此外,一如心斋说中的“虚”、“静”,亦为修养工夫中的不可或缺的观念。下面分几个方面进一步解说“坐忘”说的义涵。
心斋是道法修行的心理变化表述,是种方法;坐忘则是修行中的身体感触,是种境界。庄子没有写颜回的心斋修炼,后篇“大宗师”文章写颜回讲述修炼的坐忘感受;我在此以自身实修践行道法的体会,认定颜回修炼的是心斋,坐忘就是心斋的境界感受
《庄子》中,不仅一些寓技于道之士,他们的技艺与凝神静气的“忘”有关,还有一些顶级的工艺大师们,能够行气导引,进入到接近“心斋”“坐忘”的状况之中。由此可见,“心斋”“坐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某种技艺的极致状态。由此,我们不禁看到庄子关于“心斋”“坐忘”概念的巨大思想张力。
从庄子气论角度说,行气导引之术所有人得道的必经之路。按照行气修炼的不同“果位”,得道者最高的一类是《庄子》中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例如邈姑射山上的仙子、西王母等。在《庄子》三十三篇之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对于这些人的描述,常常浓墨重彩。他们是庄子的最高理想人格,几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其次一类是由“心斋”“坐忘”方法得道者,例如南伯子綦、啮缺、蒲衣、王倪等人。他们虽然是脱俗超凡奇特之人,但也是生活在世俗凡尘之中,为常人所闻所见所触,甚至能和他们一起所处。这种现实世界的楷模对于人们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第三类是庄子描述的身怀绝技的巨匠大师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行气导引之术,接近“心斋”“坐忘”的境界,例如梓庆等。他们得道的境界不在神仙世界,而就在人间现实社会,是一种高妙的内心体验和人生境界,可以达到“至乐”。
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说,庄子认为,人们要在乱世全生,关键在于淡漠无为,心灵安宁。实现心灵的安宁,最关键的就是彻底忘记世俗的价值和事务,甚至关闭所有感官的功能。而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则只有通过行气修炼的功法才能达到。因此,“心斋”“坐忘”也是现实世界人们自我救赎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庄子描述的三类得道者之间也有过渡者,例如“御风而行”的列子是处于第一类仙人和第二类得道高人之间;梓庆则是处于第二类与第三类能工巧匠之间;而“捶钩者”“工锤”“津人”等,则是处于第三类与普通人之间。可见,庄子倡导的行气导引之术的得道受益者,形成了一个从神仙到人间的阶梯。神和人通过这个阶梯在逻辑上被打通了关隘,勾连起来。这个阶梯也展示出每个个体在乱世生存的可行途径和思考逻辑。可见庄子的“心斋”“坐忘”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庄子的社会关切具有内在联系。从对于庄子“心斋”“坐忘”内在思路和深层思想的上述推论,让我们不能不感叹,庄子的思想不仅深邃,其内在逻辑和结构也十分美妙,令人叫绝!
庄子的“游”是行气导引之术,“坐忘”“心斋”也是行气导引之术。虽然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与道论相关,但如果全部《庄子》只讨论气的问题,庄子最多就是气功大师,或气论思想家。其实,庄子还有很多关于世界、社会、伦理、知识的深刻思考,涉及哲学形上学、存在论、伦理学、知识论等。而且,他的这些思考和论述,完全可以与柏拉图媲美,不仅是先秦中国哲学的高峰,即使在当代,也是哲学界很少人能够企及的制高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至顺道长简传,修道有几关?
下一篇: 《庄子》坐忘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