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在近现代,似乎日本人比中国人还要熟悉,还要崇拜。被称为日本军神的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随身带着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七个字。
日本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孙中山也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这样看来,日本明治维新之成功,似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明朝的王阳明!难怪1988年我国地方政府重修王阳明陵墓时,有281位日本人集资襄赞。
而在他的祖国,王阳明的遭遇却是有云泥之别。誉之者视为神,贬之者视为“伪学”;有一大批的粉丝,也有不少的黑粉。到了近现代,似乎仍然盖棺未有定论。梁启超赞曰: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蒋介石是王阳明的铁粉,一生对其推崇备至,败退台湾后,还把自己经常光顾的一座名叫草山的山更名为“阳明山”。
不过,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王阳明常常被选择性忽视,或者就是一个符号:主观唯心主义代表。 尽管如此,王阳明的价值仍然越来越获得广泛认同。我们不妨一起走近王阳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充满传奇的身世
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惯例,非凡人物出场必有非凡征兆出现。王阳明也不例外,首先是怀胎时间就比别人长,一般人说十月怀胎,其实只有九个多月,而王阳明在出生之前,据说在母亲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与上古圣人尧呆的时间一样长。
出生那天,祖母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天上有神仙,穿着红色的玉衣,驾着祥云,伴着仙乐,怀抱一个婴儿,从天而降。一惊之下,突然听到小阳明出生啼哭的声音。其祖父遂把孩子取名为祥云的“云”,其出生的地方也被人称为瑞云楼。
虽说孩子天赋异禀,长得也乖巧,可是有件事,让家人非常着急。一般小孩,一岁左右就咿呀学语了,他倒好,长到五岁了,还“沉默是金”——不会说话!
一个僧人路过,看到阳明小朋友,不禁上去摸摸他的头,然后丢下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名字道破。原来,“云”字有说话的意思。祖父听了,觉得这个僧人不俗,就把阳明的名字由“云”改为“守仁”,即坚守儒家核心“仁”的意思。果然,名字一改,阳明就开口说话了。更奇怪的是,还能把祖父平时读的书背诵出来。他说,祖父读书的时候,早就在心中记住了。
王阳明的祖父是当朝的翰林院修撰,父亲王华更是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在这样书香世家熏染下,王阳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小小年纪,口气不小
11岁的时候,王阳明随祖父到北京去,因为父亲在那里任职。他们与一帮文人登临金山寺,大家兴趣盎然,相约赋诗一首。众人尚在思考的时候,小阳明居然口占一绝: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大惊,不相信这首诗是他写的,有人说,再做一首证明一下。阳明同学毫不推辞,眨眼功夫,又占得一首《蔽月山》: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一个儿童,却有这般奇妙的哲思,令人不得不服。
此时,阳明还没有正式上学。
第二年,王阳明进入私塾,开始进入明朝帝国的人才培养体制。
一天,王阳明与同学在长安街信步漫游,遇到一个看相的人。那人见到王阳明后,主动上前对着王阳明说:你胡须到衣领的时候,进入圣人之境;胡须到胸膛,就结了圣胎了;胡须长到丹田的下方,圣果就圆满了。这个时候,阳明还没开始长胡须啊!听了那算命先生的胡诌,心里也不免为之一动。回去后就问老师:老师啊,你说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说,当然是读书登第,像你父亲那样啊!王阳明却摇摇头:恐怕不是这个,我认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人!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应该不是那种皓首穷经,远离尘嚣的世外高人,而是叔孙豹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此时的阳明,就已经慨然以天下自许。
其时,国家内部不宁,外部北方鞑靼常常骚扰边关。尤其是此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胡人俘获,这一事件在王阳明心中留下深深的疤痕。
王阳明开始留心于军事,把能找到的兵书都找来细细研读,还做了不少的批注。
为了学以致用,15岁的时候,王阳明一个人偷偷跑出居庸关,四处探查地形,思考御敌之策,遇到胡人,也毫不畏惧,甚至与之追赶骑射。整整一个月之后,他才返回。
晚上梦见自己来到伏波将军马援的庙里,拜谒之后,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pó)。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汉朝马援平定交趾凯旋归来,在边境竖起一根铜柱,上刻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王阳明在诗中表达了对马援的敬仰,也表达了帮助朝廷抵御外敌的信心。
随后,王阳明准备根据自己的考察见闻,向朝廷上书治理之策,不想被父亲一通大骂,说他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是自寻死路!
王阳明一腔热血,被浇得冰凉,其立功疆场的心也渐渐搁置一旁。
很多人学王阳明,但也要知道,他的学说有一个问题,就是唯心论,太过于主观了。
他主观的程度,连西方哲学家听了都吓一跳。
他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这话讲得太极端了。
心里面都有,那是不是不必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呢?什么都不研究的话,你怎么可能真的了解人情世故呢?
王阳明是个奇才,他把儒家、道教、佛家都学了。
这当然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但也造成一个影响,就是他的思想是有点混杂的。
直到后来,他在百死千难之中悟得“致良知”之旨,回到了儒家的正途。
他告诫人们:不要想出仕的事,不要想成仙的事,你要老老实实面对人间,这才是正途。
到最后,“致良知”就变成我只要真诚到极点,善恶全部搞定。
这也难怪朱熹后代的弟子批评王阳明,说他“近禅”,接近禅宗。
他的很多话说出来,就跟禅宗的公案一样,需要你自己去参。
所以,学王阳明要注意他思想中这种过分的主观性。
王阳明只活了五十七岁,但真可称为了不起的人生。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的传奇经历,他留下来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人格的独立性,强调自我的觉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学习。
临终前,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那种坦荡之气使人钦佩。
其实,王阳明还有另一句话:
“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
意思是,我这一生的学问如果有十分,我才做到了五六分,很可惜,没有办法跟我这些同道一起,完成我所有的学问。
诚然,人生难免有悲愿。
所以,才需要我们后代人尽责任,继承和推展,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开展。
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曾言:“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世人推崇王阳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不生傲气,谦逊低调,路自然越走越宽;
不丢骨气,坚忍不拔,才会不惧各种风风雨雨;
不损志气,志在千里,方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从他的身上,我们参悟的不仅是学识,读懂的更是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读懂庄子的人,人生会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 元神与识神到底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