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有趣灵魂
来源:玩你自己(ID:Gosoul624)
魏晋是个乱世,一个乱到人吃人的时代,它本身并不值得任何向往。因为一般人在魏晋,可能随时都被杀死,或者直接放进锅里煮了。可是就在那个时代,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真实地活着,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活得潇潇洒洒。回看历史,乱世令人悲哀,可正因为那是尸骸随处可见的乱世,嵇康的做法,才越加让人尊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嵇康传》,去感受他那短暂却又壮阔的一生吧。

公元263年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群官兵押着一个犯人,前往洛阳东市的刑场。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放了此人,并希望做他的学生。他戴着枷锁,长发披肩,穿着一袭长袍,穿着木屐,每一步都发出清脆的声音,虽然年纪不小,可是他依然帅得令无数少女尖叫。明知很快就要人头落地,但他面容平静,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望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在人群的最前面,他看到了哥哥嵇喜。那天,围观者很多,有名士,有官员,还有三千太学生。哥哥抱着嵇康最爱的古琴,挤在人群最前面,送弟弟最后一程。突然,嵇康抬起头来,看了看天色,离行刑还有一点时间,他对监刑官说,让我最后再弹一首曲子吧。哥哥送上古琴,嵇康坐在琴前,不紧不慢地弹了一首《广陵散》。琴声美妙得令人动容,简直没法想象,这是一个将死之人的献奏。弹完之后,嵇康对众人说,以前有人想跟我学这首曲子,但是我没有教他,此曲于今绝矣。嵇康死后,竹林里的小伙伴就散了,阮籍整天喝酒买醉,偶尔还迫不得已地给皇帝写写奉承的文章,向秀也不再恣意潇洒。司马氏问,你不是很羡慕那些隐士吗?这位注《庄子》很牛逼的人物,言不由衷地说:“他们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无论是阮籍的醉,还是向秀的言不由衷,都是为了活命,因为嵇康,就是因为活得太像自己,宁死不屈,所以被杀了。今天说的魏晋风度,如果没有嵇康从始至终的“真性”,恐怕就要塌了半边天,所以,不读懂竹林嵇康,就不足以谈魏晋风度。
说起来,嵇康是一个官二代,然而父亲早逝,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母亲和哥哥们养大的。少年的嵇康,骨骼惊奇,天赋异禀,很多东西不用老师教,自己一看就明白了,渐渐博览群书,文章辞赋无不精通,在音乐方面,尤其出众。内心越来越丰富,人也越长越帅,喜欢上老庄后,读来读去,帅气的嵇康还多了一层不羁的气质,形成了一种不羁的帅气。哥哥嵇喜做官后,并不要求嵇康读儒家经典,也不要求他看做官修养,就让嵇康自由发展。不受约束的嵇康,就一头扎在老庄玄学里,“随性”地活着,整天寻仙采药,不务正业。然而,毕竟还是一个大时代,出人头地也像今天一样,还是绝大多数人的期待,嵇喜虽然放任嵇康自由发展,但也不能免俗,他也希望嵇康出去做官。可是这个时候的嵇康,哪里干得了这么复杂的事情,一听头都大了,哥哥越劝,他就越讨厌世俗。游着游着,就到了山阳,山阳北靠太行,南临黄河,距洛阳也不过百余里,嵇康一看,就喜欢上了。那一年,嵇康才二十岁,在山阳,平日潜心学问,写诗著文,闲时就游山玩水,又在这里结识了一票好友。嵇康的一票好友当中,老大哥阮籍和山涛是最早到来的。
从山涛那里听说了嵇康的才名之后,阮籍就同山涛兴奋地来到嵇康居住的竹林,只见一个穿着一般般的年轻男子,正坐在柳树下弹琴。此人面色白皙,目光有神,长发披肩,人很清秀,帅气不油腻,在他手指动作间,美妙的琴音绵绵不绝。山涛也感叹不已,“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老大哥阮籍,更是觉得找到了人生知己,内心暗暗决定,要长期与嵇康为伴,看着嵇康写的《养生论》,阮籍立刻就有了兴趣,看了文章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养生论》中提到,养生要内外结合,未雨绸缪,还要持之以恒。但和《养生论》比起来,《声无哀乐论》才真正让阮籍震撼。嵇康认为,声音就是声音,无所谓哀乐,人听了之所以会生发出喜怒哀乐,全都是因为藏在个人内心的感情,和声音无关。一句话,他反对了把音乐作为统治工具的礼教,觉得把孔子听了音乐和舜的仁义联系起来,纯属扯淡。这篇文章,本来没人看,嵇康也不需要那么多人看,但阮籍看了之后,这篇文章就出名了,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观点,就火了。当然,这也为日后嵇康的死留下了隐患。
人的名树的影,大了都吸引人。
竹林越来越出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纷纷加入,他们在竹林里,谈玄论道,吟诗作赋,喝酒聊天,琴箫合奏。总而言之,他们日子过得跟神仙一样,一年又一年的,嵇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英俊潇洒、气度非凡、言谈犀利,很快就在洛阳收获了一批粉丝。在一堆粉丝里,有一个女子身份很特别,那就是曹操的后世孙女长乐亭主,嵇康娶了这个女子,婚后,嵇康被任命为中散大夫。对于做官,嵇康一向是不上心的,他不愿和政治有所瓜葛,尤其是在那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又是曹家姻亲,就算政治上没什么作为,也还是容易遭到司马氏的猜忌。说到底,嵇康压根就不喜欢官场,那里的人太复杂,那里的主子太难伺候,那里的生活,过于憋屈。就像一朵开在高山之上的雪莲,是难以适应热带雨林的生活的,虽然那里物产更为丰富,植物更为多样。更何况,嵇康向往的生活方式是“越名教,任自然”,而司马氏掌权后,治理天下的手段恰恰是“名教”,嵇康就更不可能再次退回这“名教”里去了。嵇康回到了竹林,竹林里的老大哥山涛,却出去做了官,而且越做越大。升官了,山涛就想到好友嵇康,那么有才华,不做官可惜了,于是就向上司推荐了嵇康。可是嵇康得知后,却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书,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山涛,是真心为嵇康考虑,司马氏掌权,嵇康作为天下文人的代表,出来做官,就让司马氏多一点放心,就不会遭到迫害,哪怕只是像阮籍一样,哪里有酒喝就去哪里。可嵇康不是阮籍,没法委曲求全,他就要一直按照真性活着,绝不改变自己。在绝交书里,嵇康罗列了自己不能做官的原因,包括“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二、我喜欢弹琴唱歌、打猎钓鱼,做官后有随从跟随,无法随意走动,没法容忍。三、往往身上长虱子,痒得难受,要不停地挠,而做官要戴官帽穿官服,拜见上司要正襟危坐,腿脚发麻也不能动弹,没法容忍。四、我不善于写信,做官后人际复杂,要经常通信,没法容忍。五、平生最讨厌吊丧,而世人最看重这些,做官后不能随意为之,没法容忍。七、我性情急躁怕麻烦,做官劳神费心的事情太多,没法容忍。一、平时喜欢“非汤武而薄周孔”,做官后也不会改变,而这不会被当局容忍。当然,嵇康是明白好友山涛的苦心的,因此,绝交书也不是真的绝交,而是为了不连累山涛,更是向当权者宣布自己的“志向”。
彼时,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会,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天才,对于嵇康,也是敬仰得很。他写了一本《四本论》,想找嵇康看一看,可是到了嵇康的院子外,左右徘徊,就是不敢进去,最终犹犹豫豫地将书从院外丢进去,掉头就跑。后来,钟会得到重用,一下子成了达官贵人,似乎连底气也一下子有了,他邀请一群人,一起去竹林见嵇康。到了竹林,嵇康正在抡动大锤打铁,向秀在拉风箱,两人旁若无人地干活,谁也不理睬来的那群人。哪位是嵇先生,钟某就要随司马大都督出征了,路过此地,特来拜见。钟会的手下见二人如此作为,正想问罪,却被钟会制止了。沉默了一会儿,钟会掉头就走,此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这就是嵇康,不想理就不理,管你是谁,管你什么身份。钟会失了面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恨得要命,欲置嵇康于死地而后快。不,其实也是他找上事情,嵇康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和吕巽、吕安兄弟都是好友,这两兄弟闹矛盾,一开始嵇康劝吕安忍着。可是后来,吕安被兄长陷害,嵇康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大为愤怒,又写了一份绝交书给吕巽。吕安的事件,让钟会找到了搞死嵇康的机会,他对司马氏说:嵇康这种人,就像人间卧龙,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最好还是杀掉。事实上,嵇康之死,从他的生活态度和性格上来看,几乎是必然的。司马家得了天下后,废了前王,剪除异己,各种拉拢名士,竹林众人,都在拉拢之中,嵇康没死之前,大家都可以坚拒,但嵇康一死,众人发现,不听话,真的会死,一个人,活得太像自己,真的会死。于是,阮籍整日买醉,就算是做官,也奔着酒去,能不干事就不干事。向秀在统治者面前,也不再那么自我了,开始放低了身段,这位把庄子当做偶像的人,在统治者面前,也不再那么洒脱。司马家治理天下,以儒家名教为手段,而嵇康在早年的作品《声无哀乐论》里就已经与此相悖,到《释私论》,他就明白地说,君子应该活出本性,不为社会政治所束缚,不为外界是非所影响,这虽然大逆不道,但还可以忍受。但《与山巨源绝交书》一出,“叛逆思想”就更是明白无误了。“非汤武”?历来改朝换代都以汤武为喻,嵇康非汤武岂不就是反对朝廷吗?再有,薄周孔,周孔可不就是儒家正统、名教大德?嵇康看不起他们,那怎么可以,要是人人都这样,司马家还怎么号令天下?对于统治者司马氏来说,要的是顺民,要的是听自己话,顺从自己的群众,而不是活得“真实”、活出真性的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犯了罪如果不死,那读书人都学嵇康,谁还把统治者放在眼里?更何况在杀嵇康的时候,三千太学生还集体请愿,还要拜嵇康为师,这就更要杀鸡儆猴了。只不过,被他们杀了的嵇康,是只凤凰,而不是草鸡,眼里是看不见名利这种腐肉烂鱼的。我想,以他的聪明,绝对不会想不到这点,毕竟只要智力正常,在那个时代,都清楚这点。昔年屈原郁郁不得志,渔父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为何要标新立异,为什么不跟大家一样?嵇康之后,陶渊明归隐田园,田父也说,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何必过得这么落魄呢?因为有些名人或许只是学着他们的样子,穿着宽松大衣,穿着木屐,磕着五石散这种丹药,喝喝酒,他们只是做到了样子。而嵇康呢?嵇康是用生命在做,这种做法跟苏格拉底爱智慧一样,是宁死不变的,他把这一种生活态度,做得最彻底,也活得最洒脱。鲁迅说,这些人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点刻意的成分,陶渊明隐居,穷得衣服都破烂不堪,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地见了南山,这是何等的自然而然,绝不是有钱人种几盆菊花可以模仿出来的。嵇康等人名气大了之后,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模仿他们,但学到了形,却难得其神,所以就只有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嵇康死去已经一千多年了,可是看到这个名字,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任性洒脱、旷达不羁这样一个形象。
他跟随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真性,一辈子都是如此,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事实上,不管什么时候,做真实的自我,都是危险的,你可能会因自己和他人观点不同而遭到排挤,会因为自己坚持到某些东西而遭遇困难。在一个争名逐利的团体里,如果你不争名逐利,你混不下去,就算勉强混下去了,也不会好,除非你特别强大。就连朋友之间,如果你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可能也会渐渐疏远。事实上,做真实的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就像前几年的一个事件,公司聚餐,员工不喝酒,最后被打耳光,不说其他的,他只是想在不喝酒这件事上真实一下,就挨了打。虽然此事被热议,打人者或者酒局这种事件,被拿出来议了又议,但真正坐在酒局上的时候,恐怕还是会想想“不合群”的后果。正是因为这样,那些敢于活出真实自己的人,才能照耀千古。还有一些人,他们身上的光,不知不觉就照亮了很多人。魏晋当然不足以羡慕,一个乱七八糟、随时随地充满生命危险,饥不果腹的时代,留给后人的,除了引以为戒,还是引以为戒。然而,在那样的乱世,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真实地爱过,洒脱地笑过,清醒地活过。时至今日,我们想起他们,依然会想到某种气节,会想到某种风度。这就是魏晋风度,一场回归真实自我的冒险,一种人性的觉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9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读懂了《城南旧事》你就不会再抱怨人生
下一篇:
读懂鲁迅的《伤逝》就读懂了婚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