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抗真菌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

医案日记 2023-06-20 10:53:39

目前,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真菌的研究特别是浅表真菌病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率的逐年上升,加上治疗的难度、真菌的抗药性、现有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存在,使得人们仍在不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在开发抗真菌中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山苍子

山苍子油乳剂可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体破裂,内容物渗出可致真菌死亡。

丁香

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可观察到丁香醇作用于真菌后超威结构的改变,推测丁香醇可能首先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引起膜的损伤、破坏和通透性改变。这样一方面药物进入细胞内,使线粒体膜受到损伤,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又可影响到细胞壁的合成更新,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对紫丁香的抗菌有效成分3,4-二羟基苯乙醇的衍生物SY-01的抗真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发现,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质膜改变更加明显,线粒体膜、核膜破损,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而致细胞死亡。

肉桂

在对肉桂醛的抗黄曲霉作用及超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肉桂醛有明显的抗黄曲霉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使药物渗入真菌细胞内,破坏细胞器而起到杀菌作用。

柠檬

在柠檬中提取的柠檬醛有抗真菌作用。应用生化化学方法并结合电镜,观察柠檬醛作用于黄曲霉后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柠檬醛处理组线粒体发生不规则增加,形态不规则,结构无序,表面粗糙;同时线粒体氧化还原酶以及线粒体呼吸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认为柠檬醛一方面减少能量的合成和利用,同时还通过降低还原型辅酶Ⅱ合成量而减少还原力,不可逆的抑制核酸、蛋白质、脂类及糖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大蒜

大蒜可通过氧化蛋白质巯基使蛋白质灭活,与含巯基的化合物竞争或非竞争地抑制某些酶而影响真菌的代谢,而达到抗真菌作用。

茴香

用3H-TdR掺入法实验表明,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表明,茴香水煎液对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瘙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紫苏

紫苏油对自然污染的霉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尼泊金乙酸,且具有用量小、安全,不受pH值因素影响的特点。临床应用表明,紫苏煎剂坐浴对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效果较好,有较好抑制瘙痒的作用。

可以看出,随着对中药抗真菌机理的深入研究,必将选择出对真菌有较高选择性的中药,提纯出具有低毒、高效的抗真菌新药。

中药药理学——外用药

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插入瘘管等。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用于疥癣、湿疹、痒疹等皮肤病。

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疮疡初起,焮肿热痛。

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

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

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

根据中医习用的外用药,综合归纳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杀灭病原体作用:即所谓杀虫。如硫黄能抗真菌、杀疥虫;黄连、苦参、蛇床子及雄 黄桃仁膏等有抗滴虫作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近年曾对抗菌、抗真菌及抗病毒的中药作了大量的筛选,发现青 黛、明矾、雄黄、轻粉、白降丹、胆矾、硼砂对金葡菌等常见化脓菌有抗菌作用。枯矾、五倍子、化毒散、生肌散、八宝生肌散、四黄素等,对绿脓杆菌有效。成药红升丹的抗菌作用很强,能消结散肿。雄黄、明矾、羊胆、大蒜、狼毒、猫眼草、白芥子、结核散、胆汁、黄连素、蛇床子、儿茶、硼砂、甘松等,均有抗结核杆菌作用。血竭、水银、轻粉、硼砂、密陀僧、梅片、潮脑、白矾、枯矾以及一些中药的酒与醋浸剂、黄藤生物碱、土槿皮苯浸膏均有抗真菌作用。紫草硼酸滴眼剂有显著的抑制单疮病毒的作用,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此外,水银、轻粉有抗螺旋体作用。

药物试管内的抗菌试验结果,大部分与临床疗效一致,有人认为结果符合的占67%,不符合的有33%,而低度抗菌作用药物也可能在临床上有良好疗效。体外玻器内进行的抗菌实验结果,对外用药来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局部刺激作用:有些外用药对皮肤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用药部位发红和充 血。如接触时间较长或药物本身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能起疱,甚至生脓疱,动物皮肤对中药的原发性刺激反应,也可造成实验性皮炎,如巴豆油皮炎。薄荷脑、樟脑、桉叶油等可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局部皮肤有清凉感,还可影响肌肉、关节,减轻深部炎症和疼痛。轻粉刺激口腔粘膜,可致溃疡。白降丹并对局部皮肤可致发疱;斑蝥能发疮引赤,刺激性很强。

(4)收敛止血作用:收敛药与创面或粘膜接触时,能使表层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保 护膜,使局部免受刺激,且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充血,又可减少渗出。如明矾、铅粉、儿茶、五倍子、炉甘石等。已报道明矾有强大的收敛作用,应用于子宫脱垂、直肠脱出及内痔、痔核等。儿茶含大量儿茶鞣质,五倍子含鞣质60%左右,广泛用于收敛止血。有的膏药还可使瘢痕软化。地榆炭油剂可用于某些严重表皮剥脱性皮肤病。

(5)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中医对跌打、损伤的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消肿膏治疗软组织损伤;扭伤粉有治疗扭伤的作用。现代实验也研究了中药的促骨折愈合作用。生肌象皮膏对感染骨折动物模型实验证明,骨的肉芽岛及皮岛生长较对照组快而多,且有增强 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细胞增生及分化,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瘢痕组织软化吸收等作用。

(6)保护及润滑皮肤作用:保护皮肤和粘膜的发炎或溃疡面,常用一些不易吸收的粉末,在用药部位不被溶解,但能从组织或炎症部位吸取水分,形成一层薄膜,从而减轻炎症,如滑石粉、炉甘石等,称保护药。尚有一些缓和性的油脂类药物,可软化滋润皮肤,不易被吸收,常用作赋形药以延长其他药的作用,如花生油、胡麻油、猪脂、蜂蜡等,称为润肤药。

蜂蜜,不但能润护皮肤,治疗烧伤、冻伤、*裂,且对粘膜有润滑作用,能治疗便秘、蛔虫性肠梗阻。黄丹调涂可用于皮肤皲裂。

(7)局部麻醉作用:外用麻药,古书曾有记载,如蟾酥、细辛等具有表面麻醉作用。

(8)其他作用:有的外用药可治疣类、斑秃、皮肤癌及银屑病等。

但应注意外用药中很多有剧毒。如水银、轻粉、银朱、铅丹、密陀僧、砒石、升丹、白降丹等,均不可内服,也不可撒布创面或溃疡面;有的也不能用油脂调涂,以防吸收中毒。个别外用药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如中药补骨脂成分制斑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大量关于药物制剂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实现中药的“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和不良反应小)“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和“五方便”(生产、运输、贮存、携带和服用方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笔者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分子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 SLN)技术、聚合物纳米粒技术、微乳技术等药物制剂新技术及其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分子包合技术 
分子包合技术主要指的是环糊精包合技术。环糊精( cyclodextrin , CD)的结构为内径016~110 nm环状中空的内疏水外亲水的圆筒状分子。形状和大小适合的亲脂性分子或基团能进入空腔,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形成超分子包合物。这种超分子包合物一方面可改善药物的多种理化性质和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如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提高靶向性、促进透膜吸收、减少不良反应和刺激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 ,另一方面环糊精分子使药物处于纳米级的分散状态,扩大了药物的吸收面积,并且具有缓释的效果。
许多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为疏水性物质,环糊精分子的内疏水外亲水结构可显著地增加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齐墩果酸的β-环糊精包合物可使溶解度提高12倍,累积溶出率增大6倍。挥发油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类化合物,但由于其高挥发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利用环糊精分子的包合功能可有效地克服该缺点。缬草油是中药痉痛定的主要成分之一,但其挥发性强,对光敏感,对光和热不稳定,且油状液不易制粒。采用β-环糊精包合后,在加速试验的条件下其稳定性明显提高。环糊精不仅可以单独用于制备纳米载药系统,也可与其他载药系统联合应用,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目的。环糊精在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中的应用也可得到类似的结果。可以预期,这些技术在中药疏水性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应用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技术已相对成熟。脂质体给药系统同样具有药物的缓释和靶向特性,增加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的作用。与其他载药系统相比,脂质体所具有的结构可修饰性使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载药系统如靶敏感脂质体、隐形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成为可能。脂质体的粒径一般在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纳米尺度的脂质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0~50 nm的单层脂质体进入人体后,能增加药物在靶区的聚集,并能延长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超声分散法、微乳法、注入法及逆相蒸发法等。
脂质体用于中药制剂中的研究有一些报道。张中冕等制备了猪苓多糖脂质体并进行抗肝转移癌的研究,结果表明,脂质体包裹同等剂量的猪苓多糖能显著减少转移性肝癌结节的数目( P < 0.01) 。采用适当的脂质材料还可以制备成靶向性强的脂质体。例如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如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等制备的pH敏感脂质体不仅可增加脂质体的靶向性还可使其具有长循环特征。用聚乙二醇( PEG)修饰可制成温度敏感脂质体、通过单抗与脂质体连接可制成免疫脂质体。并可联合应用制成具有双重功能的脂质体如pH敏感的免疫脂质体等。这些研究为中药脂质体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药质体作为特殊的脂质类物质,药物通过共价键与脂质结合形成脂质前药,再按上述制备方法得到SLN。在药质体中药物与脂质形成的复合物既是活性成分又是载体,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提高药物对生物膜的穿透能力。通过制备中药药质体的方法可促进某些中药的吸收,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3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运用固体分散技术将药物高度分散于惰性的载体中,形成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体。药物在载体中以分子聚集体、微晶或无定形形式存在。固体分散技术可显著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ER-34122是一种新的脂氧合酶和环氧化酶双重抑制药,但其水溶性非常差, Kushida等将其制备成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固体分散体,其溶解速度和溶出率均显著高于其物理混合物和纯化合物。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具有各种功能的辅料被用于固体分散技术中,使其应用领域大大地拓展。单纯应用水溶性的辅料如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聚乙二醇( PEG) 、尿素等可以__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加入难溶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硬脂酸、乙基纤维素等可以使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的特征,同时水溶性的药物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制备其缓释剂型,扩大了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对象。采用肠溶性的辅料如丙烯酸树酯、HPMC等可以制备定位于小肠释放的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共沉淀法、熔融法和溶剂熔融法,近年来一些新的方法也被用于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如超临界流体技术等。固体分散体为中间剂型,制备成固体分散体的药物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制成片剂、胶囊、滴丸等制剂。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的研究有着较广泛的应用,一般用于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原料为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水飞蓟宾( silibinin) 是菊科植物水飞蓟(S ilybum m arianum Gaertn.)果实中的一种黄酮成分,具有保肝、降血脂、抗氧化等诸多药理活性,但由于它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邓 莉等以尿素、PVP、泊洛沙姆188等为载体,用熔融法和共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水飞蓟宾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固体分散体由于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效果明显已引起国内中药生产企业的广泛关注,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4 微乳技术 
微乳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4部分组成,是一种粒径在10~100 nm之间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胶体分散系统。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量一般> 10%。微乳液中同时存在水相和油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既能溶解非极性的疏水性药物,又能溶解极性的亲水性药物。根据油相和水相及乳化剂的性质和配比的不同,分别能形成油包水(W /O)和水包油(O /W)两种微乳液形式。因此,微乳作为纳米给药系统,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水溶性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使药物具有缓释功能,降低药物的毒性。如Brime等制备了两性霉素B 的微乳,其半数致死量较同等剂量的常规制剂提高1倍多。
微乳的制备理论上不需要外力做功,即使在实际制备中也只需施加适当的外力即可,从而避免了高速搅拌、高剪切及高温等剧烈的条件,可有效地防止不耐高温的药物等的降解,并适合于工业化的制备。微乳具有较高的扩散性和皮肤渗透性,使其在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方面受到极大关注。微乳技术在中药的外用制剂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吴永良等将含有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当归 onmouseover="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当归_search11() value="当归">当归、樟脑、冰片等成分的油搽剂制备了用于外用的稳定的微乳剂型。注射用的中药乳剂如榄香烯乳注射液、薏以仁注射用乳剂等已有研究和应用报道,但注射用中药微乳笔者尚未见报道,根据微乳的特点,制备注射用的中药微乳应是可行的。

5 SLN技术 
SLN是由固体脂质制备的粒径在50~1 000 nm的纳米及亚微米载药系统。SLN常温下为固态,非毒性的表面活性剂如泊洛沙姆、卵磷脂等可用来稳定其结构。可采用已成熟的高压乳匀法进行制备,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另外,这种方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可以避免因有机溶剂残留而导致的潜在毒性。同时, SLN还具有药物控释和靶向特性,较高的载药量,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等优点。用于SLN制备的类脂材料有各种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癸酸及其三酰、二酰、单酰甘油酯;表面活性剂有各种卵磷脂、泊洛沙姆系列、聚山梨醇酯、胆酸类、丁醇等。SLN的制备方法有超声或高剪切乳匀法、高压乳匀法、溶剂乳化蒸发法、微乳法等。陈大兵等以硬脂酸为载体材料制备了长循环的紫杉醇Brij固态脂质纳米粒(Brij-SLN)和PoronicF68固态脂质纳米粒( F68-SLN) ,延长了紫杉醇于体内的滞留时间。

6 聚合物纳米粒技术 
聚合物纳米粒是以人工合成或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制成的粒径在1~1 000 nm的载体系统。聚合物由于结构的可修饰性,在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药物包裹于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可以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具有控释和靶向特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粒在进入体循环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所吞噬,这为治疗RES系统丰富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脾、骨髓的疾病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对于非RES系统的靶向给药,可以通过亲水性高分子链段修饰等隐形技术、抗体包裹技术或体外磁性导向技术等方法,减少RES系统对纳米粒的吞噬,延长体内的循环时间。
作为聚合物纳米粒的材料有聚乳酸( PLA) 、聚乙交酯( PLG) 、聚氰基丙烯酸酯系列( PCA) 、聚己内酯( PCL) 、聚乳酸2乙醇酸共聚物( PLGA) 、清蛋白、凝胶和壳聚糖等。制备方法主要有高分子分散法和单体聚合法两大类,包括溶剂乳蒸发法、超临界流体法、界面聚合法、盐析法等。Storm等用可生物降解的聚酐制备的喜树碱聚合物经颅内植入,可显著地延长神经胶质瘤大鼠的存活时间。聚合物粒子经过适当的修饰,还可制成能根据人体昼夜节律的变化而发挥作用的脉冲给药系统和自调节给药系统,如pH反应性及糖反应性的给药系统。也可修饰成受外界条件调节控制的给药系统如磁控制、热控制、超声控制给药系统等。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药物制剂新技术,开发中药的新制剂,可望解决中药剂型存在的生物利用度低、毒性等问题,目前所研究的药物制剂新技术对现代中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移植性。同时,由于这些技术中诸如脂质体技术、分子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及微乳技术和SLN中所采用的高压乳匀技术等已较为成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中药纳米新剂型的开发,技术上是可行的。

中药药理学——药物作用部位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有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单味药及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复方。

(2)抗寄生虫病药:驱肠虫药有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抗阿米巴药有白头翁、鸦胆子等;抗疟药有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虫药有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洋金花;有镇痛作用的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酸枣仁、夜交藤;有抗惊厥作用的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有解热作用的柴胡、黄芩、葛根等及安宫牛黄九;有中枢兴奋作用的马钱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草乌、蟾酥、细辛等;还有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

(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强心药有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抗冠心病心绞痛药有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齐药有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降血压药有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以及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

(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及清胰汤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

(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 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

(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生血药有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止血药有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降血脂有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升高白细胞有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促进兔疫功能的有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龟龄集(酒及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抑制免疫功能的有大蒜、花椒、漏芦等。

(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

(15)外用药物:有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痔灵等复方。

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中药前胡的功效及应用渊源探析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药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用治痈疡、呕逆、热咳;宋金元时期,功擅下气祛痰、止咳止呕,解表散邪,用治痰咳、呕逆、表证;明清时期,功擅止咳、透疹,用治咳嗽、哮喘、麻疹诸症;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关键词】 前胡;功效;综述文献

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根。该药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

1 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

前胡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记载。《雷公炮炙论》记载了该药的鉴别:?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但对其性味主治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名医别录》首先记载了前胡的性味、功用及主治范围:?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晋代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善以前胡组方,治疗外科痈疡证。如黄芪汤用治痈疽内虚热,渴甚者;竹叶汤主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等;增损竹叶汤对于痈疽肿痛,烦热者效佳。前胡在上述三方中主要发挥消痰散结的作用。唐?《药性论》补充其功效谓:?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此时期应用前胡与其它药物配伍,功可祛热,尤宜热证兼咳嗽、呕逆者。如唐?《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大茵陈汤用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数紧者;《千金翼方》之前胡汤主治头痛,胸胀满,或寒或热,恶闻食气等。

《外台秘要》引《广济方》之前胡汤用治天行恶寒壮热,食则呕逆;该书另一首前胡汤用治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方清热降气,后方止咳化痰。《外台秘要》引《删繁方》之泻肝前胡汤,用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本书所载另一首前胡汤,功能泻肝,主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

前胡的消痰下气之功在此时期也开始被医家们所认识并有所应用。如《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之前胡丸,功能消痰下气止呕,用治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千金要方?卷十六》之前胡汤,主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胀满,不得食,寒热消渴;本卷所载另一首前胡散,主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前胡在这几首方中主要起到下气消痰之功。

此外,此时期还将前胡与其它药药配伍用治胸痹疼痛。如《千金要方?卷十三》所载之前胡汤,主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是对其下气消痰作用的引申。

2 宋金元时期,下气消痰,解表散邪

《日华子本草》重点论述了前胡的下气作用,认为其?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疝气?。关于前胡的临床运用,已明确治肺疾痰咳及外感表证,有时亦治胃之呕逆等。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多首组成药物不同的前胡散、前胡丸、前胡饮子等方,用治痰嗽、心胸不利、呕逆、脾胃不和、饮食不下等证。《圣济总录》亦记载了用于治产后肺寒咳嗽之前胡汤,用治妊娠恶阻之前胡饮,治疗胃气不和、呕逆不宁之覆盆饮等方。前胡在上述方中重点发挥其下气止呕,祛痰止咳的作用。

但此时期前胡在以下用于表证的方中主要发挥的是其解表散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八风散,可治疗小儿虚风,另外对于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者,有扶正祛邪之效。《三因极?病证方论》拟八物汤,主治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尺寸俱微而迟等证。《杨氏家藏方》制太一丹治疗伤寒伤风,肢节烦痛,憎寒壮热,或发热恶寒,烦燥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者。《类证活人书?卷17》之金沸草散,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等证。

由于前胡既能下气消痰,又能宣散表邪,所以临床用于表证兼咳喘尤为恰当。如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载败毒散,适宜于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等正虚外感风寒湿,又兼痰湿者。又《博济方》之金沸散,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皆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痛,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等。

此时期前胡还用治五官科疾患、疮疡疼痛等。如《圣济总录》之洗肝前胡汤,用治目睛疼痛如脱。本书中还记载用前胡汤治鼻渊,脑热,鼻塞多涕。《世医得效方》拟补心汤主治妇人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太平圣惠方》载前胡散用治发背及诸疮肿,疼痛。

3 明清时期,功用扩展,应用全面

明清时期,有关的药物学专著对前胡的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与分析。如《滇南本草》谓其为:?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本草纲目》归纳其功效为:?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认为该药的特点是:?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本草通玄》则进一步总结:?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前胡的`上述功能从以下前胡复方的运用中均得以体现。

如《幼科发挥》所载清金饮,专治伤风嗽吐。《时病论》取薄荷、前胡、牛蒡子、蝉蜕、淡豆鼓、瓜蒌壳等药组方,用于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之咳嗽等。《张氏医通》之前胡枳壳汤,治疗喘嗽上气,烦渴引饮,便实溺赤者。《笔花医镜》桔梗前胡汤,治疗肺气闭塞闷咳。《仁斋直指方》创人参前胡汤,功能疏风降气消痰,治风痰头晕目眩。《普济方》制前胡散,治疗痰热客于上焦,上喘气促,心下痞闷,不欲饮食。

此时期对前胡的功效及适应证的认识还有了较大扩展。如《专治麻痧初编》引《痘疹折衷》开豁腠理汤,功能解肌透疹,适宜于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等证。《普济方》载前胡饮子用治婴儿变蒸,潮热,烦渴,头痛;疮疖热伏,或疹痘未匀。《治疹全书》创制九味前胡汤,治疗疹初出时,身有微汗,吐泻交作。

4 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前胡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含紫花前胡甙,还有挥发油、鞣质、甘露醇、糖类等物质。该药能促进气管分泌,有显著持久的祛痰作用。前胡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前胡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咳喘、肺炎、百日咳等。

纵观之,前胡在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消痰下气、散结止呕;宋金元时期又对其解表散邪的功效有了较多认识;明清时期对前胡的认识及应用较为全面;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该药药性平和,内能下气消痰,外可宣散风热,为肺气上逆之喘咳、痰稠的常用要药,同时又可治疗外感风热证。凡是咳喘吐痰,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特别对于风热袭肺所致的咳喘效果尤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