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期待中国劲舞

医案日记 2023-06-19 13:21:25

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期待中国劲舞

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发表了中英两国5个机构联合完成的有关人类元基因组与健康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美国合众国际社及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人类元基因组其实是人类微生物组的另一种说法。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的逐渐升温——包括人类元基因组计划的酝酿启动、有关元基因组重要研究论文的陆续发表,促使更多科研人员给予关注。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参加“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筹备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赵立平教授。

作用重要的“小不点儿”

“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多达1000多种,它们的基因总和叫‘微生物组’,也被称为‘人类元基因组’。”赵立平教授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人们一直认为,一个生物,不管是单细胞细菌还是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都是由基因信息控制其生老病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除受自身基因控制外,人体里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50~100倍,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基因组”。

正是这些共生在人体内、肉眼不可见的“小不点儿”们,对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体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就会发生变化;反之,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变。因此,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可以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鉴于了解到人类元基因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界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科研人员相继启动了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计划。赵立平教授特别提到,去年12月9~10日,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在美酝酿成立“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计划今年4月联合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开始对人类元基因组的全面研究。这项被称为“第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将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其序列测定工作量至少相当于1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有可能发现超过100万个新的基因,最终在新药研发、药物毒性控制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关注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去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类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赵立平教授谈到,当前对人类元基因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失衡除会导致肠道疾病外,还与很多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一些找不到确切病原菌的肠道疾病,即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等),现在研究认为,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调可能与其发生有重大关系。因而在治疗上,就可以选择一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态制剂。

糖尿病原来仅仅被认为是糖代谢异常,现在研究却发现,菌群失调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影响因素。赵立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糖尿病模型动物肠道中的一些特定菌的数量有所变化——两种乳酸菌数量明显下降。国外也有研究报道,补充乳酸菌制剂能缓解模型动物的糖尿病症状。这“一减一加”的事实说明,肠道内某些种类的乳酸菌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菌群的变化不仅是糖尿病的后果,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因。

尽管肥胖受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但环境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作用。赵立平教授强调,菌群就是其中之一,即饮食结构改变产生的菌群结构异常可导致肥胖。美国学者Gordon及其同事近年来在肥胖与菌群关系的一系列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遗传性肥胖小鼠和瘦型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有明显差异,且肥胖表型可以随菌群在不同个体间发生转移;他们对人体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更令人兴奋的发现是,肠道菌群可以直接调节宿主脂肪存储组织的基因表达活性,使宿主增加脂肪的积累。这些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肠道菌群在人类这样的“超级生物体”生理代谢中的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肥胖是人的基因和微生物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作用可能更大。

“中国舞”应能独领风骚

在世界各国对人类元基因组研究相继加大研究力度的同时,我国学者也不甘示弱。目前,围绕肠道菌群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由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已经启动;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中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单位承担的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国际合作项目也已顺利启动;在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闸北区CDC和卢湾区CDC的大力配合下,已经完成了1000多人的上海常住居民“营养、菌群与肥胖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现场体检和血液、尿液和粪便样品的采集工作,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类元基因组人群研究项目,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但从整体来讲,我国的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特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步伐,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采访中,赵立平教授多次强调,我国目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果组织得当,在国际人类元基因组研究的大舞台上,应该能跳出一支支漂亮的“中国舞”。

优势之一:样本完整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饮食结构转变,人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都有很好的样本,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不同民族、地区、生活习惯和疾病类型都会形成丰富多样的人体菌群结构,蕴涵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赵立平教授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经历完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再想找到这样的样本很困难。”因此,我们更应加紧开展相关研究,弄清不同饮食结构和菌群变化对糖尿病、肥胖、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阻断或逆转慢性病增加的趋势。

优势之二:中医药

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是困难的,而改变生活在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是相对容易国的传统医学有许多药物、疗法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影响肠道的代谢来完成治疗作用的。因此,中医中药在人类元基因组研究中可能会扮演重要角色。赵立平教授认为,我们应把中药里一些能干预肠道菌群、调节人体健康、防治慢性病的优秀遗产,采用人类元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计算生物学等研究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国际社会能理解和认可这些药物和疗法的效果,这也是对国际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优势之三:多学科团队

研究人类元基因组,不仅仅是一个基因测序的问题,更需要微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来进行其功能研究,是一场场高难度的“集体舞”。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科学家以共同感兴趣的项目为纽带,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并与国外一流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使得我国元基因组研究形成了“测序与功能并重,基础与临床同步”的重要特色,在国际人类元基因组研究中独树一帜。赵立平教授强调,这次发表在《PNAS》上的研究成果就充分展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威力:来自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5个机构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国际团队,经过近3年的联合攻关,通过对一个四世同堂的中国家庭7位成员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人体代谢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初步鉴定出肠道内参与人体代谢过程的一些重要的功能细菌,为深入理解菌群参与人体健康的机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功能元基因组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赵立平教授强调,正如中医所说的“上工治未病”,当前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比治疗更加重要。通过早期发现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来预测和预警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的早期发病阶段,通过纠正菌群的失衡加以干预,成本低且效果明显。因此,我国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人类元基因组研究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间

1999年
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伸计划

模式生物(包括小鼠、果蝇、线虫、斑马鱼、酵母等)的基因组计划。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对人体内所用共生菌群的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并研究与人体发育和健康相关基因的功能。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简称HapMap计划):目标是构建人类DNA序列中多态位点的常见模式。由于每个个体(除了孪生子和克隆动物)的基因组都有独特之处,因此有必要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基因组上进行定位。其完成将为研究人员确定对人类健康和疾病以及对药物和环境反应有影响的相关基因提供关键信息。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计划:对不同人种、民族、人群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和比较。这一计划将为疾病监测、人类的进化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情况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答:1、人类基因级计划的进展情况:由于当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DNA克隆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类基因组提供了可能。从目前来的进展来看,计划中的某些图已经完成。2000年6月26日,6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2003年,“人类基因组精图”绘制全部完成。有人提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基因时代。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①在人类健康领域,它将有助于对遗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②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它将促进人们对于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表达的调控、细胞生长与分化、生物遗传与进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入主认识。
③有人提出后基因时代,科学家可以集中研究这些基因的表达、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生命现象将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解释。
④科学家预言,人类基因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对人类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有哪些?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成果:

1860至1870年

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

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

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

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

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90年

10月 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8年

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

12月 一种小线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宣告完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

1999年

9月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12月1日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

2000年

4月6日 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

4月底 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5月8日 德、日等国科学家宣布,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6月26日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2月14日 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年

2月12日 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1年 8月26日,北京,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测序部分通过国家验收,“中国卷”绘制完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0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