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经常有孩子被妈妈领着到医院看病,挺小的小孩儿月经来潮了,小女孩不大,身上腿上长了很多汗毛,发育太快了。这种现象现在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补药吃得太多太早造成的。
一些报刊媒体、电视节目中经常看到有关种种进补讲座,补这个吃那个。我想说的是“补药岂能乱用”。补药是两个字,第一它是个“补”,我们该不该补,受不受补,补得对不对,时间合适不合适,剂量达到标准没有。第二是“药”,没事儿活得好好的,干嘛老补,用的是药啊!
我不是讲一个故事,而是讲一个现象。经常有孩子被妈妈领着到医院看病,挺小的小孩儿月经来潮了,小女孩不大,身上腿上长了很多汗毛,发育太快了。这种现象现在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补药吃得太多太早造成的。
医生一检查,说这个孩子发育的比其他孩子提前了。提前了不是好事儿,你发育太早,好多零件配套供不上不行。就像我们盖一个楼房,盖完了以后没有学校,没有菜市场,没有银行医院邮局,整个居民区住了一个月就都跑了,你盖得再漂亮不行。同样,孩子的生长是要配套的,看着个儿挺大,实际他的肝脏没发育起来,解毒来不及;看得个子挺大,脑子发育得不大;心脏没发育起来,它泵血很累,久而久之造成心脏出问题,而且孩子也疲劳。儿童期拿这些进补的药物给孩子吃等于是拔苗助长。
青年人正是朝气蓬勃的时期,八九点钟的太阳,非要补,补得一脸疙瘩,补得一小男孩一天到晚找女朋友去,补得太早了。我说的不是笑话,都是真事儿。
到了中年期,也应该是精力旺盛的时期,也没有什么大的创伤手术,一切都挺好。现在人们也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条件也好,各种商务宴请也多,营养也充足,非要补,补来补去补出毛病来了。如果说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这种情况恐怕也不是仅吃补药就能解决的,也要从改变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调整。
女人被认为易血虚,故很多女性朋友常吃补血药,但你要认真地想一想,到底是不是血虚,也许是肝郁脾虚呢!
老年人似乎是要补了,老年人补你也得补对了,看哪儿虚补哪儿,不虚你就别补,乱补泛补会出毛病。
所谓补药,是补身体之虚,从中医理论和中药的药性来讲,吃补药是需要辨证的。补药总体来说有四类——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还有补阴药。实际有的时候分得不是特别清楚,互有交叉的,只是以哪个为主而已。
举例子说,我们想用补气药了,得知道哪些人、什么症状是属于气虚,如果不是气虚,补了半天不是瞎补吗?补不好,气滞了,憋得疼得难受,或者气窜气逆,甚至再引出其他大病来,这不给自己找麻烦嘛!
记得小时,老爸总爱给我们讲一些他经历过的事:
那是在战乱时期,发生饥荒,很多人好多天都吃不上饭了,终于有一天,有人赈灾,在那开粥棚发粥,于是好多人都去抢着喝粥,大家还一边喝还一边骂,说为什么不给饭吃。
我当时就问,为什么不给他们上点馒头什么的呢?老爸说,饿了这么多天了,人的肠胃功能已经很弱了,此时突然大量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多人马上就会被撑死。所以,遇到灾民,给的就是粥,等你的脾胃功能慢慢恢复了,才可正常进食。
同样的,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身体的 健康 状况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了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就是人体虚了,就可进补。那么为什么又有“虚不受补”这种说法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虚不受补, 即体质虚弱,不能承受补药的药力。 补益药可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并不是万能的。补益药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很多体虚的人,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各种补药上,最容易出现虚不受补。
中医认为“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因此体虚的人需通过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来调整虚实,还要依照不同人的体质和病证进行辨证辨体进补。
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均可引起不良反应,造成虚不受补,例如有的人越吃补品就会越上火。究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补错了
补错了的意思,是你以为自己是虚证,其实是实证。很多人有水湿、瘀血、气滞等实证,再用补药,只会让淤堵的地方更堵。当虚实不分,实证被当成虚证去进补时,身体自然会启动抵御机制,从而出现不适。这种情况下,需要先把实邪去除,才能进补。
2.体内气血不通畅
进入人体的补药必须通过“气血”这个传送带运送到全身,才能发挥效用。当体内气血不通畅,“传送带”的运转自然也会变慢或停止,补药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会使传送带运行得更慢,造成恶性循环。
3.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是身体的中枢,有升降气机的功能,可以升清降浊。当脾胃功能虚弱,或脾胃不通时,气机就会逆行,该降到下焦温暖肾水的相火就会随着气的运行上冲到头面部,身体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补益的精华,造成淤积,就出现上火症状。因此,脾胃虚弱的人,越补,上火就越严重。要想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气血,一定要脾胃壮、脾胃通。
4.根本不需要进补
这种情况最常见,清代名医彭曾说:“补之为义,大关哉,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进也。”对于身体来说,不是越补越好,进补也要对应一定的症状。如果你根本没有出现体虚的症状,就盲目进补,自然会虚不受补。
进补3个原则要牢记: 首先虚实夹杂先除实,其次先调神气后补身,最后纠弊和胃分阴阳。
当确定自己体虚,真的需要进补时,也不能各种补药乱吃一通,得掌握正确的方法。
“补”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 中医主张:“虚不受补,根在脾胃不调。”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故而,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来进补。
最后,辨明体质最重要。 所谓“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益药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因此,进补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让中医明确自己是何种体质,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等等,再对症下药,科学进补。
当你遇到上述情况时,可能就是虚不受补的体质,需要去除实证,然后先调神气后补身。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至于补药,也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施补,才有益于人体健康。如长期大量服用人参,除有助火的副作用外,还会出现失眠、高血压、水肿、性功能减退等症状为主的“人参滥用综合征”。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尔教授报道,在连续服用人参一个月的133人中,有77.3%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有些人就是对“药补”感兴趣,他们总觉得“补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强身”。现实生活中“闻补则喜,唯补是用”者确实不少,他们总是相信很多药品或者保健品的广告词儿,别管这些广告说得多么玄虚,他都敢信!什么叫补?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最清楚的一点:不是谁都需要往身体里填加点儿什么的,对于这一点,罗国纲的解释最为准确:"补者,济其虚也。"反过来说,即"不虚无补"。所有药物,加之于一个不需要补的正常人身上,相反倒会把正常人的平衡搞乱。进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医有一句名言,说得最好:”六腑以通为补”,就是气血通畅,或者说是脏腑气血通畅,就是最好的”补”了。就算你真”虚”,也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气血双虚、津枯、脾虚、肾虚、肾阳虚、肾阴虚、胃阳虚、胃阴虚、卫气虚、心气虚等等之分。若阳虚者服补阴药,反而会有副作用。反过来说,每一种补方补药,都有它的适应证,不可能治疗所有虚证,犹如一身衣服,不可能春夏秋冬都适宜。进补关键在于吸收。而吸收的好坏则取决于肠胃功能。脾胃被称作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胃气旺盛,不断地吸收营养,就能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如果肠胃不好,脾胃虚弱,则不但不能有效吸收营养成份,造成人体代谢失调、体内垃圾积聚,危害健康。说到补,有两个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个是要防止“无虚而滥补”。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本来身体不虚,这样不但徒耗药品,而且会扰乱人体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疾病。误服补药,往往会出现头昏、口舌生疮、流鼻血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还要防止“虚不受补”。这是指体弱者进补后,病痛不减,反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若阴虚者而又必用人参者,宜选用偏于滋阴的西洋参。另一种是脾胃虚弱,进补反而助滞。此时应在进补药中辅以健脾理气之品,如陈皮、木香之类。有些补药用得不当,反会导致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如年高体虚者误服蛤蚧、白木耳、会使声音嘶哑、咳嗽频作、咯痰不爽;还有人因服用大量人参、黄芪、鹿茸、当归,不仅未能扶正补虚,反而助病为虐,以致水气横溢..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一句至理明言,他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药补不如食补”,特别是对于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更需要通过“食补”补养脏腑功能,以促进消化和全身状况的康复,更为稳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解酒小方
下一篇: 多事之秋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