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悲观并非都有害

医案日记 2023-06-17 01:48:09

悲观并非都有害

长久以来,多数心理学家和大众一直把乐观开朗视为通向成功和健康的大道,而把脆弱、悲观等负性情绪与不健康划上等号。然而,现在有人对这种“正面思考的专制”提出了质疑。

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负面性或悲观性思考,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他们指出,得不到缓解的正面思考压力,反而可能会扼杀人的个性差异与独特需要,从而使当事人感到更痛苦。

心理学家黑耳德博士指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人们遇到麻烦和挫折时,心里往往又乱又烦,如果这时还要强迫他们泰然以对,这种逼迫自己乐观开朗的压力只会使他们更难以面对现实。

另一位心理学家华生博士则指出:“情绪紧张不是坏事,愤怒也不是坏事,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用途。”在与心理学家潘纳贝克合作的一项实验里,华生发现,在紧张、忧虑、易怒和神经过敏等项目上得分高的人,虽然比得分低的人更容易抱怨自己身体上的不适症状,但他们看医生、患高血压以及死亡的几率并不比得分低的人高。

潘纳贝克博士也提出了“建设性负面思考”的观点。他要求一群受试者以有组织的方式面对生活中造成自己紧张或困扰的事情;譬如要他们就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写一篇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健康在许多方面都有改善,而即使在测试结束后,这种改善仍可持续到4个月之久。

另一项实验则显示,让悲观性格的人用适合他们个性的建设性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强迫他们采取乐观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果。这项实验把悲观性格的人分成3组,要求各组在射飞镖前分别做三种不同的心理准备:一种是想像自己会射得很差,然后思考各种解决之道;另一种是相信自己会射得很好;第三种是用别的事让自己放松,根本不去想这件事。

结果,采取第一种方式的人表现得最好,而采取“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第三种方式的人表现最差。

关于悲观

这也是一篇KY笔记混合着自我剖析的文章。起因,也是因为前两天自己的生气。因为觉得那一天迟早会到来,在脑海里预演了N+1遍。

..........................................................................................................................................................

1. 气质性悲观(dispositional pessimism)

人们在对未来的看法上,长期倾向于期待坏的结果。

2. 归因性悲观(attributional pessimism)

强调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对未来的期待。

3.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

人们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像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形。【嗯,说的就是我!】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自证预言【这是我之前有些担忧的一点,所以每次出现这种念头,会很自责】。当一个人处于防御性悲观的情绪里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是冷静的,他们知道这只是数种可能性中最坏的一种而已,并不是唯一的和注定的结局。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最坏的情况,也能更好地面对和有条不紊地处理。相比于前两种悲观类型,防御性悲观是最容易习得的。【这一点很赞同,因为自己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哲学层面上的悲观不是气质或情绪上的,而是这样一种世界观或者价值标准:“力图勇敢地直面令人不快的现实世界,消除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非理性希望和期待”。

【很喜欢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的一句,也希望自己能够践行:“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在知乎上看到有人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段话对此注解,很有意思——“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污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的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 竭尽所能。” 】

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勇敢而理性地生活!仅仅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就还有好长好长好长的路要走。共勉~

每天都特别悲观消极怎么办?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人只有在内心真实感受,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才会对所有事情不感兴趣,产生厌倦厌烦的情绪。

第二,其实,遇到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进行自我心理干预,解铃还须系铃人,任何人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自己,所以想要突破心理困扰,就必须让自己走出自己人为设定的精神障碍。

第三,由此可见,只有把内因彻底解决,才能够放下所有包袱,让自己变得轻松,从而能够真正愉快地生活。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不断地锻炼身心,让自己能够承受任何生活压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立足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

第四,当遇到自己无法独立面对的问题的时候,要懂得变通,自己解决不了,没什么,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要学会运用身边的所以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找到生活中新目标,忘掉不美好的过去。新陈代谢法,有助于让你告别之前的阴暗环境,重新获得美好生活。一个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谁也打败不了你,坚定信念,才能够让你步入正轨。

加油!

你怎样对待自己的未来,未来就会如何对待你。愿你前程似锦,一路花开!

防御性悲观_高职学生的防御性悲观心理及其调节

防御性悲观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它的目的是保护一个人的能力及随之而发生的自我价值。这一心理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通过对防御性悲观的涵义及其研究范畴的分析,认为防御性悲观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却阻碍了他们最终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生的防御性悲观心理进行调节。
防御性悲观 高职学生 心理调节
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乐观有益无害,悲观则一无是处”,Norem 和Cantor 等人关于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的研究却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将防御性悲观与人们理解的一般的悲观区别开来,指出并非所有的悲观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消极思维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防御性悲观是通过为学习的结果设置较低、较安全的标准而使自己在失败面前自我价值感不受到伤害的一种策略。
一、防御性悲观简介
防御性悲观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二十多年。最早对防御性悲观进行研究的是Noren&Cantor(1986),他们将其定义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认知策略,是个体在从事某种受评价的任务之前设定的不现实的低预期。另一研究者Shower(1992)认为具有防御性悲观性质的个体承认在过去成就情境中的成功经验的同时,通常在进入新的成就情境中设立不现实的低预期。因其在过去个体成功经验和对未来成功设立过低预期之间的矛盾性,这种悲观被看成是防御性的。
防御性悲观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是防御性预期和反思,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个体运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主要目的是:第一,当这种预期的失败成为现实时,因为有心理预期在先,因而个体能有效的处理,不至于显得太脆弱。Noren&Illingworth(1993)研究表明,防御性悲观者承认他们对结果的担忧,并能调整好自己的认知;第二,防御性悲观策略也能起到缓冲作用。因为事先设立了易于达到的低目标,使个体能减少焦虑紧张的情绪和感到更多的控制感,从而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任务努力上而不是担忧中。这样反而会使得他们的成绩有可能比预期的目标要好。
关于防御性悲观策略对成绩的影响,研究证实从长期上看这种策略的一些损害作用,包括减少生活满意度,最终使成绩水平狼狈不堪产生无力感和焦虑(Cantor & Norem,1989,Norem & Cantor,1990)。研究同时发现,防御性预期没有削弱学习成绩,但是它影响了(即减少了)自我调节和坚持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调节。
二、高职学生防御性悲观心理特点及表现
作为青年学生,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相比,更表现出较强的防御性悲观心理,如世界观和理想的缺失、意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强、自负与自卑两极倾向严重、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等。高职学生的防御性悲观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强,情感极其脆弱。进入大学学习令每一名大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但高职学生在具有这种情感的同时,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与周围的本科生相比,他们敏感、脆弱。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程度不高,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更促进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这种心态往往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一些学生急躁、易怒,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程度高。就业困难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压力,而社会部分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盲目偏高,致使高职学生在就业大潮中更加处于劣势。面对这种窘境,有的高职学生将全部时间和身心用于学习,希望通过“升本”考试取得更高的学历,然而近年来专升本考试“推荐制”的实行和录取率的大大降低,使他们更感到未来渺茫。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未来不知所措,于是选择了逃避,自我放弃,成为所谓的差生,但其内心的焦虑并未因此而减少,相反时光的虚度和学业的荒废使他们的焦虑感更加强烈,不知如何调整心态。他们往往通过疯狂的吸烟、酗酒和网络游戏等消极的来麻醉自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对就读高职院校认识不明确,产生悲观、厌学等心理压力。大部分高职学生并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自己所学专业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力。他们中有的是在高考成绩不理想时因没有信心复读而选择了高职院校,有的只是为了混文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父母而就读高职院校。这种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使他们不能调整心态面对现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悲观、厌学、混日子的消极心理。
三、防御性悲观心理的调节方法
1.任务取向。任务取向的学生,注重能力的提高和任务的掌握。拥有这类目标的学生,学习本身就是目标。数据表明:任务取向与防御性悲观呈负相关。
任务取向的个体不会对自我价值的威胁特别敏感,因为差的成绩更多反映的是他们的不努力,而不是能力。因此,任务取向的学生不会在差的成绩面前,刻意采取自我保护策略。研究表明:任务取向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采取反思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促使学生采取任务取向:(1)提高课程的有趣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2)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注重过程,会使学生更多地注意如何去完成任务。因此,学习更深入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3)强调高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认为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对集体做出贡献;(4)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变得充满意义,以学生个人的努力和掌握情况来评价学生,使用不同的分组练习,并给予充分的练习时间;(6)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情感、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积极的同伴关系等。
2.外部归因。研究发现,外部归因对防御性悲观具有高的预测性。防御性悲观与控制相关,防御性期望的学生会体验到低的控制感,是由于其观念认为结果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将成功的原因归于努力与否。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是:(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综上所述,防御性悲观作为自我价值的保护策略,在高职院校运用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把握。多给学生与成绩相对应的知识强化和反馈,从而有利于学生控制感的增强,使其防御性悲观心理得以调节,以便于更有利于个体发展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Ted Thompson,Cassie Le Fevre,Implications of manipulating anticipatory attributions on the strategy use of defensive pessimists and strategic optimis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6):887-904.
[2]Julie K.Norem and k.S.Shaun Illingworth. Strategy Dependent Effects of Reflecting on Self and Tasks: some Implications of Optimism and Defensive Pessim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5):822-834.
[3]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等策略及相关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4):929-932.
[4]Andrew J.Martin,Herbert W.Marsh,and Alan Williamson,Self-handicapping Defensive Pessimism,and Goal Orient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617-628.
[5]姜玉美,周晶楠.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6]曹欢.自我设置障碍和防御性悲观及其克服[J].教学与管理,2003.32-3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3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