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古老医学逢盛世,千年中医正年轻——洪蕾教授养生丛书读后感

医案日记 2023-04-30 02:38:57

古老医学逢盛世,千年中医正年轻——洪蕾教授养生丛书读后感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不久前,笔者参加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学会组织的“国医名师大讲堂”活动,会前会后认识了很多中医同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洪蕾教授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见解与成就,就使我大开眼界,甚为佩服。

洪蕾教授与我年龄相仿,也很喜欢中医药学的科学普及工作,2010年也获得了“全国中医科学普及金话筒奖”,她应该去浙江武义县参加领奖,但是由于工作忙没能前往,她就请一个人帮她领回了奖品。很巧的是,这个人与我共住一间客房,我把带去的《神医扁鹊之谜》送给了他,并托他把这本小书带给洪教授,那是15年之前我主编出版的一本书。这次她看到来重庆讲座的人里边有我的名字,就约我何时有空仔细谈谈。

这样就有了后来我们一起去参观渝和堂中医药文化、三峡博物馆观看汉代生生文化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志向、爱好,使我们有很多谈不完的话题。她说她们搞的中医药知识进校园活动,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中医药只是老年人喜欢,妇女和老弱的人需要,年轻人一样喜欢中医药,对于中医药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理论,大学生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在第二天,洪教授把她主编的《中医养生学》送给我,这部书2008年初出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正规中医药科普读物,“山寨版”的养生著作那时还没形成气候。那时可参考的著作并不多,如何把中医养生保健内容说清楚,给大众把其中的道理说明白,很是不容易。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要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活动,策划出版《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我参加了这次策划会议,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写中医药的科普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绝对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

洪教授主编的《中医养生学》,全书有45万多字,分成绪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病因学说与辨证、中医药养生保健基础理论、中医药养生方法、中医药养生保健常用技能等几个章节,分别介绍涉及到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七情六淫、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和其他疗法,并且还介绍了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损美性疾病的调治护理,容易导致衰老性疾病的防护措施等。可以说知识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而充实,足资有关学者参考,也可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洪教授2009年还主编了《养生延衰秘籍》,这部书与《养生文化简史》、《养生大师语录》、《养生汤酒茶粥》、《养生延衰技能》一起,五册一函,共同组成“中医养生全书”,洪教授把这五本书一起赠给我。它们都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洋洋大观,殊为不易。

随着养生保健著作的出版,洪教授的知名度、上镜率逐渐提高,在电台,在社区,在企业,一场又一场的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常常是好戏连台,应接不暇。会议前后,群众带着问题、带着兴趣,一次一次、一个一个地问这问那,中医药养生保健深受人民大众喜爱,他们粉丝般的热情,被洪教授鼓动得更加高涨。洪教授也就越讲越有内容,越讲越生动感人。我听着洪教授的介绍,仿佛置身于那些热闹的场面里,同时感受着中医药的巨大魅力。

这真是:古老医学逢盛世,千年中医正年轻。

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道医

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道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 学思想以道家道教文化为主;儒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 哲学思想以儒家文化为主;术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学思想以西医哲学为主,以西医学为参照。可见,所谓的道医、儒医、术医其实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医家, 一是指医学思想。

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标志,以黄帝、岐伯、扁鹊、淳于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为代表。

《黄帝内经》 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黄帝内经颇多“真人”、“至人”等论述。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 真人 。”

《神农本草经》 体现仙道思想的药学著作,其中收入药365味,以合周天365日,药分三品,上品药声称有延年登仙之效。如神农本草经疏提到。“仙人”11处,“仙经”10处,“神仙”39处,“仙方”4处,仙药”5处。

“替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药道以济群生。”

“仙经谓:药即火,火即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神农本草经》,都是 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医学哲学的,所以才以真人、神仙为凡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把有利于 养生 的方药称为仙方仙药。

历代道教名医辈出,有十道九医之说法。

孙思邈 :道士,著作《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孙真人”。

葛洪 :道士,著作《肘后备急方》屠呦呦的青蒿素来源于此: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陶弘景 :道士,编写《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


董奉 :道士,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源于董奉行医不取钱物,愈后患者种杏林。

傅青主 :道士,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这个学派的中医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道论医,追求长生久视,成仙证真。道家医学和中医学没有区别只有联系,不是以道家为侧面而是以道家为正面,带着浓郁的抹杀不掉的道家文化色彩, 因此可以说,中医学的第一阶段是道家医学阶段。换言之,中医学的初始阶段就是道家医学,这是不会因为后 来者给中医学冠上什么另外的名称而能改变的事实,是由中医学的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的基本内涵打下了 “道”的深深烙印所决定的。

以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学术争鸣为标志。河间学派由刘完素所创立。易水学派由张元素创立。

刘完素 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其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 中记载:

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 自幼耽嗜医书,千经百论,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一时于静室澄神晏坐,沈然毕虑, 探索 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椽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人笑日: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 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诫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著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

从上文可见,刘完素的师父是“二道士”,刘完素的医学是得自道教仙人所授,其教授的方法也神仙化,喝了仙酒“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因此,刘完素医学为是道医。

而略后于刘完素的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创立者,《金史》本传云:

张元素 ,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日:“何见待之卑如此哉!” 既为诊脉,谓之日: “脉病云云”。日: “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 日: “然”。元素日: “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通过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其一,张元素是“进士” 学医,是个儒医;其二,道医从开始“面壁不顾” 到后来“大服”儒医。这说明了道医、儒医开始是有冲突的,后来以儒医胜利而结束。

张元素的著述以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他的弟子,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 李东垣 身上,也可以看出比较典型的儒医风范。

   李东垣 的从医是由“孝”之触动, 由于母病不治, “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故“力学以志吾过”。可见李东垣志本不在医、也不在道,他出身名门, “且有“不小” 的“昂耸之志”,此“志”最大可能是习儒为官而非学医修道。如东垣二十二三岁曾“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即是力证。

稍后于刘完素、张元素的 张从正 是“攻邪派” 的开山祖师,他提出“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裹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日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似乎以儒医自居,但论其医学实践,却与道医学有着血脉联系。其著作《儒门事亲》用道教法术治病的医案里有20余则。如卷五“鱼刺麦芒五十六”:

“夫鱼刺、麦芒、一切竹木签刺咽喉,及须发惹伴在咽嗌中,不能下者,《内经》曰: “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可用《道藏经》一咒法治之。咒日:“吾请老君东流顺,老君奉劝摄摄摄法毒水。吾托大帝尊,不到称吾者,各各现帝身,急急如律令。奉敕摄。” 一气念遍,又以左手屈中指、无名指作三山印,印上坐净水一盏,右手掐印文, 作金创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象地,右手象天,虚挽虚卓,九次为定。左足横,右足竖,作丁字立。如作法时,望日月灯火,取气一口,吹在盏内。此法百无禁忌。用法之时,以正神气是也。如所伤物下,不可便与米汤、米饭吃,恐米粒误入疮口中,溃作脓也。姑以拌面羹养之数日,可也。”

可见,作为医学改革家的张从正,其对医学的改革突出体现在援儒革道上,他是中医学从道医向儒医转化阶段的典型和关键人物之一。

在金元几大名医家之中, 朱丹溪 是最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他本是理学中人,年轻时曾师从金华朱学的著名学者许谦,后听命于师嘱,并有感于师之病痛,乃慨然从医,从而期望“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一于医致力焉”。

朱丹溪 是位儒医,但需注意的是:此儒不同于先秦时期孔孟之儒,而是宋明新儒学。宋明新儒学本质上是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这一点在金元四大医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按照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出生前后,分析其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可以看出:

刘完素 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是个纯正的“道医”。

张从正 出生于金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张从正是比较典型的援儒革道者,一方面他极力让自己“儒医” 化,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以道为根本。从张从正的生平和学术,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 转化的缩影。

李东垣 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代表作《脾胃论》,从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看,他的“道医”特色比较淡了,几近于“儒医”。但其“突破脏腑五行用药,创立四气调神辨证” 的学术思想却有着只能用“道医” 才能吞吐的内涵,因此是位“根儒向道” 者。

朱丹溪 出生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代表作《格至余论》,《格至余论》的书名来源于宋理学“格物致知”之意,可见朱丹溪从表面上看是个“儒医”,但考其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以及他的 养生 观点等,则处处以道论医。因此,朱丹溪具备融摄儒道的本质。

从金元四大医家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纯正道医 刘完素 ——援儒革道 张从正 ——根儒向道 李东垣 ——融摄儒道 朱丹溪 ,从中正可看出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转化。

而弃道从儒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所以朱丹溪运用宋理学三教合一的优势而成为大家之中的大家。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道医、儒医的阶段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指在该阶段是以道医为主流,还是以儒医为主流。事实上,在道医阶段,也有儒医,如张仲景;在儒医阶段,也有道医,如孙一奎。但各阶段的个别现象不代表主流思想,就中医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

术医阶段,整个中医学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逐渐“西化”,背道求术,弃道崇术是其特点。如现在的中医院校的本科教材,中医院校的必修科目等都少不了西医内容。原中医局局长、“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吕炳奎先生1984年7月在《中医亟待抢救》一文中列出如下事实:

中医学院的中医课成分少,学生无法学成中医,课堂上老师讲一点,一下课就把精力集中学外文和西医课,有的人还吹冷风鼓动学生不要学中医。在实习时,没有好中医带,中医学院里学西医多,学不到中医。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实际不到两年,又难专心致志,怎么能学成中医?中医学院大批毕业生无人要,分配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中医单位少,西医又占了多数,要西医不要中医。西医院里的中医科,宁可把老护士等塞进去抄抄方,变成中医,也不要中医毕业生。

中医单位的西医多于中医,中医院实际上是西医院或叫中西医结合医院,真正的中医院,全国只有几所。

术医阶段的中医论病论证、处方用药几乎都离不开西医西药。这主要是由于西医学的冲击和影响所致。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对传统有扬有弃固然难免,关键是扬弃得是否合理?如果说,中医学是以“道医” 为基本的话,我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事实上离其基本越来越远。这种背离基本的发展扬弃实在令人不安,而这种发展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每一次大发展都是立足于基本,而取得重大理论突破。中医学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修修补补,更不是用西医的一套理论方法来论证中医学具备合理性。中西医结合大家 张锡纯 的代表作《衷中参西录》, “衷中参西“,不是“全盘西化”,中医学的现阶段发展主要要在“衷中”下工夫,让西医理论方法在发展中发挥“参” 的作用。

中医学的根本、原理从哪里寻找呢? 应该在道家。

(一)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其学术思想上升到哲学层次,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推而演之,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 历史 上的大医,其理论突破性的建树无不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如刘完素的火热论是根据运气学说推演而来,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根据《太极图说》推演而来,郑火神的学术思想也是源于其对阴阳气化的独特体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唯有医学和道家是以生命为本位而展开研究的。道家为追求长生,对生命的亲身体悟和实践是中医学中最宝贵最具价值的部分。如果说中医学有临床实验的话,可以说率先勇犯险难,义无反顾、舍身求“法” 的正是道门中人。

明晰了中医学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与道家医学的关系。

道家医学是中国中医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且是最初阶段,道家医学是和儒家医学、术医相对而言的,儒医是援儒革道的结果,术医则是援“西” 入“中” 的结果。

而就其本质而言,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根本。明晰了这些,我们也能看出,所谓的道家医学和中医学的区别其实颇多含糊。如果说有区别,只能说,道家医学与儒家医学、术医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道家与儒家,西与中的区别所决定的。

道医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核心部分 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

道医学的 中层部分 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

道医学的 外层部分 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 社会 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

道医学是一种 社会 医学,重视调节人的 社会 关系和心理因素,这是它的特征之一。道医学另一特征是带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道医学还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 养生 、重预防,将医药同人的饮食起居结合起来。以上都体现了道医学区别于世俗医学的特色。

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儒家医学、术医而言的,是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从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特点的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科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门集丰富的养生方法与诊疗手段于一体的传统科学,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上述材料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