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矾贝地黄汤(中药方剂--清热剂犀角地黄汤)

医案日记 2023-06-16 06:58:06

矾贝地黄汤

组成:乌贼骨15g,发炭10g,川贝母10g,枯矾6g,熟地30g,炒山药30g,丹皮10g,山萸肉15g,云苓10g,泽泻10g,威灵仙15g,三七6g,壁虎7g,半夏10g,蜂蜜50g。

功能:扶正补瘘,涤痰助降

主治:溃疡性食道癌后期所致之食道气管瘘

用法:将上药(除蜂蜜外)加入清水,使水面高出药物两横指,浸泡(夏季约1小时,冬季约2小时)后用急火煎沸,然后用文火慢煮50分钟,滤出药液。余药再加水约煮40分钟,将滤出药液与第一次药液合并,再过滤出药渣,合入蜂蜜后放火上煮至黏稠。服时用小调羹取药液慢慢倾入口中,徐徐咽下,以不出现呛咳为度。可每1小时服1次或2~3小时服1次,轻者3~5次可愈,重者可频频呷服直至无呛逆之症。

方解:溃疡性食道癌,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因治疗方法不当,常向周围组织侵蚀,由食道穿透气管成食道气管瘘,致患者进流食或饮水时呛咳、吐痰涎黏液,使原本饥肠漉漉的膈噎不通症更加亢奋急危,中医对此当以标本同治。因为噎之所致常由“气、忧、食、劳、思”所伤,噎而成溃疡者虚证为多,故从本治以补益;而食道气管成瘘,吞食难进,滴水难入,乃病标势急,故治亦当先。治本可以救标,治标可以救急,当急以治标,标本同治。本方药取六味地黄汤中之熟地、山药、山萸肉补中益气,安脏腑,生精血,长肌肉;丹皮清血养血,加速血流,促进血液氧化,以清血毒,去溃腐而生新;茯苓、泽泻健脾守中,保神,调脏气,开胸腑,逐痰饮。以上六味补虚扶正,保护食道不再成溃,防其上皮继续增生而恶变。又用三七补血消瘀;威灵仙通经络,散瘀积,除湿消痰;壁虎散结解毒,治恶疮,医膈气反胃;川贝母散心胸郁结之气,主痈疽瘤疡,收敛解毒;乌贼骨疗溃疡,补穿孔;发炭主关塞不通,医哽噎,疗杂疮,消瘀长肉,且收湿以除痰涎;枯矾蚀恶肉,生好肉治恶疮,医反胃呕吐;半夏消痞散结,燥湿化痰,治呕吐反胃、胸膈胀瘘;蜂蜜益气补中,解毒,疗溃疡。诸药合用以达标本同治、抑恶变、敛溃瘘、却痔涎、降逆通噎之功。

按:此方仅对溃疡性食道癌所致食道气管瘘有效,治疗食道癌必须同时服用抗食道癌药物。溃疡性食道癌或食道气管瘘者,病已至晚期,症状变化多端,还当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随变化了的情况加减施治。

和贵章,1946年生,河南省荥阳县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61年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基层做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后调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曾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诊断学第2届、第3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诊断教学研讨会理事,《中医诊断学》杂志编委会编委。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诲人不倦,继承家学,师古博今,务实勤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治疗经验丰富,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能敏捷地用中医辨证思维去立法、处方、用药,取得满意疗效,而且对疑难杂症亦能识常辨异,化难解疑,遣药胜病。尤其在对肿瘤的治疗上,强调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分系统地按各自特点选用特效药物或方法治疗,注重从精神、饮食、药物、护理等方面综合调理以抑瘤、减瘤及康复,解除因手术、放化疗引发的后遗症,或因对肿瘤治疗不完全而可能带来的转移、复发,主张中医施治不仅要注意加强与手术、放化疗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且要防毒副作用、防转移、防复发,立法施治应扶正泄毒、以毒攻毒、疏气解郁、活血化瘀、排湿化痰、软坚散结、防转增效等。在整体治疗上,立足于以人为本,无论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皆要以能消瘤者尽力消瘤,瘤体难消者也要使其带瘤全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痛苦,最大限度地延长存活时间。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发掘专病专方、特效方,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病方面已独具特色。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厅级科研奖4项。

中药方剂--清热剂犀角地黄汤

〖方源〗《千金方·卷十二·呕血第六》 “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淤血,面黄,大便黑,消淤血方”。

〖组成〗 水牛角 [30g] 生地黄 八两[24g] 芍药 三两[12g] 牡丹皮 二两[9g]

〖用法〗上药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主治〗

1.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病机〗
①温热病,热入血分。营为血之浅层,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势必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②热燔血分,上升者出于口鼻,则吐血,衄血,牙龈出血;下泄者出于二便,则便血,尿血;外溢者,现于肌肤,则发斑。
③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又与小肠相表里,由于热毒炽盛于血分,故可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面赤或口干身热,或尿黄或便秘。
  ④热入血分,热扰心神,故神昏谵语,烦乱不安。若在表之邪热,循经入里,热与血结,故成蓄血证;邪热与血相搏,心神被扰,故有发狂。邪居阴分,热蒸阴液上潮,故漱水不欲咽,血为热迫积于肠间,故大便色黑而易下。

生地黄饮子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组成3.2功能主治3.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组成4.2功能主治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5《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组成5.2制备方法5.3功能主治5.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6《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组成6.2制备方法6.3功能主治6.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7《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7.2组成7.3制备方法7.4功能主治7.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7.6附注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8.2处方8.3制法8.4功能主治8.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8.6摘录 9《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组成9.2制备方法9.3功能主治9.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10.2组成10.3制备方法10.4功能主治10.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0.6附注 11《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组成11.2功能主治11.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2《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组成12.2功能主治12.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3《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组成13.2制备方法13.3主治13.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4《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组成14.2功效主治1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4.4各家论述 15《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组成15.2功效主治15.3运用15.4各家论述 16《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组成16.2功能主治16.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16.4各家论述 17《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组成17.2功能主治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生地黄饮子 1拼音 shēng dì huáng yǐn zǐ

2概述 生地黄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组成

生地黄汁、竹沥各三合,独活三分(研末)[1]。

3.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中风,面引口偏,身体拘急,舌不能转[1]。

3.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上药相和,煎至4合,去滓,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组成

人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石斛、天门冬、麦门冬、枳壳、枇杷叶、泽泻各一钱,甘草五分[1]。

人参1钱,黄耆1钱,生地1钱,熟地1钱,金石斛1钱,天冬1钱,麦冬1钱,枳壳1钱,枇杷叶1钱,泽泻1钱,甘草5分。

4.2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消瘅[1]。

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组成

生地黄3两,玄参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犀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5.2制备方法

上细锉,和匀。

5.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时气,心膈大热烦闷,言语失度。

5.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组成

生地黄2两(切),川升麻1两,玄参1两,川大黄1两(生用),柴胡2两(去苗),贝母1两(爆令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百合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6.2制备方法

上锉细。

6.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热病,毒气攻肺,咳嗽,喉中生疮。

6.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分,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入蜜1小匙。更煎1沸,放温服,不拘时候。

7《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7.2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竹沥1中盏,荆沥1中盏,防风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羌活1两。

7.3制备方法

上锉细。

7.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7.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以汁沥等同煎至2中盏,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7.6附注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2处方

生地黄汁250毫升 竹沥250毫升 荆沥250毫升 防风15克(去芦、头)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羌活30克

8.3制法

上药锉细。

8.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8.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汁、沥等同煎至60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分三次温服。

8.6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9《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组成

生地黄2两,柴胡1两(去苗),葱白5寸(切),香豉半合,甘草半两(生用),生姜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地骨皮半两,赤芍药半两。

9.2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9.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骨蒸劳热,四肢疼痛,小便赤黄。

9.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童便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10.2组成

生地黄2两,淡竹叶20片,大麦半合,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0.3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10.4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心黄。

10.5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6附注

生地黄汤(《普济方》卷一九六)。

11《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童便1中盏,当归1两(锉),生姜汁1合,酒1中盏。

11.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卒血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壮热,不思饮食。

11.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捣和,煎57沸,去滓,不拘时候,温服1小盏。

12《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组成

生地黄汁2合,生益母草汁2合,生藕汁2合,鸡子白2枚,童便1合。

12.2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血运,心烦闷乱,恍惚如见鬼神。

12.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微煎23沸,下鸡子白,搅令散,分温3服。

13《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组成

生地2钱,赤芍2钱,羌活1钱,当归1钱,甘草2分。

13.2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3.3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俱黄,状如金色,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满身生疮。

13.4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用灯心煎汤服。产妇亦宜服,抹少许入儿口内。

14《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组成

生地、熟地、天门冬、麦门冬、黄耆、甘草、银柴胡、黄芩、地骨皮、白芍药。

14.2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扶元退热。主治气虚血热,潮热,吐衄,脉弦数者。

14.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4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气虚血热,不能摄火,而经气疏泄,血不得归经,故吐血、衄血,潮热不止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凉血,熟地补血益阴以济火,麦冬清心润燥,天冬润燥益阴,黄耆补既伤之气,蜜炙能禁疏泄之血,黄芩清燥热之火,炒黑能止吐衄之血,地骨皮除蒸热,炙甘草缓虚阳,银柴胡解阴分之热,白芍药敛热伤之阴。俾热退阴藏则潮热自解,而经气清和,吐衄无不止矣。此扶元退热之剂,为气不摄火吐衄之专方。

15《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组成

人参、生地、熟地、麦冬、天冬、石斛、五味子、甘草、枇杷叶、茯苓。

15.2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滋培润燥。主治下焦虚火上炎,消渴,脉虚数者。

15.3运用

小便不利,加茯苓。

15.4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下焦虚火上炎、肺金受烁,不能分布津液上潮,故消渴不止。生地滋阴壮水以制虚火,熟地滋肾补阴以济心阳,天冬益阴润肺,麦冬润肺凉心,人参扶元生水,甘草泻火生金,五味子收肺气之耗散,枇杷叶平肝气之上逆,石斛益阴以除虚热。水煎,温服,使肾水内充,则虚阳自潜而 *** 无不上奉,何消渴之不瘳哉!小便不利,加茯苓,乃水出高源,源流并泽以上潮,何消渴之有?此滋培润燥之剂,为阴虚消渴之专方。

16《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组成

生地5钱,阿胶3钱(蒲黄灰炒),白芍1钱半(炒),麦冬3钱(去心),地榆3钱(炒黑),茯神2钱(去木),小蓟根3钱。

16.2功能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孕妇尿血,脉虚数者。

16.3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6.4各家论述

胎热伤阴,经血暗渗,故尿血不止,胎孕不安焉。生地滋阴凉血以资血室,阿胶补阴益血以护胎元,麦冬清心润肺,白芍敛阴止血,茯神安神定志,地榆凉血涩血,小蓟散瘀凉血以上溺血也。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胎热自化而经气完夏,经血无妄行之患,何溺血之有不止者?胎孕无不自安矣。

17《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组成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黄耆、白芍、天冬、黄芩、甘草、枳壳、防风。

17.2功能主治

龟头长白点怎么办

你这种情况是由于包皮过长产生的包皮垢导致包皮龟头炎。建议切除包皮。

很多患者在阴茎的龟头上出现红斑或小丘疹,怀疑自己所患的是性病。当去看医生后,才知道是包皮龟头炎(阴茎头包皮炎),事实上,包皮龟头炎是常见的疾病。包皮龟头炎又分为包皮炎和龟头炎,由于常常同时出现故称为阴茎包皮龟头炎。这种炎症可以是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临床上以感染性的包皮龟头炎较多见。感染性的常由于不洁性交,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滴虫、衣原体、支原体、淋病双球菌或其他细菌引起;非感染因素多是由于包皮过长,清洁不够,包皮和龟头之间的不洁之物,即包皮垢,便会堆积起来,刺激局部的包皮和粘膜发生炎症。
临床上常见的包皮龟头炎有如下几种,其症状:
(1)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 初起时局部潮红,阴茎的皮肤发红、肿胀,自觉龟头有灼热和瘙痒的感觉。翻开包皮,可见包皮内面及龟头充血糜烂,有渗液,甚至于出血。继发感染后可见小溃疡,有恶臭的乳白色脓性分泌物。如与内裤磨擦即感疼痛,患者常常活动不便。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的肿大和压痛。
(2)环状溃烂性包皮龟头炎 在龟头和包皮上,可见红斑,逐渐扩大,呈环状,可形成浅表性溃疡面。
(3)白色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包皮和龟头可见红斑,表面光滑,并有小疱疹,红斑的边缘较清楚,急性发作时有糜烂、渗液。
(4)滴虫性包皮龟头炎 龟头起丘疹和红斑,逐渐扩大,边缘清楚,红斑上可见针头大小的小水疱,最后形成糜烂面。

西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消炎杀菌。一般是内外并治。对于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和环状溃烂性包皮龟头炎的治疗首选红霉素和四环素,一般每服0.5g,每日4次。滴虫性包皮龟头炎的治疗首选灭滴灵,每服0.2g,每日3次,连用10天。对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包皮龟头炎的治疗常用曲古霉素或伊曲康唑治疗。曲古霉素10~20万单位,每日2次,伊曲康唑每服100mg,每日2次,连服7天。
中医治疗本病常把其分为三型,即毒火郁结型、湿热生虫型和肝肾阴亏型三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予以不同的治疗。
(1)毒火郁结型 可见包皮和龟头红肿,有红斑、丘疹、水疱或溃烂,自觉疼痛,排尿不畅,伴有口舌生疮,急躁易怒。这是由于毒火郁结,不得宣泄所致。治疗宜清热、泻火、解毒。常用方剂为导赤丹加减:黄连10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木通10g 生地10g 淡竹叶10g 泽泻10g 大黄6g 生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
(2)湿热生虫型 可见龟头部潮红,起水疱或糜烂,阴茎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白色念珠菌或滴虫感染;多伴有阴部潮湿,阴部瘙痒,口苦,口粘,小便黄赤。这是由于湿热之邪下注肝经,生虫所致。治疗宜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 柴胡10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车前子10g 泽泻10g 木通10g 土茯苓30g 百部10g 贯众10g 鹤虱10g
(3)肝肾阴亏型 可见包皮和龟头有斑片或有肥厚,或硬化,一般没有瘙痒和疼痛,可伴有腰酸、早泄等症状。这是由于湿热或湿毒伤及肝肾之阴所致。治疗宜滋补肝肾为主。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加减:生熟地各10g 山萸肉10g 山药10g 枸杞子10g 丹皮10g 茯苓20g 丹参10g 泽泻10g 蒲公英30g
治疗包皮龟头炎的外治法:
(1)滴虫性龟头炎 可用0.5%~1%乳酸溶液或0.5%醋酸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龟头和包皮内侧。
(2)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可用小苏打溶液清洗患部或外用咪唑类软膏如达克宁软膏、克霉唑软膏等。
(3)蒲公英洗剂 取蒲公英30g,野菊花30g,枯矾10g,水煎外洗患部,每日1次 ,每次敷洗约20分钟。
(4)青黛散 主要成分为青黛。取适量青黛散,加入少许水,调成糊状,外用于患部,每日换药1次。
(5)细菌感染引起的包皮龟头炎,可用3%硼酸水200mL,或0 1%雷夫奴尔溶液外洗患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预防和护理包皮龟头炎
(1)注意局部卫生,每日清洗龟头和包皮,如包皮过长要及时治疗,必要时作包皮环切术,及时清洁包皮垢很有必要。(2)夫妇一方患性器官疾病要暂停性生活,及时治疗,如患有滴虫性或白色念珠菌的感染要夫妇同时治疗。(3)避免不洁性交,洁身自好。(4)如形成溃疡或糜烂要及时换药,每日换药2次,避免不适的刺激。(5)对于急性包皮龟头炎要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膏,以免引起更加严重的感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2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