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徐灵胎伤寒学派中辨证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00:40

徐灵胎伤寒学派中辨证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徐灵胎(1693-1771)名大椿,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世居吴江西城下塘毓瑞堂,生于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享年78岁。

徐家本为望族,曾祖父徐韫奇,才气超群,博学好古,祖父徐釚于1679年(康熙十八年)中举鸿博,官至翰林院检讨,为当时文苑名流,曾参与纂修《明史》。父亲徐举浩,一生专研诗文,精于文学、水利学。徐大椿天资聪慧,长身广额,音如洪钟,意志坚强,喜欢研读《周易》、《道德》、《阴符》等书,且爱好广泛,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百家诸子及刀剑武技,无所不究,而尤精于医学。他少时曾留心经济,两度协助地方专修水利,卓有成效。

徐大椿走上行医道路,是由家庭变故所致。起初是徐大椿三弟患痞病,遍请名医诊治,虽未治愈,但他逐日与各位医生接触,听他们讲论诊病用药的道理,而且他还亲手配制药剂,渐渐稍通医理。后来他的四弟、五弟又接连病故,他父亲悲伤异常,也生重病,缠绵不愈,终年求医用药,他也不断地与医药打交道。由于家庭变故,加上他祖父留有数十种医学藏书,使徐大椿终于走上了自学成医的道路。他朝夕披览,苦苦钻研,从《黄帝内经素问》至元、明诸医书,广求博采,达万余卷。继承了自张仲景至宋元以来诸家学说,并融会贯通,用之于临床,收益颇深。徐氏行医前后五十年,胸有实学,经验丰富,疗效不凡,声誉传遍大江南北,患者莫不感颂其德,同道皆能心折诚服。

有位妇女患风痹,两腿痛如针刺,难以忍受,徐大椿诊后,吩咐盖上厚的被褥,并让年青力壮之人按住不让她动,并说:“不论她怎样挣扎喊叫,都不要放松,直到她出汗为止。”病者家人按照他的话做,果然不用服药,妇人的病就痊愈了。

有一拳师,在与人比武时,当胸受伤,口闭气绝,徐大椿让其俯卧,奋力用拳击他臀下,拳师口吐黑血数升而愈。

双亲去逝之后,徐大椿隐居洄溪,自号洄溪老人,他在那里采药攻医,名望更高,一些达官贵人乃至皇帝也都请他诊治疾病。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廷文华殿大学士蒋薄生病,宫内御医多诊不效,皇帝下令征聘海内名医为蒋诊治,徐大椿被推荐受征召到京,经过仔细诊查,徐大椿心下了然,密奏皇上,断定蒋薄的病不可治,过立夏七日即会死去。皇帝非常赞许他的诚实,嘉奖他并命他入宫中太医院供职,先后六次进宫为皇帝看病。后来请求南归,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1766年秋(乾隆三十一年)江宁太史袁子才左臂忽然缩短,不能伸展,多方医治无效。就坐船到洄溪请徐大椿医治。徐大椿与其平素意气相合,曾选他的《嘲学究》俳歌一曲,载入所编纂的《随园诗话》中以警世。两人以前无缘想见,此次幸会,如同老朋友一样,盛情招待,临别时,徐大椿赠袁子才丹药一丸,袁子才服后病愈。徐大椿死后,袁子才为他写了传记。

徐大椿第二次奉诏入京是在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10月,这时他已78岁了,老态龙钟,自知衰老,且有病在身,未必生还,于是带儿子徐燨一起,带病赴京,果然到京三日就去世了。皇帝深表哀惜,赠儒林郎,赐金,叫他的儿子护灵枢南归,葬于越来溪的牒字圩新阡(今江苏吴江县)。徐大椿生前曾自作墓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经清风处士坟”、“魄返九原,满腹经伦埋地下;书传四海,万世利济在人间。”

徐大椿一生著述颇多。清朝初期的医家,往往采用刘河间、朱震亨、李东垣、张景岳等诸家论述,并结合临床经验,发挥己见,以自立其说,而徐大椿则主张研究医学,应从源到流,必先熟读《内经》、《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目,以免落人窠臼,取长补短,以广见识。他认为凡读医书发议论,必先搞清其所以然,然后再经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总要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步入偏见而误入歧途。他在所著书的自序中说:“学医必先明脏腑经脉也,故作《难经经释》二卷。药性必当其真也,故作《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谓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以其传也。故作《医学源流论》三卷。颠倒错乱,注家各私其说,而无定论也,故作《伤寒类方》一卷。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也,故作《兰台轨范》八卷。谓医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而吕氏刻《赵氏医贯》专以六味、八味两方治天下之病,贻害无穷也,故作《医贯砭》二卷。谓医学流传,邪说互出,杀人之为祸烈也,故作《慎疾刍言》一卷”。徐氏所著《难经经释》是以《内经》的基本理论解释《难经》,主要阐明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不以后人的主张论证前人。由于当时医学界中,温补之说十分盛行,而对《内经》理论的真义,《本经》药物的性能和《伤寒论》辨证施治的法度,往往不深加研求,仅借一、二温补之方治病,以“执一驭万”为原则,徐氏对这种草率的医疗作风,深为不满。在对《伤寒论》的看法上,认为《伤寒论》论述的是辨证论治的大经大法,只要有利于指导当时医家辨证论治的运用,那么不管是否为仲景原著,还是叔和纂集,都没有必要加以争论,关键是要通过辨证论治,经受临床检验,使其理论在临床之时获得验证与提高。以上这些主张,使徐氏成为伤寒学派中辨证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由上可见,徐大椿在学术上具有高超的理论,广博的学识,他生平批阅之书,计有一千多种,可谓是博大精深。而且凡所笺释,多有精辟见解,独到之处,评贬大多公允。他重视理论,能溯医学之源流,临床不拘成法。但由于竭力推崇《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学著作,故有人称他是“崇古派”代表,在某种角度上讲有较浓厚的保守观念。

中医随笔丨浅谈《伤寒论》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

  文/慕瑭

? ? ? ?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

  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中医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医究竟分为几个流派呢?

历史上中医共分八个学派。加上民间及网络流传火神派及新兴的学院派为十个学派。

一,伤寒学派:主创人,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辨正论证基础。晋唐时期伤寒论成书。历经晋、唐、元、明、清数百名学者的硏究探索形成了近两千多篇的专著,成为伤寒学派以脉、证、方、治入手,以六经辩证解释了八纲辨证机理。提高了中医临证水准,从而使伤寒派成为中医、和日本汉医的主流。

二,寒凉派:主创人,金、刘完素河间人,提出六气化火之说,施治多用寒凉药。为温病学创立了基础。

三,易水派:主创人,金、张元素,河北易水人。以脏腑的寒热虚实发生演变来用药,创造了脏腑病机学说。

四,攻邪派:主创人,金、张从正,认为病从邪生,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五,补土派:主创人,金元、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主,注重后天脾胃。故以温补脾胃为主。

六,滋阴派:主创人,金、朱丹溪,认为人多阳亢阴虚。故多用滋阴降火。

七,温?派:主创人,明、薛已、张介宾等重视命门水火的硏究,探索脏腑虚损的病机,故善用温?。

八,温病派:主创人,明、吴有可,清、叶天士,因瘟疫流行,提出了温疫,和温病学说。使后人在疫情中受益匪浅。

九,火神派:主创人,清未、郑钦安,四川人。主张阳主阴从,以火立极。临症善用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袪沉疴痼疾。

十,学院派,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中医的于时俱进。中医学院历届毕业学生,及各中医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师都具有中西医技能。多运用西医的诊断治疗加中医的辨证论治,使中医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叶天士医案

分类:医疗健康 >> 中医
解析: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出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其各自证候表现为: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可见,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病机的意义很不相同,与《内经》只提出卫气营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论上质的飞跃。

叶氏在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的温病诊断方法;补充了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他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护理等方面创见也颇多、贡献很大;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如程门雪说“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依,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他的许多治法药剂,经吴鞠通整理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

叶氏生平虽无亲笔著述,但其临证医案,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征信于后人。”在医学教育方面,叶氏培育成不少能济世活人的名医,他的诸多反映其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的名言,对后学仍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叶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为医最高境界,而深受广大医家景仰,他的学说,在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彩。百余年间,私淑叶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吴塘、章楠、王士雄等。叶天士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善医,但被父亲的名声所掩盖;他的孙子叶堂、叶坚,曾孙叶万青等3人则转习儒业。叶氏的学术不能很好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但却广泛地流传在人间。

当然,叶氏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难免有其不足。如叶氏所题“踏雪斋”以与薛生白题“扫叶庄”的门匾相诋,则难避同行相嫉,门户之争之嫌;叶氏虽学验巨丰,但受他“不欲以医传世”的思想影响,生平除部分医案和简短的口述温病学说外,无亲笔著作,致使其许多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临床经验失传,而有些传世的学术论点又零散残存在有限的医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论论述;另有些学术论点又存在前后矛盾之处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叶氏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