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杨继洲着有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针灸专着《针灸大成》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00:04

杨继洲着有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针灸专着《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1620),字济时,祖籍三衢(今浙江衢州六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人。杨继洲“幼业举子,博学绩文”,由于“一再厄于有司”,才弃其业从医。他的祖父为明代太医,家中珍藏的医书和抄籍很多,继洲耳濡目染,于是有志学医,尤其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由于医术高超,曾被嘉靖选为侍医,其间功绩卓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在圣济殿太医院任职。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居住于北京玉河坊,直到万历年间仍在北京为医官。其生前行医遍及全国,有四十六年之久的临证医疗经验,着有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针灸专着《针灸大成》,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继洲家中蓄贮了许多真秘古籍。他从医后常“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辍”。因此得其真谛。遂有心汇集一部针灸专著。他“参考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汇编成《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但未刊行。万历年间,杨继洲为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治痿痹之疾,“至则三针而愈”。赵文炳为了答谢他,为他刊行了在《玄机秘要》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针灸大成》,并委派幕客靳贤为选集校正人。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将明代以前二十余种重要医学著作(如《子午经》、《铜人针灸图经》、《金兰循经》、《明堂针灸图经》、《存真经》、《神应经》、《古今医统》、《医学入门》、《乾坤生意》、《医学小经》、《针灸指南》、《针灸捷要》、《针灸聚英》、《十四经发挥》)中凡有关针灸的内容,“悉采集之”。书中内容以《素问》、《难经》为宗主,针法纲目,记载详尽。使学者便览而易知。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集中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针灸疗法的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对针灸学的整理和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保存了古代很多针灸学的精华。直到现在,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自公元1601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47种版本,其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隆,都是罕见的。在国外,也有重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针灸学者把它译成本国文字,把它当作重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杨继洲编著了《针灸大成》,《针灸大成》也使杨继洲名垂史册。

《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是哪十二种?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 手法 操作 作用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泄气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

针灸大成的四策赏析

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四策内容,即“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深浅策”皆为策问体。这四篇策问体文章以优美的文句论述了深刻的医学理论。读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赏其美,品其韵,学其用。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针灸大成》为明代作品,其四策却延用了六朝策问体,虽不是严格的骈体文,但却是在散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对偶文。如:“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驮?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驮?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这是《诸家得失策》的第一问。问中就穿插了骈体文,围绕“天地之气”对“人身之气”进行了阐述。
《针灸大成》之四策皆为骈散兼行体,大多是散中夹偶,或偶中参散。也有少数整段皆散,或整段皆偶。所以四策骈偶文随处可见:如“《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刻舟而求剑,胶柱而鼓瑟”等等。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四策中多处用典,如:“譬之庖丁解牛,会则其凑,通则其虚,无假斤之劳,而顷刻无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这里引《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针灸宜得其要领的重要意义。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诸如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针灸大成》毕竟是科技文,语词相对要朴实,但于朴实中也常常是细腻写景,婉转地抒情,精密地说理。如:《针有深浅策》:“自人之荡真于情窦也,而真者危;丧志于外华也,而醇者漓;眩心于物牵也,而萃者涣;汩情于食色也,而完者缺;劳神于形役也,而坚者瑕。元阳丧,正气亡,寒毒之气,乘虚而袭。苟能养灵泉于山下出泉之时,契妙道于日落万川之中,嗜欲浅而天机深,太极自然之体立矣。寒热之毒虽威,将无隙之可投也。譬如墙壁固,贼人乌得而肆其虐哉?”这是一段文辞优美,意境深远,道理深刻,阐述养生意义的文字。 对偶句齐整匀称,读来流畅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传诵。很多重要的观点,通过骈句而能得以牢记。尤其是镶嵌在四策中的许多骈偶句'本身就是文章的核心论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如《诸家得失策》主要有两个核心论点:一是“针灸药缺一不可”论:“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二是针灸追根溯源的重要意义:“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再如《头不可多灸策》论点之一“交会穴的执简驭繁作用”:“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会.”“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论点之二是“头不可多灸”论:“至于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思之施灸宜别,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大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之所以究心也。”
总之,《针灸大成》之四策,不仅是针灸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神韵十足,读之让人赏心悦耳的佳作。

杨继洲的人物作品

《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自明万历年间刊行以来,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该书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故可认为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此书被刊行以后,不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影响很大,至今已有五十种左右的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
清康熙李月桂重刊本 清乾隆章廷珪重刊本 /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藏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
《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特别是现代有关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总之,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针灸大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大多将《针灸大成》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这与该书的学术成就、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针灸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有哪些及他们有哪些代表作?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