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缺血性中风

医案日记 2023-06-13 09:57:16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栓形成或脑血栓的基础上导致脑梗塞、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偏瘫和意识障碍。脑血栓形成多在50岁以后起病,男性较多,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发病情况较脑出血缓慢。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低时更易发生。少数病人可有浅、中度昏迷,约在24小时左右逐渐清醒,脑脊液检查正常。临床表现因病变血管部位不同而异,脑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后几天内病情可趋稳定,2-3周后由于水肿消退和侧枝循环建立而症证逐渐减轻。脑栓塞患者常有心脏病、骨折、肿瘤以及某些临床操作的影响如静脉注射,人工气胸、气 腹、脑动脉造影等,突然发生神经症状时,即须考虑有脑栓塞可能。脑栓塞起病急骤,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常发生于大脑中小动脉,可出现偏瘫、失语或有局限性癫痫。脑栓塞的栓子可能被血流推向动脉的远端,或被冲碎而分散进入更小的动脉,故症状和体征可于短期内有明显好转。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休克、晕厥、失水、产后出血、疲劳和睡眠等,引起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或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而产生血栓形成。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其他原因有脑部各种感染性 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头部外伤和红细胞增多症等。脑栓塞的病因为原来有心脏病的患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纤维性颤动,心肌梗塞而产生的壁血栓、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均可脱落而成栓子。肺部或盆腔感染、下肢的静脉血栓形成和某些寄生虫病也可引起脑栓塞。其他尚见于胸科手术、气胸、气腹或减压病的气栓塞、长骨或脂肪组织损伤的脂肪栓塞和肺癌等癌细胞的栓塞。

脑血栓形成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的老年病人,在1-2天内逐渐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者。脑栓塞的主要诊断依据为有患心脏病、肺部感染、骨折等病史而突然发生偏瘫和意识障碍者。近年来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可依靠CT检查,在病理上脑血栓形成后病变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即发生梗塞、局部水肿、周围组织充血,经数小时至数日后,病变区发生肿胀,缺血性坏死和软化,有时也可为出血性梗塞,坏死组织逐渐液化而形成囊腔,最后可遗留黄色萎缩疤痕。脑栓塞的病理变化与脑血栓形成大致相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可用低分子右旋醣酐静脉滴注,以稀释血液,减少血粘度和血细胞积聚,增加血流速度,有利于微循环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和抗凝疗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中风”范畴。本病一般比出血性中风为轻,故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较多,中脏腑者较少,脱证者更为少见。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120例,临床治愈98例,显效16例,好转6例。

什么是中风病?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大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偏瘫、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的急性或亚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多见于老年人,且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情绪紧张、激动、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便秘时用力排便、严重失眠或嗜睡状态等,往往是中风的诱发因素。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是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下巴略向前突,这样即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又能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若患者呼吸困难时,应立即改取仰卧位,头后仰或转向一侧,便于进行人工呼吸。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家属不要摇晃患者,运送去医院时也要尽量做到平稳,头位稍高,这样可以减轻病情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7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