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现状调查:再次面临考验

医案日记 2023-06-09 02:31:10

中医现状调查:再次面临考验

从最初鲁迅批判它为“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开始(更远还可以追溯到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一个世纪以来,中医接受了数次大批判。但这一次与前数次大不同:它发生在西医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中医全面萎缩的大背景之下;并且由于张公耀等人在网络上征求签名,要求中医彻底退出医疗体系,因而在普通大众中掀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而前几次,争论基本上只限于思想界、医学界和政界。

但长时间的争论并没有解决这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不是科学”的中医究竟有多大价值?它在历史上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在西医主导的今天,中医对于中国社会还能有多大的贡献?在整体上,它能否经受住现代科学手段的检验?

本组报道期望通过对中医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的生存状况、它面临的来自实践和理论方面的诸多挑战、以及对于中医中药的部分研究结论的调查,试图来初步回答上述问题。但对于中医,还存在一系列更复杂的、现在无法回答的问题:它会不会、应不应该被彻底锁进历史的博物馆?假如完全舍弃中医,对于这个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带来的究竟是好处还是损失?

中医院的现实困境

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院普遍面临着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现状。

深夜,急诊室来了一位40多岁的危重病人。经诊断,病人患了心肌梗和脑血栓。值班大夫们赶紧采用融栓、改善心肌供血、营养心肌等西医抢救手段。

正在这时,一位上级大夫刚巧到急诊室巡诊,见状对值班大夫说,“你们怎么能这么抢救呢?我们是中医院,应该用中医的办法。”接着,他命令值班大夫立刻停止使用西医抢救手段,改用在内关穴扎针的办法。值班大夫只好遵照这位上级医生的指示,改用中医手段。

可这位上级大夫刚一离开急诊室,值班大夫就立刻拔下病人内关穴的针,重新把心电图等仪器推回来,给病人打点滴融栓,改回原来的西医抢救手段。他们一边抢救病人,一边埋怨那位上级大夫添乱。

这是几年前发生在北京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真实一幕,也是近年来中医尴尬现状的写照。

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培彤——这位有着20年行医经验的中医大夫,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医院的现状——处于全面萎缩状态。

张培彤说,上世纪50年代,国家全面建设医疗机构。那时基本上每个县都建一家西医的人民医院,同时也建一家中医医院。但后来中医院病人越来越少,西医院却不断发展壮大,渐渐地中医院不是被关闭就是被合并到西医院里。

根据2003年底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截至2002年底,全国的行政县中,只有66%的县有中医院,而西医院平均每个县有4.45个;中国拥有卫生机构85705个,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到2006年,中医医疗机构的数字已下降到3009家。

中医近年的不景气状况还反映在中医就诊人数急剧减少上。2001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的《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显示,中国年患病人次42亿人次,就诊39亿人次。其中,西医治疗26亿人次,占67%;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共13亿人次,占33%。在这33%中,只有22%、也就是大约9亿人次纯粹使用中医治疗。换句话说,大约1/3的病人使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约1/5的病人使用纯中医治疗。

几年后中医就诊人次又急剧下降。根据《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的报道,同样是国家中医药局的统计,全国中医医院年诊疗人次已经降到2.34亿人次,加上综合医院中医科年门诊的5851万人次,两者合计不到3亿人次。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的一项监测显示,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等“三低”现象。中、西医治疗率形成“剪刀差”:中医治疗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西医治疗率逐年上升。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医治疗病案数分别占28%、25%、20%和18%。

“所有的中医院都是‘中西结合’医院”

卫生部1994年下发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规定,中医医院的门诊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85%,病房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70%。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我敢断言,几乎所有中医院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了11年司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院长的陈珞珈向本刊直言,“目前所有的中医院其实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珞珈说,相对而言,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还比较高,但一到病房,中医药比率就下来了。病人情况危急,必须上西药。上世纪90年代,国家搞中医院评级和检查,各家中医院在检查时拼命多用中药,尽量少用西药。可检查过后,西药的比率就又上去了。

中医院不仅大量使用西药,其中有条件的还大量做手术。广安门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李国栋告诉本刊,该院肛肠每个月要做120台手术。这个数字就是放在西医院也是非常多的。

中医院为什么要让西医“唱主角”呢?陈珞珈总结有三个原因:医院要活下去;要把病房开起来;要保证病人安全。

“计划经济年代,中医院可以只打一面旗帜,就是‘体现中医特色’。但在市场经济年代,中医院就必须打两面旗帜,除‘体现中医特色’,还要‘健全综合服务功能’。所谓‘健全综合服务功能’就是西医功能。”陈珞珈说。

陈珞珈是2003年12月接任望京医院院长的。在此之前,望京医院一直以中医治疗为主,经济上非常不景气。“以前宫外孕、心肌梗、以及各种外伤病人来了,统统转走。七转八转,病人都不到这家医院来了。”陈珞珈当院长以后,从别的医院挖来了12个科主任,把普外、脑外、胸外、ICU(重症监护室)、CCU(心脏重症监护室)、120(急救)等等西医科室都建立起来,医院的经济效益很快好转。2003年12月以前,每天门诊病人只有900人次,现在已经达到2200人次。病床使用率也从过去的70%提升了到现在的93%。

根据陈珞珈的介绍,有关方面调查发现,目前3009家中医院的经济状况是,1/3的日子很好过;1/3的中等,日子过得去;1/3的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在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室在经济上往往也是拉医院后腿的。北京医院的针灸科主任田丽芳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现在医院都在搞成本核算,针灸按摩科是医院最不赚钱的科室。

挂一个针灸科的号可以扎5次针。按照北京市物价局的规定,针是每人次4元,灸每人次4元,火罐每人次3元,电针每人次4元。

田丽芳说,一个病人一次治疗至少占用床位半个小时,所有治疗做下来也就12到15元。但如果病人做一次血透最少也几百元。“我在这个科室工作已经近20年了,北京市物价局规定的这个针灸价格始终没有变过。”田丽芳说。

田丽芳现在已经是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可她说,她连工资带奖金加起来,还不如医院效益好的西医科室护士挣得多。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也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与北京医院一直以西医为主不同,中日友好医院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建院时,基本是每设一个西医科室,就同时设一个中医科室。20多年过去了,情况如何呢?中医眼科、耳鼻喉科、儿科等科室都合并到西医科室里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记得建院时‘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了。”一位已经调离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大夫对本刊说。

谁还在看中医?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14677人参与),8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相信中医”。但奇怪的是,仅有27.7%的人声称,“如果生了病,愿意首先看中医”。

而在新浪网的一项调查(55690人参与)中,认为“中医应该大力扶持”的人占到了74.37%,认为“中医有优势”的人占到了81.30%,但在被问到“你看病一般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时,选择西医的人占到了57.52%,选择中医的人仅占到42.48%,也与认为“中医有优势”的比例相映成趣。

这两组数据明显反映出,表示相信、支持中医的人未必选择中医。北京一位号称继承祖传医术的业余中医师(给人看病开方从不收钱亦不收礼)看着这两组数据,苦笑着跟记者说,看来这些声称支持中医的人,骨子里依然不相信中医,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民族情感而拥护它罢了——实际上,他在行医过程中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来他这边的病人,基本上都明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而记者在采访中又发现,那些偶然选择中医的人,却也未必是相信中医的。

“我是结肠癌晚期,医生判断我最多活不过一年。尽管也做了化疗,但还是想去找中医碰碰运气。”71岁的侯老先生告诉记者,“去广安门医院,想挂孙桂芝大夫的号,后来发现她的号很难挂,想了想也就算了,反正也没什么希望。”侯老先生告诉记者,年轻时他有一些小病也不去医院,中年以后身体开始多病,但实际上他几乎没去过中医院看病。

与侯老先生一样只希望“碰碰运气”的病人看来不少见。“病人一般是西医、理疗各个科室都看过了,没有效果才来看针灸科的。针灸科往往是病人的最后一站。”田丽芳说,针灸科在治疗哮喘、腹泻,肠炎、胃下垂等疾病都很有效,但患这方面病的病人都去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了。一些西医治疗不见效的病症,才想起到针灸科,但又不一定是针灸的适应症。

张培彤说,其实中医能够治疗的病谱是比较窄的,主要治疗内科的一部分病症。“西医在病因认识不清楚时,就没办法治疗。一旦研究出了病因,比如找到了病毒,很快做出疫苗,就能从根本上对疾病加以控制。西医越往前发展,中医就越往后退缩,总有一天中医会退到悬崖边,最终退出市场。”

他举例说,前几年西医还没有发明生白针(使血液中的白血球升高的针)的时候,癌症病人化疗后白血球下来,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可以使白血球慢慢地升上去。但后来西医发明了升白针,一针或者几针下去病人血项就升上去了。“这种情况下,病人还会来找中医吗?”张培彤反问道。

田丽芳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针灸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于急救。古时候是先用针灸把病人救活,然后才能灌药。但随着西医急救手段的完备,急诊病人谁会来针灸科呢?针灸逐渐演化成主要治疗疼痛的方法了。

老中医都到了花甲之年,中医传承后继无人怎么办?

如今的老中医几乎都已到花甲之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意味着中医这个“国粹”将在未来数十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师承”得到政府认可,无疑让老中医们看到了“后继有人”的希望,然而中医人才流失严重、教育体制的束缚,中医传承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要改变中医传承面临的问题,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源头则指向了中医教育的问题。采用西式学院教育肯定是不行的,中医讲究言传身教,历史流传下来培养人才的明确的有效的做法就是“师带徒”模式。

师带徒模式的弊端是过分依赖经验的积累和培养,带教老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承受着巨大的时间、经济压力。亿咖全国首家垂直大健康领域的专业移动直播平台,中医传承作为大健康领域内重要的一环,我们尝试利用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一对多”的属性,结合“中医师带徒的特性,创新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亿咖推出的“直播+中医传承”体系,通过平台遴选中医名师,留住这一批优秀中医人才。一方面鼓励利用碎片化时间直播,普及中医知识,弘扬中医文化。同时,平台助力为其塑造知名IP,破除地域空间隔阂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得意弟子。

打破时间、空间阻碍,带教老师通过直播即可实现一对多的指导,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根据中医学实际,培养高层次临床型实用人才,采用“直播+中医传承”不失为一种好模式。

“直播+中医传承”的提出,原因其一是响应号召扣国家《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主题,老医带新医,平衡国内外医疗资源不均的现状,还有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决当前非常重大、紧迫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利用的问题。其二,传承中医国粹,弘扬经典文化。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调养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符合现代健康医学的需要,应该利用互联网传播其潜在的无穷价值。

中医传承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要,也拥有无可比拟的社会价值。直播作为有效的流量获取工具,亿咖再借力互联网大平台、大数据特性,准确定位,正确引导,为中医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中医传承是一件涉及甚广的伟业,需要平台方、政府主管部门、医生、医院等各方积极参与,“直播+中医传承”前景怎样,确实还有待时间考验。

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亿咖直播就启动中医社群联盟计划,搭建抱团作战的中医传承大军,打造中医传承国内第一线下社群。具体实施时先遴选10名资深老中医作为指导老师,以中医传承人身份带领10名弟子,言传身教同时普及中医知识,造福普罗大众。无论采用那种形式,我们都希望推动中医界拜师学艺的热潮,为中医师承带来带头示范作用。

关于中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继承与发扬走到了今天,达到了目前的水平,这个水平的高低与否存在一个评价的尺度,用什么样的尺度去衡量它便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对中医而言,近代史上曾经历了多次存与废的争论,然而最终中医还是走到了现在。那么当前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一些调查中分析出来。

1.1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2002年7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5%,本科生为82%;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0%,本科生为83%;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3%,本科生为84%;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2.6%,本科生为81.7;以上不难看出历届本科大学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然而到了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后三位,中医学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另外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了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而且就业率排在最后几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就业的严峻形势。

2 我们再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毕业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所谓七年制即是在五年制的基础上多出两年的教育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本科生水平理论上应高于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以说这是对中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从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有如下特点:

(1) 毕业生从以前单纯在医院工作有向其他行业转变的趋势。91 92级毕业生均在医院工作,但是从93级开始,出现了跨行工作。93级为0.53%,94级为11.11%,95级为23.53%,从这里可以看出跨专业增长的速度很快,应当引起重视。

(2) 就业医院的级别。91级-95级毕业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的逐渐减少,从93.75%降到了75%,而在二甲医院的却逐步升高,从6.25%到25.00%。

(3) 就业意向符合度。从91级-95级完全符合度由以前的72.27%下降到5.88%,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的则逐年增高,由5.56%上升到17.65% [1]。

从以上不难看出,即使是七年制的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目前也出现了滑坡,而且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相比之下五年制中医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

2.就业困境分析

2.1供求关系的影响

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尤为如此。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水平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于是近几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则日渐衰落。各地的市级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度日,要么名为中医实为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②而另一方面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却没有明显的减少,不仅中医学院校在招生,非中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院校同样也在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招收中医学的中医学学校全国有32所,中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有45所,另外还有52所综合院校和184多卫生院校开设中医学专业,这些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2.2教育教学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科专业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学科专业教育发展迟缓。从设立中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本身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改变,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较为注重的也是中医学临床职业教育建设,忽视了基础学科的教育。1997年4月国务院对中医学类型进行了调整,在硕士博士两个层次设置了具有职业背景的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医学逐步树立起“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的学历获得的是医学应用型人才;具有医学科学学位获得的是医学科研型人才”的新观念。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授予的是学士学位不是专业学位,在临床人才劳务市场,本科生被医师等应用型职位接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我国中医医疗卫生行业机构岗位规范化,改革逐步展开。除大医院外,其他医疗基层的医师岗位即使是要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眼光也会变得非常挑剔,中医学本科生毕业面临危机[2]。另外,大批的中医学本科生采取升学就业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从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结果使中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更趋于狭窄。
(2)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有30多所中医院校,负责接收大部分的中医学本科生,另外在其他各个医学院校也都开设有中医学专业,总共算起来有不小的招生规模。但是,长期以来,招生规模不确切的考察社会的需求程度,必然会造成大量多余人才的浪费,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报考中医学方向的学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学校一味的追求招生规模,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招生指标,导致有大量的报考非医学方向的生源调剂到中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中医学所具备的潜质或对中医的兴趣。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的人生发展,而且造成了毕业后改行的学生很多,对中医学专业毕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3.解决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3.1中医学教学制度的自身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明确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教育性质,了解相应的社会需求,理顺中医学专业的就业关系。首先应当改变中医学本科专业长期过于临床专业化培养的方向,强化本科生的学术教育。坚持本科专业教育在学位教育中的基础性,推进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确立中医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中医学本科生的基本学科规格[1]。

(2)招生规模,招生模式的改变。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各方向的招生规模,紧密与当今社会生活相适应,加强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结合以往经验对每年的招生规模都要进行一定的调研与统计,力争达到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招生模式的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中医学而言既不同于其他非医学专业,也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不同。中医学独特的知识体系要求初学者应具备一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个人条件,如兴趣,个人禀赋,家庭背景等,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中医。如果盲目的接受中医学习,不仅对自己更重要的是对中医学本身就是一种损害。因此,就中医学招生条件而言,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标准,如编制中医学专业倾向测验等来解决这个问题。

3.2中医学学科的自身变革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一些古代经典论著中,我们这几千年来却鲜有理论上的创新,只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解释古籍上。究竟有谁敢于用科学的手段来尖锐指出某位医家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的规范性是今后中医的工作中心(包括语言的规范性和理论的规范性)[3]。中医的未来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不能固守前人的成果,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一句话中医学应当加强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使其更加科学化,易操作化。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医学普通本科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因此应当考虑到将中医学所有分支学科最后都要统一到中医学上来这一变革方向,将各个学科作出调整,使其顺利的过渡。

3.3学校本身相应的对策

(1)帮助学生作好职业规划设计。所谓职业规划设计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下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4]。

(2)提高就业指导力度。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引导,直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内就业。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必然会带动与医疗相关行业的发展,仅在医院就业并不是当今医学生的唯一出路。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适合自己的职业。

中医护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其研究内容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中药治疗、中医按摩、针灸、运动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以下是关于中医护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介绍:

国内方面,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中医越来越被现代医学所接受,中医护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和医疗机构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护理、中药在肿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均屡见不鲜。

国外方面,由于中医理论与西方医学存在差异,因此中医护理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普及。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大学和医院开始开展中医护理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医按摩、针灸、中药治疗等方面。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在2009年开设了“中医护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

虽然中医护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差异,但随着中医学理论越来越被接受,相信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中医为何日渐衰败?

中医的衰落,其实大家都有目共睹:中医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各大中医院也陆续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引进西药、手术、放化疗等手段,民众对中医的态度也不再积极,大部分患者生病后第一反应还是去西医医院就诊。

有人将其原因归于西医的侵入,有人将原因归于中药市场的混乱,也有人将原因归于庸医骗子当道,保健品横行,将中医的口碑逐渐破坏……依个人意见,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中医治疗确实有其局限性。

事实上,国家已经在大力扶持中医了。1956年,中国的所有省份,每一个县都成立了一家中医院,所有的中医院都是纯中医治疗。但是现在放眼望去,所有的中医院都是西医医生比中医医生多,西医科室比中医科室多,更是引进了西药、手术、各种大型检查设备等西医理论下的疗法,治疗手段与西医无二。

有些中医粉肯定会认为,因为西医赚钱,所以中医院及中医医生都在利益导向之下,转投西医。但是,如果疗效好,百姓们为何不选择无创、价廉的中医呢?

许多中医粉总是强调,中医仅仅依靠望闻问切,就能知疾患、定方剂,而且普通症状十几块一副的中药就能解决。而西医动辄就要查血查尿,查X线查CT,看个感冒也要花上千。首先强调,并不是所有感冒都要花上千,也并不是所有疾病中医都能用十几块的方剂解决。西医有价值上千甚至上万的治疗和手术,中医也有极其昂贵的药材。

安宫牛黄丸,是祖国医学中最负盛名的急诊用药,出自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其中天然牛黄、犀角、天然麝香价格昂贵,得之不易,所以售价必定高,市场上的安宫牛黄丸售价多在200~2000/丸之间,北京同仁堂的售价在560/丸,甚至还有被拍出11万/丸的天价药丸。

价钱高是真的,然而究竟效果如何,也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而且安宫牛黄丸含朱砂(主含硫化汞)和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汞和砷均属重金属物质,长期服用可导致重金属积蓄中毒。然而这些,在其说明书内都均为提及。对比西药说明书,对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孕妇儿童老人用药都做了清楚的阐释,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可不断进行监测,及早发现。

也有很多人觉得西医医表,中医医源,更是无稽之谈。试问如果患了肺炎,通过痰培养明确了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症使用抗生素,最终治好肺炎,这难道不算是治根吗?相反,中医的理论中,对疾病的根源在哪儿都说不清,何来医源?

再比如说骨折,在西医理论中,骨折后首先肯定先拍X线,确定骨折类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方式。通常骨折复位方式有两种,即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对于中医来说,其实施的均属于手法复位,但是对于骨折端有肌肉或肌腱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多处骨折的患者来说,手法复位就略显苍白了,此时必须进行切开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及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同时还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此看来,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确有一定的限制性。

第二,中药市场混乱,中医将毁于中药。

之前一篇火遍全网的文章《中医,将亡于中药》,深刻的揭露了目前中药市场的现状。

文中写到,有枇杷叶收购大户,以每吨700~1000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知道落在地上腐烂的枇杷叶,随便捡来就能换钱,瞬间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纷纷加入捡叶大军。然而,中药自古都是需要繁琐的炮制过程,枇杷叶也不例外,但是这些山民,都是直接捡起地上的落叶,不管老叶、新叶,甚至腐烂的,也不经过清洗。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

但是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都有炮制标准,但多半都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位。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国内报道较多的与肝损相关的中药有菊三七、何首乌、雷公藤等,尤其是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何首乌发生肝功能损伤,常有报道。

古时候,中药大都是由大夫亲自上山采摘,空气土壤都没有污染,也没有化肥,中药材可谓是土生土长。建国以后人口剧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因素都影响着中药的品质。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增产,各种化肥、农药、激素都使用在中药的种植过程中。原材料从野生转为化肥激素增产的,药效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同时,药材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真相更令人震惊,原本是治病救人的药材,现在成为了摄入农药的源头。像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为了增加卖相和便于保存,不惜使用硫磺大肆熏蒸。更有的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研究转基因中药种植了。

中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副产品”了,指导药农种植的,仅仅只是市场价格的调节。

第三,中医缺乏创新。

祖国医学之所以能屹立几千年不老,必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不能总是停留在古墓里挖出的医书,中医也应该有所改革。

以往国人都依赖古代四大发明,维持着两河流域下的古老文明,纵然给西方列强赔款割地,也不时将四大文明古国之殊荣挂在嘴边。然而现在,东方卧龙醒了,以新四大发明重新面对世界,曾经高高在上的列强们也为之惊叹,各地的老外无一不对中国的高铁、无现金支付所叹服。

中医也同样,不能一直活在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的光环下,西医教材都短短数十年内,都更新到第9版了,而中医还在依赖于《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并非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好,只是时光迁移,物是人非,现在的空气不再是几千年前的空气,现在的中药也不再是几千年前的中药。

总之一句话,清末以后,中医技术再无进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