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药材”是中医药界对经过长期实践,品质和疗效都比较突出的好药材的习称。“药材好,药才好”已经成为一些中药企业的“口号”。
但是随着医疗保健市场的扩大和中医药产业的迅速扩展,传统的“地道药材”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在临床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中药品种混用、乱用、代用现象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个中原因除了好药材产量不足外,对中药材品种、品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技部社会科技发展司调研员邹健强举例说,野山参和人参,价格差异几百倍。为什么?功效大不相同。而目前的研究只能回答指标成分的异同,而指标成分代表不了临床的实际功效。中药材整体入药的效果,不是某一成分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水平还远未达到能对药材所有成分的清楚认识,更谈不上认识成分和疗效的关系,对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道地”和“非道地”药材的差别到底有多少,依然认识不够。我国中药材的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人参人工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建立人参的优良品系。中药材品种很多,很复杂,要花很大力气和时间才能搞清楚,工作量确实很大。
其实人们对中药品种的关注,最早的声音恰恰是来自老中医们。邹健强说,这些老中医感觉到,还是自己看的病,自己开的方,为什么就不那么灵了呢?今天用的药,是不是过去用过的药呢?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胆泻肝丸事件”。以前药典中规定关木通和木通是可以混用的,但近年国外发现关木通会导致马兜铃酸肾病,2005年经专家反复论证,最终两者混用被国家药监局叫停。
中药材品种混用,可能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各地所生产的很多中成药虽使用了同一中药材,但其成分含量却相差甚远,当然药效和质量标准更是无法比较了。另一方面,就是老中医们用的中药很可能不是他原来用的东西了,自然就出现药方不灵的尴尬。
正本还需清源,邹健强表示,导致混用、乱用和代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市场对中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好药材供不应求以及某些人不按规则办事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导致的结果。如今道地药材越来越难求了,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4年公布,目前世界上已认知的药用植物总数的20%%正处于濒危和灭绝的状态。
野生资源不能满足用药需要,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野生变家种、扩大人工种植、研制代用品,就成了大势所趋。邹健强认为,中药什么品种的药材好,怎么评价药材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药材由于没有像农作物那样经过多少代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品种很不稳定。野生和家种之间有差别,而差别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至今没有答案。
药用植物受产地生态环境等影响,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征。用现代手段研究道地药材品种的优越性,继而扩大种植是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满足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必然选择。
可喜的是,某些代用品已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例如,体外培养牛黄的成功产业化,不仅使代替天然牛黄成为可能,同时突破了中药成分,特别是控制了有害成分及其成分含量。人工麝香、人工虎骨的替代品也已经被批准进入市场。
据悉,“十五”期间,一些品种野生变家种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如重要的常用大宗药材柴胡,目前其资源面临枯竭,野生变家种生产上存在出苗难、产量低和质量差问题。科研人员从新品种、北柴胡生物学特性、新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效解决了限制我国北柴胡家种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大大推动了柴胡家种生产发展,促进了野生柴胡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解决我国柴胡药源长期混乱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邹健强表示,“十一五”科技部还将加大对中药资源和品种的研究力度,包括对中药种质资源和“道地药材”的研究,中药品种整理、选育和培育,野生变家种等,以从源头上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医临床疗效。
“中医总的来说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中医能治病,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但是中医的麻烦是它的传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某种自圆其说的原理而自证其有的。于是就不乏牵强附会甚至白日见鬼的成份。
比如这边是一种植物,那边是一种病,在这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黑箱。这个黑箱就是这种植物治这种病的依据。比如说芦根,白色,中空,入肺经。因为肺为金,主西方,配兑位,兑为白。可以。那么还有银耳,白色,好,入肺经。但是冬虫夏草治疗肺病在说法上就有些麻烦,冬虫夏草是深褐色的实体,既不白也不空,那么好,以淡盐水冲调引经。但还是不对,咸主水啊,说好的金呢。别急,虫草色棕,棕为艮,为土,而土生金,所以虫草入肺经。这一圈绕的;还有,按照生克原理,金生水,但是得了肾病,补肺却不足取。你见过治肾病补肺的古方么?没有。此路不通。那怎么办?也有话,肾乃先天之本。它给你来个特殊化。肾是肇始,天生的,后天的没有谁能再生它。
还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提法根本就被现代解剖学验证错误的。比如左肝右脾。肝明明在右侧,脾在左侧。那不是露馅了?然而不然。翻翻中医学基础就知道,中医里说的脾跟西医解剖学里的脾脏不是一回事,西医里的脾是个实体,而中医里的脾则是一系列功能的总称,中医的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降浊,为仓廪之官。打个不确切的比方,中医里的脾好比是五脏六腑的动力系统,动力的强弱来源于脾气的盛衰,所以治疗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脏腑下垂,中医开方总离不开补脾气。脾气补上来了,脏腑就托住了。升清么。又说,一看嘴唇发白,八成脾虚,为什么?脾统血,在华为唇,嘴唇发白那一定是脾统血功能的疲弱所致;要是多梦少眠呢?开几盒人参健脾丸。为什么失眠要补脾?脾在志为思,所以健脾丸一定有安眠理气、调理中焦的作用。
一把来说,中药治疗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刚用药三五天的时候可能会会感觉特别好,但是继续吃药的话,就会慢慢觉得效果并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了,这并不是药物或是医生的问题,很多疾病都有这样一个治疗的过程,正所谓“病去如抽丝”,建议你继续坚持用药,用到一定量的时候,症状就会缓解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现状调查:就诊人数急剧减少
下一篇: 中医现状调查:再次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