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学术打假着称的方舟子在日前出版的一本新书《科学成就健康》中,对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进行了批判。昨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医专家高学敏向方舟子反驳道:“古代医学著作是中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精华远远大于糟粕。”
事件 方舟子出新书否认张仲景
日前,以学术打假着称的方舟子的一本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在这本《科学成就健康》书中,作者专门设了名为“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一章,还特别用了近20页的篇幅做了一个“中药毒副作用备览”的附录,逐一介绍了我们常见的柴胡、板蓝根、黄连等60多种中药的毒副作用。
更引起社会强烈争议的是他在书中对传统医学经典进行的批判。在“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这章中,方舟子称,“如果把医学当成是科学而不是信仰的话,就不应该迷信古人。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一种药物被使用了一千多年并不能证明其没有问题。”
方舟子曾经表示,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现代医学的学生除非是本人对医学史感兴趣,否则没有人会去研读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经典著作丝毫也不影响他们行医。中医则不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文献是中医学生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他们诊断、处方的依据。昨天,记者电话联系方舟子,他的手机始终没有开机。记者给他发了电子邮件请他详细阐述“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的原因,但到截稿时仍未收到回信。
支持者说
何祚庥:现代医学者绝不能泥古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为方舟子的这本新书作了序。当记者昨天问其对“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的看法时,何祚庥立即表示,“这是当然的。古代人的医学知识确实不如现代医学院学生。”
“我们中国人总认为传统的一定是好的。这所谓泥古而不化,不能与时俱进。”何祚庥说,现代医学院的学生没有必要把古代医书当作必信的经典。除了专门研究学科发展史的,现代学者完全没有必要去研读学科的传统经典。“我是搞物理的,我们搞物理的学者几乎没有人读过牛顿的力学原著,因为没有必要,现代科学已经把原著中的理论总结得很好了。对待中国古典医学著作也是如此。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古代医学中错误部分比正确部分多得多。现代医学学者决不能迷信古代名医。”
高学敏:古代医学精华远比糟粕多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时至今日,日本的学者都在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听到方舟子提出“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提出反驳,“对于古代的医学名家来说,精华远比糟粕多。”
高学敏教授说,每个时代中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不能越过时代来比较。中国的医学也是在这种不断地继承学习研究中前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医学院的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继承,中国传统医学著作都是必修课。”他说,目前中医已经逐步地走向世界。比如在包括美国、英国等国家有很多中医诊所,英国的学历教育中都已经涉及中医药的内容。
郑超强:对中医传统不能轻易否定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教务长郑超强告诉记者,在依照西医体系建立的协和医科大学中,学生也要学习中医知识。“西医学者要懂得中医知识,中医学者也必须要了解西医。对中医传统要研究,而不能轻易否定。”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后世把施医治病的地方称为“堂”即由此而来。后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它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专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被称为医圣是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公元150年,张仲景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有优裕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少年时代,张仲景孜孜不倦地学习,博览群书,吮吸着知识的乳汁。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公元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医圣张仲景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由于他聪颖博达,旁学杂收,长进很快。不过几年就学到了师傅的医术,擅长于治疗,尤其精通方术。
一天,来了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老师张伯祖诊断后认为属于“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需用泻药帮助病人解出迂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病人身体受不了。张伯祖沉吟半晌,一时竟没了主张。张仲景站在一旁,见老师束手无策,便开始动脑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间闪现出一种刚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对老师说:“学生有一法子!”他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张伯祖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张仲景取来一勺黄澄澄的蜂蜜,放到一只铜碗里,就着微火煎熬,并不断地用竹筷搅动,渐渐地把蜂蜜熬成黏稠的团块。等它稍冷了,张仲景便把它损捏成一头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邪随粪便排净,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张伯祖对这种治法大加赞赏,逢人便夸。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
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执政时,张仲景被推举为孝廉。献帝建安中期,当上了长沙太守。张仲景十分关心民众疾苦,每月逢初一、十五,大开府门,在公堂上为老百姓诊病,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
由于困惑于当时的形势,张仲景不愿意在官场上角逐,便辞退官职,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张仲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凭着对医学的执著的探求和敏锐的感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实践,辩证施治,破除迷信,勇于创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知识,成为一代名医。
张仲景得到先秦医著,如获至宝,认真钻研。他反复研读《素问》、《灵枢》、《九卷》、《黄帝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从中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
张仲景长年奔波于患者之间,为民治病,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他在京师的时候,因为他是很有名望的医生,来求诊的病人很多,有时应接不暇。他常常准确判断人的生死,屡试不爽,所以人们称他是“扁鹊再世”。
具有超人才智的张仲景不仅借鉴别人的经验为病人治病,而且有所发明和创造。张仲景煎干蜂蜜制成“药锭”,畅通大便;采用人工呼吸施救病人,也成为了现代医学的常用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张仲景创立了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治八法,其中除吐法现在很少采用外,其余七法一直在中医临床上沿用。
张仲景在晚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成为我国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临床医学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精练透彻地说明了人类致病的原因,论述了致病的内在、外在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这里,张仲景以人体内部器官机能的变化、外邪的入侵、物理因素等原因作为病因,提出了病因来自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的三因说。在1700多年前,能够如此详述疾病的原因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张仲景主张“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平时要饮食有节,起居有规律,劳逸适当,注意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张仲景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使后人获益良多。219年,张仲景去世。人们把他安葬在河南邓县,并为他竖碑立墓。
张仲景之死的真正原因是积劳成疾。张仲景医德高尚,怜悯百姓,整日深入民间拯救苍生。长期的身心疲劳后,积劳成疾,60多岁张仲景的就撒手人寰,留下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因此张仲景也应了那句“医者不能自医”的感叹。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现状调查:再次面临考验
下一篇: 否定中医是对民族产业的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