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宁夏卫生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医案日记 2023-06-08 23:26:45

宁夏卫生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卫生信息 信息需求 网络建设 调查分析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宁夏卫生信息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新发展机遇。为了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如实地掌握全区各卫生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的需求与利用、微机的使用情况,为建设适合我区卫生系统的信息网络提供可靠的依据,奉厅领导的委托,卫生信息中心特组织人员对全区22个县(市)上百家基层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情报调研。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应放在这次调研的首要位置。我们首先根据医药事业的特点和医学信息的发展需求,立足于本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调研提纲,围绕全区卫生部门各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工作的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

本次研究以全区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专业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全区各县(市)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乡卫生院为单位,参加我们的研究对象人数共212人。其中48人是各县(市)卫生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干事,他们基本上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上。显然,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了避免问卷法那种认真填写者少、交回者少的现象,调查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

a.口头直接调查。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下到各县、市卫生部、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乡卫生院、当面直接询问、了解、摸底。为了确保调查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调研期间,卫生厅办公室又向全区各县、市卫生局下达“关于开展全区卫生信息工作调研的通知”。因此,每到一个地区,大家都主动、认真回答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b.组织小型座谈会。根据各县(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小型座谈会的方法,并将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2卫生信息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把221人反映的情况汇总评价,发现各基层单位对信息的需求,需求标准和获取方式在日益改变。

2.1获取信息方式

2.1.1个人接触的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一些偏远的县、乡级卫生部门及医院,由于受地理、时间、空间、经济条件差等因素的困扰,限制了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利用个人接触、广播、电视来获取很有限的卫生信息。

2.1.2定期浏览专业文献、杂志、报刊获得卫生信息。条件较好的地、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较多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他们有经济力量订购一些专业报刊,还可以从每年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中获得信息。

2.1.3使用检索工具或上网的正式渠道获是信息。银川地区大专院校、区级医院和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是处在一个比较优越的获取信息的环境中。

2.2对获取信息的要求

2.2.1更加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需求从单纯的文献需求转向上网、联机检索、查询、文献传递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需求的信息比较广泛。

2.2.2更加全面。不仅需要本系统医改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更渴望得到其它行业、其它省市改革方面的信息,而县获取信息已突破了时间、地理上的概念,对于获得综合性、交叉性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2.2.3更加新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为广大读者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使读者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方法,并应用于课题或工作中,因此获得更新颖的信息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需求。

2.2.4更加快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读者迫切需要卫生信息机构在信息量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中提供信息导航服务,使他们快速地了解、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时效性强的卫生信息。

2.3信息需求的特点

2.3.1卫生工作人员需求信息结构多样化。通过调研证明,由于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受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表现为:不同目的的信息需求并存,如工作性质需求、研究性需求,求知性需求、解颖性要求、证实性需求等等;不同持续时间的信息需求并存,如长期的、短期的和瞬时的信息需求;以及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载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交流渠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文献类型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等等。

2.3.2信息需求与医学发展具有紧密联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获取的快慢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的竞争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还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医学模式、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标准和药品商业信息、科研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信息,使得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同医学发展的趋势更加紧密联系。

2.3.3卫生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需求提出新要求。随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主要需求的是适应卫生改革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如政策信息、医改信息、法规信息、卫生管理信息。总之,对宏观战略方向性卫生信息需求相对多些。为了适应医改特性,还需要多极性的卫生信息,包括本系统和外系统、本地和外地、国内和国外的。

从调研过程中发展,不论是条件好与差,大家的情报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要求都有明显提高,虽然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不同,但渴望获得信息来指导自己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3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管理和横向联系

全区卫生信息网络不健全,除有一个区级卫生信息专门机构外,各地、市、县大多数没有信息(站)。个别为了创“三甲”医院,临时成立的信息科,之后又撤销了。各县、市基本上是以图书资料室或办公室代替信息工作,而县各部门之间同处一地,却不能互用互利,相互封闭,各为体系,使得卫生信息系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卫生信息流向紊乱,很多信息工作难以进行。

3.2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区级唯一的省级卫生信息机构,它的存在应是一个全区卫生信息管理机构,一个高效、综合的信息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信息室存在的。它担负着解决全区各基层单位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对全区卫生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调控,逐步实现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的重任。目前,全区信息工作的管理仍处于一种陈旧而分散、部门封闭、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造成上下级信息机构工作管理混乱、脱节的现象。

3.3信息基础设施未发挥作用

因我区处于落后的边穷地区,信息基础设备水平差,少数基层单位至今没有微机,大多数拥有微机的目前仅仅充当文字处理和简单数据分析的工具。计算机应有的作用未能发挥,使得很多信息难以交流。这种情况给区卫生厅计划逐步在全区建立的信息网络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3.4基础条件持改善

卫生信息源建设与配置是卫生信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省级信息机构到目前为止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虽近几年厅领导的得视,基础设备已逐步在改善,先后增加了微机、复印机和一些情报设施,最近又接通了因特网,但距离全国信息部门设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上级领导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促进卫生信息技术的扩展和传递。全区卫生信息人员队伍与任务不相适应,合格的信息专业人员太少,素质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急需调配并加强建设。从卫生信息的加工、整理程度可反映出基础工作差距较大,管理工作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也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4解决问题的对策

4.1制订措施,统一规划

制订措施,统一规划,对一个省、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起着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卫生信息领域的措施失当的畅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意识,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需求量等区情,制订出符合我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措施,统一规划,明确宗旨、任务、职责,理顺关系,协调各县(市)信息工作,打破部门所有、相互封闭、条块分割的局面,从组织上保证信息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全区网络化工作正常、健康、规范地发展。

4.2建立健全基层卫生信息机构

组织管理是信息网络化工作必备条件。目前,全区的信息机构的体制很不完善,自成体系,各自独立,严重影响着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工作的开展。为振兴宁夏的卫生信息事业,要建立健全全区各级信息机构,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体制,即卫生部信息机构领导省级信息机构,省级领导各地、市级信息机构,各极卫生信息机构又分别接受卫生部、区卫生厅和地、市卫生局的领导。县(市)级卫生信息机构目前是我区信息体系中一个最薄弱环节,必须加强组织管理,集中领导,这样才能与区级卫生信息中心工作相互联系,协作协调,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4.3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

全区卫生信息工作需要以省级信息机构为中心,实行业务上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宏观控制,建立和完善、协调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使全区卫生信息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和要求,建立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要实现全区的网络化建设,首先抓住区级信息中心为“龙头”的信息计算机管理的覆盖面,逐渐向各地、市、县医院机构辐射,形成各块联动并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因为目前全区各市县级医院正形成对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潜在需求,所以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实现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决定因素。

4.4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是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保证

随着国家信息科学的发展,将信息科学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单凭传统的设备、繁重的手工操作已无法及时加工整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整个卫生信息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卫生信息机构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由传统服务环境向网络化服务环境的转变,建立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首先,全区卫生系统要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提高应用水平,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是加强县、市两级卫生部门宏观管理决策中的计算机应用,重点支持各县(市)两级医院的计算机系统开发计划,积极推进医学科研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率,在经费上给予倾斜,保证重点,突出优势,逐步在全区卫生系统建立卫生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创造与全国、卫生部的网络系统接轨的条件。

4.5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是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前,应避免只注意网络建设而忽视队伍建设的倾向。队伍建设滞后于网络建设,其结果是网络效能由于受人的局限,发挥不了或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作为现代工具的作用。解决卫生信息队伍严重不足的途径应是:a.吸收一批高等院校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医学情报工作;b.在本地实行人才流动,从医疗卫生单位招聘适合做卫生信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充实信息队伍;c.从医疗卫生单位聘任学术水平、外语水平高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兼职情报员,建立一支并兼职相结合的医学情报队伍。这样,既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卫生信息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又有利于网络化建设。

4.6加强卫生信息的基础工作是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本系统信息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管理水平低而且条件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使各项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有序,逐步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信息网络建设游离于信息基础之外,出现网络建设和基础工作之间的断层。这样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实行网络建设及数据库资源建设和共享。

4.7加强全区培训教育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

开展和加强全区培训教育、提高其信息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环节。为了使全区医学信息得到合理利用,发挥其信息价值,可举办各种层次和种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学习班(包括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全区卫生系统人员定期培训、专题讲座,大力开展计算机医学应用的普及教育,使他们尽快了解现代的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这样就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为全区卫生信息工作创造良好的网络条件。

4.8拓宽服务范围是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

4.8.1调整信息服务内容。针对目前医改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决策、管理等信息需求量增大,我们要加强对相关行业及相应领域信息的搜集、整序和提供;借助《宁夏卫生》这个刊物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报导本系统、国内外最新信息,使各基层单位以最快速度通过我们的刊物获取本领域医改成功经验,研究新方法、新成果,使其尽快物化,走向社会。

4.8.2加快传递速度。针对基层单位强调信息新颖性的特点,加强新到的文献信息快速通报,并开展电话咨询服务等。

4.8.3深入开发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全国各个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相继与全球信息网络接轨,因特网成为卫生信息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对收藏文献信息的一大补充。组织专职人员对因特网上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调研,把网络信息服务有机地纳入现有的信息服务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化读者服务,从需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

总之,为了发挥区级信息中的作用,应建立与基层单位长期稳固的密切工作关系,经常听取大家意见,加强读者信息反馈,经常开展调研,从中及时了解掌握读者的需求动态,以便及时改进和改善信息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本身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宁夏的有关信息

  人口概况:
  新中国建立以来,宁夏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20.75万人,占4.11%;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9万人,占43.1%;接受小学教育的178.41万人,占35.34%;文盲人口(15岁及其以上,识字很少的人)63.23万人。人口文化程度的地区差别很大,川区高于山区,城市高于乡村。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宁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人口密度分别为260.5人/平方千米、150.4人/平方千米、110.1人/平方千米、65.9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为石嘴山市,高达601.6人/平方千米,最小的为盐池县,仅22.5人/平方千米。
  2005年宁夏人口状况: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5年宁夏出生人口9.4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93‰,比上年上升0.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10.98‰,全年净增人口6.50万人,年末总人口596.20万人。
  2005年末,纳入统计制度的全区城乡就业人员达299.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增长0.5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7.44万人,比上年末净减少1.04万人,下降1.78%。其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39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3万人,减少0.47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8.75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27.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11.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万人。2005年全区已登记失业人员中通过疏导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人数5.5万人,比上年增长12.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万人,登记失业率4.5%。(摘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宁夏境内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已超过610万人。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西周至秦朝时期:
  西周建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其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汉朝属朔方史部。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唐朝至明清时期:
  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
  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元朝时期在宁夏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但到1372年才完全占领宁夏。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为。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清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民国时期: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
  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宁夏省。全省面积约274910平方千米。
  1929年,宁夏建省。辖朔方到八县外,将阿拉善、额液晶纳划入。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
  1933年元月,马鸿逵受蒋介石委任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政宁夏。1933年9月划中卫县东部为中宁县,1941年4月1日划宁夏、宁朔两县为永宁县,平罗县北增为惠农县、陶乐县,并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1945年将灵武县属之吴忠镇改为吴忠市。新的宁夏省领二旗九县:阿拉善旗、阿济纳旗;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戊县(后改为预旺县、再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增设香山、居延、紫湖三个设治局,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1947年宁夏省会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增设达13县,1市、3设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9月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额济纳旗划由甘肃酒泉专区代管,并于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宁夏省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同时,调三边军分区三大队驻防定远营。
  1950年1月,成立吴忠市,5月又改为吴忠镇,10月恢复为吴忠市。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定西专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
  1952年5月,永宁县第四、第六两区及贺兰县第四区各一部划归银川市。8月15日,为增进民族团结,阿旗首府定远营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复备案通过。
  1953年11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宁夏省“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吴忠市成立,与吴忠市人民政府合署办公。4月4日,宁夏省政府批准,惠农县成立两个相当于区级的回族自治区,即宝丰回族自治区和灵沙回族自治区。5月,中宁县耍义山乡(原四区六乡)划归同心县管辖。7月,宁夏省“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委会改名为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筹委会。
  1954年4月21日,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下辖吴忠市、金积县、灵武县和同心县。1954年7月14日,内务部批准,银川市由6个区合并为4个区。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1954年11月3日,宁夏省撤销合并于甘肃省后,原河东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不变,新设银川专区。1954年11月经内务部批准,惠农县人民政府由宝丰城迁驻黄渠桥。
  1955年4月28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更名为甘肃省吴忠回族自治州,领导金积县、灵武县、同心县,并代管盐池县。12月1日,国务院批准盐池县正式划归吴忠回族自治州管辖。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9月4日,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批准中卫县成立甘塘镇,是自治区最早的城镇之一。9月25日,中共宁夏工委批准永宁县的永华乡全部、杨显乡的部分地区和贺兰县的芦花乡全部和苏峪乡的大部(含贺兰牧场全部)划归银川市管辖。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总面积约6.64万平方千米。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所辖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辖2市、1专区、1旗、16县,市辖县级区2个。自治区面积由原6.64万平方千米增至17万多平方千米。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
  1979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7月1日起正式划回)。宁夏回族自治区辖2地级市(银川、石嘴山)、2地区(银南、固原),16县,市辖县级区7个。
  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员会”,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以“乡”名称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称。
  2001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
  2002年10月19日,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将银川城区分别设立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和金凤区;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10月25日,灵武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由银川市代管;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2009年10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吴忠市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的行政区域为红寺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红寺堡镇。

  著名景点: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国家AAAA景区,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2、中卫沙坡头
  国家首批AAAAA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在此汇聚一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奔流的黄河,无际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苍凉的明代长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车,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可骑骆驼遨游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咫尺之间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异景观。
  3、平罗沙湖
  沙湖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国家首批AAAAA景区,距银川市区56公里。沙湖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沙湖盛产鱼、鸟。有数万只鸟在这里栖居,可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沙湖的鱼类十分丰富,不仅有鲤、鲢、鳙、鲩、鲫鱼,而且有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在沙湖的餐馆里,专门设有鱼宴,烹饪沙湖出产的活鱼。湖西贺兰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4、六盘山风景区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使六盘山成为休闲、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荷花苑、白云山六大景区60余个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 北部有须弥山石窟为中心的丹霞地貌风景。
  5、中卫高庙
  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供奉的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等塑像,庙内佛、道、儒三教济济一堂。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连,呈逐步增高之势。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结构紧密,气势雄伟。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 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 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 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建筑的重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整个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而闻名遐迩,饱誉海内外。高庙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还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庙,共塑有各类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极,令人目不暇接。高庙地狱是我国四大鬼城之一,进入阴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叹为观止。
  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 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6、火石寨
  位于固原市西吉县,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当春夏时节,满山遍野花草丛生,色彩斑斓,蜂恋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竹,为北方山水增添几分南国姿色。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它是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的。
  禅佛寺石窟位于西吉县火寨乡蝉窑村,因其与固原县须弥山相连,又称"须弥山禅佛寺",为唐朝佛教禅宗派流传圣地。
  石窟凿造在一座尖顶宝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约120米,犹如长矛刺天,四壁悬空,奇特异常。若攀上峰顶,云雾飘然脚下。石峰东西现存石窟10孔,残存壁画、石雕须弥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顶15米处,呈长方平顶式,当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宽4米,高5米,洞内能容纳百余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形态各异。
  7、扫帚岭石窟
  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火石寨乡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岭上生长做扫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称"云台山"、"西武当"。
  这里林木葱茏,流水清澈,特别是奇特高耸的石山给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觉。山峰神态仙姿,颇具风采。扫帚岭主峰四面绝壁,惟东北角有人凿石阶可攀,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山上人文建筑融为一体。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牛王殿、万寿宫等洞窟30多孔分布在东西长约330米的石壁上,窟室多为长方形平顶式,为圆形穹窿顶。长方形大佛殿深9米,宽6.1米,高5.45米。石窟内造像多数已毁,残存石雕须弥座、佛龛、壁画。较完整的石雕像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围4.4米的立佛。石窟内还有3尊铜佛像,其一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424年-452年)所造;其二是宋代释迦牟尼鎏金铜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扫帚岭石窟开凿于何时已无史料稽考,若铜佛像不是赝品的话,由此推测极有可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火石寨“丹霞地貌”位于西吉县西北部的火石寨乡内,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0千米,现已被自治区批准为“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距西吉县城10千米,有红色、紫红色 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突兀于黄土高原之上,地貌景观壮观奇美。也因红色砂岩裸露,当地人把这里叫火石寨。
  “丹霞地貌”源自于粤北仁化境内的丹霞山,是一种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等红岩组成,经地壳抬升运动和流水的侵蚀、溶蚀以及风化剥落、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丹崖峭壁、石峰林立等特殊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国的风景地貌和山水景观中,独具一格,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类型之一。
  8、火石寨石窟群
  从北魏开始凿造,盛于隋唐,数处石窟均凿建在百余米高的石崖绝壁上。置身其间,心清神爽,飘飘欲仙。民国《西吉县志》在介绍云台山时说, “山高峰峻,深洞危桥,重峦叠翠,曲而幽深”,“每遇山雨欲来,必先油然作云。即晴亦多烟岚。啼鸟钟声,隐约其中,花香扑鼻,足堪娱目”。这里有扫竹岭,石寺山,禅佛寺三处石窟,各有特色,他们都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有机结合。
  9、朝那城
  秦、汉时期朝那县治古城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城西15公里处的古城镇境内。地处茹河与任山河交汇处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东濒店洼水库,西临朝那湫,北依罗家山,四野群峰环抱,形仅龙腾虎跃。城区良田千顷,乃河水库北干渠穿城而过,渠水潺潺,绿树成荫,蝶飞蜂舞,美丽如画。朝那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为通往长安的战略要地,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城境,阳春桃红柳绿,盛夏碧波如海,金秋红叶满目,隆冬青松苍翠。朝那古城断垣残墙,古朴浑厚;新建的商贸大楼与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宽阔的沥清公路与僻巷小径并存;繁华的街市与恬静的农舍别具一格;幽静肃穆的东山清真寺与书声琅琅的古城中、小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构成一幅古朴优雅的画卷。

  还可以从宁夏的民族特色与民族习性来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