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信而好古”,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论述文化继承要义的话。他的意思是,要人们相信历史、相信古人、相信古籍,并下大力气把古人遗留下来的财富挖掘好、研究好、继承好。“好古”的实质,不是对古之实存性上的仰慕,而是出于对古今一道的领悟和文化生命连续性的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是医古文界的元老之一,在中医药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因为不少人都是听着他的医古文课、读着他的医古文书走过来的。他主编了5~8版的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教材、撰写了大量的古汉语研究论著。把他称为当代的“好古者”,应该说是名实相符的。
余与段教授是多年相交相知的朋友,准确点说应该是半师半友的特殊关系,因为我也是通过医古文学习、医古文工作与他结缘并不断加深友谊的。去年6月19日,在从厦门海峡两岸中医药论坛赶赴上海参加龙华医院骨伤科创建5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段教授到宾馆看望我,并送来他的新作《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深知这本看来只有30万字书的分量,它凝结着段公一生对医古文教学的殷殷亲情、记录着他一生对古汉语研究的累累硕果、饱含着他一生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拳拳忠心。捧着他的这本书,从上海读到沈阳,又从沈阳读回北京。“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清·刘大魁《刘海峰文集·论文偶记》)段公书中的智慧思维、智慧方法、智慧表述都让我嗟叹不已,于是我就用“大智慧”来表达学习的心得。
《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书的智慧思维,表现在作者对全书结构的筹划上。“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清·李渔《闲情偶寄》)面对中医古籍文理庞杂、文辞错杂、字词复杂、语法繁杂的格局,没有统揽全局、驾轻就熟的本事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作者以丰厚的理论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从大处着眼,列纲别目,有条不紊,表现“医儒相通,形神得兼”,“千变万化,有章可循”的深奥;自细处入手,层层剥离,分合有度,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学问。如此“先分独合,后辨有无”,漫谈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唯求达意,不讲‘规矩’”,阐释语序变化的可循规律;“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辨析词义异同的简明路径;“跳跃变化,曲尽其妙”,陈述交叉文句的前因后果……一书在握,作者“同医古文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伏在书案前看的,站在讲台上说的,坐在电脑前写的,甚至是躺在床上想的”那些“牵肠挂肚,梦想魂绕,何止星霜三度”的宝贵学识尽都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一道令人肃然起敬的“羹墙”。
《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书的智慧方法,表现在作者对全书章法的布局上。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医古文教学的全部范畴,而且涉及到中医文献研究的诸多领域,创制是很大的,书中设立的52个篇目就是明证。作者“从中医古籍文理丰富的原因说起,介绍中医书目,剖析文字通假,探讨词语现象,分析语法修辞,阐述句读今古,论说注释校勘,乃至文献的整理、校读方法,仲景的笔法,《纲目》的价值,写本的景象,讲课的心得等,举其要,钩其玄,既加以论述,又多例析”。“举要”是本书最具特色的亮点,全书的每一个篇目和所论证的所有问题,都是通过实例来加以澄清的,是作者智慧的具体流露。书中所引用的例证来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方方面面,医学之外,有文、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仅列于书尾的参考文献中标示的就达228种,都是作者亲自从古书堆中扒出来的珍贵资料,其读书之多、读书之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是被广泛认可的,有不少内容“为历版医古文教材及其参考书籍、研究生教材所吸纳”,成为中医基础教育的重要标本。
《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书的智慧表述,表现在作者对全书文法的应用上。作者是被医界誉为“学富九车、才高八斗”的文化学者,善于驾驭资料、善于总结提炼、善于由博返约、善于化繁为简之外,语言诙谐、故事诱人、表述生动、文采飞扬更是本书的显著看点。王安石不谙“剥枣”即“扑枣”、宋人误将“穿井得一人之使”讹传为“得一人与井中”,鲁哀公将乐正“夔一,足”理解为“夔一足”等,皆是用轶闻趣事说明汉语语法难度的;列举出常用通假字62个、正反词语27条、连绵词40个、浑言与析言不同用法24则等实例,都是用数字告诉初学者渔猎之法的。作者应用了大量的统计学方法,让数字活起来说话。如说,“之”和“其”是《黄帝内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虚词,在《素问》和《灵枢》中,“‘之’出现的频率分别高达2510次与2447次,‘其’”出现的频率也分别有1783次与1225次”。作者还借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古籍中的“哼哈二将”。他如书中应用的并列排比之法、递进加强之法、形容比喻之法、歌诀图标之法等得当自如,品之令人叹服。
世人对段逸山教授的称呼很多,诸如先生、老师、教授、主任、馆长等,虽然是出于不同的身份对他不同职务、职称的称谓,称呼中却折射出段教授人生的艰辛和智慧之路。显然,他是成功者。去年6月24日,担任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段逸山教授荣膺该校“终身教授”之誉,这无论是对他成功人生还是成功做学问的褒奖都是当之无愧的。喜庆之中,我为他写下了“申浦穹碧添巨星,终身教授赋段公,好古尚德乐人事,紫薇花开一路红”的贺辞,算是我对他和代表他学术成就之一的《段逸山举要医古文》这本书的基本评价。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
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
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
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
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
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
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
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
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
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
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
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
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
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
“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十篇课文一定要按它们不同的体裁来总体把握,明确传、序、论文的不同。
“线”就是从字、词、词义到课文再到基础知识,这种一线穿珠的线索把握。
这些理顺了,阅读起来才会思路清晰。
3.2.2 读记练结合要想理解课文,必须通过认真的阅读来完成,而读又必须通过记忆来强化,而记忆又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来细化,深化,直至读懂弄通。
比如课文开篇的《扁鹊传》中,扁鹊在为赵简子视病后回答董安于说,血脉治也。
一个“治”字,就有多种解释,这里是“正常”的意思。
除此以外,在不同的地方还有“整理、研究、医治”等意思,而其本义为“治水”。
这些都要通过读记练来完成。
因此认真阅读,强化记忆,深化练习是学习医古文的有力措施。
3.2.3 思比创结合“思”是思考;“比”是比较;“创”是创新思维。
强调阅读记忆,不是要你去死记硬背,一定要学会思考,比较,创新。
唯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言赅旨晓。
如去年全国《医古文》自考试卷中的第一题,要求在对“颡”字的单项选择“嗓、颈、额、脸面”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平时应用较少,要正确选择这个字有一定难度。
但如果你能善于思考,比较,有创新思维就不难。
首先应思考这个字是形声字,“页”是它的形符。
“页”的本义为头,凡以页取义的字都与头有关。
因此其字与“长身广颡”连词。
再比较“广”字不能修饰选项中其它三项。
说“广嗓、广颈”不通,说“广脸”更会让人啼笑皆非。
那正确义肯定是“额”无疑了。
又如《与薜寿鱼书》一文中的“其”字,虽在同一篇课文,但词义迥异。
有作代词“他”义的,有作副词“大概”义的。
还有通“岂”作“难道”义的。
这就需要你去辨析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词义。
需要你学会全面的思考,认真的比较,创新性的思维才能做到正确无误。
其实阅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加深理解,而在理解中又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激活阅读兴趣,从而更努力地 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但仅是读了,理解了还不够,最重要的还要去应用。
如何应用?作为一个医学生,可以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由课本知识的掌握再逐步广泛地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医著医论医案。
能读通,翻译,指导专业,服务临床,就是很好的应用。
最好能接触一些古本原著。
只要这样长期践行,专业应用能力定会与日俱增。
3.3 注意五项内容是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学习《医古文》五个方面的内容:汉字、注释、语法、今译、人文精神。
3.3.1 汉字据传,仓颉创造出汉字时,天下粟米,鬼神哭泣。
正所谓惊天地,泣鬼神。
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汉字出现的崇尚。
了解汉字的源流、形义、通假、异繁、正误,是学习与理解医古文的基础与前提。
因为中医药文化这一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正是由汉字来承载的,只有较全面地了解了古医籍中汉字的各种现象,才能正确地解读课文,传承古医籍文化。
3.3.2 注释如果说了解汉字是学习医古文的基础,那么注重课文(或字词典)中对字词的注释,则是学好医古文的依据。
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我在这里所说的注释,是今人(主要为教材编者)对课文中重点字词、人物、典故、文化现象的注释。
我们可称其为“今释”。
此“今释”与课文基础知识第四章的“注释”是不同的。
那里所讲授的“注释”是在古医籍中就传承下来的,又称“古注”。
当然了解这一章中所讲的内容与方法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注重先师今贤们对医古文的古注今释,才会使我们阅读起来言之有据,真正心领神会,得到真知。
3.3.3 语法《医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教材归纳在“词义”这一章中,但有必要单独提一下,以引起学习者的重视。
其实这部分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了解语法和词义的关系。
这里面有四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二是了解语法与句子的关系。
这里面有三种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这些医古文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与规律,正确理解它,则能正确理解古医籍中的语法了。
3.3.4 今译今译即为翻译,亦为把古语译为今语。
本人认为对这部分内容只需了解今译的标准、类型、方法即可。
要做到今译准确,前提仍然是阅读理解。
阅读深了,理解透了再与正确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
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这四十篇课文一定要按它们不同的体裁来总体把握,明确传、序、论文的不同。“线”就是从字、词、词义到课文再到基础知识,这种一线穿珠的线索把握。这些理顺了,阅读起来才会思路清晰。
3.2.2读记练结合要想理解课文,必须通过认真的阅读来完成,而读又必须通过记忆来强化,而记忆又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来细化,深化,直至读懂弄通。比如课文开篇的《扁鹊传》中,扁鹊在为赵简子视病后回答董安于说,血脉治也。一个“治”字,就有多种解释,这里是“正常”的意思。除此以外,在不同的地方还有“整理、研究、医治”等意思,而其本义为“治水”。这些都要通过读记练来完成。因此认真阅读,强化记忆,深化练习是学习医古文的有力措施。
3.2.3思比创结合“思”是思考;“比”是比较;“创”是创新思维。强调阅读记忆,不是要你去死记硬背,一定要学会思考,比较,创新。唯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言赅旨晓。如去年全国《医古文》自考试卷中的第一题,要求在对“颡”字的单项选择“嗓、颈、额、脸面”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平时应用较少,要正确选择这个字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你能善于思考,比较,有创新思维就不难。首先应思考这个字是形声字,“页”是它的形符。“页”的本义为头,凡以页取义的字都与头有关。因此其字与“长身广颡”连词。再比较“广”字不能修饰选项中其它三项。说“广嗓、广颈”不通,说“广脸”更会让人啼笑皆非。那正确义肯定是“额”无疑了。又如《与薜寿鱼书》一文中的“其”字,虽在同一篇课文,但词义迥异。有作代词“他”义的,有作副词“大概”义的。还有通“岂”作“难道”义的。这就需要你去辨析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词义。需要你学会全面的思考,认真的比较,创新性的思维才能做到正确无误。
其实阅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加深理解,而在理解中又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激活阅读兴趣,从而更努力地 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但仅是读了,理解了还不够,最重要的还要去应用。如何应用?作为一个医学生,可以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由课本知识的掌握再逐步广泛地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医著医论医案。能读通,翻译,指导专业,服务临床,就是很好的应用。最好能接触一些古本原著。只要这样长期践行,专业应用能力定会与日俱增。
3.3注意五项内容是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学习《医古文》五个方面的内容:汉字、注释、语法、今译、人文精神。
3.3.1汉字据传,仓颉创造出汉字时,天下粟米,鬼神哭泣。正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汉字出现的崇尚。了解汉字的源流、形义、通假、异繁、正误,是学习与理解医古文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中医药文化这一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正是由汉字来承载的,只有较全面地了解了古医籍中汉字的各种现象,才能正确地解读课文,传承古医籍文化。
3.3.2注释如果说了解汉字是学习医古文的基础,那么注重课文(或字词典)中对字词的注释,则是学好医古文的依据。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我在这里所说的注释,是今人(主要为教材编者)对课文中重点字词、人物、典故、文化现象的注释。我们可称其为“今释”。此“今释”与课文基础知识第四章的“注释”是不同的。那里所讲授的“注释”是在古医籍中就传承下来的,又称“古注”。当然了解这一章中所讲的内容与方法也是必要的。综上所述,注重先师今贤们对医古文的古注今释,才会使我们阅读起来言之有据,真正心领神会,得到真知。
3.3.3语法《医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教材归纳在“词义”这一章中,但有必要单独提一下,以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其实这部分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了解语法和词义的关系。这里面有四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二是了解语法与句子的关系。这里面有三种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这些医古文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与规律,正确理解它,则能正确理解古医籍中的语法了。
3.3.4今译今译即为翻译,亦为把古语译为今语。本人认为对这部分内容只需了解今译的标准、类型、方法即可。要做到今译准确,前提仍然是阅读理解。阅读深了,理解透了再与正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石榴:御饥疗渴,解酲止醉
下一篇: 9种食物有利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