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医案日记 2023-06-08 04:53:28

《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恽铁焦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恽氏引日本喜多村之言认为:“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人胃而虚寒者,太阴也。”这较之将三阴皆归入里证已是质的进步,但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三部定位的合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者,《内经》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伤寒论》称作半表半里。少阴为二阴之枢,少阳为二阳之枢,二者同居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证为心肾阳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医家把它列为表证呢?因为在经络学说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也应该属表了。实际上经络学说三阳经都主表,而三阴经均属里。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是,把《伤寒论》第301、302条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称作两感伤寒。这又是一个误解,两感是《素问·热论》中的概念,它更加反证了少阴是里证。如果少阴是表证,为什么又叫两感呢?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少阴与少阳病证是同位而异性的两组病证,都属半表半里。

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历代医家无争议。这样太阴、少阴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厥阴主表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事情远未结束。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所论述的病证完全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列入表证范畴。如果把厥阴病归入里部,又违背了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和一分为三的三部定位。因此,只能在厥阴病的提纲上作文章。难怪近代大家陆渊雷说:“假定本篇首条为仲景原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无厥证,下文厥热诸条,虽若连类相及,实乃照文生义耳。”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异议。纵观厥阴全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它的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产生厥症的原因很多,如蛔厥、痰厥、气厥、热厥、实厥、脏厥、寒厥等,那一种才是表阴证呢?《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仲景三阴之补剂,分而三之,伤在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在少阴者,通脉四逆汤中之;伤在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冻疮、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因此,只有当归四逆汤证才是真正的厥阴病证。

《伤寒论·三阴病》笔记11|寒利便血—桃花汤

三二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脓血是大便和血混在一起,即西医的大肠炎。少阴证本来就是阴寒的证,如果病人下利便脓血,就变成危证了,本来里寒很盛,蠕动不行,这时候得到肠炎,感染滤过性病毒便脓血,会变成肠出血或肠穿孔出血。

为什么叫桃花汤?因为这个汤煮起来是鲜红色,里面有赤石脂。

桃花汤和黄连阿胶汤刚好相反,黄连阿胶汤是热往上冲,故心中烦不得卧,热就是发炎坏死的东西。桃花汤是热往下走,造成病人下利带血,是“ 里寒下血 ”的时候用的。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主力是赤石脂,干姜在旁温中,加一点粳米增润肠的津液。赤石脂生用是要把药整个固涩在胃里,让肠子固住,不再下利,消炎的力量很强。

为什么不用人参? 用人参时肠里面的病毒会不出来,所以用粳米来生津。

用量及煎煮法:

赤石脂5钱,一半煮,一半打碎生用,干姜1钱,粳米1汤匙。两碗水,先煮三味,等米熟了是很稀的稀饭,去滓,放石脂粉末搅拌均匀后服。

桃花汤是涩剂,让食物停在里面排不出去,跟大黄附子细辛汤刚好是反的,用大黄是希望它排出去,这里的下利不是二、三次而已,是一天二、三十次在跑厕所,还有血混在大便里,吓死人。这就是西医讲的大肠炎,西医用抗生素是治不好的,桃花汤效果非常好。大肠炎是少阴证。

三二一、“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十次下利,水没了,当然小便不利,一定会有腹痛,里面发炎了。

三二二、“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刺关元天枢、中极穴都可,关元是止下利很好的穴,扎完针再喝桃花汤更好。

三二三、“少阴病”,吐剧,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是少阴证将进入厥阴的现象。少阴证已经很虚了,快到厥阴的时候,肝脏的血要出来,人最后的免疫系统要作最后的抵抗。在要出来还没出来时,要把肝血逼出来,肝会膨胀,一肿起来会顶到胃,胃受压迫就吐,一吃东西就吐,吐得很厉害,情绪自然烦燥。手脚的温度来自肠胃,肠胃里没东西,故“ 手足厥冷 ”。

经方里,生姜、半夏、干姜、吴茱萸都可以止呕,吴茱萸用在阴证。

吴茱萸汤里还有人参、生姜和大枣,吐很严重伤到胃里津液,故用人参;生姜散胃中积水,红枣补津液,吴茱萸为主力止呕药。

如果吐在阳证,恶心,用生半夏去胃周围的水或干姜温中。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中的三阳证是什么?

张仲景的《伤寒论》自从问世以来,后世的人们已经围绕着三阳三阴所谓的六经实质问题,出现了非常多的讨论和不同的观点门派,如果要归纳起来的话,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种之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了。


然而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的角度来看这些学说,不由得都会觉得这些学说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自己不同的阐释以及发挥,但是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并没有完全道出这一种理论的实质。

实际上六经辩证反映的是人生的技术发展的演化规律,在张仲景这一种思想看来,人生疾病的产生以及演化遵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这一条路线是动态型的,有序性的,并且是有不可逆性的特点的。这才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和灵魂所在。

《伤寒论》本来这部书就是一本有关于辩论病症而论治疗之道的医书,但是长时间以来,却被一些人曲解为“六经辨证”,我们的中医至今都被这种错误的理论所误导,尤其是这样一个经字,使人很容易将其和经络学说中的六经连续到一起,从而忽视了模糊了《伤寒论》的真正价值。

实际上严格来说,对《伤寒论》所提出的所谓的“六经辨证”要改为“六病辨证”还差不多,这才是符合张仲景的理论思路的,甚至于六经这样一个名词都需要放弃。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是什么?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是: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

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简介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