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养生辨清体质

医案日记 2023-06-08 01:50:06

中药养生辨清体质

生活与中药

国人使用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炎帝神农氏时期。老广是把中药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至,广东的老火靓汤也似乎成了广东人懂生活的代名词。煲汤自然少不了药材,这里面就有很多讲究了,中药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从本期开始,广州日报每日保健与健康周刊联合广东省中医院推出“生活与中药”栏目,与读者共同细细解读中药的品性,区分鉴别名贵中药材,并请专家为您解答日常生活可能碰到的滋补难题。

医学顾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主任医师

你的治病良方,或许用在他人身上就变成“致病毒药”!

北方人林小姐来广州后,按照本地朋友天气湿热,要饮凉茶降热气的指点,一有感冒便饮廿四味、瘢痧等凉茶。近年来她发觉自己的身体愈发畏寒,办公室内冷气开得稍微大一点,自己一定是最早中招的人。

直到最近,受不了一周感冒两次的林小姐向中医求助,才得知自己是气虚寒底体质。医生告诉林小姐,气虚和阳虚体质的人就不能长喝性寒的凉茶,否则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和脾胃,容易疲倦、多汗易感冒以及出现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的症状。

广东人群体质已改“虚人”居多

即使是对中医药有着深厚感情的广东人,对自身体质“蒙查查”者也不在少数。“过去人们一提广东人,就觉得体质热,但是,现代生活已经改变了广东人的体质,虚者居多。”杨志敏说,广东是亚热带气候,过去广东人以农业为主,露天工作时间多,炎热天气使人易感热邪。

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当多的广东人出行、工作、休息,全部处于空调环境下,尤其是办公室一族,再加上夜生活的兴旺,鲜见太阳,爱吃冷饮“镇暑气”。“中医讲究升降有度、收放自如,通俗的讲,每天晚上十一时以后阳气就潜入体内,进行休整,为第二天工作学习做准备,而现代生活方式干扰了阴阳交替。”

杨志敏说,如今广东城市人群中,气虚、阳虚者队伍愈发壮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经常进行户外工作、热爱运动和体质壮实的人之外,广东人一定要改变‘不分体质一味饮凉茶’的习惯。”

广东人吃药食补的另一大忌讳是不辨体质,盲目“追风”。九类体质各有所宜,各有所忌,觉得别人吃什么效果好,自己也“追风”,这样往往适得其反,阴虚质者应该补阴津,忌用温燥之物。阳虚质者要壮其元阳,忌用苦寒之物。比如,如果想通过食疗降血压,阴虚质的人可以吃寒性食物,如芹菜(性凉)、菊花(性凉)、马兰头(性寒),阳虚质的人应吃热性食物,如大蒜(辛辣、热)、玉兰花等。

实证虚证者同饮一杯凉茶 不妥!

“不辨体质乱用药、进补,效果适得其反。”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主任医师说,实证和虚证、阴虚阳虚者不该同饮一杯凉茶。岂止是治病,平时的养生保健也和体质有莫大的关系。

《内经》是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人类体质的重要典籍。“体质意味着人体更容易得某种疾病或者对某种致病因子更‘敏感’。”

杨志敏说,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人的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指出,体质的差异是先天因素和多种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也会随着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缓慢发生改变。

因此,一个人年轻和年老时的体质未必一致。有些人则属于“兼夹”体质,有时随着外界因素偏向一种体质,有时又表现为另外一种。

八种体质容易陷入“亚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琦教授指出,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类。除平和质被视为健康表现外,其余八种体质更容易发展为亚健康乃至疾病状态。比如气郁质,这种体质容易导致多种心身疾病。

中医常说:“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性急多火热(容易发火)。”据杨志敏介绍,患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些人是阴虚或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高脂血症患者是阴虚质。糖尿病患者则有不少表现为阳虚、痰湿质。

专家指出,亚健康状态多为心身性疾病,心因起主导作用,即多为情志所伤,而情志与肝关系密切,持续的情绪焦虑、压抑必先影响肝之功能,因此,亚健康多与心肝两脏相关。因气为阳,而阳主功能,所以,亚健康状态以气虚型最为常见。此外,心主血脉司运输,心阳虚功能差即气虚,而气虚不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气虚血涩故致瘀血,而瘀血易致胸痹心痛、中风,因此,早期瘀血质也是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状。

冬季养生进补 先弄清哪种体质

阳气不足、气血不足:健脾温阳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特别怕冷,特别是在冬天怕冷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有部分人又特别容易上火,一吃火锅,马上咽喉痛、口腔溃疡、便秘发作。张常喜主任表示,这都与个体体质情况不同有关系。所以,冬季 养生 进补要根据体质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方法,才可能真正达到保健作用。

张主任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将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这四种体质归纳为一大类:由于阳气不足导致的气血不足,造成身体机能不旺盛。这类人群冬天 养生 保健应为健脾温阳为主。“这类人群 养生 进补可用山药煲粥,适当使用姜葱、胡椒、花椒等辛温发散类的调味品,鸽子、羊肉、麦子、小米、大枣、红糖等都是性偏温的食材,特别适合冬天阳气不足人群食用。”寒冷的冬天,阳气不足的人还可以常喝姜糖茶,用鲜姜10克左右,红糖适量,制成茶饮方。针对阳气不足人群,煲汤的药材可选党参人参、太子参、黄芪等。

阴血不足、体内瘀热:疏肝养阴

张主任认为,阴虚质、血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这几类体质,都可归纳为阴血不足、体内有瘀热的大类别, 养生 保健应以疏肝养阴为重点,但也要区别对待。“通常体内有湿热的人,一吃滋补或者养阴的药就容易上火,所以应先健脾利湿,先清湿热,再去纠正他的体质。如果是单纯的阴虚、血虚人群,一般可以用养阴生津、养阴养血的药。当归羊肉汤是养血比较典型的方子,乌鸡配黄芪煲汤也可以养血。单纯阴虚内热咳嗽的,可以用梨加川贝炖汤。在食材的选择上,百合、萝卜汁,梨汁、荸荠汁,核桃、芝麻等养阴效果都不错。”

特禀质人群,易出现过敏性疾病。纠正这种体质的同时,也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只有气血阴阳平衡了,体内的基表水湿解决了,过敏的情况才会减少。

养生 进补前,先请中医辨体质

张主任还提醒,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生理阶段,体质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有的人是其中的一种体质,有的却综合了多种体质的症状,自己并不容易辨别。建议冬季 养生 进补前,先请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补,才不至于补偏补差。“比如阴虚和血虚的人都会出现睡不着觉、心烦、易怒等症状,不容易区别。但血虚的人往往伴有面色萎黄、没光泽,阴虚体质的人常有面色潮红、脚心发热等症状,结合这些方面,再加以区别。”

湿热体质易上火,别单纯清火

对于湿热体质人群,出现口腔溃疡、喉咙疼等上火症状时,常喜欢吃些泻火的药,但越吃反而火气越大,甚至还伴随着腹泻、腹胀等不适。这是为何?对此,张主任解释,“对于湿热体质人群,单纯用清热去火的药效果并不好。因为湿和热通常掺杂在一起,就像油和面混在一起,无法分离。如果单纯用清热的方子,结果往往是越清热火气越大。解决的方法,只有先把体内的湿去掉,让体内的热无处依附,火自然消除了。”薏米、红豆是很好的祛湿食材。中药材中的杏仁、白蔻、茯苓、半夏等具有较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专家名片

张常喜,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诊治:顽固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过敏性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一、三、五全天,周二下午、周六上午,周二、四夜门诊

人体九大体质,来看看你是哪种?内含气虚、湿热中药调理病案两则

对于我们人体,体质不同,人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生活中常见的小症状、偶尔的不舒服、都可能是不同体质的表现。

很多 养生 的朋友和一部分患者,并不清楚自己的体质,喜欢盲目进补,这是不科学的,辨识体质,是针对调理的前提,认清体质,我们才能按部就班的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调理方式。

1、平和体质

阴阳气血调和,表现:形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体形匀称健壮。

2、气虚体质

元气不足,表现: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肌肉松软不实。

3、阴虚体质

阴液亏少,表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形体偏瘦。

4、阳虚体质

阳气不足,表现: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肌肉松软不实。

5、痰湿体质

痰湿凝聚,表现: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6、湿热体质

湿热内蕴,表现: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形体中等或偏瘦。

7、气郁体质

气机郁滞,表现: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形体瘦者为多。

8、血瘀体质

血行不畅,表现: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胖瘦均见。

9、特禀体质

先天失常,表现: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中医博大精深,是国粹亦是传统精华,中医治病标本兼治,副作用小。下面给大家分享两则临床病案,来看看这些疾病,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赵某,女,38岁,去年6月双侧小腿出现对称性丘疹、红斑、水疱,瘙痒难耐,抓破后溃烂有渗液仍瘙痒不止,糜烂处结痂后反复发作,皮疹蔓延,影响正常生活。

同年10月,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湿疹。

服用泼尼松等药物,病情稍有好转,停药1周后又再次发作,不愿意继续服用西药,转求中医治疗。

症状:双下肢大片红斑,边界不规则,红斑表面覆盖黄色痂皮,布满抓痕,部分丘疹糜烂有渗液,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滑,伴有口臭,大便干结,小便偏黄。

中医诊断为湿疮,辨证为湿热蕴肤。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解毒。

处方:黄芩、茯苓、龙胆草、泽泻、苦参、丹皮、萆薢、车前草、白茅根、生地、生大黄等。

二诊:服用5剂中药,皮疹干燥,面积缩小一半,瘙痒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黄,二便正常。

三诊:上方微调,继续服用10剂,皮损处皮肤全部恢复正常,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建议停药。


王先生,57岁,高血压病史20年,降压药物断断续续服用,年初因蹲着低头进行劳动,猛起身后发生晕倒,急救后ct显示颅内出血,入院治疗。

经手术治疗休养后,身体状态稳定,出院回家休养身体。王先生平时脾气大,易怒。

考虑到身体情况若是不做预防,随时还会发生危险,于是决定试试中医调理。

症状:头晕、睡眠差、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走路双腿无力;舌质红,苔白腻。

诊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中风后遗症。

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肾气亏虚、痰湿郁阻

治法:益气活血、温阳补肾、祛痰通络

经过3个月左右的中药调理,王先生身体症状有一定的好转,步履有力, 讲话流利,头晕、睡眠差的问题得到缓解,已经能够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家属及本人对治疗结果表示比较满意,并愿意继续中药调理。

温馨提示:

以上药方仅做临床案例分析,具体用药及用量须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照方抓药,以免延误病情!

我是中医全科大夫逯俭,有任何关于中医、疾病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私信、留言向我提问,出诊之余,我会尽快回复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