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养生保健显优势

医案日记 2023-06-08 01:50:55

中医养生保健显优势

图:党毅博士

为期一周的中医药节分别举行了两个专题论坛──中医药发展论坛和中医养生保健论坛。

在中医药发展论坛上,香港卫生署助理署长(中医药)赵佩燕医生以「香港中医药发展──回顾与前瞻」为题作了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以「清代原始医药档案的整理和研究」为题作出精采的演讲;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以「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作了演讲;浸大中医药学院院长刘良教授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发展潜力」为题演讲(有关内容本版将于下周五另文刊载)。

养生保健六项特色

五位中医专家在中醫養生保健論壇上以不同主題作出演講。其中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項平教授以「中醫養生學與人類亞健康」為題作演講,他指出,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中醫藥干預亞健康議題的研究熱情高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說,由於研究思路尚未理清,以致出現研究力量分散,低水平重複較多,實際成效不大的情況。他認為應特別重視發揮中醫養生學在改善人類亞健康中的作用,選好切入點,開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應用中求創新,既保持中醫養生學的特色,又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教授孟慶雲,則以「中醫養生保健的特色及實踐價值」為題作了演講。他認為,中醫學重視人體時間結構和模型化,與西醫學重視人體空間結構和採用公理化方法大相徑庭。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特色體現如下六個方面:一是在精氣神統帥下寶命全形的目標切合實際;

二是其養生保健理論和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傳統文化的哲學、文藝、倫理、書法、繪畫、音樂、武術乃至天文、地理等科學都可以作為養生保健為用;

三是防、治、養一體,修身與養性同功,醫藥技術既可以治病,又可「上工治未病」,還可以用為養生,而養生時要修身與養性兼顧;

四是積累了多種養生保健技術和門類,諸如導引、武術、氣功、推拿、食療、駐顏等,每種技法都以套路而實現其可操作性和境界;

五是講求天人相應,適情雅趣,把養生手段和天時、地利和生活情趣、起居愛好統一起來;

六是因人而異,因材施術,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可選用不同的簡而易行的養生保健方法。

調和陰陽標本兼顧

太極行健會會長袁紹良教授以「太極拳與中醫養生之道」為題作演講,並作現場示範及解答問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部副教授党毅以其資深養生學教學經驗主講了「香港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的教育現狀與課程設計」。浸大中醫藥學院李敏博士則以「老年性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中醫養生保健與食療」為題演講,她指出,根據2004年的統計,香港11.9%的人口為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老人,面臨著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戰。因此,研究衰老及相關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已經成為香港乃至全球的重大醫學課題,其中,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更是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大殺手。

對於常見的老年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醫的養生保健原則主要包括有:調和陰陽,協調臟腑,形神共養,順應四時,動靜適度,葆養精氣、標本兼顧,調暢氣血,疏通經絡,藥食結合。在藥膳與食療方面,則須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病人本身的體質,辨證施膳,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損之,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來說,注意飲食的調養尤其重要。

中医食疗养生有什么优点?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以及“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食物不只是供应身体能量,也同时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人有数不完的文明病,不论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归根究柢都与饮食问题有关。饮食确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求解答:1、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2、如何理解“上工治未病”?举例说明? 共两题,每题一千字

  1、极富特色的理论体系

  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它通过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动,和自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强调综合、辩证的自我保健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传统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物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针对各目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中医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其自然变化,因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求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3、适应范围广泛

  传统养生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中医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知,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秋季的上火,其实是秋燥,此时的“下火”策略不仅是清热解毒,而是注意润肺。  咽喉红肿、疼痛是上火的标志,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药物泻火,食用一些养阴的食物或中药材。但是不要盲目泻火,一些脾胃虚寒的人服用泻火药后会伤到胃。另外,秋季进补不当也是导致咽干、咽痛等“上火”的原因之一,秋天应该掌握清补、润补的原则。  

  秋天要让自己的嗓子保持润爽,首先要记得多喝水,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因为声带振动得非常快,而保持正常的水分平衡有助于让声带保持润滑。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清燥等功能。 
  2:“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世界普遍的难题,这必然导致医学的变革。而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怎样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于人类?昆仑-炎黄“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为此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报特辟专刊介绍我国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8%——10%生产力的提高是由于国民健康状态改善而实现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人类死亡的因素,70%以上是能被人所控制的。中医对防病、养生有独特的优势,古人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

  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即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对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中医之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的变化,十分重视标本先后缓急之治。“已病早治”是指已经发病要及时治疗。

  “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措施。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验便廉的干预手段。中医学除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保健预防外,更重视通过养性来调畅情志,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质施膳食,辅以针灸、沐足、按摩、导引等方法内外综合调整身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养生理论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治疗这些疾病的医疗费用也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面。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进而为国家与人民分忧,降低医疗卫生总体费用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