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针灸调补话养生

医案日记 2023-06-01 02:55:16

针灸调补话养生

周颖 本报记者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年从事针灸工作的张道宗谈起养生之道,当然离不开针灸这个老本行了。

“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得中医临证之精髓,以立法为先选穴为次,识针灸为用之妙契。”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灸法大师周楣声对张道宗的称赞,并为张道宗所著的《传统针灸辨证处方》一书作序。

气血和谐重调气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张道宗说,《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举例说,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张道宗介绍,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

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

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张道宗认为,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养生延寿。

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三因制宜重辨证

“针灸养生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张道宗强调。

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

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

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灸法缓解亚健康

现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多,失眠、气短、便秘等症状伴随而来。如何调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张道宗说,灸法保健也是养生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对强身健体以及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对失眠者,可灸百会、印堂、内关等穴位,对气短者,可灸气海、膻中等穴位;对便秘者,可灸天枢、水道、归来等穴位。

他介绍,三阴交是妇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调经和血等作用,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寿延年要穴,可促进脾胃功能,预防早衰;“要想小儿安,三里常不干”,可见经常灸这个穴位,对小孩镇静安神也有益处。

张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针灸是常见的养生方法,长期针灸有什么副作用?

针灸后不舒服的反应就是肿痛。有些人忍受不了肿痛,这不是副作用。我们非常需要的是针刺效应。有了这种肿痛的感觉,我们的气血才能运行得更好。针灸是最安全最可靠无副作用的物理疗法。我们说针灸只是一根毫针刺入我们的身体,然后让我们的身体产生这种应激反应。它可以修复身体对这种外界压力的反应,但它不经过肝脏代谢和肾脏代谢。

比如有些药物需要代谢药物的毒副作用就是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的。针灸没有毒副作用,只要你对这种针不过敏一般来说没有副作用。但是如果胸部和肺部穿入肺部,会导致气胸也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针灸要咨询专业人士。避免危险。长期中医针灸不太好。一般来说是保健的功效,一年做一两次治疗也是可以的。中医长期针灸对健康有害。普通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通常是好的。

如果是亚健康状态中医针灸的护理还是可以的。中医针灸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过度疲劳精神高宽比焦虑饥饿不适于打针对于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平躺宜少用点手轻些。孕妇不宜扎针过猛。腹部腰骶部及可引起宫缩的部位如合谷穴三阴交穴天山尹稚穴等严禁中医针灸。渗出性疾病患者或经常有自发性出血伤后不易促进血液循环者不宜针刺。因为缺乏配合一般没有留针。

婴幼儿囟门风府崖门穴位禁止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疤痕和肿瘤未被刺破。针灸是中国治疗疾病的独特手段。是内病外治的医术。它是通过经络穴位的传导和应用一定的手术方法来治疗全身疾病。临床上根据中医的诊疗方法,可以诊断病因,找出关键点辨别性质,辨别病变属于哪一经络哪一脏腑辨别属于哪一类型如表里寒热虚实从而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为了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阴阳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针灸是我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医疗方法。针灸在治疗疾病方面没有副作用,这在患者中尤其受欢迎。针灸是对疾病的治疗,是根据疾病的情况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针灸。如果你恢复了就不需要针灸了。如果你有慢性病你需要长期针灸。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上期: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一)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意即治疗虚证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溏泄,遗尿或尿频,或肌肉萎缩,肢体瘫痪等。

临床上应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加灸。二是针灸补泻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 气虚,针用补法,或用灸补法;偏于阴虚 血虚,针用补法,血虚也可用灸补法,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也说:“如此者弗灸。”指出对六部脉小 阴阳营卫气血皆严重不足的病证,针灸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以化生营卫气血,待营卫气血相对充足后再施以针灸。三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阙 气海 关元,及其他穴性偏补的穴位,如足三里 膏肓 命门 太溪等穴,对五脏虚证多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之“陷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对于《灵枢·禁服》所记载的“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代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 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 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 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临床上,此类病证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三)实则泻之

“满则泻之”“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 腹胀 便结 尿闭 高热 中暑 神昏 惊厥 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 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 十宣 水沟 耳尖 太阳等。

(四)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即瘀结 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菀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 毒蛇咬伤 丹毒 腱鞘囊肿等病证。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 委中 十二井 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内经》的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内经》多以人迎脉和寸口脉大小的不同判别病在何经),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如《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所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不是指病证本身无虚实,而是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本经自病,自当取本经穴。

临床上应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所记载的通过对比人迎脉 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动则病”来判定病在何经,可参见《经络腧穴学》。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延伸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之针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务号:培医; 微信订阅号:岐黄明师大讲堂

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发表,关注我们,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8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