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暑必伤气暑必挟湿

医案日记 2023-05-19 19:22:56

暑必伤气暑必挟湿

——盛夏保健漫谈

上海市颜德馨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

上海地处亚热带,东临浩瀚东海,北界长江入海口,直接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时长,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河流水网发达,形成江南炎热多湿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体质。许多人一到夏季,体力就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体重减轻等症象。尤其是体质差的老人或小孩,由于机体器官适应能力不足,每至盛夏大暑,往往会增添新病或使旧疾复发。颜德馨教授认为暑必伤气,暑必挟湿乃盛夏季节防病治病两大纲领。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些中医药知识,使人们安然度过一盛夏。

暑必伤气生化失司

暑为阳邪,高亢张扬,故容易耗伤正气,且夏令人体心火亦旺,两阳相合,伤津耗气甚。气虚则暑热困而不去,正气更惫。所以天热容易使人倦怠乏力,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稍动则汗如雨下。烈日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新陈代谢加快,热作用破坏细胞,使蛋白被分解。且人们较长时间处于亢进、兴奋的状态,消耗大,入不敷出,体内产热量与散热量失去动态平衡。大量的出汗导致血液浓缩,高温影响水盐代谢,使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失衡,免疫反应发生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中医称之为“暑必伤气,生化失司”。因此采用一些具有清暑益气功效的食疗或进行“清补”有助于扶助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盛夏治疗老年人感冒,切忌汗之太过,要注意“扶正达邪”的原则。也不要随便购服市场上的一般感冒药物,以免发散多汗,消耗正气。

暑必挟湿谨防疰夏

暑必挟湿,湿为重浊之邪,暑为熏蒸之气。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交叉变化,放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暑湿最易袭人。杜甫诗云:“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特别在梅雨时期,太阳辐射不断使得水份由水面、土壤和植物蒸发于大气中,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故暑热越重。暑湿内袭人体,使脾胃运化受制。由于炎热逼蒸,腠理开泄而汗出涔涔,不仅耗津伤液,且气随津泄,共致气虚。加之暑湿直接耗伤正气,困阻清阳气机,常见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心悸,肢困头重,大便溏薄,低热绵绵,舌苔腻,民间称之为“疰夏”,易发于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者。心脑血管病多为中老年人,久病体质虚实夹杂,夏季来临不要恣啖寒凉,以免遏伏湿邪留恋,反致病势缠绵。治暑热必须清化湿浊,不要顾此失彼。

饮食调养安度盛暑

“暑必挟湿”、“脾主长夏”,暑湿困阻脾胃,人体消化机能减弱。人在高温中外周血容量增加,而肠胃道供血相对较少。因此,夏天宜采取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食疗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食物为主,忌辛辣生火和肥甘油腻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平时多吃蔬菜,以及荤素搭配的汤类,如火腿开洋冬瓜汤,丝瓜肉片豆腐汤,番茄蛋汤等,既补钠盐流失,又具有营养价值。

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其中尤以鸭肉为佳。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咸,性微寒,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日用本草》中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鸭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制成多种风味各异的佳肴,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阴、健脾化湿、补益虚损,实为夏季清补之佳品。

此外为提高食欲,增加营养,还可适当吃些带苦味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舒张血管,清心除烦,醒脑提神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苦瓜性味苦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c、钙、磷、铁、钾、钠、镁、氯等,具有除邪气、解劳乏、清心明目、祛热解暑、润脾补肾的作用。所以,夏日多吃点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养血益气,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饮茶益于健康人人皆知,其对于暑湿防治亦有效验。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颜教授亦好品茗,他认为绿茶清心解渴,红茶醒脾健胃,普洱茶降脂消积,他说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渊出一源。有人做过这样试验。在气温高达40℃的某一天,他们给众多的试验对象分别饮冰镇啤酒、可口可乐和不同温度的中国茶。结果9分钟后,饮凉茶者体表降温0.5~0.8℃,饮热茶者降温1.5~2℃,饮冰镇啤酒等饮料者体表不降温。近人以茶纳入菜谱,如以茶叶炒虾仁、鸡蛋、竹笋,具有色、香、味具佳的特色,令人食指大动。防暑佳品还有藕、梨、菱等均可解暑消夏。

药粥疗法,既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能有效预防中暑及暑湿诸病。若见暑湿泄泻、脾虚乏力,可用鲜白扁豆100克,大米100克加水适量,酌加白糖煮粥吃,可收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效。临床上将白扁豆作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本草纲目》言其:“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用于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腹泻、胸闷等症,确为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夏令食补虽倡多食清淡寒凉之品,但生冷及冰冻食品则不宜过多食用。特别是老年体虚、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食品,以免过食生冷而刺激胃肠粘膜毛细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一旦脾胃受损,脾阳不振,健运失司,便可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食欲减退、胸痞脘胀、腹部冷痛,大便不实等症,伤及元气,对安度炎夏有害无益。

中医调治清暑益气

中医调治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疗时令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古代流传下来治疗暑湿当令,脾虚气弱的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二。一为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其重在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此方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另一首是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用治“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人与自然相应,只有“调于四时,合乎阴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暑必伤气”、“暑必挟湿”的规律指导人们在盛暑时节,饮食、行为都应当顺时而为,必要时可以加服中药调治。预祝读者安度盛夏。

(韩天雄邢斌)

夏秋之季需防暑湿伤人

“暑湿是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的急性外感性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暑湿俱盛之时,尤以南方多见。夏季炎热而立秋之后仍有未伏,俗称“秋老虎”,这时暑湿夹杂肆虐,天气闷热潮湿,加上多雨,因此特别要注意预防暑湿致病。”

患暑湿后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困重。 指周身困重乏力,四肢酸软沉重,像湿透了的衣服。

二、是便溏。 指身体阴盛伤阳,正不压邪。表现为便溏,尿少。有时出现浮肿等症状。

三、是黏滞。 暑湿的性质黏腻停滞,表现为口干苦,大便。白带多,滞涩而不畅,疾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四、是身热。 指身体有灼热感,但体温却不高甚至正常,头重似戴帽感,微汗等。

以上四点症状让人周身不适,为了预防暑湿致病,在平时的生活和起居中若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暑湿之邪的侵袭。

现介绍几种预防暑湿的方法:

中药——消暑祛湿

夏秋季暑湿气盛,可选择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等中药调理:如:藿香12g,桑叶12g,葛根15g,香薷10g,菊花15g,白茅根30g,茯苓30g,绵茵陈15g,大腹皮10g加减,煎水内服。

暑重者适当加重藿香,香薷,葛根的剂量。湿重者适当加重绵茵陈,茯苓,白茅根的剂量。每日一剂,连服3-5日。

饮食——宜清淡

夏秋之季天气炎热暑气难消,人体的消耗增加,饮食减少。因此,可根据此时的气候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节饮食以补充夏秋季的消耗。

饮食总体宜清淡,易消化,不油腻等食品为主,忌贪食生冷食物。适当多吃消暑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冬瓜,可以煮绿豆汤,冬瓜薏米汤,鲤鱼赤小豆汤,荷叶饭等。

儿童的消化功能还比较稚嫩,饮食上更要注意清淡,不宜吃太多不易消化的肉类食品。

起居——勿贪凉

中暑在中医上也叫“伤暑”,有阴阳之分。

“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造成的。而“阴暑”是在湿热贪凉的情况下造成的。在暑气旺盛时体质较弱的人最好减少出行,在家避暑时空调最好26度为宜,室内外的温差控制在7度左右,以避免“阴暑”危害。

运动——微出汗

运动出汗对散发体内的湿暑气也很有帮助。此时可选择户外慢跑,球类等运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勿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否则易伤阳气,运动以稍出汗为宜。另外,运动后切勿用冷水冲脚或洗澡,因为此时身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如果用冷水就会引起寒湿之邪入侵而导致疾病,甚至成为多年难愈的顽疾。

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金匮要略》中吐法临证应用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热伤暑,贪凉饮冷,中阳不运,水湿逆行于皮中所致。病情本属虚证,但在这里是以身体疼重为主证。疼重由于湿胜。急者先治,故以一物瓜蒂汤散水去湿,散身面四肢水气,水去则湿无所依,乃病自解。瓜蒂又名甜瓜蒂,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胃经,吐风痰宿食,泄水湿停饮,治黄疸、喉痹,据现代药理研究系由于药内含甜瓜素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出现呕吐。仲景虽提出了一物瓜蒂汤治暑症之湿盛者,但须注意,暑本虚证,脉见微弱,正气已经不足,虽然挟湿而且湿气偏胜,是否单纯祛湿,在临床运用时,当须结合具体病情考虑。本方后世很少用于暑湿之证,而《医宗金鉴》主张本条用香藿饮或大顺散,可资参考。此处也可理解为暑症挟湿患者治疗上应用去湿法。通过本方提出了治暑原则,为后世治疗暑症开辟了思路,如后世所用之藿香正气散。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五条:“酒黄疸,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同篇第六条:“酒疸,心中热欲吐,吐之愈。”前条是论述酒疸无热的证治。后条是论述酒疸可用吐法治疗。本条证候,是湿热并见于上下。鼻燥,欲吐,是湿热上冲,腹满是湿热下积。湿热不甚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不乱。其治疗主要是因势利导。欲吐者,病邪有上出之势,当用吐法。后条酒疸是由湿热内蕴于胃引起。“心中热欲吐”,亦是病势有向上的之证。欲吐之,是顺应病势的一种治疗方法,经过呕吐,可使病邪从上排出,故曰“吐之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十四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饮食停滞于胃之上脘,有胸闷泛恶欲吐症状出现,此乃正气驱邪外出之象,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而吐之法。瓜蒂散方中,瓜蒂为甜瓜蒂,味苦;赤小豆(赤小豆有两种,本方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功用),味酸。二味酸苦合用,有催吐作用,能涌吐胸中实邪,佐香鼓汁以开郁结,和胃气。本方亦可用于痰涎壅塞所致之胸膈胀满等症。不必限于宿食。本方必须在阳证、实证,病势尚浅,正气未虚的情况下使用。有失血病史或妇女妊娠期间,以及老弱病人,皆不宜用。此外,如仓卒之际,药不及办,可用咸盐汤一盏顿服,立吐,亦可用鹅毛等应急之法探吐。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风、寒、湿、燥、暑、热、又称‘六邪’)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
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疹块(寻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
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引起外风病。风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 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 长,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
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极易侵犯人体,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3)湿性粘滞 粘,粘腻;滞,停滞。
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四) 燥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成为燥病。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初秋时节,夏季之余热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形成“温燥”;秋末时节,初冬之寒气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则形成“凉燥”。
2.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燥;涩,涩滞。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五) 火(热)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热邪为病成为外感热病。热邪致病多在夏季。
  2.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热为阳邪,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的症状。
  2.火热性炎上 “火曰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
  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
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
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
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热邪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烦躁、神昏、谵语等。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侵入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六)暑邪
  1. 基本概念: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凡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暑邪为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
  (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2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