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医学新闻)研究发现,在心脏停搏时用来恢复正常心跳的装置也可识别儿童心律失常。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Dianne L.Atkins博士表示,最近,为了提供更好的急救措施,机场、警局等公共场所都设置了自动外置式除颤器(AEDs)。
但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到目前为止,FDA还没有批准任何一种AEDs用于8岁以下的儿童。
Atkins博士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AEDs对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会错误分类从而给予不必要的电击。她指出,除颤器是针对成人的心率失常设计的,而成人的心脏活动和儿童是有一些差别的。
例如,Atkins指出,儿童的心率比成人快。她说,只有某些特定的心律失常可通过电击来纠正。
但在该研究中,一种最近FDA批准用于儿童的AED对12岁及以下儿童心律失常却有相当高的分辨率。Atkins和她的同事对该AED分辨儿童心律失常的正确率进行了研究。受试对象为191名儿童,其中44%小于1岁。一部分儿童的情况直接由AED来评估,而另一部分儿童的心律情况由专门的分析仪器来处理。事先对AED的程序进行了设置,使其在发现心律失常时不进行电击。
研究发现,该装置正确地识别出所有不需进行电除颤的心律失常。对需要进行电除颤的室颤,识别正确率为96%。
Atkins认为:“即使是最小的孩子,我们也有信心识别其心律情况。”
她说:“我们很高兴能为所有年龄的孩子提供这一治疗。我们现在掌握了可正确用于儿童的技术。”
虽然该研究没有对这种AED进行电除颤的性能进行测试,但Atkins表示研究者“希望收集证据来证实该装置在这方面的功能”。
该AED的制造商,华盛顿州西雅图的Agilent技术公司赞助了这项研究。
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急诊治疗委员会的主席Vinay Nadkarni博士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对于AED在儿童应用方面展开的良好的研究工作感到非常激动。”
他还说:“AED的使用越来越广,一旦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AED用于儿童是安全、正确的,我们的儿童复苏分会将会对儿童使用AED进行评估,并推荐AED在儿童中的使用。”
一、窦性心动过速
(一)临床要点 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正常心率范围的上限。其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
(二)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律
(三)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
二、窦性心动过缓
(一)临床要点 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频率低于正常心率范围的下限。一般无症状,心率显著缓慢时,可有头晕、胸闷,甚至晕厥。
(二)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律,心率低于该年龄正常心率范围
(三)治疗 可口服阿托品
三、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较心脏主导心律(通常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一种异位节律。按照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接区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小儿以室性期前收缩多见。
(一)临床要点 多数小儿无症状,少数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心脏听诊闻及提前搏动之后有较长的间歇,脉搏短促。若期前收缩于运动后增多,往往提示同时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可能。
(二)心电图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
3.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三)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可给予普罗帕酮(心律平)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用地高辛。
2.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多不需特殊治疗。
3.室性期前收缩
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因呼吸道感染、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发
(一)临床要点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心率同定而规则。由于心动过速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婴幼儿常烦躁不安、拒食、呕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听诊肺部有啰音,心率230~300次/分。一次发作时间可为数秒或数小时。若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七可导致心力衰竭或休克,易误诊为重症肺炎。儿童发作时心率约160~200次/分,常诉心悸、头昏疲乏、烦躁,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少数可有短暂晕厥,但较少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
2.心电图特征 ①R-R间期绝对匀齐,婴儿常为230~300次/分,儿童常为160~200次/分;②异位P′波形态视激动起源部位而定。大部分P′波可以辨认,当心率过快时,P′波与T波重叠,而不易辨认;③QRS波群形态正常,少数合并室内差异传导或逆向型折返心动过速时,QRS增宽;④心室率过快,且持续时间久者,可出现继发性ST-段压低及/或T波倒置;⑤突发突止,刺激迷走神经可中止发作。
(二)治疗 包括终止发作和预防复发。
1.终止发作
(1)兴奋迷走神经: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心力衰竭者可用此法。如小婴儿用冰水毛中敷面部,每次10~15s。儿童可深吸气屏住呼吸或刺激咽后壁使作呕,或压迫一侧颈动脉10~20s。
(2)抗心律失常药物:①普罗帕酮(心律平)对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均有效 ②维拉帕米(异搏定):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而阻断折返。若有心衰、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者忌用。③三磷酸腺苷(ATP) ④地高辛:有心力衰竭者宜选用 ⑤普萘洛尔
(3)同步直流点击复律
(4)射频消融术
五、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常见于缺氧、酸中毒、感染、药物、高血钾、低血钾等情况。慢性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原发心脏肿瘤、Q-T间期延长、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右心室发育不全。少数小儿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室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用射频消融治疗有效。根据波形特征,分单性或多形性室速。每次发作时间30秒内自行终止为非持续性室速;大于30秒或患者发生晕厥者为持续性室速。
(一)临床要点 症状较严重,常有头晕、心悸、疲乏、心前区疼痛,严重者可晕厥抽搐或猝死。婴幼儿易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
(二)心电图特征
1.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心室率150~250次/分,R-R间期可略有不齐。
2.P波与QRS波各自独立,无固定关系。当室率快于房率,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室率较慢时可出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3.若QRS波群宽大畸形,且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围绕等电基线扭转,则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治疗 包括终止室速发作,预防室速复发。
1.消除病因如药物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等。
2.危重患儿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用量为2~15瓦秒/kg,婴儿每次<50瓦秒,儿童每次<100瓦秒,无效者隔20~30分钟重复1次。洋地黄中毒者忌电击治疗。
3.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首选,(2)普罗帕酮(心律平)
(3)苯妥英钠 其对洋地黄中毒及心脏手术者效果较好。
(4)胺碘酮
(5)异丙基肾七腺素
4.射频消融术 尤其是特发性室速,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六、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小儿较常见的缓慢心律失常,按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一般无症状,不影响原有的心率和心律。但由于P′-R间期延长,听诊可发现第一心音减弱,音质变钝。
2.心电图特征 ①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最高值(与年龄和心率相关)。心率过快时,P波可与其前T波相重叠而不易辨认。1岁内P-R间期>0.14秒,学龄前期P-R间期>0.16秒,学龄期P-R间期>0.18秒,青春期P-R间期>0.20秒。②每个P波均能下传心室。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随着病因的消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消失。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症状随阻滞程度的不同及心室率快慢而定。可无症状或因心室率过缓引起心悸、头晕等。听诊除原有心脏病的改变外,可为显著而规则的心动过缓,尚有心律不齐,脱落搏动。
2.心电图特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莫氏Ⅰ型,又称文氏现象)和Ⅱ型(莫氏Ⅱ型)
(1)二度Ⅰ型(文氏现象):①一系列P波下传心室时,P-R间期随每次心搏逐次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周而复始,呈规律性改变;②P-R间期逐渐延长的同时,R-R间期逐次缩短,继以一个较长的R-R间期;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间期小于任何两个R-R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①P-R间期正常或稍延长,但固定不变;②P波规律出现,P波后QRS波周期性脱落;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倍数;④房室阻滞的比例为5:4、4:3或3:2不等,当阻滞比例大于或等于3:1时,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二度Ⅰ型多是暂时的,可恢复,而二度Ⅱ型可逐渐演变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当心室率过缓,心搏量减少时,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degree AV block)
1.临床特征 先天性者部分小儿可无症状。获得性者除有原发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表现外,听诊由于心房、心室收缩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缓而规则。当心室与心房同时收缩时,尚可听到大炮音或第四心音。当婴儿心室率<80次/分,儿童心室率<60次/分,因心搏量减少,有疲乏无力、眩晕等;严重者当心室率<40次/分,可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
2.心电图特征 ①P与QRS之间没有同定关系,心房率>心室率;②P-R间期和R-R间期有各自的规律;③QRS波群形态依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若起搏点在房室束以上,QRS波群不宽,在希氏束以下QRS波群增宽。
3.治疗 ①先天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②病因治疗:如心肌炎或手术暂时损失者,用皮质激素治疗;③提高心室率:阿托品每次0.01~0.03mg/kg,每天3~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用0.5~1mg加5%葡萄糖250ml按每分钟0.05~0.25μg/kg,静脉推注,或用5~10mg舌下含服;④放置人工起搏器的参考指征: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心室率持续缓慢,婴儿心率<50次/分,儿童心率<45次/分、房室传导阻滞部位在希氏束或其分支以下、儿童运动耐受量低,不能适应日常生活、伴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
七、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心电图显示Q-T间期的延长,常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发作或心源性猝死。多为遗传性,也可为获得性。遗传性并发先天性耳聋者称Jerrll-Lange-Nielso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力正常者称Romano-Ward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性LQTS根据相关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分为不同亚型。Romano-Ward综合征分为LQT、LQT、LQT、LQT、LQT及LQT型。Jerrll-Lange-Nielson综合征分为JIN和JIN型。此病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心肌缺乏某种酶引起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心脏内神经变性有关。获得性者发病因素可为病毒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过敏或中毒(奎尼丁/佛卡胺)等。
(一)临床特征 ①多数有家族史。初发多在婴幼儿期。②反复发作性晕厥,轻者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意识正常;重者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等。③发作诱因常为劳累、运动、紧张、兴奋、焦虑、噩梦等。如LQT和LQT90%的症状发生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LQT9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睡眠时;LQT症状的出现几乎在运动、情绪激动、熟睡与唤醒之间。④发作间期可无症状,但也可发生猝死。
(二)心电图特征 ①Q-T间期延长,Q-Tc≥0.47秒(女Q-Tc≥0.48秒),个别人休息时Q-T间期正常,活动后延长;②T波形态易变,T波宽大可有切迹、高尖,或双向或倒置,常伴异常U波;③在晕厥、抽搐发作时,心电图常能描记到室速、室颤或停搏。
(三)治疗
1.遗传性LQTS的治疗 ①减少活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过度紧张、惊吓等。②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③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1mg/(kg·d),每天3~4次,注意用量要足。若用药后心率过慢时,可加服阿托品或东莨菪碱。④起搏器治疗:睡眠.心动过缓诱发晕厥者应安装起搏器。⑤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或切除术(LCSD),术后仍用普萘洛尔维持。⑥埋植式心脏复律一除颤器(ICD):上述治疗无效或反复晕厥发作和心脏停搏复苏后可植入ICD。
2.获得性LQTS的治疗 ①纠正或解除诱因,包括药物诱发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②药物治疗: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者,以0.05~0.5μg/(kg·min)的异丙基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也可用阿托品;若有严重心动过缓,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③禁用ⅠA、Ⅰ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试用ⅠB类药;④静脉补钾、补镁;⑤持续发作者,以直流电击终止发作。
八、预激综合征
又称W-P-W(Woff-Pakinson-White)综合征,为异常房室旁道传导使心房激动提前到达心室。已知的异常房室传导旁路有以下三种:①James束,它是后结间束的延续,绕过房室结的体部,进入结间束下部或之间,与房室束相连;②Kent束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激动自心房经Kent束提前到达心室的某一部分;③Mahaim纤维,起于房室结下部,房室束或左右束支,终止于室间隔肌部。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变,但易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一)临床特征 未发作时多无症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出汗等症状。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心室率可快达220~360次/分,而导致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二)心电图特征
1.典型预激综合征(通过Kent束或James束加Mahaim纤维传导) ,可分为A型、B型和C型。A型在各胸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呈R或Rs型),且δ波在R波上升部分,其旁道位于左心室后基底部。B型QRS波群主波在V导联向下(呈QS型或rS型),其起始部分有负向δ波,在V,V导联主波向上(呈R波),起始部分有δ波,整个图形酷似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旁道位于右室外侧壁。C型少见,V~V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呈R型),V,V导联QRS波群主波主波向下(呈Qr或QR型),伴电轴右偏。整个图形酷似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左室侧壁预激。
2.L-G-L型综合征(通过James束传导) ①PR间期缩短,婴幼儿≤0.08秒,年长儿≤0.10秒;②QRS波群时限正常;③QRS波起始部无δ波。
3.Mahaim纤维预激图形 ①PR间期正常;②QRS波群增宽,婴幼儿≥0.08秒,年长儿≥0.10秒;③QRS波群始部有δ波;④继发性ST-T改变。
(三)治疗
1.一般不需治疗。
2.药物治疗 可选用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
3.射频消融术或外科手术
心肺复苏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按压的频率以前在100/分左右,目前强调在100次/分以上,但不要超过120次/分;
2、按压的深度方面,以前要求在4-5cm,目前要求成人超过5cm,婴儿要求4cm,儿童要求5cm;
3、呼吸和按压的比例目前成人要求是30:2,按压30次连续吹气2次,儿童和婴儿要求15:2;
4、用药方面提倡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目前不常规使用,肾上腺素的剂量以前要求成倍的翻比,如第一次使用1mg,第二次是2mg,第三次是4mg翻倍使用,目前要求剂量是每3-5分钟1mg,可反复多次使用,剂量不提倡翻倍增量;
5、电复率电除颤的使用方面,如现场使用AED自动除颤仪,除颤剂量是固定的,通常为200焦耳、300焦耳、360焦耳,若不使用AED,而是临床工作中使用除颤仪,可直接使用360焦耳,小儿按公斤体重使用,每公斤体重2焦耳的剂量除颤。
心肺复苏(CPR)技术产生于60年代,随着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近40多年来,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心脏骤停约50%发生在院外,故院外急救十分重要,应对公众进行CPR的培训,并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复苏后存活的病人中,约有20~40%可留有永久性神经伤残,近几年来,特别强调在CPR过程中加强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成人的生存链是由四"早"组成,即尽早进入急救系统、尽早行初级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尽早行高级心肺复苏。
一、初级心肺复苏
初级心肺复苏是指支持基础生命活动,迅速恢复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包括迅速识别和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死和卒中患者发生循环呼吸骤停、对呼吸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对心跳和呼吸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和胸外按压、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除颤、识别和清除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特别强调应在初级心肺复苏时启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一旦遇到意识丧失的大于等于18岁的成人患者,首先应打电话(phone first)启动急救医疗系统。但遇到成人因溺水、外伤和药物过量所致呼吸心跳骤停者应先行CPR,然后尽快打电话(phone fast)。急救医疗系统可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开放气道仍然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措施。气道异物是引起心脏骤停罕见但可预防的因素。气道开通后,应先行气道异物清除。
若未发现正常呼吸,即应立即行救生呼吸。可行口对口或口对鼻呼吸。如有救生呼吸所用的屏护装置(隔板装置、面罩)可采用口对屏护装置呼吸。有条件者可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进行救生呼吸。经过培训的救生员可选用气道辅助装置。
在以往的心肺复苏指南中过份地强调了脉搏检查。脉搏检查的特异性只有90%。患者无脉搏而被误判为有脉搏的机率为10%,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因此,现场救生员不再要求脉搏检查。正确的做法是:对于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的患者先予两次救生呼吸,再判断循环征象(听、看、感觉有否正常呼吸或咳嗽,迅速查看有否活动),如没有这些征象应立即胸外按压。卫生保健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及循环征象,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胸部按压要注意胸部按压时手的正确位置和姿势,要采用正确的按压方法,如下压与放松时间要求相同,各占50%,按压频率应为100次/分,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复苏,按压与救生呼吸比率均为15:2。
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采用ABC,但亦有些国家采用CAB,两者的结果无明显差别。但尚无人类的直接比较。如果不愿意或不能进行口对口通气,指南规定也可以行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
由于大多数非外伤性心脏骤停是由室颤所致,每延迟1分钟除颤生存率下降7%~10%。因此,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把除颤列入初级心肺复苏之中。公众进行除颤可使除颤时间缩短至3~5分钟。公众除颤是自心肺复苏发明以来在治疗院前心脏猝死方面最大的进步。应掌握初级心肺复苏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AED)的人员包括警察、消防人员、保安人员、运动指导人员、滑雪巡逻员、航运工作人员、空乘人员、高危患者家庭成员及朋友等。机场、飞机、赌场、公共建筑、综合企业、商场、高尔夫球场等公共场所应安置AED。
二、高级心肺复苏
高级心肺复苏是指进一步生命支持,内容包括继续进行的初级心肺复苏、除颤、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循环辅助装置、药物治疗、复苏后治疗等。
迅速除颤是室颤患者存活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早期曾有人主张"盲目除颤"以争取时间,但目前所有除颤器上均有心电监护装置,盲目除颤已无必要。建议使用电极板示波,以鉴别晕厥的性质。自动体外除颤器可自动分析心律失常,识别室颤,使操作更简便。室颤可从200焦耳开始,如一次电击无效,应在短期内(3分钟内)以同样能量或增大的能量(200~300焦耳)再次电击,第3次电击可采用360焦耳。单形性室速,无论有无脉搏均从100焦耳开始。多形性室速开始电击需从200焦耳开始。1996年,美国FDA批准双相波除颤用于AED。150J的双相波第一次除颤效果相当于200J的单向波除颤。目前,对双相波除颤的电量尚无一致意见,可采用增加电量或不增加电量方式。
心肺急症时应立即辅助给氧,应吸入100%氧。通气的辅助设施包括面罩、气囊-活瓣装置(简易呼吸器)、自动运送呼吸器、氧驱动―手动呼吸器、气道支持装置(口咽及鼻咽导气管和气管插管)。
人工循环的辅助设施包括间断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高频心肺复苏术(胸部按压频率大于100次/分)、按压与主动胸部扩张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背心、机械心肺复苏、同时通气按压、相性胸腹按压与胸部扩张、开胸心脏按压、心肺转流等。与普通CPR相比,这些替代技术需要额外的人员、培训及设备。通过实施这些技术,在CPR中能增加前向血流20~100%(但仍远低于正常心输出量),目前这些技术仍限于医院内应用,在复苏的晚期或高级心肺复苏失败后应用效果较差。现在尚无资料显示院前的初级心肺复苏中采取这些技术优于普通的CPR。
三、高级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可选择静脉、气管内和心内。周围静脉只有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可选,周围静脉给药时,药物峰值较中心静脉给药低,循环时间较长。为使药物尽快达到中央循环,可采取以下方式:弹丸式快速推注,用20ml液体冲入并抬高该侧肢体10~20秒或插管至中央循环直接给药。中心静脉可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离中央循环最近,但并发症较多且需停止心肺复苏。股静脉穿刺容易,并发症较少,但离中心循环较远,需插入一根长导管。气管内给药存在给药品种少和不能反复给药等局限性。心内注射只在不具备静脉和气管内途径时才可选用。
2、抗心律失常
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如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首先考虑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则应在进一步鉴别其性质的基础上选择药物。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应尽量根据病史、12导联心电图、食管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无法明确诊断时可经验性使用普鲁卡因酰胺或胺碘酮,有心功能损害时只可使用胺碘酮。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可首先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胺碘酮或β阻滞剂。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疗效相对较差。心功能不全者首选胺碘酮,也可以直接使用电复律。
多形性室速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进一步鉴别有否QT间期延长。对于QT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应停止使用可致QT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亦可采用静脉注射镁剂、临时起搏、异丙肾上腺素、b受体阻滞剂(在应用临时起搏后,可作为辅助措施)和利多卡因。不伴QT间期延长的室速先行病因治疗,如伴缺血可使用b受体阻滞剂或利多卡因。其它情况的室速可选用静脉胺碘酮、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或b阻滞剂。
室颤/无脉搏的室速应首先进行3次除颤,不能转复或无法维持稳定灌注者,通过应用呼吸辅助设施如气管插管等改善通气,应用肾上腺素、加压素等措施后,再行除颤1次,若仍未成功,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电除颤效果,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和镁剂也可使用。已有证据表明,除颤不成功的室颤或无脉搏的室速,继肾上腺素后,首选胺碘酮可改善电除颤效果。胺碘酮具有恢复自主循环、改善住院成活率的作用。随机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胺碘酮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随机比较利多卡因与肾上腺素,在利多卡因组停搏的发生率更高,两者在恢复自主循环方面无区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增加死亡率。因此,2004年AHA/ACC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中已不再建议在室颤抢救中应用利多卡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或房扑,不论持续时间长短,也应立即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快速房颤或房扑可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b阻滞剂、钙拮抗剂或地高辛。对常规控制心室率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用静脉胺碘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74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美沙酮可致有潜在致命性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