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几乎每个小儿从出生到少年均能遇到。有人仅以心跳不正常就认为是心律失常,这是不全面的。
小儿心律失常的种类基本与成人相似。由于小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和植物神经不稳定,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按发生原理将心律失常分为:1.冲动起源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异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等。2.冲动传导所致,包括各种传导阻滞。此分类可简化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种。
下面简述几种小儿常见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健康儿童心脏的窦房结按一定的频率,规律发放冲动,但心律并非绝对规律,因此心电图上P—P间期允许有0.12秒之内的差异,如P—P>0.12秒就应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绝大多数窦性心律不齐无需治疗,都与呼吸和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有关,此种心跳快慢的变化是随呼吸运动呈周期性改变,屏息时心律不齐消失。少数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常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和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过早搏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频繁出现的早搏可有自觉症状,较大的儿童可主诉心悸、自觉心跳有“漏搏”或有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觉,小的孩子可表现有乏力、苍白及气促等。早搏一般分为:“良性”(功能性、生理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改变,多无症状又可称之为无症状性早搏,此类早搏不必治疗,经过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可自然消失。另一类为病理性早搏,主要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电解质紊乱时。此类早搏有些可发展成为恶性甚至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对这类患儿必须做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医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健康小儿,也可能由先心病、感染或预激综合征引起。主要特点为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心率每分钟200次以上,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心力衰竭。家长遇此情况不要紧张,应立即采取刺激迷走神经方法使心搏减慢,如用筷子刺激嗓子的悬雍垂(“小舌头”)或令患儿深吸气后屏住气,然后做用力呼气的动作;小婴儿还可应用冰袋蒙面法等。上述方法不奏效,应速去医院诊治。
心律失常的治疗除兴奋迷走神经法之外,尚有电学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疗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几十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因为有些心律失常不需治疗,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需用相应的药物才有效,此外还要考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等。目前有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现象,我们提倡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早搏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的现象很多时候会发生在儿童的身上。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儿童心脏早搏的危害,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心脏早搏的危害 早搏分为功能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两种。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功能性早搏常见于健康儿,他们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劳累、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都可引起早搏。
孩子早搏往往没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有的孩子是患感冒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心律不齐。较大的孩子,可能会自我感觉有时心慌,心前区有些闷,喉部有梗阻感,长出气,有时自觉心跳不规则。
功能性早搏的小儿一般生长发育都很好,没有心脏病史,临床也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当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时才会出现早搏,但每分钟早搏次数不会超过5次,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心脏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在夜间休息的时候早博的次数多,活动之后,早搏的次数明显减少,不用特殊处理。
病理性早搏常并发于心脏病,病儿自觉心前区不适,心悸、心跳不规则,早搏次数多,每分钟出现10次以上,心电图检查不正常。病理性早搏的病儿应及时住院,诊断明确后,按医生的医嘱正确服药。家长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若病儿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药物反应,应立即报告医生,以确定是否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出院后的病儿病情仍在恢复中,家长较好好要学会数脉搏,这样可以随时了解病儿的情况,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如果发现孩子的脉搏每分钟在120次以上或在60次以下,或每分钟早搏次数增多,就说明孩子的病情有了变化,应立即前往应立即前往医院内科门诊就诊,及时控制病情发展。数脉搏时,要让孩子平卧或侧卧,家长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指端轻轻按压孩子的腕部动脉(手腕的大拇指一侧),摸到搏动即数1分钟搏动次数,这就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儿童出现早搏该如何护理? 1. 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
儿童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睡眠不好的青少年身体容易出现不良的状况,如果早搏时,心跳加快,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过度的运动。
2. 合理的饮食: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应给孩子补充营养物质,合理的安排日常的饮食,给孩子多吃富含营养和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些食物会诱发孩子发生早搏的现象。
3. 适当的锻炼:
孩子参见锻炼可以提高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从而避免了过早的出现早搏,需要孩子长期的坚持才有效。
4. 按时服药:
频繁发生早搏的孩子,应在康复期间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服药期间如有不良的身体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去医院检查。
5. 定期复查:
服药治疗期间还要定期的去医院进行复查,观察服药后的病情状况,如果仍有心律失常、心悸等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的治疗。
幼儿园组织体检时,4岁的丁丁做完心电图后,医生在他的体检表上写下了“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结果。体检表拿回家后,丁丁妈一看就着急了,“孩子这么小就有心脏病了?”丁丁妈观察发现,丁丁在跑步和上楼梯后,呼吸变得急促,心跳也加快了,问丁丁有什么感觉,丁丁说:“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听丁丁这么说,丁丁妈连忙带丁丁到医院做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同样是窦性心律不齐。丁丁妈开始心慌了,可医生却对丁丁妈说:“丁丁的心脏非常健康,孩子有窦性心律不齐是正常现象,用不着治疗。” 虽然听医生这样说,丁丁妈还是不放心,大家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心律不齐”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呢? 心“乱”不等于心脏病 “大家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是也四处求医,想赶快治好‘病’。其实,‘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怀霖介绍说,儿童有“窦性心律不齐”现象很常见,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尤其是3岁以上的儿童,如果经过检查没有基础心脏病的话,单单有窦性心律不齐是用不着治疗的,一般在孩子长到12岁以后就会渐渐消失。 可是,为什么孩子会有窦性心律不齐呢?一般情况下,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窦房结”来指挥的,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60~100次。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率就是由此而来的。但这个频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呼吸、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这个频率。 比如心率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为明显,呼气时心率又可减慢,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而儿童处在发育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变化状态中,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和植物神经不稳定,对心脏的调节不稳定,更易发生窦性心律不齐。 心“乱”让心脏更健康 “发现孩子有窦性心律不齐,家长不仅不用担心,还应该高兴,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刘怀霖还强调,根据专家对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窦性心律不齐说明孩子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而且这种正常的现象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心脏功能和增加心脏的储备力。 心脏储备指的是心脏工作水平上升的可能性的大小,而心脏储备的大小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比如能否挨过重病、能否耐受酷暑或发高烧、能否应付高强度的活动。可以通过心率变化趋势来判断心脏储备的大小,心率变化越大,心肌储备就越强。 小儿窦性心律的特点是年龄越小,心率也就越快,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但孩子的心脏较小,每次搏出的血量也较少,因此只有加快心跳的次数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而孩子的心律不齐可使其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肌收缩力加强,也使心肌利用氧的能力提高,因而心脏功能加强,心脏的储备力也增强。
一、窦性心动过速
(一)临床要点 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正常心率范围的上限。其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
(二)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律
(三)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
二、窦性心动过缓
(一)临床要点 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频率低于正常心率范围的下限。一般无症状,心率显著缓慢时,可有头晕、胸闷,甚至晕厥。
(二)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律,心率低于该年龄正常心率范围
(三)治疗 可口服阿托品
三、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较心脏主导心律(通常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一种异位节律。按照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接区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小儿以室性期前收缩多见。
(一)临床要点 多数小儿无症状,少数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心脏听诊闻及提前搏动之后有较长的间歇,脉搏短促。若期前收缩于运动后增多,往往提示同时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可能。
(二)心电图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
3.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三)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可给予普罗帕酮(心律平)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用地高辛。
2.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多不需特殊治疗。
3.室性期前收缩
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因呼吸道感染、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发
(一)临床要点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心率同定而规则。由于心动过速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婴幼儿常烦躁不安、拒食、呕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听诊肺部有啰音,心率230~300次/分。一次发作时间可为数秒或数小时。若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七可导致心力衰竭或休克,易误诊为重症肺炎。儿童发作时心率约160~200次/分,常诉心悸、头昏疲乏、烦躁,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少数可有短暂晕厥,但较少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
2.心电图特征 ①R-R间期绝对匀齐,婴儿常为230~300次/分,儿童常为160~200次/分;②异位P′波形态视激动起源部位而定。大部分P′波可以辨认,当心率过快时,P′波与T波重叠,而不易辨认;③QRS波群形态正常,少数合并室内差异传导或逆向型折返心动过速时,QRS增宽;④心室率过快,且持续时间久者,可出现继发性ST-段压低及/或T波倒置;⑤突发突止,刺激迷走神经可中止发作。
(二)治疗 包括终止发作和预防复发。
1.终止发作
(1)兴奋迷走神经: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心力衰竭者可用此法。如小婴儿用冰水毛中敷面部,每次10~15s。儿童可深吸气屏住呼吸或刺激咽后壁使作呕,或压迫一侧颈动脉10~20s。
(2)抗心律失常药物:①普罗帕酮(心律平)对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均有效 ②维拉帕米(异搏定):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而阻断折返。若有心衰、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者忌用。③三磷酸腺苷(ATP) ④地高辛:有心力衰竭者宜选用 ⑤普萘洛尔
(3)同步直流点击复律
(4)射频消融术
五、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常见于缺氧、酸中毒、感染、药物、高血钾、低血钾等情况。慢性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原发心脏肿瘤、Q-T间期延长、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右心室发育不全。少数小儿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室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用射频消融治疗有效。根据波形特征,分单性或多形性室速。每次发作时间30秒内自行终止为非持续性室速;大于30秒或患者发生晕厥者为持续性室速。
(一)临床要点 症状较严重,常有头晕、心悸、疲乏、心前区疼痛,严重者可晕厥抽搐或猝死。婴幼儿易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
(二)心电图特征
1.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心室率150~250次/分,R-R间期可略有不齐。
2.P波与QRS波各自独立,无固定关系。当室率快于房率,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室率较慢时可出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3.若QRS波群宽大畸形,且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围绕等电基线扭转,则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治疗 包括终止室速发作,预防室速复发。
1.消除病因如药物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等。
2.危重患儿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用量为2~15瓦秒/kg,婴儿每次<50瓦秒,儿童每次<100瓦秒,无效者隔20~30分钟重复1次。洋地黄中毒者忌电击治疗。
3.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首选,(2)普罗帕酮(心律平)
(3)苯妥英钠 其对洋地黄中毒及心脏手术者效果较好。
(4)胺碘酮
(5)异丙基肾七腺素
4.射频消融术 尤其是特发性室速,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六、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小儿较常见的缓慢心律失常,按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一般无症状,不影响原有的心率和心律。但由于P′-R间期延长,听诊可发现第一心音减弱,音质变钝。
2.心电图特征 ①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最高值(与年龄和心率相关)。心率过快时,P波可与其前T波相重叠而不易辨认。1岁内P-R间期>0.14秒,学龄前期P-R间期>0.16秒,学龄期P-R间期>0.18秒,青春期P-R间期>0.20秒。②每个P波均能下传心室。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随着病因的消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消失。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 AV block)
1.临床要点 临床症状随阻滞程度的不同及心室率快慢而定。可无症状或因心室率过缓引起心悸、头晕等。听诊除原有心脏病的改变外,可为显著而规则的心动过缓,尚有心律不齐,脱落搏动。
2.心电图特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莫氏Ⅰ型,又称文氏现象)和Ⅱ型(莫氏Ⅱ型)
(1)二度Ⅰ型(文氏现象):①一系列P波下传心室时,P-R间期随每次心搏逐次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周而复始,呈规律性改变;②P-R间期逐渐延长的同时,R-R间期逐次缩短,继以一个较长的R-R间期;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间期小于任何两个R-R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①P-R间期正常或稍延长,但固定不变;②P波规律出现,P波后QRS波周期性脱落;③伴有心室漏搏的长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倍数;④房室阻滞的比例为5:4、4:3或3:2不等,当阻滞比例大于或等于3:1时,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二度Ⅰ型多是暂时的,可恢复,而二度Ⅱ型可逐渐演变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当心室率过缓,心搏量减少时,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degree AV block)
1.临床特征 先天性者部分小儿可无症状。获得性者除有原发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表现外,听诊由于心房、心室收缩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缓而规则。当心室与心房同时收缩时,尚可听到大炮音或第四心音。当婴儿心室率<80次/分,儿童心室率<60次/分,因心搏量减少,有疲乏无力、眩晕等;严重者当心室率<40次/分,可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
2.心电图特征 ①P与QRS之间没有同定关系,心房率>心室率;②P-R间期和R-R间期有各自的规律;③QRS波群形态依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若起搏点在房室束以上,QRS波群不宽,在希氏束以下QRS波群增宽。
3.治疗 ①先天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②病因治疗:如心肌炎或手术暂时损失者,用皮质激素治疗;③提高心室率:阿托品每次0.01~0.03mg/kg,每天3~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用0.5~1mg加5%葡萄糖250ml按每分钟0.05~0.25μg/kg,静脉推注,或用5~10mg舌下含服;④放置人工起搏器的参考指征: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心室率持续缓慢,婴儿心率<50次/分,儿童心率<45次/分、房室传导阻滞部位在希氏束或其分支以下、儿童运动耐受量低,不能适应日常生活、伴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
七、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心电图显示Q-T间期的延长,常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发作或心源性猝死。多为遗传性,也可为获得性。遗传性并发先天性耳聋者称Jerrll-Lange-Nielso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力正常者称Romano-Ward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性LQTS根据相关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分为不同亚型。Romano-Ward综合征分为LQT、LQT、LQT、LQT、LQT及LQT型。Jerrll-Lange-Nielson综合征分为JIN和JIN型。此病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心肌缺乏某种酶引起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心脏内神经变性有关。获得性者发病因素可为病毒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过敏或中毒(奎尼丁/佛卡胺)等。
(一)临床特征 ①多数有家族史。初发多在婴幼儿期。②反复发作性晕厥,轻者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意识正常;重者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等。③发作诱因常为劳累、运动、紧张、兴奋、焦虑、噩梦等。如LQT和LQT90%的症状发生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LQT9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睡眠时;LQT症状的出现几乎在运动、情绪激动、熟睡与唤醒之间。④发作间期可无症状,但也可发生猝死。
(二)心电图特征 ①Q-T间期延长,Q-Tc≥0.47秒(女Q-Tc≥0.48秒),个别人休息时Q-T间期正常,活动后延长;②T波形态易变,T波宽大可有切迹、高尖,或双向或倒置,常伴异常U波;③在晕厥、抽搐发作时,心电图常能描记到室速、室颤或停搏。
(三)治疗
1.遗传性LQTS的治疗 ①减少活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过度紧张、惊吓等。②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③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1mg/(kg·d),每天3~4次,注意用量要足。若用药后心率过慢时,可加服阿托品或东莨菪碱。④起搏器治疗:睡眠.心动过缓诱发晕厥者应安装起搏器。⑤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或切除术(LCSD),术后仍用普萘洛尔维持。⑥埋植式心脏复律一除颤器(ICD):上述治疗无效或反复晕厥发作和心脏停搏复苏后可植入ICD。
2.获得性LQTS的治疗 ①纠正或解除诱因,包括药物诱发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②药物治疗: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者,以0.05~0.5μg/(kg·min)的异丙基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也可用阿托品;若有严重心动过缓,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③禁用ⅠA、Ⅰ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试用ⅠB类药;④静脉补钾、补镁;⑤持续发作者,以直流电击终止发作。
八、预激综合征
又称W-P-W(Woff-Pakinson-White)综合征,为异常房室旁道传导使心房激动提前到达心室。已知的异常房室传导旁路有以下三种:①James束,它是后结间束的延续,绕过房室结的体部,进入结间束下部或之间,与房室束相连;②Kent束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激动自心房经Kent束提前到达心室的某一部分;③Mahaim纤维,起于房室结下部,房室束或左右束支,终止于室间隔肌部。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变,但易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一)临床特征 未发作时多无症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出汗等症状。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心室率可快达220~360次/分,而导致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二)心电图特征
1.典型预激综合征(通过Kent束或James束加Mahaim纤维传导) ,可分为A型、B型和C型。A型在各胸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呈R或Rs型),且δ波在R波上升部分,其旁道位于左心室后基底部。B型QRS波群主波在V导联向下(呈QS型或rS型),其起始部分有负向δ波,在V,V导联主波向上(呈R波),起始部分有δ波,整个图形酷似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旁道位于右室外侧壁。C型少见,V~V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呈R型),V,V导联QRS波群主波主波向下(呈Qr或QR型),伴电轴右偏。整个图形酷似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左室侧壁预激。
2.L-G-L型综合征(通过James束传导) ①PR间期缩短,婴幼儿≤0.08秒,年长儿≤0.10秒;②QRS波群时限正常;③QRS波起始部无δ波。
3.Mahaim纤维预激图形 ①PR间期正常;②QRS波群增宽,婴幼儿≥0.08秒,年长儿≥0.10秒;③QRS波群始部有δ波;④继发性ST-T改变。
(三)治疗
1.一般不需治疗。
2.药物治疗 可选用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
3.射频消融术或外科手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65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心律失常与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