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络病理论系列代表药解读

医案日记 2023-05-16 18:23:30

络病理论系列代表药解读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虽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中国科技出版社《络病学》出版,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2005年7月,“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计划项目,为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吴以岭教授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20余年,在他的带领下以岭医药集团以络病理论学术创新带动新药研发,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开发出我国第一个进入国家药审绿色通道、既能防治感冒又能抗SARS、禽流感病毒的连花清瘟胶囊,为了进一步方便广大医生临床用药,现将络病理论代表药物解读如下:

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是应用络病理论与通络药物研发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代表药物,体现了应用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大学术进展。“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经国内著名中西医专家鉴定认为:“在国内首先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的病机新认识,首先将搜风解痉入络药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从而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应用中医络病理论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新途径。”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络病范畴,其病位在心之络脉;中风病(脑血栓形成)病位在脑络。针对心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的病理机制,创立以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原则组方的通心络,益心气扶正以固本虚,活血通络搜风解痉以祛邪,心脑脉络畅通,临床诸症自能解除。

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黄元伟教授等通过喂养高胆固醇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海明教授等研究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 GP2b/3a受体活性影响发现,急性心梗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2周时存在较温和的抑制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的作用,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缓解血管痉挛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进行以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发现,通心络能改善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生、降低血液中缩血管因子ET水平,升高血液中扩血管因子NO水平。能够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中国医科大学曾定尹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有效缓解血清素诱发的冠脉痉挛。

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后的脱落更是心梗、脑梗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等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山东医科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研究证实,通心络能改变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大斑块密度,稳定动脉硬化斑块。

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急性心梗、脑梗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保护了微血管,冠心病、脑血栓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

通心络胶囊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表现出独特作用。杨跃进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显著降低猪急性心梗再灌注型无复流区面积与结扎区面积之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伟教授研究表明,通心络可明显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董为伟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通过促进脑缺血半暗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大量表达而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多靶点、多角度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的,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刻不容缓。一级预防即通过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和用药从源头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心脑血管病易患人群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即针对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通过药物多靶点、多角度干预,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

通心络在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中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优势,它的降脂抗凝、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可以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并可有效阻止已患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再发,为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强力有效药物。同时,通心络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的作用。通心络可以全面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

参松养心胶囊

参松养心胶囊是应用络病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又一重大学术进展,国内著名中西医专家鉴定认为:“参松养心胶囊以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探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指出气阴两虚而致络虚不荣、络脉瘀阻是其主要病理机制,首先提出络虚不荣与心脏传导系统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内在相关性,指出络脉瘀阻而致心肌缺氧是导致络虚不荣病情加重发展的基础,确立‘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治法,开辟了从络病学说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具有理论创新性。”参松养心胶囊组方补、养、敛三法并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

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

药理实验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明显降低氯化钙所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乌头碱所致大鼠的心律失常有显著保护作用,对哇巴因所致豚鼠心律失常有明显保护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有明显保护作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明显降低冠脉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和耗氧指数,从而对心肌细胞活动提供能量保证,增强心肌细胞抗不良刺激的能力、改善应激状态。

显著缓解心律失常临床症状

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5家临床研究基地进行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II期临床研究。入选病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法。结果表明,对中医证候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151例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治疗组75例,对照组7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1%,治疗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明显减少,且对室性早搏总数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对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参松养心胶囊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对伴有心烦失眠的各种早搏效果更佳。

芪苈强心胶囊

芪苈强心胶囊是近年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学术创新,国内著名中西医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首先运用络病学说探讨慢性心衰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心气虚乏、运血无力是充血性心衰发生的中医病机之本,络脉瘀阻是其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络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为水肿,瘀血水饮阻滞络脉,日久结聚成形导致心络络息成积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这与西医学近年提出的早期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的新概念相吻合,具有理论创新性。”

芪苈强心胶囊确立“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则,益气温阳治其本,辅以活血通络,使气旺血行络通,阻断血瘀络阻的病理中心环节,兼用利水消肿治其标,既能缓解心衰症状,又能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强心利尿扩血管,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减轻心室重构

药理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肾血流量、利尿消肿,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心衰症状,具有传统强心、利尿、扩血管作用,又能明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抑制醛固酮升高,明显阻抑室壁厚度的增加,减少心脏指数及减轻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衰的生物学基础,既体现出西医联合用药的治疗特点,又能显示出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途径、多方位的治疗优势。

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犬的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显著增加心输出量、显著增加左室心肌收缩力和显著增加肾血流量上,对有效抑制心力衰竭兔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主要表现在能降低慢性心衰时血浆血管紧张素II(AII)的含量、抑制兔慢性心衰时醛固酮升高和明显改善慢性心衰兔室壁厚度及心脏指数方面。

显著改善心衰临床症状

芪苈强心胶囊的显著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下面四方面: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水肿等临床症状;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Lee氏心衰计分,减轻心衰的程度;显著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连花清瘟胶囊

连花清瘟胶囊是依据叶天士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结合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的络脉空间位置概念,吸取历代医家关于“瘟疫”病机传变及治疗的相关论述,探讨外感温热病中病邪由阳络传至经脉过程的中医病理机制与治疗而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国内著名中西医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指出流感和SARS属中医‘瘟疫’范畴,提出‘积极干预’的治疗观点,确立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的治疗原则,制定‘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治法,以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化裁,配伍通腑泻肺逐秽之大黄,扶正清肺化瘀之红景天等组成连花清瘟胶囊,具有理论创新性和组方独特性。”

连花清瘟胶囊的药理实验结果

1.广谱抗病毒作用

①抗SARS病毒

国家权威P3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在Vero-E6细胞中对SARS病毒的抑制作用:抑制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09mg/ml,对SARS病毒的治疗指数为40.33,可明显抑制SARS病毒。

②抗呼吸道常见病毒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对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病毒甲3(A3)、副流感病毒I型(HVJ)、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和7型(ADV7)、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HSV—2)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甲3(A3)、副流感病毒I型(HVJ)、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强。

③抗禽流感病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对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杀灭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表明,每毫升含0.1~0.25g生药的浓度范围内与禽流感病毒作用10分钟,对病毒的杀灭率可达99.99%,有显著的杀病毒作用;在0.5~1g生药的浓度范围内与禽流感病毒作用10分钟,对病毒的杀灭率可达到100%,有完全杀病毒作用。

2.抑菌作用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药理室实验证实,连花清瘟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3.退热消炎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药理室实验证实,连花清瘟胶囊对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三联菌致家兔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可促进气管酚红排泌,有明显的化痰作用,可明显延长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减少3分钟咳嗽次数,有显著止咳作用。

4.调节免疫

连花清瘟胶囊通过增强2,4-二硝基氟苯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可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临床验证药效确切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为组长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参加单位,对连花清瘟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共观察流感患者440例,其中试验组330例,对照组110例,疗程3天。结果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可明显改善流感患者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用药24小时后患者平均体温明显下降,服药后降温起效时间为3.98小时,治疗3天后体温复常率为9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

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博士、硕士人才济济,现代医疗设备先进,拥有100多名留学海外和国内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组成的人才队伍,医院设床位500余张,并正在建设十七层,1000张床位的新病房大楼。内外妇儿、急诊、五官、骨伤等综合科室齐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血液病、肿瘤、肌萎缩、风湿免疫疾病等特色专科享誉国内外,各科均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主诊。

以岭医院凭借以岭医药集团的高科技优势,在临床各科的科研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科技部国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等一大批国家、省部科研课题,获科技奖励10余项,开发出1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新药和100多种科研药物,以科研促进临床疗效提高,以临床带动新药研发。

享誉国内外的肌萎缩治疗中心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指导医学博士王继明开展的一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重要组成部分——“肌萎缩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日前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该项研究在奇经理论和络病理论指导下,深入探讨了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理机制,并应用现代医学方法,从多方面探讨了肌萎灵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保护作用,为寻找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这一重大突破将为治疗肌萎缩类疑难病带来新的曙光。

盘点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和荣誉引人注目:

“中药肌萎灵胶囊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4年经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世界医学的研究空白,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肌萎灵注射液的研究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即将开发成我国第一个治疗肌萎缩的中药注射液;2004年1月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两项课题经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1月脊髓空洞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经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被确定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肌萎缩专科继续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医肌萎缩治疗中心。

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之所以能在肌萎缩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是因为该中心从创办开始就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在重要地位。目前该中心已经有临床科研专家4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3名,博士3名,硕士7名,由中心自己培养的在读研究生达15名。形成了一个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联合攻关肌萎缩的专家群体。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他们在对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外伤性肌萎缩等神经肌肉类疾病的科研临床中,能够分专人、按病种进行常年的专题性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创立了治疗各类肌萎缩疾病的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并成功运用于临床。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中医药结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以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伴有肌肉跳动、呛咳、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世界性疑难病症。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在陈金亮、周顺林等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创造性地将中医药治疗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肌萎灵注射液治疗,使许多患者病情好转或得以控制。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肌萎灵注射液治疗有以下优点:移植的骨髓干细胞是从患者自身抽取的,不存在排异反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只需抽取患者少量骨髓干细胞,对患者的创伤小;“肌萎灵注射液”对免疫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改善和保护作用,可以对抗肌萎缩患者血清对神经末梢发芽的抑制作用;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对患者的神经组织直接产生修复作用。二者结合,见效快、效果好。

中药重肌灵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新进展

以岭医院承担的“中药重肌灵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4年通过了由河北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认为:运用中医奇经理论和络病理论治疗重症肌无力开创了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新途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中医药研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等。为找到一种治疗本病的理想中成药,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创立了“奇经论治、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的辨证论治体系,研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列制剂。实验研究表明:重肌灵可有效改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的临床症状,提高肌力,缓解肌肉在连续低频电刺激下的衰减,抑制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机制的突出特点。

中医药治疗肌营养不良及影像学研究获突破

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主持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影像学研究”,于2004年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该项研究是国内外对肌营养不良症首次大规模、全方位的影像学研究,对于肌营养不良症的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他们继对“肌营养不良症患者CK-MM亚型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后,在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成果。并且在国内外率先进行了肌营养不良症的超声、CT及病理研究。

肌营养不良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一组原发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特征。为探明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为早期筛选和早期鉴别诊断该病提供依据,以岭医院陈金亮教授等科研人员,从超声、CT及病理方面深入探讨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不同年龄组的影像学特征及肌肉萎缩、脂肪替代规律,还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肌肉损害程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发现该症患者从3岁开始臀肌萎缩、皮下脂肪增厚,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萎缩由近端向远端逐渐进展,皮下脂肪层逐渐增厚。从而揭示了肌营养不良症肌肉损害的病理自然演变特点。同时该项研究还提出了肌肉萎缩的量化指标,为疾病轻重程度的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并首次通过动态观测肌肉的运动状态来评价肌肉的运动功能,揭示了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疾病及肌肉萎缩的发展规律、皮下脂肪层的厚度与年龄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依据。

在长期致力于肌营养不良症的基础科学研究获得成果的同时,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陈金亮教授等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运用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由他们研制的治疗肌营养不良症的药物结合肌肉干细胞治疗肌营养不良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五联法治疗脊髓病变获可喜进展

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脊髓病研究室主任王殿华博士,长期致力于脊髓空洞症、截瘫、脊髓蛛网膜炎、脊髓肿瘤术后等脊髓病变的研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独创五联法治疗脊髓病变,首先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确立了“填精益髓,化瘀通督,活络行滞”的新疗法,并根据不同的脊髓病变、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以促进脊髓病变的恢复;第二,脉冲电场疗法,通过兴奋神经传导,增加脊髓血液供应,起到改善运动功能,防止肢体痉挛疼痛、大小便障碍等并发症的出现;第三,运用督脉大灸疗法,活血化瘀,疗损通督;第四,采用独特的药物穴位注射,以激发受损的神经恢复功能;第五,综合康复锻炼,促进肢体恢复运动功能。

五联疗法,为脊髓空洞症、截瘫等脊髓病变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目前王殿华博士主持的治疗脊髓空洞症的研究已被列入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科研不断创新的血液病科

以岭医院血液病科以提高整体疗效为中心,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及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跟踪国际、国内血液病研究最新进展,结合中医药学在血液病治疗方面的优势,使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一流的专家队伍

以岭医院血液病科汇集了现代血液学,中西医结合血液学的医学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精英,他们长期从事血液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刘泽林博士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血液病研究。他们承担了国家、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在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跟踪国内外血液病学的最新进展,把国内外有关血液病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

科内配备专门负责血液病检验的诊断队伍,他们在血细胞形态学、染色体、骨髓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独具特色

以岭医院血液病科准确把握多种血液病的规范治疗,可迅速应用国内外新的治疗手段,治疗药物。同时,他们依靠自身强大的人才优势,不断发掘新的治疗方法,如采用耐药及微小残留病基因检测指导白血病联合化疗、“致敏”与“耐药逆转”双管齐下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整合四联疗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平衡疗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益气养阴缓解白血病化疗副作用,并且在基因诊断、染色体诊断、免疫表型诊断、细胞学及病理诊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科研不断创新造福患者

该科高度重视提高临床疗效的中西医结合创新性科研,运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研发治疗血液病学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同时跟踪国内外血液病学研究前沿,开展干细胞生物学、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基础研究。

2004年12月,由李晓红博士等人完成的省卫生厅立项科研课题“三七总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FkB及细胞因子调控的实验研究”,通过了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这项研究成果的应用,可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促凝活性及其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组织因子TF-mPNA表达,诱导NB4细胞部分分化,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提高。

人才济济的风湿免疫科

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病情严重、顽固、易复发,多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在探求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始终站在中西医学发展的前沿,通过重建人体免疫功能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取得了突出成就。

攻关疑难病,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十余年来,以岭医院风湿免疫科始终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庆昌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联合攻关免疫性疾病的专家群体。目前该科科研医务人员已达40多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0人,博士2人,硕士5人,由科室自己培养的在读研究生5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创立了一整套治疗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顽症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疗法。

中医药三期疗法结合胸导管引流治疗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皮肤变紧、变硬、纤维化且常伴有心脏、肺、肾脏和肠道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预后较差,易致残、死亡率高。为攻克这一顽症,以岭医院风湿免疫科开展了运用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多项研究。其中“中药治疗硬皮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治疗系统性硬皮病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研究”等多项课题分别被列入国家、省部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他们开展的“外用膏药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采用温阳通络、活血化瘀、调理营卫、扶正祛邪等系列中药三期软化变硬皮肤的基础上,他们结合胸导管引流术,将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大量排出体外,减少其在真皮层内的沉积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使患者皮肤及脏腑病变减轻,功能改善。经上百例该症患者临床治疗观察,患者从治疗后第四五天起,周围皮肤就开始变软,肢体功能和内脏功能得到改善,水肿消失,免疫功能也基本恢复。

肌肉干细胞移植结合中药治疗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肌炎是主要影响四肢近端骨骼肌、颈肌及咽肌的一种慢性炎性疑难疾病。为找到理想治疗方法,解除患者的痛苦,以岭医院多发性肌炎专科依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生物工程公司和以岭医院干细胞培养室的技术优势,采用肌肉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将具有高质量的肌肉干细胞多点注射到患者体内,以此激活和修复体内残存的肌细胞,逐渐替代变性及坏死的肌细胞,纠正免疫紊乱,阻止疾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肢肌力,减少内脏损害。在采用肌肉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同时他们创立“平衡免疫三步疗法”,运用自己研制的系列中药同时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他们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医学结合的治疗方法有两大优点:一是干细胞移植安全可靠,无需开刀,不易感染,干细胞成活率高,患者容易接受;二是中药双向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新疗法的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多发性肌炎患者前来就诊。

干燥综合征的新疗法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顽固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以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内治外治相结合、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内治按中医分型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不同病症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如病程较重、进展较快或已经合并内脏器官的损害,选用该院专门研制的纯中药系列制剂或调配汤剂,外治采用腮腺内直接注射药物治疗、腮腺导管的疏通治疗、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超声雾化吸入等方法。通过内外并举,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抑制免疫性炎症反应,调整免疫功能,修复尚未完全损害的腺泡,保护尚存的腺体功能,达到消除口眼干燥的目的,同时防治多脏器的损害。

内外治并举治疗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及皮肤血管损害为特征、易累及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病症。为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以岭医院钟起诚主任医师创立了突出中医特色,内外治并举的独特疗法。所谓内治,就是根据各个病人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将患者分为湿热毒盛型、阴虚湿热型、气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选用中药系列制剂,进行清热解毒、清肝利湿、活血化瘀、化瘀通络,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溃疡面修复;外治采用他们研制的含嗽散剂、外敷膏剂等外用药物,进行外敷、冲洗、离子导入等,治疗口腔及外阴的溃疡。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他们研制的系列药物,能够抗炎,消肿,提高人体诱生干扰素的功能,清除血管内膜免疫复合物,修复创伤性血管内壁,从而愈合溃疡。

谁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吃什么对身体好一些?

大蒜生姜能防治心脑血管病我在1974年被医院确诊为冠心病,胆固醇高达260毫克/分升以上。动不动就胸闷、心绞痛、头晕脑胀,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医生叫我立即服降脂药。1982年我又因血压高、心绞痛一连三次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胆固醇仍高达240毫克/分升以上,血压高达200—130毫米汞柱以上,医生说我是顽固性高血压。加上胆结石等多种疾病缠身,我只好在1983年就病退了。在家养病期间,我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寻求降脂降压的良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凑巧看到了几则令我振奋的消息:一则是英格兰大学生物研究室宣称:“已经弄清大蒜对人体有四大益处:治疗高血压,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血栓形成,还可以溶解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并维持高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含量。”另一则消息报道:“德国医学家用大蒜治疗高血压病患者80例,血压均见稳定下降。”还有一则是丹麦科学家声称:“用生姜防止血液凝固十分理想,这是因为生姜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与水杨酸相似,并且不会产生副作用,还可治关节炎。”我看后如获至宝,便在继续服用降脂降压药的同时,每天吃大蒜至少20克、生姜至少10克。到1986年仅四年时间,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我到地区医院检查化验:血胆固醇降到170毫克/分升,血压降到140—80毫米汞柱,心电图提示供血正常。医生叫我停服了降脂药,仅服少量维持量的降压药。这种奇迹一直维持到现在,已达13年之久。加上按摩等其他保健措施,我的身体从濒临死亡边缘又恢复了健康。上述奇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87年,美国科研人员发现大蒜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冠心病人服大蒜油5个月后胆固醇下降10%,甘油三脂下降21%,高密度脂蛋白增加31%,而低密度脂蛋白减少7.5%,被称为“神奇的药物”。英国医学家发现“大蒜头能降低胆固醇,使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因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及冠心病”。日本稻山女子大学教授并木经研究发现“大蒜和蕃茄内所含丰富的吡嗪,可以使血小板的凝聚率降至半数以下”。大蒜还可杀死大量有害细菌,具有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等多种保健功效。我吃大蒜的方法很简单,把大蒜去皮、生姜洗净切成片,专门放在一个碗内,浇上醋,在就餐时当一盘菜吃。委内瑞拉医学家试验——用酒泡大蒜两周后吃,可以防止心脑血管出现血栓。于是我在春节前就把大蒜去皮泡在酒里(经酒泡后吃大蒜就不辣了),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年吃上大蒜。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妨一试 在饮食上原则是低糖、低脂、正常蛋白质、高纤维素,在减少食物中总脂肪量的同时,增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少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蛋白质的摄人以植物蛋白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另外,患者应注意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大便通畅,睡眠良好。 早晨空腹时一定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休。此后,也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有些中老年人平时没有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等到渴了想喝水时,已造成程度不同的“脱水”了。人的血液70%左右是水,脱了水血液怎么流动呢?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的血黏度都有所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凝倾向,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水可以稀释血液,并促进血液流动,故老年人平时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喝一杯白开水。 因为营养与冠心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制定合理的膳食原则对防治冠心病至关重要.许多冠心病患者听大夫说“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于是,在饮食方面万分小心,甚至对自己苛刻到了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的地步,有些人连植物油都吃得很少,长期以青菜、萝卜之类的素食为伍,以为这样就可以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冠心病人不要“矫枉过正”,盲目强调低脂肪、低胆固醇,过分控制饮食,这样可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对全身健康和冠心病的治疗不利。因为营养不良会使血流量减少,血红蛋白的含量相应下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在临床上,由营养不良导致贫血,从而发生心绞痛并不少见。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则如下: 1、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胆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日,或100mg以下/每千卡总热量。2、脂肪的摄入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酸应控制在占总热量的10%以内。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使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宜为 7∶1∶1 。 3、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4、总热量限制在标准量以内,使体重维持在标准水平,如果超重(标准体重±5公斤为正常),应进一步限制总热量,或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5、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食用液体植物油。6、尽量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过多的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7、酒最好不饮;还有就是不要将饮用水软化。 8、减少钠的摄入,以氯化钠计,每人的摄入量应首先争取达到10克/日以下,将来能减至5g /日以下为最好。 脑血管堵塞预防:1、ABCDEA、阿司匹林(Aspirine)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毫克,能够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复发。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中风或复发中风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C、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中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降脂抗凝类中药,如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它是我国首个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发的中药品种,还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低热量低糖饮食,适当用降糖药;E、康复教育(Education)通过网络宣传、免费赠阅实用读物、定期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脑中风、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的预防知识普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主动配合药物治疗。2、ABCDEA、积极锻炼(Accumulatesexercise)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中风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跑步、登山等,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B、控制体重(BMIcontrol)即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90cm,可有效预防冠心病;C、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戒酒或限酒。D、合理饮食(Diet)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E、情绪稳定(Emotion)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长寿的关键和秘诀。

一叶桂舟救千年

     叶桂即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

      叶桂酷爱医学,性格谦逊,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还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当然也有特殊事例发生过,叶天士与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赵姓病人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位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刘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刘名医'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刘名医'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刘名医'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浙江举人乘舟北上参加会试,船行到苏州时,举人忽然生病。同船伙伴便建议说:“听说苏州城里有个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能药到病除,何不找他诊治一番?”于是举人上岸前往叶天士处求医。叶天士为举人把脉很久,然后对举人说:“阁下患的是风寒感冒小毛病,一帖药就好。听您口音不像本地人,准备往哪里去?”举人说准备北上参加会试。叶天士肃然说:“失敬,原来是位孝廉公。但我建议您还是不要北上,尽快回家为好。”举人颇为惊讶,当然不愿轻易放弃会试机会。叶天士接着解释说:“刚才我诊治时,发现您的身体还将患有另外一种疾病消渴症(类似于现代糖尿病),此病发作无药可救,从脉象上已经能看出,估计您还有一月寿命,现在回家准备后事,还能来得及!”举人听了顿时如五雷轰顶,失魂落魄中提着感冒药回到船上,准备辞别同伴返家。同伴听完后,就劝他说:"别听那些医生胡说,都是他们吓唬人骗钱的小把戏,叶天士虽然略有名气,但他又不是神仙,怎能断人生死?"第二天,举人喝完感冒药后,觉得身体通泰,不像将要患病的样子,心里略微放心。此时同伴又来相劝,于是一起开船北上,但心里想起叶天士的话,还是有些忐忑不安。船到镇江长江口时,恰逢风浪太大,一时无法过江,于是举人与同伴相约游览金山寺。到达金山寺门口,看到有僧人为人治病,举人心一动,走上前去施礼,请僧人为自己诊断。僧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和尚,把完脉对举人说:“阁下将到哪里去?”举人亦说准备进京应试。老和尚皱眉说:“你有消渴症早期症状,等下次离船上岸时就会发作,发作时最多能活一个月而已!”举人吓得落下眼泪,说:”苏州叶天士与您说的一模一样。“老和尚问说:”那么叶天士给你开了什么药方?“举人说:”无药可救。”老和尚愤然说:“胡说,药如果不能治病,那圣人何必让它流传后世?”举人一听,觉得尚有生还机会,于是恳请老和尚救命。老和尚想了想说,“你此去途中到达淮安王家营时,上岸买一百斤秋梨,然后雇车从陆路前往京城,每天要饱食秋梨,到达京城时病应该就可以治好了。”举人听完非常高兴,欢天喜地的拜别老和尚。到了淮安后,举人离船上岸不久,果然觉得四肢无力,口渴异常。于是买梨雇车,口干时就吃梨解渴;饥饿时蒸梨为饭。到了京城,大概已吃了一百多斤秋梨,身体无恙。会试结束后,举人名落孙山,但绝症治好,举人对落榜也不以为意。返乡途中路过金山寺,举人为了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特意送了京城土产和纹银二十两。老和尚收了土产退了白银,然后对举人说:“你路过苏州时,再去找叶天士诊断一下,看看病是否痊愈。如果他说病已痊愈,就质问他为什么之前说无药可救。如果他问是谁治好你,你就告诉他是老僧我治愈的。”到达苏州时,举人前去拜会叶天士,并依老和尚所说质询叶天士。叶天士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举人惊讶不已,问:“奇怪之极啊,你是遇到神仙了吗?”举人笑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然后把金山寺老和尚为自己治病的经过讲了一下。叶天士听完,长吁一口气说:“幸好有这样的高人施以援手,不然我岂不是误伤人命。我要暂停医馆,向他请教一番。”叶天士送走举人后,立即收拾行李换上便装,乘船来到金山寺,用了假姓名投入老和尚门下学医。如此过了一个多月,觉得老和尚看病开方与自己基本没有差别,便对老和尚说:“师傅,我以前也曾行医看病,只是医术不精,如今跟您学了一段时间,也算有点心得。以后病人问诊是否可以让我试试?”老和尚自然同意。于是叶天士每次诊断病人开完药方,都要先送与老和尚过目,同意后才能给病人。过了几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你最近开的药方跟叶天士很相似,医术也不差于他,为什么不自立门户而来依附我呢?”叶天士恭敬回答说:“弟子怕医术不精会误伤人命,只想精益求精,不问其它。”老和尚对他的回答颇为赞许。有一天,金山寺来了个病人,肚皮涨的如孕妇,疼得满地打滚,跟随的家人说此人已腹痛一年多,最近疼的实在受不了了。老和尚先行诊断,然后让叶天士复诊开方。叶天士诊后提笔开方,只写了砒霜三厘。老和尚一见,大笑道:“了不起啊,不过你药方虽然开对,但还是缺点火候,要用一钱砒霜才能让病症彻底除根。”叶天士大吃一惊说:“此人不过肚里有虫,三厘砒霜毒虫足够,开多了只怕人吃不消。”老和尚说:“你既然知道他肚里有虫,但知道虫的大小吗?这条虫子长有二尺,三厘砒霜只能暂时毒晕它,等它苏醒药性已过,以后就没有药能克制住。如用一钱砒霜,可以直接毒毙它,之后随大便一起排出,永绝后患,岂不是更妙?”见叶天士不信,老和尚让人取来一钱砒霜药丸并开水与患者服下。然后对病人家属说:“今晚回去病人肯定大便,挑出粪便中的虫子,让我徒弟见识一下。”病人回去到了半夜,果然大便,粪便中有一赤虫长约二尺。之后病人腹痛不再,肚子有了饥饿感。老和尚又给病人开了几副开胃和进补的药,说连续服用一旬,身体就会恢复如初。经此一事后,叶天士彻底心悦诚服,将自己的真名告诉老和尚,老和尚也觉得叶天士是个虚心求教爱学习的人,于是将生平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叶天士。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哪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吴门医派的突出贡献 — 温病学说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当然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最实质性的内涵之一,它的形成虽然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更主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始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局面出现。 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 历经萌芽—形成—鼎盛三个时期。一个地方医学流派能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的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萌芽时期

     以元末明初王履为代表。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朱丹溪,《古今医统大全》称之“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存世著作《医经溯洄集》。从书名即可看出,王履对医学的探本溯源之意。该书探讨了 《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医学典籍及晋以后20余家之说,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提出不少精辟见解。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认为温病和伤寒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温病当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 从而使温病在名称和治法上摆脱了伤寒的羁绊,突破了传统诊病“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条条框框,终使发端于伤寒的温病学脱离了伤寒的体系,也使王履成为明清吴门医派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赞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

形成时期

     以明末清初吴有性为代表 。吴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传世著作《温疫论》。 该书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等均有真知灼见,自成体系,发前人所未发,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吴氏提出来“戾气”致病说。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他把这种“异气”叫作“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以传染为其特征,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致病学说”的束缚,可谓意义非凡。其次,吴氏指出了“戾气”致病的方式,即传染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受”。 “天受”就是空气传染,“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从口鼻入”;“传染受” 就是指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染病。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氏已经注意到了疫病的发生可以是散发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吴氏的这些认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当时江南一带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用治伤寒治法诊治,导致“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吴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所以“静心穷理”,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的框架,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温病学说

     首先,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

     其次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

     再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络病理论

     络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其病变认识的络病理论初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其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真正在临床上作为准则应用的还是清代医家叶天士。他在《临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这样的千古名论,引领着络病的临床诊治。 对临床更有指导意义的是叶天士将通络药物应用于具体病案中,形成了诸多的通络治法。

     现代络病理论研究的兴起,全面地从人体的微结构来认识络病发生与发展,探讨络病的实质内容,为多种的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发端应该来源于叶天士的络病理论。

胃阴学说理论

     叶天士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分论是胃阴学说的关键点。叶氏提出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颇,从而为胃阴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鼎盛时期

     以清代叶天士为代表 。叶天士(1667—1746 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传世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温病的经验结晶,概述了温病辨证归类的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承先启后著作。《温热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叶氏不仅仅是接受了吴氏的温病“口鼻传入”的理论 ,而是着力阐述了温病的传变途径和规律。《温热论》开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成为温病学说里程碑式的理论。叶氏所言的“逆传心包”之变,揭示了温邪为患可迅即内传心营,导致病情恶化,出现神志异常的证候特点。

     叶氏温病理论的核心是卫气营血辨证。他在《温热论》中这样写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论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大法,就此成为温病辨证论治的首要纲领,同时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治疗理论中的中心思想。

络病学的作者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院长,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疑难病杂志》总编辑、《河北中医)》副主编。
主要从事中医络病理论与临床研究,首创运用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肌肉类等疾病的科研与临床,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国家级新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形成了以络病学说为指导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
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国家计委重大专项、国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的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长特别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