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治未病思想贯穿《金匮要略》的始终

医案日记 2023-05-16 18:24:39

治未病思想贯穿《金匮要略》的始终

一、《金匮要略》论述的都是内伤病吗?

“《伤寒》辨外感,《金匮》论内伤。”20多年前,我曾面对学生,大言不惭。但在漫长的学研《金匮要略》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此话不确。其因有四:

1.如第二篇痉病感受风或寒,湿病不言而喻,且可兼寒夹风化热,暍病感受暑热;第三篇狐惑病感受湿热虫毒,阴阳毒病感受疫毒;第四篇疟病感受疟邪;第五篇中风病至少感受有寒邪,历节病感受风寒湿热;第六篇血痹病感受寒与风,虚劳病尚可导致“风气”入中;第七篇肺痈病感受风热(或寒),咳嗽上气病亦然;第八篇奔豚气病可因于“针处被寒”;第十篇腹满病厚朴七物汤证感受风邪,寒疝病感寒即作,宿食病可见“脉紧,头痛风寒”脉症;第十一篇“五脏风寒”意即五脏均可感受风寒;第十二篇大、小青龙汤所主溢饮感受寒邪,小青龙汤所主支饮感受风寒;第十三篇五苓散所主“脉浮,小便不利”证有外邪;第十四篇风水证无需赘言,黄汗证感受寒湿热邪;第十五篇黄疸病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及桂枝加黄芪汤所主,皆证明感受有外邪;第十六篇“亡血不可发其表”反证血证可兼外邪;第十七篇下利病用桂枝汤“攻表”;第二十篇的产后痉病感受风邪、产后郁冒病感受寒邪以及产后中风病;第二十二篇的“妇人中风”,等等。仲景已言之义,岂能视而不见,固执己见?

2.《金匮要略》首篇道:“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对于仲景这段体现其重要的发病原因、发病途径学说的论述,除个别文字外,历来鲜有大的争议。无论《金匮要略》所载40余种杂病的临床表现在“内”还是在“外”,多首先责之感受外邪,哪里仅仅指出对于外邪也不能忽视呢?即令百合病、胸痹病、心痛病、消渴病及脏躁病等,其临床表现虽无外感之象,但不能排除其发病之初与外邪相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仲景在作为《金匮要略》全书总纲的首篇,在论述杂病的治则时,不举人参汤、小建中汤等扶正之方,而举猪苓汤了。因为猪苓汤所主“渴”症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所致,猪苓汤正可利水滋阴,只是以利水为主、滋阴为辅罢了!这与《金匮要略》治杂病的总原则至少是暗合,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3.“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内经》早有明言,如果只是把“虚实”作为首篇的主题,那何劳仲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并平脉辨证”呢?这种“主题”岂不给人以挂一漏万之感?就八纲而论,首篇不仅论虚实,也论阴阳、表里,尚论及寒热(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就治则而论,除论及虚实必须异治外,尚论及表里宜分缓急、痼卒宜有后先、邪正应当权衡、阴阳宜别盛衰。惟独对寒热之治未明言,恐多系其已详于《素问》、《九卷》,故略于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吧!

4.无论是否认同《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大多是外感病,上述事实已证明,除虚实两纲,其余六纲即阴阳、表里、寒热,不仅在首篇,而且在他篇中均有体现。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也,外感病自莫能例外,而且也不属于非重点之列。所有疾病可以用“不发热”与“发热”来概括,这实际上也从属于“阴”与“阳”。如果以任何相对应的两纲为主题,都不难在《金匮要略》中找到大量例证。这是因为仲景把八纲辨证贯穿于脏腑辨证之中,从属于脏腑辨证,为脏腑辨证服务。热邪虽不在《金匮要略》中人的“五邪”之列,但它与寒所致的病、证、症都分别达40余种之众,为诸邪致病之首。这有力地佐证《金匮要略》所论多系外感病。

二、治未病思想贯穿《金匮要略》的始终

如果虚实是首篇主题,《金匮要略》就应退出中医四大经典行列。因为既然是首篇主题,作为全书总纲的首篇必然会将之贯穿全书,成为全书主题。如果不是首篇主题,那么什么是首篇乃至全书的主题呢?笔者认为治未病思想贯穿《金匮要略》的始终。

(一)首篇的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开篇即问:“上工治未病,何也?”紧接着举例从脏腑整体观(1条)、天人整体观(2、7条)、自然整体观(8条)及内外整体观(11、12条)进行论述。《金匮要略》的治未病思想自然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列。“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等即是。仲景继承内、难的这些治未病思想,并具体化。治未病思想首篇仅涵盖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方面。

1.未病先防 第2条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天与人,好比水与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人必须注重养慎,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第7条则把天人整体观具体化,强调人体的脉象、色泽应与自然界的节令相符,若“非其时色脉,皆当病。”第8条则强调自然界的气候应与节令相应,即《内经》所强调的“至而至”,亦即自然整体观。只有自然界保持了其整体一致性,才更加有利于人与其协调统一,而不致染病。

2.已病防变 第1条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五脏六腑虽各有其生理功能,但彼此间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某脏有病,最易传之于其所克之脏。肝病实则疏泄太过,易传病于脾,故“当先实脾”,以防肝病之传;肝病虚则疏泄不及,也可影响及脾,故“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告谓后世,不单肝病,所有脏腑之病,无论实与虚,皆能传病或影响及其所克之脏。如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甘姜苓术汤证,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第11、12条则从内外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脏属阴、属内,腑属阳、属外;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不仅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而且“百病皆然”。示人对所有杂病都必须及时、如法治疗,以防其传变。很显然,这其中所涉及的肝病的实与虚、浸淫疮的向内与向外乃至卒厥病的入脏与入腑,皆系举隅之论,以阐述其治未病思想。

在论述诊与治的条文中,也贯穿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表里同病先温里,是为防表邪传里(14条),痼卒同在先治卒,是因卒病相对易治,以防卒病蔓延,与痼疾沆瀣一气(15条),等等。恕不再枚举。

(二)其后篇章从反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 除正面告诫(含治未病的第三个内涵)外,主要从误治与失治两方面着手。

1.正面告诫

这其中涵盖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危害性。

对寒湿在表的麻黄加术汤证,强调“慎不可以火攻之”;对“病人欲吐者”,强调“不可下之”;对阴阳毒病强调“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对风湿在表的麻杏苡甘汤证,昭示“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对历节病强调“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还强调过食酸咸易致历节病;肾著病的形成是因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对淋家告诫“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对衄家强调“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对亡血者告诫“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等,皆在强调防止染病或变生它病。

治未病的第三个内涵,即已愈防复。

第十七篇道:“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炉烟虽熄,需防灰中有火。这是《金匮要略》,也是《伤寒杂病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可不知。

2.误治致病

“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皆能致痉。“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否则也能导致痉病;湿病“若下之早则哕”,“湿家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暍病“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百合病误发汗则致心烦、口躁,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虚热肺痿可因于反复发汗,反复涌吐,反复利尿及反复攻下,重亡津液致虚热内生;发汗太多,火不济水,可致肾气奔豚;寒实腹满“绕脐痛,……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则致冲气上逆或心下痞满;重证支饮用石膏太过则致心下更加痞坚;支饮证兼肾虚、血虚若误用辛温燥烈的小青龙汤则可致手足厥逆或麻痹、冲气上逆等一系列变证;胃阳虚而寒若逆用下法则易导致寒湿谷疸;酒疸误下则易致黑疸;黄疸病胃阳虚而寒若误投清热法则易致呃逆;误用汗法、下法可致胃反;妊娠病“治逆”则加重呕吐,增加下利;“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则致心下痞,等等。

3.失治致传变

痉病栝楼桂枝汤证表现在太阳,葛根汤证表现主要在太阳,开始内传阳明(阳明经脉环行于口,口噤不得语说明寒邪已由太阳传至阳明),大承气汤证表现全在阳明经脉,这间接地告诉我们,对痉病要及时治疗,否则将由外传内,且表现在内;湿病若失治则外湿传内,形成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症的湿痹证;百合病失治则变成口渴症、渴不差甚至发热症;疟病失治可演变成疟母;血痹病轻证失治可演变成黄芪桂枝五物汤所主之重证;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或干血留著,两目暗黑;黄汗证失治必致痈脓;风水证失治易演变成皮水或脾水;寒湿黄汗若发汗得当则身体轻快,发汗久久则阴虚及阳致全身目闰 动;产后郁冒病解除以后若饮食不节则导致胃肠结实;产后气血郁滞而致腹痛,若失治易致干血留著;妇人杂病若治不及时“久则羸瘦,脉虚多寒”;半产后若瘀血长期停滞在少腹易致下利不止;前阴中干血凝滞即所谓“脏坚癖不止”可演化为白带,等等。

由此不难看出,治未病思想不仅在《金匮要略》首篇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一以贯之。与治病相比,仲景把防病看得更重要!

《金匮要略》本书主要论述什么内容?

《金匮要略》,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25篇,262方。本书主要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书中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篇中还依据五行传变的原理,以脏腑病变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提倡疾病之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

《金匮要略》笔记77|案例:淋巴癌&血癌/渐冻症(终篇)

本篇是倪师在《金匮》条辨结束后讲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男性的淋巴癌兼血癌,另一个是女性的渐冻症,不仅有处方思路,还有病因分析、辨证思路和问诊方法,特记录下来一起学习。

一、淋巴癌&血癌

1、基本情况: 男性,65岁,2年前做了5个心脏绕道手术,做完后服些降胆固醇的药。同时查到淋巴癌和血癌,用化疗和药物控制住,一周前被再次确诊为淋巴癌和血癌。

2、病源: 男人的精由心脏控制,男人的循环系统跟女人的正好相反。女人白色的奶水在胸部(阳在上),男人白色的精在下部(阳在下),刚好相反。任何东西提炼纯营养后一定有残渣,女人奶水的残渣便是月经,男人精子的残渣就是胡子。当心脏受伤后,精子产生的残渣从精宫出来后因为力量不够,没有办法顺着任脉到嘴角,若残渣进入心脏便是红斑性狼疮,若残渣进入督脉就是血癌,若残渣跑到淋巴系统就变成淋巴癌。如果男人的胡子越来越少,我们就知道残渣逆流了。

由于心脏到精宫的距离较远,到奶水的距离却很近,故得红斑性狼疮的多是女人,男人很少得到。

3、问诊:

·睡眠非常差

·胃口过好,因为吃类固醇会胃口好

·小便黄,每天都有大便

·口渴,喜冷饮

·双足冰冷

·身体温热

4:脉诊: 洪大;触诊:第六椎有压痛点(淋巴癌),第七椎有压痛点(血癌);望诊:舌苔黄【注:血癌压痛点在《针灸》里讲是第六椎灵台,旁边是膀胱经的督穴。第七椎至阳,旁开是膈俞,血会膈俞,管血的问题如贫血、瘀血、出血等血症,而非血癌,所以这里可能是口误,讲反了】

5、辨证: 脚是冷的,热在外面,代表里寒。照理说胃口应该不好,然吃了类固醇后胃口太好。喜冷饮代表上焦热。诊断结论: 里寒湿,上热下寒 。

6、处方:

柴胡3钱,黄芩3钱,党参3钱 (小柴胡汤加减,入三焦淋巴), 瓦楞子5钱 (去三焦淋巴系统的痰饮), 牡蛎5钱 (攻坚,咸能软坚), 防己5钱,玉金5钱 (入肝入三焦淋巴系统), 黄连2钱 (舌苔黄,强心脏), 白芍5钱 (双足冷,代表静脉血流回心脏的力量不够), 阿胶3钱分三包烊尽 (身体很虚,睡眠差,用黄芩、黄连、白芍配合阿胶,隐含了黄连阿胶汤的加减,心脏第一个管的是睡眠,如果让病人睡得很好,他就能恢复过来), 生附子3钱棉裹,生硫磺4钱棉裹 (去里寒), 巴戟天3钱,补骨脂3钱 (壮精), 熟地3钱 (滋阴壮肾), 川芎3钱 (活血化瘀), 牛膝3钱 (腿无力),另外让病人吃斑龙丸补虚(因第七椎痛)。

生硫磺是淡黄色的,入三焦淋巴系统,配合牡蛎消瘤非常快,瞬间就去掉了。我们有半硫丸,半夏和硫磺,二味药而已。用硫磺一定是有痰饮在三焦淋巴里,用瓦楞子同理。

7、效果: 一周后,睡眠好了,体力恢复,胃口依然强,小便淡黄,大便一天好几次,原来只有一次,脚温了很多。原来左边的头痛和肩膀痛也都没了。

第二周同方又开五付,吃完后反馈:睡眠非常深,因为利用黄连阿胶汤把心脏功能补回来了,他的失眠并非心阳过盛而是心阳不够造成的,是虚的失眠。临床上看,黄连阿胶汤证是:舌苔黄、焦,没什么津液。此外,大便一天两次了,脚都温了,脉也缓下来了。

第三周同方加一味 麦冬 ,因为口渴还有,代表肺里津液还不够,病人后续恢复得很好。之所以考虑到肺是因为:要把心脏治好,一定也要把肺治好,才会根治,好比引擎过热时要同时考虑水箱里有没有水。从五行来说,火克金,心脏有问题时第一个影响到肺,治心先治肺,治肝先固脾(木克土,肝脏有问题第一个影响到脾脏),这样病就不会传经,这是治疗原则。同理,治肾脏先治心脏,把心脏固好肾病就不会移转到心脏,只有一条路往肝脏走,这叫上工治未病。

二、渐冻症(A.L.S.)

1、基本情况: 女性,走路时右边有问题,下肢无力,上半身也常觉无力,肌肉常常会抽筋,脖子痛,背痛,严重倦怠。半年前开始有症状,一直查不出什么病,一个月前被确诊为A.L.S.

2、问诊:

·睡不好

·胃口好(这很折腾人,不会很快死)

·口渴有,温饮,但以前喜喝冷冰(问口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是里寒还是里热)

·双足冰冷

·睡时全身冷

·月经准时,正值经期(女人问诊必问月经)

3、辨证: 里寒重症

4、处方:

生附子3钱,干姜2钱,炙甘草3钱 (四逆汤), 茯苓5钱,白术3钱 (白术利湿,茯苓量大于白术,让寒湿从小便利掉), 牛膝3钱 (抽筋,脚无力), 桂枝4钱,白芍4钱 (阴、阳气同时增强,阳强用桂枝,阴强用白芍,阴强一般用于小儿科痘疹内陷,二仙汤的黄芩和白芍), 当归2钱 (活血), 细辛2钱 (升阳), 补骨脂3钱 (壮骨髓,补肾), 泽泻4钱 (利水),九碗煮三碗(熬的时间会比较长,乌头碱的毒性会降得很低,其次慢慢熬,药性会出来),分三次喝。

寒湿盛,要去寒湿,同时调理阴阳,把气旺起来(极度倦怠,完全没有体力),先天(肾)后天(脾胃)都固到。

动作逐渐慢下来,即缓,代表寒,快代表热。若不用去寒的药,不会用生附子是治不好的,就算重用炮附子200克也是不会好的。生附子和炮附子的功效完全不同,不可替代。

这个处方下去,寒解的现象就是小便多,好比冰块融化了。

5、效果 :吃了一周后,抽筋还有一点但好多了,手脚温了,体力仍不好,口渴,喜欢喝冷的,小便很多。第一次煎药九碗煮成了两碗,但没有嘴麻头昏现象,第一碗下去一觉睡到天亮,自半年前发病开始从未睡好过。第二周的处方 生附子加重到4钱 ,当病人需要时,即使是毒药,实际上是补药。服后小便一直出来,抽筋一直缓解,还在治疗中,一直要治疗到头面身体冷手脚温热,才是停药的时机。

《金匮要略》笔记至此结束。

【后记】

熬过了庚子年,满怀希望地跨入辛丑年,然而新冠疫情却依旧肆虐,甚至愈演愈烈。辛丑年开读的《金匮要略》终于在壬寅年到来之前完成,赞叹祖先的大智慧,感恩倪师的敦敦教诲,感谢同道们的关注和支持,让我坚持读完。倪师的《人纪》值得每一位中医同道者追随,《人纪》共有五门课,由浅入深,依次是《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按此次第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此外,学以致用是把别人的认知转化为自己认知的过程,学中医临床更重要。这两年用得最多的就是桂林汤了,桂枝汤贯穿于《伤寒》、《金匮》始终,倪师在课堂上也反复讲:“没事喝喝桂枝汤。”这阴阳调和第一方成了全家人的防疫方,因为中焦都有湿(现代人的通病),所以在原方中加了白术茯苓。还有认可中医的亲戚朋友急诊求助过来,或感冒或肠胃不适,均小试牛刀用经方一剂解决,更加坚信了倪师讲的“经方是经典处方,不二处方。”更有朋友跟着我的学习进度生病,且按书生病,那便是我的贵人了,是来成就我的,万分感恩!

因为有中医,面对疫情我们才会不惊不怖不惧。愿更多的人遇见中医、接受中医、受到中医的庇佑!愿世界早日回归常态,众生皆安!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为何义?师曰;夫治未病者,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不只治肝,知肝传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是脾未病而早医也。五行生克,肝木克脾土,见肝之病,“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也。土旺四季,其时脾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只知治肝,不知实脾,是以肝病未已,脾病复起。五行生克,余脏准此类推。

 上工治未病,不是说没有病,是治将传之经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之义,而肝者,是已病。从脾论为脾未病,从肝论是肝已病,肝病则人是已经病,不是没病,也不是没病就治。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此是五行生克之定理。治肝者,是为治病,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是脾未病而早医。中工不知相传,更不知治未病之理,只知治肝,肝病未愈,脾病复起。

重点;不要以为治未病,是没病就治,此治未病若真的解读为没有病,那真是遗笑万年,没病就治,中医岂不是更能浑水摸鱼。伤寒六经,见厥阴之病,太阴必病,此也为一定之理。已成厥阴,太阴必伤,厥阴之败,必从太阴而败。肝病木贼,脾必见虚,治必实之,是为治未病。肝木贼脾土,此病最多最典型

你们要的《金匮要略》重点词汇来了,记住它可以事半功倍(上)

金匮名词解释


1.客气邪风: 外至为客,不正为邪。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 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 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 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 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 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清谷,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 “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 即伤暑。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 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 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 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 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 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 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


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2. 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未见;北宋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林亿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3.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7.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8.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9.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1. 狐惑病蚀于前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外用苦参汤熏洗前阴;蚀于后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雄黄熏洗后阴。

1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13.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4.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5.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17.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8. 虚劳失精的治疗方:桂枝加龙骨牡汤。

19.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0.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1.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病机是:心肝阴血不足。

22. 虚劳干血证方用大黄虫丸。

23. 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涎沫和短气为主症,分虚热和虚寒两种证型。肺痈是感受风邪热毒,致使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24.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5. 肺痈,邪实壅滞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2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7. 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者,方用皂荚丸。

28.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9.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0.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31.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3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3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 寒实积滞用温下剂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36. 寒疝病,血虚内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37. 肾着之症不仅在腰部,常连胯及腿部。

38. 广义的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类。

3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0.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42.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3.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44.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5.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46.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47.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48.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49.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50.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5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52.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53.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4.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55.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强调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

56.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58.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59.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60.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61.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2.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63.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64.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65.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66.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67. 肠痈脓成证治: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68. 肠痈脓未成证治:大黄牡丹汤主之。

69. 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70. 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71.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72.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73. 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74. 冲任虚寒夹瘀:温经汤主之。

如果您想学习《金匮要略》里更多的中医,点击视频观看刘丹彤老师讲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