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疗法是什么)

医案日记 2023-05-16 12:20:1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1]。很多研究认为 [2~4]:本病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可侵犯多关节,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以肿、僵、关节变形为主。病理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功能丧失,病变非局限于关节组织,其它系统损害也较常见。

1病因病机

1.1祖国医学 RA是痹证的一个类型,中医称为“痹”,也称“顽痹”[5]。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内因,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金匮要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早在《内经·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它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均有论述。《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

1.2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对RA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某些因素,如激素水平、应激反应等有关。长期以来,认为细菌和病毒是启动RA的因素,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抗原,即外邪,多表现为风寒湿邪,在RA中总以寒湿痹常见,在发病过程中,外邪入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外来抗原侵入体内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病理变化的起点。

2治疗

RA是一种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的重点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A整个发病过程中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气血亏虚则是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随病邪的深入,又进一步损伤肝肾精血,扶正补益肝肾应贯穿治疗全过程,但疾病每一阶段又有其主要矛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不同时期用药各有侧重,扶正祛邪相辅相成。

2.1早期、急性发作,多为邪实 RA早期、急性发作期以外邪为主,风寒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使身体疼烦,病之初亦多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若病初起,不迅速用大剂疏风、祛寒湿之品及时驱邪于外,每多酿成慢性疾患。故早期应祛风散寒,解表除湿,宣痹止痛,祛邪为主,兼顾扶正,以邪尽为务。祛邪能保存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常规行痹用防风汤加减,着痹用薏苡仁汤加减,痛痹用乌头汤加减。

2.2迁延不愈,多为正虚 RA迁延不愈,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由于正虚邪去复感者亦不少见。故此阶段需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驱邪。扶正是为调理阴阳,使气血流通,增强抗病能力。方药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2.3知常达变,用药切记灵通 对于辨证治疗,也应辨证地予以灵通之法,临床上除对证用药外,可针对性地配以某些专用药物。(1)功效:①鹿角胶、龟版胶属骨胶类药物,为有情之品,功能温强任督,壮骨充髓,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 有骨节肿大,骨质疏松,软骨缺损,运用龟鹿二胶起重要作用。②水蛭属有情之品,祛邪不伤正,多用于寒热交错,虚实相兼之血瘀所致的关节肿痛诸症。③双花、连翘两者既能清气分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对类风湿关节炎,热胜型之顽固疾患,大量服用甚为有益。④白芥子性味辛温,散寒化湿,通经达络,消肿止痛,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痛的消肿必用之要药。⑤全蝎、蜈蚣、山甲、地龙、守宫有消肿止痛,引药达病所,能软化骨节之僵直,故久瘀肿痛,关节僵直,骨节畸形可选用。(2)部位据《路志正医林集腋》载,同一痹病,所患部位不一,用药应选善走经络者。如:①手臂疼痛者加姜黄、桑枝、秦艽、山甲、桂枝;②下肢疼痛者加松节、木瓜、牛膝,湿重加防己、木通、黄柏、晚蚕沙;③颈部背部疼痛加羌活、独活、葛根、蔓荆子、防风;④小关节疼痛加丝瓜络、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⑤有痰阻者加白芥子、僵蚕、胆南星;⑥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姜黄、赤芍、泽兰;⑦腰部疼痛加羌活、麻黄、狗脊、杜仲、桑寄生;⑧关节变形者加骨碎补、自然铜、生牡蛎、补骨脂。

2.4病久不愈,必有痰瘀《医门法律·中风门》有“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故治痹方中,多兼用治痰之药。”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日久必入络,络者主血,血伤则燥则瘀,津困为痰为饮;在病理上必形成痰瘀相结,阻塞经络,筋骨失荣,神机不展而生疼痛不已则成痼疾。症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用桃红饮加甲珠、地龙、土虫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加白芥子、胆南星祛痰散结,加全虫、乌蛇等搜风通络。

2.5处方用药应注意配伍 [6] 处方用药应首先考虑药物之间的协调和拮抗作用,控制其短处,发挥其长处。如:用寒凉解毒药物的同时,应佐以温性药物,常用肉桂、桂枝、生姜、干姜等;过用辛温大热的药物时,应佐以滋阴药,如玉竹、熟地、玄参等;过用滋阴药物时要防其腻膈滞胃,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应佐以砂仁、陈皮、木香之类药。

2.6治痹勿忘守方 凡久病不愈均属于慢性疾患,宜固本为先,徐缓图之,切勿操之过急,昨方今改,欲速而不达,徒劳无益,只要辨证准确,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应坚持服用,不可中断。

3小结

本病进展缓慢,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期间可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如配合药浴、针灸、理疗等,以增加疗效,同时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功能锻炼。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疗法是什么

木瓜根泡白酒最好;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淫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淫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老中医治疗类风湿

风湿,类风湿属于系统性疾病,直到今天医学界尚未能明确统一引起类风湿的原因。本病高发于40岁至60岁的女性。风湿,类风湿的发作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出肢体疼痛,活动受限等,严重的甚至会失去自理能力。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类风湿的呢?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痛苦的呢?

偏方一、活经活络汤
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片、红花、皂角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活经活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证见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或自觉发热,全身低热或热象不显,舌红、苔黄白或黄白相间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偏方二、蚂蚁丸

组成:蚂蚁30g,何首乌30g,熟地黄30g,人参30g,五味子30g。

用法:上药碾碎过筛,以水调和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为1疗程,共2个疗程。
功效:主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补肾健脾,壮筋骨,益气血功效。

用蚂蚁来治疗各种身体疾病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蚂蚁的神奇功效,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药店,防止买到假冒产品。
偏方三、乌头通痹汤

组成:制乌头(先煎)9g,黄芪15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15g,地龙15g,青风藤15g,钻地风15g,僵蚕15g,乌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具有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功效。

这味中药的味道可能算是比较苦的,不少人在喝药的时候都很怕苦。其实你可以试试看,在喝完中药之后稍微含一点点蜂蜜在嘴里,很快苦味就会消掉了。

偏方四、牛蒡二羌汤

组成: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g,白汤下。
功效: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治疗方法?

(1)西医药治疗。

①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又称一线药物。

水杨酸类: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小儿减半,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扑炎痛1克,每日3次。本类药副作用大,常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吲哚类:消炎痛25毫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慎用。

丙酸类: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苯乙酸类:芬布芬0.3克,每日3次;双氯灭痛0.25克,每日3次。

②二线药物:为改变病情的药物。适宜于经过一线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病情者,或开始治疗时已有骨侵蚀者,可任选一种。一般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生效。

金诺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诺芬比使用金诺芬注射剂用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青霉胺:每日0.25克,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克,直至每日0.5克。如3个月后仍无效,可增加至每日0.75~1克,维持量每日0.125~0.25克。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损害、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等。

(2)中医药治疗。

①卫阳不固,痹邪阻络:症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剧烈疼痛,遇冷则甚,得热则舒,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治宜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防风、防己、白术、秦艽、羌独活、桂枝、当归、茯苓、甘草各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黄芪15克。

本方药不宜久服,宜间断服用,因祛风燥湿之剂易耗伤阴液。

②邪郁而壅,湿热痹阻:症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治宜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栀、连翘各15克,黄柏、防己各10克,牛膝、蚕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痛处不移,肌肤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地龙、五灵脂、没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壳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痛烦,筋脉拘急,伴腰膝酸软、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无华,脉细弱。治宜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风、当归、芍药、川芎、地黄、白术、独洛各10克,细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黄芪、党参各15克,肉桂3克。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3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