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常用中药材简易识别法(一)

医案日记 2023-05-09 10:24:07

常用中药材简易识别法(一)

常用中药材简易识别法(一)

中药材造假者的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造出的假药越来越逼真。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仅从中药材外观形状鉴别真伪是很难的。笔者查阅了有关书籍,总结出用水溶或火烧来鉴别中药材的方法。种方法不需仪器和化学试剂,操作简单易行,供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采购及入库验收时参考。

苦杏仁:味苦,正品苦杏仁数粒加水共研,有类似苯甲醛的香气;而甜杏仁味不苦,加水共研无此香气。

牵牛子:正品水浸后自腹面棱线处龟裂,并有明显粘性;伪品则无此特性。

栀子:果实捣烂,用水浸后,可使水液呈鲜黄色;伪品则不能。

麻黄:正品粉末加热进行微量升华,可见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的无色结晶,伪品则无此特性。

乳香:1、正品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色乳状液;2、遇热变软,燃烧时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伪品燃烧或水研都有此特性。

血竭:1、取粉末少量与水共振摇,不溶解而浮于水面,水液亦不变色(检查有无其他色素掺杂)。2、取粉末少量加入试管中,加热熔融,即呈暗红黑色,并有苯甲酸的气味(伪品则无此气味)。3、取本品细粉,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的红色,残留在纸上的呈深红色。伪品则无上述特征。

海金沙:1、正品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振摇后部分缓缓下沉,但不染水。2、正品易着火,不留残渣,如燃烧后有残渣或撒入水面易下沉者表示有泥土掺杂。

青黛:1、粉末投入水中,则浮于水面或极少量下沉。2、将正品粉末置纸上以微火燃烧,有紫红色烟雾产生,伪品则无。

麝香仁常用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麝香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由射字演化而来。该药材香气强烈,远射袭人,其原动物形态似鹿,故名麝香。
【药材历史考证】麝香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中台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本草经集注》云:“麝形似獐,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裹之。今出随郡、义阳、晋熙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于诸羌夷(青海、四川北部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本草图经》曰:“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今甘肃天水、广西巴马县)诸蛮中尤多,……蕲、光山中或时亦有,然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本草纲目》曰:“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
1.林麝:体长约75cm,体重约10kg。毛色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体身上一般无显著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耳背色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耳缘、耳端多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内白色,眼的下部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延伸至颈和胸部。四肢前面似体色而较淡,后面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后肢长,弓腰似兔,后肢为跖行性。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外露,称为獠牙,腹下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开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无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2.马麝:体形较大,体长85~90cm,体重15kg左右。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较强。面、颊、额青灰色,眼上淡黄,眼下黄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缘黄棕色,耳内周缘、耳基沙黄色或黄棕色。颈背有栗色块斑,上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毛丛形成4~6个斑点排成二行。颈下白色带纹不显,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杂而形成黄白区。腹面为土黄色或棕黄色。
3.原麝:体长85cm左右,体重12kg左右。耳长直立,上部圆形,鼻端裸出无毛。雄性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后弯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齿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狭长,侧蹄长能及地面。尾短隐于臀毛内。雄性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成囊状,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央有2小口,前为麝香囊口,后为尿道口。
通体为棕黄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颊灰褐色,两颊有白毛形成的2个白道直连颔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内白色。从颈下两侧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条白色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或肉桂黄斑点,排成4~6纵行。腹成毛色较淡,多为黄白色或黄棕色。四肢内侧呈浅棕灰色,外侧深棕色或棕褐色。尾浅棕色。
【药材性状鉴定】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2.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成。
【药材经验鉴定】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内皮层膜组织。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内皮层组织。

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6�1药性考》等。这些分类方法,虽以脏腑、经络为纲,但仍以药性为依据,故仍属药性分类法的范畴。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由于它们与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因而多为临床医家们所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周礼�6�1天官》中的“五药”,虽然汉代郑玄注为 “五药:草、木、虫、石、谷。”但没有具体药物的归属。因此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仍应视为陶弘景所首创。他在《本草经集注》中,将《本经》、《别录》 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七类,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简略,但却成为后世修订本草分类的基础。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等综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加以扩充、增加而成的。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对它作了全面和较大的改革。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类理论。他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以“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作为他的分类理论基础。将收载的1892种药物,先按“析族振纲”,分为16部,然后“区类分目”,按药物的形态、习性、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等,再分为 60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木部又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建立起当时最为先进、比较完整的分类系统。《本草纲目》自然分类体系建立后,就成为传统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的典范。在其后问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自然属性分类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药新兴学科的建立,一些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也被引进中药的分类。诸如中药功效分类、药用部位分类、植物学分类、动物学分类、矿物学分类、中药化学成分分类等方法。近年所编辑的有关教材及书籍,多根据其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现代科学分类方法。如现代的临床《中药学》,采用中药功效分类法;《中药鉴定学》采用药用部位分类法;《新华本草》、《中华本草》等综合性本草,则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等;《中药化学》就采用化学成分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应用,都提高了它们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药鉴定学辅导:中药的理化鉴定

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粘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等的 测定。这对挥发油、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药和加工品类药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药材中如掺有其他物质时,物理常数就会随之改变, 如蜂蜜中掺水就会使比重降低,影响粘稠度。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对有些药材的物理常数作了规定,如蜂蜜的相对密度在1.349以上,冰片(合成龙脑)的熔点应为205~210℃;肉桂油的折光率应为 1.602~1.614等。天竺黄规定检查体积比,即取竹黄粉末(过 4号筛)10g,轻轻装入量筒内,其体积不得少于35 ml.这是一种类似测定相对密度的方法,实际上也可推广用于测定其他药材,这就比较容易掌握轻重的标准。

膨胀度的测定药材中含有粘液、果胶、树脂等成分,有吸水膨胀的性质,如车前子 等果实、种子类药材,种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其吸水膨胀的程度和其所含的粘液成正比关系。按药典检查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远远大于南葶苈子膨胀度 (不得低于3)。天竺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检查其吸水量,也是鉴定天竺黄纯度和品质优劣的质量指标之一。

色度检查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常易在贮藏过程中氧化、聚合而致变质,经验鉴别称为"走油".药典规定检查白术的色度,就是利用比色鉴定法,检查有色杂质的限量,也是了解和控制其药材走油变质的程度。

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利用皂素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和溶解红 细胞的性质,可测定含皂素类成分药材的泡沫指数或溶血指数作为质量指标。通常如有标准皂素同时进行比较,则更有意义。溶血指数测定时,应说明温度和应用何 种动物的血,以能产生溶血的最低浓度表示之。因所得数据重复性差,所以较少有实用意义。

微 量 升 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荧 光 分 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通常可直接取中 药片块、粉末或浸出物在紫外光下进行荧光分析。如黄连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秦皮的水浸出液在常光下显淡蓝色荧光。有的药材如附有 地衣或有某些霉菌或霉菌毒素时,也会有荧光现象,应注意区别。一般观察荧光的紫外光波长为 365 nm,如用短波 254~265 nm时,应加说明,因两者荧光现象不同。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见药典附录项)。

蛋白电泳法中药材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动物药类和果实种子药类。以往多用氨基酸测定仪测其种类和含量,但价格贵,难于作定性分析广泛使用。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成功地定性鉴别了大量中药材。

化学定性分析利用药材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来鉴识。一般在试管中进行,亦有直接在药材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以了解该成分所存在的部位。如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等量混合液后则凡是含有皂苷的组织开始呈黄绿色,渐至绿色,最终呈蓝色。

化学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初步提示有无某种成分,如需要了解其含量多少和是否符合药用标准,则必需作含量测定。药典对有些药材规定要作含量测定,如马钱子中士的宁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等。

含 挥发油类、脂肪油类或树脂、蜡等药材,除进行其中油、脂、蜡等含量测定外,尚需进行它们的物理常数和化学常数测定,如羟值、酸值、皂化值、碘值等,以表示 品质优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尚规定以下几项常规测定,适用于一般药材的品质检查。包括纯度检查、水分、杂质,后者指中药原植(动)物的非药用部 分、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无机杂质的检查一般采用过筛及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定量等方法来测定;品质优良度检查包括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水 分 测 定中药中含有过量的水分,不仅易霉烂变质,使有效成分分解,且相对地减少了实际用量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控制中药中水分的含量对保证中药质量有密切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分的含量限度。

测定中药中水分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规定有三种。烘干法、甲苯法和减压干燥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中药。

目前有用红外线干燥器测定水分,又有报道利用无水乙醇吸收药材中的水分,以甲醇作内标剂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药材中水分的方法,具有迅速、灵敏度高的优点。

灰 分 测 定中药中的灰分,包括中药本身经过炭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 类,以及中药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总灰分。各种中药在无外来掺杂物时,总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有可能在加 工或运输储存等环节中有其他无机物污染或掺杂。中药中最常见的无机物质为泥土、砂石等,测定灰分的目的是限制药材中的泥沙等杂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规定了中药总灰分的限量,它对保证中药的纯度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中药的总灰分本身差异较大,特别是组织中含草酸钙较多的中药,如大黄,测其酸不溶性灰分,即加10%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10%盐酸灰分。这就使总灰分中的钙盐等溶去,而泥土、砂石等主要是硅酸盐因不溶解而残留。这样就能较精确地反应中药的质量。

浸出物测定对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清楚或有效成分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中药,一般可根据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质,进行浸出物的测定,亦是最常用的质量指标。常用的溶剂是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少数用乙醇和氯仿等,测定时根据药典规定的溶剂,或选用溶剂。

挥发油含量测定利用药材中所含挥发性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馏出来的性质,在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测定。

色 谱 法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将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别的重要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的两相中所表现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当一相固定而另一相流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中就要反复进行物理化学运动使得那些在物 理化学性质上只有微小差异的组分也能产生差速移行,从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充分的分离。按层析方法不同,分为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气相层析和高效液相层 析等。

薄层色谱用于中药鉴定时,可作定性又可定量。气相色谱法可以分析气体和有一定挥发性的液体和固体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样品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现已应用于中药的质量分析。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一般常用波长为:紫外光区200~400nm,可见光区400~850nm,红外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000cm-1~667 cm-1)。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① 紫外分光光度法

对主成分或有效成分在 200~400nm处有吸收波长的中药,常可选用此法。此法不仅能测定有色物质,对有共轭双键等结构的无色物质也能精确测定,它具有灵敏、简便、准确,既可作定性分析又可作含量测定等优点。

② 红外分光光谱法

红外光区的红外光谱又称振转光谱,其特征性很强,吸收峰很多, 而且尖锐,主要用于物质的鉴别和分析结构。进行鉴别时,通常固体样品均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液体样品采用液样点于氯化钠或溴化钾片间,在4000~667cm-1范围内测定其吸收光谱。[医学教育 网 搜集 整理]

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是目前用于测定中药和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有害物质的检查近年来由于中药质量分析的内容不断扩大,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和有 害、有毒成分的分析已引起重视。药物的有效和无害物质两者是同样重要的。中药中如果污染了有害物质如农药、霉菌和霉菌毒素及重金属等就会影响人民健康。常 见的毒性成分的检测有: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42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