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医案日记 2023-05-04 09:41:20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柳长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编者按: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开展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各地积极响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公众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为什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要保护的是什么,如何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并不一致。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教授主持“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解读上述一系列问题。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三十二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该公约,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等相关文件,保护工作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社会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认知迅速提高。

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传承的关于自然、人体、疾病的知识和实践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范畴。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是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开始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和办公室,具体负责保护与申报工作,以申报国家和联合国名录工作为突破口,达到以申报促进保护的目的。2006年5月,委员会组织传统医药类项目申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进入国家名录,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共9个项目入选,成为中医申遗工作突破性进展的里程碑。公布以后,得到了行业内外学者以及民众的高度认同和赞赏。2007年6月,委员会组织了“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工作,经文化部组织专家论证,共有29人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国家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项目扩大至47个,有53位专家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申报中医项目进入国家名录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2009年制作完成了申报书文本和电视片等申请材料,上报文化部。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也得到了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于2007年与2009年,在北京、成都举办三次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并配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答、培训、研讨活动,广泛地宣传和展示了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人们对于中医博大精深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了解,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自豪感,各项活动取得很大成功,社会影响很大,并分别荣获“太阳神鸟金奖”和“文化部遗产日奖”。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已推广开来。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重要文件颁布,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我们应该按照文件要求,深入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各保护项目开展申报、传承、保护工作,构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范围与主体,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进一步开展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凝聚社会共识。

链接:柳长华教授简历

柳长华,男,1954年生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1983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

2005年起主持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申报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医药作为一大类申请进入国家保护名录。创造性地提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等八大类别,为以后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主持中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并指导各保护单位开展工作,研究构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由于业绩突出,2007年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医正骨手法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位保护能力情况怎么写

尊敬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鉴定机构:中华医学会中医仪式学会在发展、研究和应用中医正骨手法多年来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当前国家极具特色文化和内涵的一项古老技能。我谨此申请此项传统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中医正骨手法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双手律动调和人体五脏六腑,以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的治疗手法,具有影响和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舒缓脏腑机能紊乱的作用。其学问和技能更是显著,覆盖范围也非常广泛,在日常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正骨手法的传播十分重要。中华医学会中医仪式学会近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到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及研究活动中,不断提高传播水平,为将此项技艺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华医学会中医仪式学会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学术系统和实践体系,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对申请选择中医正骨手法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表示强烈的赞同,以保护能力的完善加快中医正骨手法的传播,最终实现市级文化繁荣发展的愿景。特此申请,谢谢。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

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扩展资料: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

一、中医的起源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

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医理论的奠定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医临床的灵魂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中医的变革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

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

五、中医理念的进步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

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

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

六、中医的完善

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

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中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4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