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为用,阴为体。春夏的用发挥得怎么样,很大程度就要看秋冬这个体好不好。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冬季养阴的目的呢?
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着少。”
冬三月怎么养阴,怎么适应闭藏的状态呢?关键是要做到“无扰乎阳”。应从以下四点做起:
其一,慎起居。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阳光”。睡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冬三月强调养藏,睡眠的时间当然要适当延长。
其二,调情志。冬三月的情志应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伏若匿”,指的是藏。所以,这个时候情志应该收藏一些,不要那么开放,不要那么显山露水。“若有私意”,即有什么话,有什么打算不要告诉别人,藏在心里就是了。“若已有得”,好像已经得到了,不用再到外面去寻求,可以悄然按往。总之,心志、情绪应该伏匿,不应该张扬,这样才有利于养藏。
其三,适寒温。冬三月要“去寒就温”。冬日天气寒,这个寒是天地阳气在储藏,人应与天地相应,此时人的阳气也要藏。冬天天气寒冷,阳气应该更多地释放出来使机体温暖,但是为了让阳气更好地收藏,避免过多释放,我们就要主动做好“去寒就温”的工作。这个时候就应该要穿得严实、暖和。现在不少人,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在冬天穿裙子,为了风度而不顾温度。这时体内阳气释放,“养藏”的格局被打破,“体”的涵养程序遭到破坏,“用”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也许年轻时还可以顶过去,年纪稍大问题就出来了。
其四,节动静。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是指皮肤的开泄。什么时候皮肤会开泄呢?当然是激烈活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所以冬天的活动和运动应该避免像其他时候的一样,应该有它的特殊性,应避免过多地开泄皮肤,而应多做静功,这样才能与冬相应,才有利于养藏。
冬日的天气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阳气应该封藏,人体的阳气在冬日也应该封藏,要让这个“体”得到更好的涵养,以利于来年“用”时能发挥得更加优秀。若破坏了“养藏”的程序,后果是什么呢?其后果为“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着少”(谭成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以上四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的思路.但每一种解释都未能真正道出经旨.首先是马莳、高世栻的说法,“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那么,这里的所谓养阳养阴更抽象化了,还不如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而且,未从文理上讲透此语.其二、王冰认为,“养,制也”。遍查古汉语工具书,“养”,没有“制”的意思。与文理不通.“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春是春,夏是夏。寒凉食品只适宜于夏天,而不宜于春天。同样,“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温热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适宜,而秋燥之时,未必妥当。春与夏、秋与冬不能相提并论。其三、张介宾“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更是让人难以琢磨。他是感觉春夏阳盛之时养阳不妥,于是说,“是为了秋冬养阴”,而养阳对春夏有什么影响?却避之不答;也没回答春夏为什么养阳?怎么养阳?秋冬为什么养阴?怎么养阴?其四、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阳盛于外,应该滋阴敛阳。而对于“阳盛于外”,又“养其内虚之阳”是什么意思?“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阴盛于外”,还要“养其内虚之阴”?阳盛养阳,阴盛养阴,这不是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理难通!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所谓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语,其义互备。如《七法》:“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说“齐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齐姬”之意。即为越女齐姬侍奉前后。而绝非“越女侍前”不“奉后”,“齐姬奉后”不“侍前”。如《标幽赋》说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杨继洲说:“言针能调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椐此,以上两句当意为,可平五脏六腑之寒热,能调五脏六腑之虚实。上句只讲“五脏”,下句唯举“六腑”,而“五脏”与“六腑”之意上下皆备。如果理解为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不平六腑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不调五脏之虚实,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内经讲义》注:“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又是一个互文的例证。再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也是一个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点萝卜、生姜有利于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医知识竞赛答案,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作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依据。谓生姜性热可以养阳,萝卜性凉可以养阴。其实是忽略了互文知识导致的误解.难道夏天就不能吃萝卜,冬天就不能吃姜?春秋季节就不能吃点萝卜和生姜?同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忽视了养护阳气。
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
暑热暑湿伤阳 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不慎伤阳
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饮食不慎伤阳
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
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
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调节精神,心静自然凉
夏天高温灼热,湿气袭人,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对疾病的影响,指出盛夏季节“心宜恬淡,冰雪胸怀”,主张“静养勿躁”,切忌脾气火爆,急躁动怒,而劳神伤气,于健康不利。因此,入夏以后,应注意调养情绪、放松精神、平心静气、止躁制怒、乐观愉快,就会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地。
起居有律,顺应阴阳
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做适应性调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持旺盛机能。从立春至立夏以6点起床为宜;立夏至处暑以5点为宜;(处暑至立冬以6点为宜;立冬至立春以7点为宜),但随着地区不同,节气差异还要进行具体调整,以东方大白、太阳未出为合适(冬季适当晚些,以日见地平线为宜)。
适当运动,夏不厌热
顺应四时的变化使机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保持一致,人类才能适应自然,因此,夏季参加适当运动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通常认为,气温在21℃左右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此时生理机能最佳,最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在气温过高(超过35℃)的情况下,要预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脱水,此时进行体育活动必须慎重,特别是年长者和儿童,此时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对热环境已适应者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在锻炼过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无厌于日”,适当多接触一些阳光。夏季多汗多脂,应勤洗澡,水温一般在30℃~40℃为宜。衣着要宽松舒适,保持清洁干燥,以利于体温放散和避免汗湿浸渍。
饮食有节,固护阳气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湿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亦不宜过多。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在食性上宜清凉生津,不宜滋腻厚味以免伤阴助热。五味方面,在谨和五味的基础上,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敛,以防暑热亢盛而气阴耗散,苦能泻火保阴液,以消酷暑亢热;咸则入肾,以从其根。不宜过食辛甘,以免发散助热。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寒凉的程度、食物品种、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据春夏节令、个人体质、食品特性等加以审慎选择。
素体阳虚,养阳度夏
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虚羸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天气慢慢变冷,人们纷纷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冬季养生,可以参考以下五大原则。下面就给小伙伴们具体介绍一下。
冬季养生的五大原则
第一,起居护阳。作息方面要早睡晚起;衣着方面,要跟随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第二,适当进补。冬季对应的是肾脏,饮食要以补肾为主。可以吃一点黑米、黑芝麻等。再者,除了营养成分外,也要考虑到食物的温度。冬季忌吃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要吃的食物一定要是温热的。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强,也能滋补先天的肾精。
第三,精神内守。冬季日光少、运动量低,容易导致人心情低落。因此需要在精神、心理等方面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不要受外界过多的干扰,以顾护阳气,减少阴精损耗。冬季时情绪的调养非常重要,确保七情不过激,同时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多看看内容正向、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天气好的时候,尽可能外出去做一些运动。
第四,适量运动。从日常养生角度看,冬季不适合做出汗多的剧烈运动。一来汗为心之液,也是人体的阴精。二来,汗孔打开,人体容易受寒。因此,冬日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量标准,是以运动后微微出汗,身体微热比较舒服为主。适量运动能够帮助消化,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第五,养阴润燥。有的地方冬天有暖气,室温过高,可能吃的高热量的东西又多,就容易产生内热、燥热。所以在环境上,要注意室内的空气湿度,在比较干燥的时候使用加湿器,或者在屋内放一点水,让水分蒸发,对皮肤也好。再者多喝温开水,也是一种方法。
冬季生养生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第一、山药生活中人们常常吃到山药,山药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很多人在冬季喜欢拿它来煲汤或者是做火锅,备受人们的喜爱。其实冬季人们吃山药,对人体心脑血管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对身体也起到很好滋补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物非常适合冬天食用,主要是山药它含有的淀粉酶有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
第二、红薯冬季吃红薯也是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的,红薯富含丰富膳食纤维,可以促进人体肠胃蠕动,加快体内毒素排出体外,特别是出现便秘问题的人,吃红薯也是起到改善作用,甚至对降低胆固醇也有帮助,所以在冬季人们能适量吃红薯,对身体是有滋补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烹饪方式,它的营养价值不容易流失,吃红薯还不会发生上火情况出现。
第三、板栗冬天吃板栗也可以起到滋补身体作用,板板栗钙元素含量很高,对预防骨质疏松有效果,它是一种很好的补钙食物,此外板栗也含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高血压以及冠心病也起到预防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吃板栗建议是水煮或是蒸煮,烤后的板栗热量高,经常吃很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
第四、梨冬季天气干燥,加上天气寒冷,很多人都不喜欢喝水,若是体内长时间缺乏水分,或者是水分很少的话,不利于身体的代谢速率,一旦身体代谢减慢,很容易出现便秘或是其他疾病,而梨含水分很多,它还具有降火和润肺止咳功效,非常适合冬天食用。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大家都对冬季滋补吃哪些食物好,相信都有进一步了解,其实生活中人们不妨适量吃以上这些食物,对身体也起到滋补的作用,此外重要是平时要注意科学饮食,做到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出现,否则造成营养缺乏,长时间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冬季养生哪些事情不能做?
第一、不宜熬夜:入冬后,气温明显降低,人们容易受风寒侵袭。面对突然的寒冷,人体不能很快适应,如果经常熬夜,身体机能降低,免疫力受影响,在这一时节就很容易感冒;俗话说:“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对调节免疫力很有好处。
第二、不要盲目食补进补:冬季虽说是进补的好时节,但一定不要盲目进补,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些人认为冬季容易受凉感冒,都喜欢喝一些姜汤来进补;但其实冬季更容易“生火”;所以进补也要区分寒和热。在冬季应以平和而滋润的饮食为主,如多喝一些粥类,适当放一些大枣、枸杞子、桂圆、银耳、百合,可以补而不腻,润而不燥,为冬季进补之佳品。
第三、不宜紧闭窗户:冬季天冷,好多人生怕开窗通风之后,吹风受凉;但其实不然。冬天室内取暖温度偏高,湿度会大大降低,温度高湿度低,人很容易生病;所以天气干燥地区,平时可以买个加湿器或者可以睡觉前在地上撒些水等等来增加湿度,保持温湿平衡。另外自身也要多喝水,这样才能及时补充水分,加快新陈代谢。
第四、不宜情绪低落,着急上火:冬季白天时间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人们容易忧思忧虑,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自我调整,多与别人沟通或看一些喜剧,多参加户外活动等。
以上就是我在冬天养生方面的个人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其他的小伙伴有更好的养生办法,也可以分享给我。
既然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呢?从“避寒暑”上来讲,古人又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总结出了八个字,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并据此发展出了指导针灸治疗的原则。如《难经·七十难》中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随之,故当浅取。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随之,故当深取”。
内科方面的疾病也是如此,如眼下很时髦的“冬病夏治”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养”。这里的“养”,不是养生的意思,而是顺应的意思。顺应什么呢?就是顺应阳。什么是阳呢?阳是阳气。也就是说,春天和夏天是阳气生发、生长的季节,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我们要去顺应春天和夏天的生发、生长的特征,而不要去逆着它做。而“秋冬养阴”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以春季养生为例。春季天气转暖,让人明显感觉到阳气的升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大意是说,春天气机从冬季潜藏中苏醒,天地之气升发,生命开始萌动,人也应顺此升发之气机,晚睡,早起。早晨起来要披散着头发,在庭院中缓缓散步,心理上,不要压抑自己的情志。待人接物,应给予而不要争夺。对下级,应赏赐而不要处罚,这样就可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而健康;反之,则会伤害肝木条达之气,夏天易生成阴寒之病,不利于养生。
这是对一般人的养生规律,其实也是原则。但是,如果你果真要经常晚睡,那样一定对身体不好;如果你果真将头发披散着去漫步,人家非说你有毛病不可。
中医养生治病的原则在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若医生无论患者为何种情况,均按照经文生搬硬套,一定会出问题。
比如“冬病夏治”,如果一个热性病患者或者平素就火旺的人,冬病夏治就未必适合。只有针对虚寒体质人群,采取冬病夏治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在临床上,肝肾阴虚者极为常见,对于肾水不足之人,春天肝木之气升发,得不到肾水涵养,往往会形成虚火升腾上越之证,此时饮食原则当以清淡、滋阴为主,又怎么可以过食生发之食呢?《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春夏养阳气的观点,更纯属断章取义,此处之“养”,其要义是顺应的意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直译成人体冬天受了寒邪,来年春天就会发病。这又没有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试问寒邪袭人,一定是当下即发或感而即发,哪有寒邪滞留体内数月而相安无事,非要等到春季才发病的道理。因此,要理解“冬伤于寒”的本质,乃伤寒水之脏的意思,寒水之脏是肾,冬季养生之道在于“冬要藏精”。
从防治外感来说,我认为不要把外感看得很严重,只要我们平时稍加注意,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风寒暑湿燥火,我们是看不见的,应该怎么注意呢?我觉得理解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就应该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4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