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六道茯苓的保健食疗方值得一试(茯苓吃法做法)

祝由师 2023-04-26 23:24:33

六道茯苓的保健食疗方值得一试

对于茯苓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药理功效的中药材,在中医界被运用较为广泛,在治疗多种病症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用茯苓不仅可以做成一些治病药方,还可以做成一些保健食疗,下面小编将为大家推荐六种。

1、开胃汤:准备十五克茯苓,十二克淮山药,三十克谷麦芽各,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服用本方可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情况。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出现脾虚泄泻,小便不利的症状时可以服用茯苓薏米粥来缓解。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茯苓薏米饼可以养胃健脾,适合肠胃不好的人食用。

4、茯苓陈皮姜汁茶:准备二十五克茯苓,五克陈皮,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服用茯苓陈皮姜汁茶可以健脾和胃之效,也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准备十五克茯苓,二十克栗子,十颗大枣,二两粳米。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准备茯苓、麦冬各十五克,一百克粟米。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出现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的人群可以选择服用茯苓麦冬粥来进行缓解。

以上介绍的这六种茯苓的保健食疗方,大家可以在平时根据个人情况所需经常选择服用,能够有效的缓解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并且可以滋补强身,收获的保健效果绝对是非常称赞的,这要比吃一些保健品更加的安全可靠,希望本文的讲解能对大家有用。

茯苓吃法做法

茯苓的食用方法:

1、冲泡茯苓粉

可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粉冲化、调匀,每天晨起吃约净含量20克,健脾又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2、茯苓鸡肉馄饨

取茯苓50g,鸡肉适量,面粉200g,将茯苓粉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烹煮后食用,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3、茯苓茶

成人每日6-12克,煎水代茶饮服,隔两日1次,或每月服10次即可,滋补和健脾。注意,体弱、老幼者的用量要酌减。

4、三白汤

被记载于明代医学著作《医学入门》,做法简单,即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适合因气血虚寒导致皮肤粗糙、黄褐斑、萎黄、色素沉着等症状。

5、茯苓饼

用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份,加水适量,调成糊状,再以微火在平底锅里烙成极薄的饼,可以长期坚持当点心吃,帮助调理身体。

6、茯苓粥

将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适合老人经常服用,具有养生健身之效。

7、茯苓当归炖乌鸡

将乌鸡洗净切块,用沸水焯一下备用,在锅内加适量水、盐、味精、鸡精,下入乌鸡块、茯苓、当归,小火煲3小时左右即成,是滋补上品。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也有食用禁忌,具体如下所述:

1)食用茯苓时,不宜同时食用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等中药,也不宜和米醋同食。

2)虚寒体质的人不适合食用茯苓。

三道茯苓制成的保健食疗

茯苓既可以做为一种治病的药材,也可以做成一些保健的食疗方,用茯苓可以跟一些食材搭配起来制作成一些食谱,具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三道关于茯苓的保健食谱,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食用茯苓方面的参考。

茯苓鸭

做法:准备五十克茯苓,一只两斤左右重的鸭,二十五克山药,五十克葱,十克生姜片,盐适量。将鸭肉内脏等,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水,至无血污捞起,再次洗净。将鸭再入锅,加入鲜汤、山药、葱、姜、盐等炖至鸭肉酥软即可食用。

功效:茯苓鸭用于缓解一些病症,对于消化道溃疡、胃脘胀痛、食少纳差、精神萎靡、大便糖稀等病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茯苓粥

做法:准备一百克茯苓,一百克山药,五十克白扁豆,一百克粳米。将上述食料洗净后加适量水煮粥,待粥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茯苓粥营养滋补,可以补气养胃,促进消化,适合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女性带下等人群食用。

茯苓蒸乳鸽

做法:准备四十克茯苓,两只乳鸽,三十克葱白,一两料酒,盐适量。将鸽子去内脏后洗净,先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捞起后再次洗净,放入盆中;将葱白填于鸽腹中,加入鲜汤、料酒和盐,入笼锅中蒸至软后即可食用。功效:食用茯苓蒸乳鸽可以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耳源性眩晕,慢性肠炎等病症,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可以经常服用本方,除此之外服用,本方还能够滋补强身。

以上介绍的这三道茯苓的保健食疗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来选择服用,制作的方式可参考上文来进行制作,但是所组成这些食疗方的材料一定要确保优质,特别是茯苓最好要在药店购买,这样比较有保障,而且搭配的比例要合理得当。

养生知药 | 茯苓

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多于7 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认为有“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功效。

陶弘景亦称其为“养神而改灵,和魂而炼魄”的仙药。

《图经本草》记载:“茯苓为末,浸入酒和蜂蜜中封月余,可制成极甘美的茯苓酥。”

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制茯苓之法:“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元代《饮膳正要》有茯苓酒,以茯苓煮汁蒸米加酒曲作酒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酒渍茯苓“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饥,面若童颜”。称“茯苓粥清上实下”。

(1)呈类球形、椭圆形、立方块状或不规则厚片。

(2)体重,质坚实,不易破碎,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3)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传统经验认为,体重坚实,无裂隙,断面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对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等有一定的作用。

1.茯苓饼

【配方】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250 500克。

【制作】先将白茯苓研细粉,过筛;再将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搅匀,加水调成糊状,用平底锅,以微火摊成薄煎饼。

【用法】需要时服用。

【功用】健脾益气之功,尤适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气虚体弱、纳少、便溏者亦可食用。

2.茯苓大枣粥

【配方】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5枚,冰糖适量。

【制作】枣去核,与粳米浸泡后加水同煮,快熟时加入茯苓粉、冰糖,煮熟即可。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神。用于脾虚久泻、失眠。

3.茯苓栗子粥

【配方】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

【制作】加水先子研,米半甜徐徐加人,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补脾利湿、止泻。用于牌胃虚弱、饮食减少、便速腹泻。

4.茯苓薏米饼

【配方】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制作】以上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用法】随餐服用,每日1次。

【功用】健脾和胃。适合小儿食用。

5.茯苓鸡肉馄饨(《养老奉亲书》)

【配方】茯苓50克,鸡肉适量,面粉200克,生姜、胡椒、盐各适湿

【制作】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

【用法】每日1次。

【功用】补脾益气,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6.茯苓麦冬粥(《太平圣惠方》)

【配方】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

【制作】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宁心安神,养阴除烦。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开胃汤

【配方】茯苓15克,怀山药12克,谷芽、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

【用法】以上食材煮汤,随餐饮服。

【功用】健脾开胃。适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8.茯苓陈皮姜汁茶

【配方】茯苓25克,陈皮5克,生姜汁10滴。

【用法】水煎代茶饮用,饮服时加入生姜汁。

【功用】健脾理气,止呕。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

9.茯苓蜂蜜面膜

【配方】茯苓粉15克,蜂蜜30克。

【制作】将茯苓粉与蜂蜜调成糊状。

【用法】晚上睡前敷于面部,翌晨用清水洗去。

【功用】营养肌肤,消除老年斑和黄褐斑。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药性论》:“忌米醋。”

《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天人寿。”

《神农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特 别 声 明

非临床执业医师不可擅自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必须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文/徐传庚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2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