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肉就是我们吃的桂圆的无核、无壳干品,也叫益智(不是益智仁),一般认为福建所产品质最好,药用以广西所产为多。在高温下生长的新鲜龙眼果肉呈白色,但晒干后的肉干却呈现出一种红到发黑的状态。这种生长环境赋予了龙眼性能、功用:性温,味甘,归心、脾二经,具有养心健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病证。
《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龙眼肉,且将其列为上品,说它“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后人总结出它有补气血、益心脾、安神的功效。
1、头晕目眩、气短乏力——气血不足
所有药食同源的药都有一个特点,补益力道比较和缓,偏性小,基本无毒,所以不适用于重病,但是可以长期服用。
龙眼可以补气养血,常用于用于气血不足所致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肢倦、气短乏力、舌质淡、脉细弱等症,或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
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有个玉灵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都曾介绍过,用的就是一味龙眼肉加白糖,放在饭锅上面蒸,用于补脾胃,改善睡眠。或者年老体衰、产后、大病后,严重气血不足的情况,也可以用玉灵膏补气血。
如果是平日阳盛阴虚爱上火的人,可以再加一味西洋参,王孟英说它效果“力胜参芪”。还有《万氏家抄方》龙眼酒,可将龙眼肉泡入上好白酒中,泡百日后,每天饮适量,用于气血不足,兼轻度阳虚者补益气血。
桂圆在饮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煲汤、饮料、糕点、甜羹、泡酒。尤其适合于一些体质虚弱、气血亏虚、产后、术后的人群以及心肌炎后遗症、失眠的患者,可以与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同用,长期服用有一定的益处。 此外,龙眼还是节气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福州人有在白露之时吃龙眼的习俗。因白露时节,秋燥伤人,而白露时的龙眼已经完全成熟,甜度高,口感好,能够调和秋日的燥气,滋补气血。
介绍一则用桂圆调养身体的药膳方。
组成:桂圆15克,红枣10克,枸杞子15克,莲子15克,桑葚10克,冰糖10克(根据患者口味和身体状况决定是否加用); 功效:补益气血、养心安神、健脾开胃、养肝明目; 适应人群:体质虚弱、气血两亏、心脾两亏、肝血不足之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眼目模糊人群。 用法:将上述药物洗净阴干后加净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煎约1~2小时后,放入冰糖搅拌。以甜羹的形式温热服用,每日1~2次。
2、心悸、失眠、健忘——心脾两虚
龙眼养血安神,主要功效就在于心脾,在心有养心血的作用,在脾有补脾气的作用,但都较为微弱,一般用于心脾两虚的病症,具体表现就是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
尤其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需要动脑子、还需要熬夜的人最为适合。有的人总是有心脏砰砰乱跳不安的感觉,容易惊恐,就适合用龙眼养心安神。如《药粥疗法》龙眼肉粥,以龙眼与红枣、粳米同煮,用于心脾两虚所致心悸、失眠、腹泻。
还有名方:归脾汤,来自《济生方》,以龙眼肉配白术、茯苓、黄芪、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加姜枣,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悸头晕,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的人。现有中成药归脾丸。
平日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视物模糊、心悸不宁、失眠健忘的人,可以用龙眼肉、枸杞子和桑葚泡茶或者煮汤,都是味道甘甜、口感较好的药品,对于心肾阴血亏虚的人效果很好。
3、胃胀、腹泻、水肿——脾胃虚弱
《泉州本草》用龙眼干加生姜,用于疗脾虚腹泻。《医学衷中参西录》扶中汤,以龙眼肉与白术、山药同用,用于阴阳两虚,久泻不止,虚汗、饮食减少、脉濡弱。
桂圆性温、含糖量高,并不适合所有的人,那么哪些人不适宜吃桂圆呢?
一体内有火:桂圆性温,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等体内有火的人,吃了以后容易引起上火的症状加重;
二血糖高、肥胖人群:桂圆含糖量比较高,所以像糖尿病患者和肥胖的人群要少吃;
三湿气重:脾虚和湿气会相互影响,脾虚会导致湿气加重,湿气重容易伤脾脏,桂圆吃多了会滋腻脾胃,影响脾胃消化,导致湿气加重;
四咳嗽:桂圆性温,含糖量又比较高,如果在咳嗽的时候大量食用,容易上火滋腻,使痰液聚集,刺激呼吸道黏膜,从而会导致咳嗽的症状加重;最后提醒大家一句,桂圆虽然是药食同源的食物,但毕竟是一位中药材,不要过量和长期服用。
内有郁火,或有痰饮气滞,或湿阻中满者忌服。
给大家翻译一下:常见头痛,眼睛红、伴有眼屎,牙龈肿痛,嗓子干,老想喝水,嘴唇干燥,手心和脚心特别热,或胸闷、烦躁、焦虑、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肢体困重,头晕嗜睡等症状。这些症状比较典型的人,不适宜用龙眼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27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古今研究:苍耳
下一篇: 嘉善中药材 | 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