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为车前草的成熟种子。其全草即是中药车前草。此植物常生长于道路两旁,故此得名,民间也叫车轱辘菜。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常于夏秋季节采收,晒干后去除杂质。炒用或盐水炒用。车前子属利水渗湿药中的利水通淋药。
车前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前者分布全国各地,后者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炒用或盐水炒用。
车前草,生于田野畦畔山埔路旁,越是践踏生命越是顽强,而那些肥沃的很少有人经过的地方,是找不到它的踪迹的。车前草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秋天抽穗结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车前子咯。车前草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全身都可以食用。
【处方用名】车前子、炒车前子。【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神农本草经》
味甘,寒,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咸,寒,无毒。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赤痛。久服轻身,耐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性寒,无毒,入肝、膀胱、小肠三经。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赤白带浊,血闭产难。炒细研用。
车前子利水,宜入足太阳;行血,宜入足厥阴。然逐水之剂,多损于目,《本草》云明目者,以其清肝热,如釜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寒,味甘,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
车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湿土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出气不化,闭塞下窍,而为癃闭;其主之者,寒能化热,甘能化气也。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火结于膀胱,则小便痛矣;其止痛者,气寒能清火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乃下输膀胱;车前味甘,甘能益脾,脾气散精,则肺气通行,故水道通,小便利也。益脾利水,则湿下逐,故又除湿痹也。
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车前子甘寒滑利,利水并能清热,为治水肿、淋病所常用。若湿热下注,热结膀胱而致小便淋漓涩痛者,可与木通、栀子、滑石等清利湿热的药物同用,如八正散。
2. 用于暑湿泄泻。车前子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亦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以治湿盛引起的水泻为宜。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或与白术、茯苓、泽泻等同用。
3. 用于目赤、内障、视物昏暗。本品能清肝明目。若肝热目赤肿痛,可与菊花、龙胆草、黄芩等清肝药配伍;若久患内障,肝肾阴虚,可与生地、麦冬、枸杞子等养阴药同用。
4.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本品具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常与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
【用量用法】5〜10g,布包入汤剂。
二、车前子的配伍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热淋等证。车前子甘寒滑利,能利尿清热,尤善治尿路灼热涩痛之证。治湿热下注,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路涩痛之证,常配伍木通、栀子、滑石等清利湿热之药,即八正散。
2.用于肾虚水肿。车前子有利水消肿之功。治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疲重,小便不利,及痰饮咳喘等证,常与牛膝配伍于肾气丸中,共奏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效,即济生肾气丸。
3.用于暑湿泄泻。车前子善利水湿,能利小便以实大便,恢复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尤善治湿盛水泻之证。即可单味研末,米汤送服。亦可与白术、茯苓、泽泻等药配伍。书言与白术合用,治水泻如神,值得参考。
汪昂言:“欧阳修患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曰:市有药,三文一帖,甚效。公不肯服,夫人杂他药进之,一服而愈。问其方,乃车前子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4.用于视物昏暗,内障,目赤等证。车前子能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常配伍菊花、龙胆草、黄芩等药。
若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视力减退,常配伍生地、麦冬、枸杞子等养阴之药。
5.用于肾虚精弱。车前子能利水窍而固精窍。治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等证,常配伍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即五子衍宗丸。
此外,车前子还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等证,常与其它药配伍。
三、车前子的用法用量:
车前子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
因其颗粒较小,煎煮时会悬浮汤液之上,且其性黏稠,易使药液浑浊,不便于滤出和服用,故入煎剂时需要包煎。
汪昂言:“酒蒸捣饼,入滋补药;炒研,入利水泄泻药。”
四、车前子的应用注意:
车前子性寒而通利,故肾虚精滑者及孕妇慎用。
附药:车前草的功效与应用
车前草为车前的全草,又叫车轱辘菜。其性味、功效与车前子相似,而又能清热解毒。
其用法除与车前子相似外,还可用于治疗热毒痈肿。可内服,或用鲜草捣烂外敷。
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即可;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本草备要》:“凉血去热,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
汪昂言:“凡利水之剂,多损于目,惟此能解肝与小肠之热,湿热退而目清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27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古今研究:芒硝
下一篇: 中药古今研究: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