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地蚕什么时候破茧、挖番薯的时候挖到个地蚕的蛹、?

药哥明白 2023-12-28 09:54:10

把他埋回有湿度的土里,这东西好像对温度没什么要求但常常出现在湿润的土壤里。这样放着会死的。

放到房间里等几天就好了。保证温度!

放土里!温度

温度保证多少,还有泥土有要求吗,沙子可以吗,我现在放在小盒子里的。我这边的温度现在大概12-27°

地蚕的功效与作用

1、地蚕草的主治功能是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

2、地蚕可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3、地蚕草还可以达到利尿消肿的效果,因为地蚕草里面还含有水苏碱,这种物质可以使身体里面的尿液能够更顺畅地被排出去。


扩展资料:

地蚕习性:

地蚕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根茎横走,肉质,肥大,在节上生出纤维状须根。茎直立,四稜形,具四槽,在稜及节上疏被倒向疏柔毛状刚毛。茎叶长圆状卵圆形、长4.5-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钝,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有整齐的粗大圆齿状锯齿。

地蚕草含有一种成分叫做水苏糖,可以使身体的免疫力水平升高,而且还可以达到预防癌症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肠道保持舒畅,对于一些经常拉肚子或者是便秘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

-地蚕

独角仙幼虫长在哪挖,独角仙幼虫是地老虎吗

1、首先要找到独角仙分布区,然后在分布区找土质肥沃的土地,比如倒木下面、朽木里面、朽烂的锯末堆、半掩埋的垃圾堆,观察土中是否有幼虫的粪便,粪便是黑褐色的颗粒,粪便越多幼虫越多,没有粪便则没有幼虫。2、要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去挖独角仙幼虫,此时的幼虫处于土壤中较浅的位置上,比较好挖,天气凉时的幼虫会在比较深的位置,需要挖的比较深。

一、独角仙幼虫长在哪挖

1、挖独角仙幼虫首先要找到独角仙分布区,我国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重庆、湖北等地都有独角仙,常出现在林业发达、树木茂盛的地区。挖独角仙要找土质肥沃的土地,比如倒木下面、朽木里面、朽烂的锯末堆、半掩埋的垃圾堆,观察土中是否有幼虫的粪便,粪便是黑褐色的颗粒,粪便越多幼虫越多,没有粪便则没有幼虫。

2、要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去挖独角仙幼虫,此时的幼虫处于土壤中较浅的位置上,比较好挖,天气凉时的幼虫会在比较深的位置,需要挖的比较深。独角仙的幼虫摸起来比较光滑,头部又大又宽,头部的颜色很深呈红褐色和黑褐色,口器是比较弯曲的,其口器两侧呈黑褐色,毛的颜色是黄色的,并且幼虫的毛又短又稀疏。

二、独角仙幼虫是地老虎吗

1、独角仙幼虫不是地老虎。独角仙的学名是双叉犀金龟,是鞘翅目金龟子科,幼虫被叫做鸡母虫或者蛴螬。地老虎也被叫做切根虫、夜盗虫、地蚕,是鳞翅目夜蛾科。独角仙和地老虎都是昆虫,但是独角仙幼虫不是地老虎。

2、独角仙会在6-8月大量出现,独角仙主要食用树木伤口的汁液,对作物的危害很小。独角仙的幼虫鸡母虫,要经过蛹期才能羽化为成虫,幼虫主要食用朽木、腐殖土,发酵木屑和腐烂植物质,在幼虫期一共会脱2次皮,成熟幼虫有鸡蛋大小,呈乳白色,老熟的幼虫会将体内的粪便排空做成蛹室,在土中化蛹。

3、地老虎的种类很多,是多食性作物害虫,能给农作物造成伤害的有10多种。比如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和白边地老虎的幼虫都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地蚕的繁殖方法 蛴螬最觉见的养殖方式

1、饲养方式:

蛴螬(地蚕)饲养方式以池养为主。在以开发昆虫蛋白饲料为目的,多用大坑。一般以3米长、2米宽、0.5米深的地下坑为佳。砖石水泥结构,上口用木材做成高1.5米、宽与长和坑相同的大纱罩,一侧可设置有工作人员出入的纱门。(产卵饲养成虫时、坑内填满适合金龟子生活的饲养土,稍高于坑周围地面,防止雨水内灌;坑内种植马铃薯等块根植物;也可采用地上式饲养池饲养。

2、饲养土的选择与温度、湿度的调控

饲养土是金龟子幼虫一生的栖息活动场所,成虫在日间也钻入土中隐蔽和产卵。所以,饲养土配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败。一般以含腐殖质多的菜园土为好。由于蛴螬体壁较薄,缺少保持体内水分的蜡质层,因而对土壤湿度(含水量、要求较严。过干影响蜕皮,并易擦伤皮肤而致死;过湿又会使土壤空间密度缩小,影响正常呼吸和取食活动。一般对土壤含水量要求在15%-20%之间。如土壤湿度不够。可在地表适当喷水,以土表稍湿为度,或覆盖杂草、树叶、菜叶等调整。土壤过湿可翻松表土通风去湿。蛴螬对土壤温度要求,没有湿度那样严格。一般在1℃-2℃的土温中便能安全过冬,14℃-22℃是其生存最为适宜的温度,夏季不超过27℃便能安全越夏。坑养或池养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较缓慢。

3、种虫采集:

采集方法有:

(1)挖土采集幼虫。

寻找适宜金龟子幼虫的生活环境,如在偏粘性土质的堆肥中,在长年不翻动的烂草、落叶堆下,在朽木中,在木材厂周围的碎木烂树皮堆下,在种过花生、土豆、红薯及其他块根作物的田间都可采到幼虫。采集时只要用铁锹挖下20厘米深左右,将土翻起打碎,发现有褐头、白身驼背的小虫,即可捡起,放入盛有原产地土壤的水桶或玻璃缸中饲养。采集幼虫以春秋季节为合适,因为此时多为3龄的老熟幼虫,便于通过饲养在短期内获得成虫,夏季采收的多为初龄幼虫,此时常因气温高、湿度大,挖采时易破坏原来土中的蛰伏环境,影响幼虫成活率。冬季幼虫潜入较深的土层,不易挖到,且在冬眠期易于死亡。

(2)灯光诱捕成虫。

利用黑光灯晚间诱集,可捕到大量成虫。灯光诱捕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虫趋光性强,雌虫较差,多伏在地下草丛中。采集到的成虫按1:1的比例饲养在直径30厘米、高20厘米铺有浅土、上有纱盖的木箱中,喂以精饲料、青饲料。如见雌虫大部分潜入土中,即进入产卵盛期,此时不宜再翻动饲土。成虫产卵在5-10厘米深处,产完卵的成虫即爬到土表上来,可及时捡出,用沸水烫死,烘干备作药用。

4、饲料配置:

取食活植物组织的蛴螬种类食性较广。如同一饲养坑内,虫口量过多时(1平方米可养200-300只,坑中栽种的饲料已不能满足其取食量,应及时填加补育饲料,如马铃薯块、甘薯片、碎玉米粒、麦粒、黄豆、豆饼、豆渣等,同时可加入菜叶、芝麻叶、甘薯叶等青饲料,撒在土表蛴螬即能钻出土面采食。一般少投量,多次数;春秋多投,夏日少投,冬季不投。

5、饲养管理

自野外采来的蛴螬要按体形大小分级,投入不同的坑中、池中饲养。当进入2龄时,如黄豆大小即可群养。刚自卵中孵出的幼虫或刚蜕皮后的幼虫,体弱皮软,要尽量少翻动,经10-15天后挖开局部检查1次,当看到大部分幼虫色泽暗淡、身体收缩、弯曲度小,尾节部位透过表皮看不到有深色粪便,少食不动,并在身体周围有压土筑室现象时,表示即将蜕皮,不宜再翻动。如蛴螬头大体瘦,且弯曲度大,即为已蜕完皮,应加大投食量,特别要多投些青饲料。3龄蛴螬取食量最大。

产过卵的坑、池应用木板将表土刮平轻压。幼虫自卵中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再经过1-2日的生长发育,体表可见到较密的黄色纤毛长出。初生幼虫夜间到土表作轻微活动并取食,日间潜入土中。此时在平坦的土面上可见到爬行和腹部拖拉过的痕迹,说明卵已接近孵化末期。这时,早孵的幼虫急需寻找食物,及时提供给丰富的食料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食料不足、幼虫消瘦无力,甚至死亡。大部分食植性金龟子在一年半到两年完成一个世代,多以3龄幼虫越冬。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幼虫长到接近化蛹或有一定个体时,应将饲土过筛,取出幼虫虫体(早取则虫体小,晚取则影响下批产量。为解决种虫与商品虫采留的矛盾,有的采用大坑育商品虫、小坑育种虫的方法。为了每年多出幼虫,饲养的方法是集中小坑产卵,等小幼虫脱完第一次皮移至大坑集中饲养,这样见效快,繁殖的关键是保证多次幼虫化蛹,分批羽化成虫,集中产卵,集中饲养。

地蚕的危害与防治

因为我们各地对它的称呼不一样,那文章中就统一称它们为地老虎吧,至少这个名字你说出来,别人不会把它当成其他东西。一、地老虎地老虎是我国农、林、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下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大地下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地老虎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为害重,还是多食性(可以理解为不挑食)的昆虫,其幼虫俗称截虫、地蚕、切根虫、土蚕、夜盗虫等。幼虫在地下和地表为害,咬断幼根、幼茎,吞食叶片,造成缺苗断垄或毁种。中国农区地老虎有170种,在我国发生量较大、造成危害且有研究记载的种类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警纹地老虎、八字地老虎等20余种。地老虎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对其进行防治,尤其是采用毒饵进行诱杀时一定要考虑到。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发生期用黑光灯、糖醋液等对其进行诱杀。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学名Agrotis ipsilon(Hüfnagel),属鳞翅夜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记载,长城以南、乌鞘岭与横断山系以东的广大地带,虫口密度普遍较高;主要发生区多集中在华北平原,西北、西南和东南的河谷地带(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及低洼内涝地区)以及城市郊区的菜田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北方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其发生区也随之扩大。小地老虎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十分广泛,除水稻等水生植物外,几乎对所有植物的幼苗均能取食为害。在我国主要受害作物有棉花、玉米、高粱、小麦、芝麻、烟草、麻类、薯类、蔬菜、中草药、牧草,以及果树、林木的幼苗。受害后造成缺苗断垄,乃至毁种重播。

小地老虎虽说是地下害虫,也会危害地上部分,小地老虎的虫龄总共6龄(虫龄可以理解为年龄),1~2龄幼虫取食作物的心叶或嫩叶,到了3龄及以上就可以咬断作物的茎或者叶柄了,如果危害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在田间看到的就是缺苗断垄甚至得毁种了。

小地老虎的幼虫在3龄前主要以植物幼嫩部位为食,昼夜都能危害,而到了3龄以后就开始昼伏夜出了。

小地老虎4月中下旬是2~3龄幼虫盛发期,5月上中旬是5~6龄幼虫盛发期。

黄地老虎

黄地老虎学名Agrotis segetum(Schiffermüller),据不完全统计,欧、亚、非洲及澳洲至少30多个国家均有此虫分布。在日本、朝鲜和印度发生也很普遍。国内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和中南地区。60年代以前主要为害区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干旱少雨地区灌溉耕作区,在新疆常与警纹地老虎混合发生。70年代以后,在我国江淮和华北地区的种群数量上升,与小地老虎混合为害。黄地老虎多造成春秋两代为害。春季为害大田作物、牧草及蔬菜幼苗;秋季为害麦苗及蔬菜、豆类作物幼苗,食性亦很复杂多样,为害的经济植物约50余种。

黄地老虎一年中春秋两季危害,其中春季危害重于秋季。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化蛹,蛹期20~30天,然后羽化为成虫,对成虫的诱杀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最佳时期。

黄地老虎幼虫在华北地区5~6月危害最重,黑龙江6月下旬~7月上旬危害最重。

大地老虎

大地老虎成虫体长约25毫米,翅展为50毫米左右,体黑褐色。前翅灰褐色,翅前缘黑色,翅面上有黑色条纹,环纹和肾形斑明显,有黑边。后翅暗褐色,外缘线较暗。卵半圆形,浅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为56毫米左右,黄褐色。扁圆筒形,体表多皱纹,背线不明显,臀板深褐色。

大地老虎一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潜伏于表土层及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份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白天隐蔽在阴处,夜间取食幼苗根茎,造成大量幼苗死亡。5-6月以老熟幼虫开始夏眠,夏眠后即在土室内化蛹,蛹期为30天左右。10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枯叶或杂草间,夜间活动,对糖、醋、酒液有趋性,而趋光性不强。产卵于土层中或靠近地面的叶片上,卵期约12天。幼虫共7龄。9月上、中旬化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羽化。卵散产在杂草或土块上,秋季为害不久于11月随着气温变化,幼龄幼虫入土越冬。其幼虫抗寒能力很强。

二、地老虎防治技术

防治地老虎行之有效的方法较多,但应根据不同作物受害的生育阶段、为害幼虫的龄期、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种群的田间分布状况和数量以及防治投资的效益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早春清除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是关键环节;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剔除残留在地表的作物残梗碎叶;在地老虎发生期可铲埂灭蛹,以减轻为害。结合土壤养育的耕翻与保墒等农事操作,深秋或初冬深耕翻土细耙,不仅能直接杀灭部分越冬蛹和幼虫,还可将蛹和幼虫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食虫鸟啄食,被天敌昆虫捕食或寄生,以有效减少和压低越冬虫口发生基数。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针对地老虎幼虫在土壤中栖息、为害和在地下越冬化蛹的习性,在地老虎盛发期或越冬期可结合农事需要进行大水浇灌,可致使土中部分幼虫和蛹窒息死亡,压低土壤虫口密度。

物理防治利用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于地老虎成虫发生期,在作物田地面以上100~150cm处,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隔1~2d收集昆虫袋和清理杀虫电网,每盏灯可控制2 hm2左右的范围。在春季或地老虎盛发期利用糖醋液诱杀越冬代成虫或其他世代成虫,按糖3份、醋4份、酒1份、水2份,再加1份菊酯类等杀虫剂调匀配成诱液,将诱液放于盆内。傍晚时放到作物田间,位置距离地面1m左右,翌日早晨检查并去除杀死的地老虎和其他害虫。利用地老虎对一些寄主植物(或场所)有趋性的特点进行诱杀。如用新鲜杨树或柳树的枝叶扎成把,每公顷插150把,或老桐树叶每公顷放900~1200片,浸以药液后于傍晚插放入田间,翌日清晨进行检查;或用泡菜水或发酵变酸的甘薯、胡萝卜、烂水果等加适量农药诱杀成虫。在作物苗定植前,地老虎幼虫仅以田中杂草为食,因此可选择其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卖菜、小旋花等杂草堆放诱捕幼虫。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12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