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主治风湿要药。
风湿药很多,秦艽主要用在脊椎骨、尾椎骨、腰椎骨等督脉上面。
左右偏瘫、酗酒的黄疸、背痛及筋断可用。
秦艽茶【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1.用于风湿痹痛。秦艽功能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肢体酸痛之症。
2.用于湿热黄疸。秦艽功能化湿退黄,故可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
3.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又能退除虚热,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秦艽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直根粗壮,黄圆形,多为独根,或有少数分叉者,微呈扭曲状,黄色棕色。茎单一,圆形,节明显,斜升或直立,光滑无毛。基生叶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平滑无毛,茎生叶较小,对生,叶基联合,叶片平滑无毛,叶脉5出。聚伞花序由多数花簇生枝头或腋生作轮状,花冠先端5裂,蓝色或蓝紫色。蒴果长椭圆形。种子细小,距圆形,棕色,表面细网状,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生境】中生植物,生于山地草甸、林缘、灌丛与沟谷中,产地海拔较高。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蒙古、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有。
【用途】根入药,能祛风湿、退虚热、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低热、小儿疳积发热。
以下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秦艽丸
【处方】秦艽、防己、松脂(炼成者),各一两半;枳壳(麸炒)、蒺藜(炒.去角),各二两半;川芎、苦参、白术、防风(去叉)、附子(炮裂.去皮脐)、蒴翟、干姜(炮),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与主治】治诸风,瘙痒瘾疹,搔之愈甚。
【用法与用量】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渐加至三十丸,旦晚食前各一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秦艽丸
【来源】《明医指掌》卷九。
【组成】川芎60克
当归60克(酒洗)
秦艽60克(酒洗)
荆芥穗30克共研细末
【用法】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主治】产后气血大虚,风邪人于头脑作痛者。
秦艽丸
【组成】秦艽1两半,乌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半,苦参1两半,升麻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恶实2合,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肺风热,皮肤疮癣,瘙痒。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以温浆水送下。
秦艽丸
【组成】秦皮(去粗皮)1两,黄柏(去粗皮,炙)1两,黄芩(去黑心)1两,防风(去叉)1两,柴胡(去苗)1两,黄连(去须)1两,甘草(炙)1两半,葳蕤1两半,木通(锉)1两半。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主治】粘睛翳。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
秦艽丸
【药物组成】秦艽2两(去苗),黄耆2两(锉),漏芦1两半,乌蛇4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1两半(去芦头),黄连1两半(去须),苦参2两(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处方来源】《圣惠》卷六十五。
【方剂主治】疥疮、湿疹、顽癣。干痒,搔之皮起。脓窠疥。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隐疹)、寻常性狼疮(流皮漏)、盘状红斑性狼疮。
【方剂功效】清热除痒。清血解毒。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温酒送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10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艽是什么要药?
下一篇: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