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洋地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药理作用?

药哥明白 2023-12-18 01:18:00

洋地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药理作用?

别名:毛地黄来又名源: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主要成分:洋地黄类。zhi性状:片剂dao。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体密被短毛。根出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钝齿,有长柄。第2~3年春于叶簇中央抽出花茎,高达1~1.5m,茎生叶长卵形,边缘有细齿,有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钟形,下垂,偏向一侧,紫红色,内面带深紫色斑点。蒴果圆锥形,种子细小。花期5~6月,果期6~7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洋地黄的作用

别名:毛地黄
又名: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

  主要成分:洋地黄类。
  性状:片剂。
  功能主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用法及用量:饱和量:口服0.7~1.2g。饱和量的给予有缓给和速给两种方法:(1)缓给法:用于2周内未用过洋地黄类药物的轻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成人每次0.1g,1日3~4次,直至全效量;小儿将饱和量平均分2~3日服完;(2)速给法:用于2周内未服用强心甙而病情较急者,成人每次0.2g,4~6小时1次,可在24小时内给完饱和量;小儿首次服饱和量的1/3,其余分3~4次服,每4~6小时1次(目前速给法多选用速效强心甙,如毒毛花甙K等,因洋地黄快速给药欠安全,今已少用)。维持量:成人口服每日0.07~0.1g;小儿为饱和量的1/10,每日1次。极量,口服1次0.4g,1日1g。
  不良反应和注意:1.洋地黄排泄缓慢,易于蓄积中毒,故用药前应详询服药史,原则上2周内未用过慢效洋地黄者,才能按常规给予,否则应按具体情况调整用量。2.强心甙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病人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而所列各种洋地黄剂量大都是平均剂量,故需根据病情、制剂、疗效及其它因素来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剂量。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瘤及小儿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心甙。心肌炎及肺心病者对强心甙敏感,应注意用量。4.强心甙中毒,一般会有恶心、呕吐、厌食、头痛、眩晕等反应,首先应鉴别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加重,还是强心甙过量所致,因前者需加量,后者则宜停药。5.应用强心甙期间,或停用后7日以内,忌用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其类似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强心甙的毒性。如同时需要使用钙制剂,可将强心甙剂量酌量减少(如减少1/3),钙剂可口服,也可在密切观察下静滴,但不可静注。6.利血平可增加洋地黄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引起心律失常,对洋地黄毒甙则使其排泄增加,故二者与利血平合用时须加警惕。
  规格:片剂:每片0.1g。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方
  其它:贮放阴冷处密闭保存,保持干燥、避光,以免变质。

洋地黄是什么

问题一:洋地黄和地黄有什么区别 安全地带诼好每间拐记

问题二:洋地黄中毒的机制是什么? 【药理毒理】
治疗剂量:
1 正性肌力作用:本品选择性地与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结合而抑制该酶活性,使心肌细胞膜内外Na+--K+主动偶联转运受损,心肌细胞内Na+浓度升高,从而使肌膜上Na+-Ca2+交换趋于活跃,使细胞浆内Ca2+增多,肌浆网内Ca2+储量亦增多,心肌兴奋时,有较多的Ca2+释放;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激动心肌收缩蛋白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2 负性频率作用:由于其正性肌力作用,使衰竭心脏心排出量增加,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消除交感神经张力的反射性增高,并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因而减慢心率、延缓房室传导。此外,小剂量时提高窦房结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可增强其减慢心率作用。由于其负性频率作用,使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血供;大剂量(通常接近中毒量)则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3 心脏电生理作用:通过对心肌电活动的直接作用和对迷走神经的间接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普肯野纤维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其有效不应期,导致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增加,可减慢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由于本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当用于房性心动过速和房扑时,可能导致心房率的加速和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缩短普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
【药物作用】
1 与两性霉素B、皮质激素或失钾利尿剂如布美他尼(Bumetanide,制品为丁尿胺)、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利尿酸)等同用时,可引起低血钾而致洋地黄中毒。
2 与制酸药(尤其三硅酸镁)或止泻吸附药如白陶土、果胶、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消胆胺)和其他阴离子交换树脂、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或新霉素、对氨水杨酸同用时,可抑制洋地黄强心甙吸收而导致强心甙作用减弱。
3 与抗心律失常药、钙盐注射剂、可卡因、泮库溴胺(Pancuronium Bromide,潘可龙,巴活郎)、萝芙木碱、琥珀胆碱(司可林,Scoline;Suxamethonium Chloride) 或拟肾上腺素类药同用时,可因作用相加而导致心律失常。
4 有严重或完全性房室唬导阻滞且伴正常血钾者的洋地黄化患者不应同时应用钾盐,但噻嗪类利尿剂与本品同用时,常须给予钾盐,以防止低钾血症。
5 β受体阻滞剂与本品同用,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的可能,应重视。但并不排除β阻滞剂用于洋地黄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6 与奎尼丁同用,可使本品血药浓度提高约一倍,提高程度与奎尼丁用量相关,甚至可达到中毒浓度,即使停用洋地黄,其血药浓度仍继续上升,这是奎尼丁从组织结合处置换出洋地黄,减少其分布容积之故。两药合用时应酌减洋地黄用量1/2-1/3。
7 与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合用,由于降低肾及全身对洋地黄的清除率而提高其血药浓度,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8 螺内酯可延长本品半衰期,需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随访监测本品的血药浓度。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
10 依酚氯胺(Edrophonium Chloride,Tensilon腾喜龙)与本品合用可致明显心动过缓。
11 吲哚美辛(Indometacin,消炎痛)可减少本品的肾清除,使本品半衰期延长,有中毒危险,需监测血药浓度及心电图。
12 与肝素同用,由于本品可能部分抵消肝素的抗凝作用,需调整肝素用量。
13 洋地黄化时静脉用硫酸镁应十分谨慎,尤同时静注钙盐时,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14 红霉素由于......>>

问题三:洋地黄和地高辛有什么区别? 洋地黄是 洋地黄类药物的总称,地高辛就是洋地黄类药物的一种

问题四:“洋地黄化”的概念是什么? 洋地黄化
定义: 心功能不全患者用强心甙治疗时,常先在短期内给予足够量的洋地黄,使其 发挥足够效应,此称为洋地黄化。
洋地黄类药毒性较强,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极相近,安全范围极窄。传统认为不给足洋地黄化量,就不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也不可能控制心力衰竭。因此,基于“全或无”的概念提出了除非给足剂量,否则很难产生心肌正性收缩能效应的理论。故在用药时均采用先在数日(1~3日)内给负荷量以快速达到较高血药浓度,然后再给维持量以维持疗效,此即所谓洋地黄化。
常用的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半衰期为1.6天,连续口服相同剂量(每日1次0.25mg)7天后血浆浓度可达有效稳态,纠正了过去洋地黄制剂必须应用负荷剂量才能达到有效药浓度的错误观点。目前所采用的自开始即使用维持量的给药方法称为维持量法。免除负荷量用药能大大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对70岁以上或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宜减量 。

问题五:感冒说明书上面写不能与‘洋地黄苷类’并用 那么那些是什么? 洋地黄类是强心类的药物,一般用于心衰的病人,以前心衰合并新房颤动的用的比较多。和感冒药合用易发生毒性反应,洋地黄中毒,可以有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用药需谨慎。望采纳。

问题六:洋地黄治什么病 最大剂量是多少 强心剂,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差不大,要遵医嘱使用

问题七:毛地黄是什么 产地分布
欧洲原产,台湾各地零星栽培,阿里山、太平山、清境农场、南天池等地,有大量归化。
生长习性
较耐寒、较耐干旱、耐痞薄土壤。喜阳且耐荫,适宜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名字由来
毛地黄是典型的归化植物,他的故乡远在西欧温带地区,而它为何被叫毛地黄呢?是因为它有著布满茸毛的茎叶及酷似地黄的叶片,因而的「毛地黄」名;又因为它来自遥远的欧洲,因此又称为「洋地黄」。
相关别名
传说坏妖精将毛地黄的花朵送给狐狸,让狐狸把花套在脚上,以降低它在毛地黄间觅食所发出的脚步声,因此毛地黄还有另一个名字――狐狸手套。此外,毛地黄还有其他如巫婆手套、仙女手套、死人之钟等别名。

形态特征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 和腺 毛。株高60~12O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 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 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
毒性:
洋地黄为重要的犟心药,可兴奋心肌,增犟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统,使心率减慢,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性水肿有显著利尿消肿作用,但行积蓄作用,用时须注意。由于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一般认为治疗剂量约为中毒量的60%,为致死量的10~20%)故很容易中毒。全株有毒,药用,有犟心之效。
中毒表现
首先在肠胃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血性胃炎及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早期的另一徵像是尿少。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出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
中毒救治
因毛地黄过量服用危及到心律不整因即刻用解毒剂或鞣酸蛋白2~5 g。静脉点滴等,比照心律不整的支持性疗法。
繁殖栽培
春、夏播于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幼苗长至lOcm左右移植露地。夏季育苗应尽量创造通风、湿润、凉爽的环境。播种后要在第二年开花,而7月后播种第二年常不能开花。秋凉后生长快,冬季适当保温,6~8月开花,至夏秋 多因湿热枯死。如环境适宜其有多年生习性,冬季防寒越冬后可再度开花。老株可分株繁殖,分株宜在早春进行易活。
园林用途
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毛地黄为重要药材。

地黄毒简介

目录 1 概述 2 洋地黄毒苷说明书 2.1 药品名称 2.2 英文名称 2.3 地黄毒的别名 2.4 分类 2.5 剂型 2.6 洋地黄毒苷的药理作用 2.7 洋地黄毒苷的药代动力学 2.8 洋地黄毒苷的适应证 2.9 洋地黄毒苷的禁忌证 2.10 注意事项 2.11 洋地黄毒苷的不良反应 2.12 洋地黄毒苷的用法用量 2.13 地黄毒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14 专家点评 3 洋地黄毒苷中毒 3.1 临床表现 3.2 治疗 附: * 地黄毒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洋地黄毒苷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洋地黄毒苷 已经自动替换为 地黄毒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地黄毒为慢效强心苷类药物,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有正性肌力药理作用,适用于低输出量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有较大的蓄积作用,可能引起洋地黄中毒。人中毒血药浓度>0.0045mg/dl,成人致死量3mg。

2 地黄毒说明书

2.1 药品名称

地黄毒

2.2 英文名称

Digitoxin

2.3 地黄毒的别名

洋洋地黄毒苷甙;洋洋地黄毒苷素;狄吉妥辛;地吉妥辛;洋地黄毒苷;地芰毒;Digitoxinum;Digitox

2.4 分类

循环系统药物 > 抗心功能不全药物 > 强心苷类药

2.5 剂型

片剂:0.1mg,0.2mg。

2.6 地黄毒的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是一种直接作用,而不是通过神经机制实现的。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由于Na K ATP酶的抑制,钠、钾离子通过心肌细胞膜主动转运之能量,即由此酶提供(钠泵)。洋地黄毒毒苷与Na K ATP酶在细胞膜上可逆性结合,阻止了ATP的结合,阻抑Na 和K 的主动转运,钠泵失活,结果使细胞内Na 增加,K 减少,洋地黄苷类的直接电生理作用及毒性是由此而来的。细胞内Na 增加能 *** Na Ca2 交换增多,而使细胞对Ca2 的摄入增加,Ca2 在兴奋收缩耦联中起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因而细胞内Ca2 的增加可能是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产生正性肌力作用的基础。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对心力衰竭具有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作用,可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血量和心脏做功。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可导致心氧耗量增加,但同时使心脏收缩期心室腔中排血量增加,残余血量减少,又能反射性地使心率下降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容积随之缩小,室壁张力降低,心脏收缩期缩短,相对地延长舒张期,使因心力衰竭而扩大的心脏缩小和心率减慢。因此,心肌总的耗氧量减少。

2.电生理作用:治疗剂量的洋洋地黄毒苷毒苷轻度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使房室结传导时间和不应期延长,致使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的应激性降低,缩短心房肌的不应期而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这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和程度较轻的直接作用引起的。中毒量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引起的电生理改变为自律性增高,抑制传导性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发生。

3.自主神经系统作用: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作用于心肌,具有拟迷走和拟交感神经作用。迷走神经常传导由中枢发放的冲动,对心脏活动发生持续的抑制性影响,使窦性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延缓,心房不应期缩短。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拟交感神经作用增加窦房结的兴奋节律;加快心肌和房室束对兴奋的传导;增强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大剂量的洋洋地黄毒苷毒苷还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可因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而诱发异位性心律失常。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属于非极性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拟交感神经作用较强,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但易诱发或加重异位性心律失常。

4.治疗量的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可引起如下心电图的改变。一是心电力产上常有ST段鱼钩状下垂和T波双向或倒置,T波的变化是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对心肌代谢影响的标志。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中毒时,心电图上一般不出现这种特征性的STT改变。二是QT间期缩短。三是PR或PQ间期延长,这是负性传导作用的结果,并不表示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中毒。

5.血管作用: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或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6.肾脏作用:对肾脏本身有轻微的直接和间接的利尿作用。

2.7 地黄毒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达90%以上,服药后1h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经4h达显效,6~12h达峰效应,血清治疗浓度为15~25mg/ml,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7%,主要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消除,消除半衰期一般为4~7天。由肝汁排出,再循环后,最终由尿排出,80%皆为无活性代谢物。母体化合物经肾排泄量仅为10%~20%。在肝功能不良时,肝外消除途径增强。

2.8 地黄毒的适应证

低输出量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9 地黄毒的禁忌证

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心肌外的机械因素如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所致心力衰竭和高钙血症。

2.10 注意事项

1.严重心肌损害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肝病患者不宜用。

2.地黄毒主要口服,肌内注射很少采用,因易引起注射部位疼痛,且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相同。

2.11 地黄毒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厌食、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心功能不全时,胃肠道淤血加重时的胃肠道症状应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中毒相区别。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疲惫、头痛、失眠、忧郁、眩晕、精神错乱、定向障碍、梦魇及不安等,幻觉和其他精神反应等。

3.眼部改变:瞳孔放大,畏光、色觉改变(黄视、绿视)、闪光、视力减低等,偶尔有暂时失明。视力减低是以两侧中心性盲点的形式出现,似为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对视网膜感觉细胞的影响所致。

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是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中毒的首发症状。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皆可发生。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多形多源性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其发生尤其多见于原有心房颤动的患者。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提示为洋地黄中毒已达晚期。

5.临床经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治疗心力衰竭,在逐步好转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治疗过程中,地特殊原因拟功能恶化,应疑及洋地黄中毒。血清洋地黄浓度测定,对诊断洋地黄中毒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浓度0.5~2ng/ml,由于患者对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因此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浓度测定必须结合于临床症状来作出有无中毒的结论。

2.12 地黄毒的用法用量

洋地地黄毒制剂的治疗应注重剂量的个体化。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传统用法分为两个步骤,先短期内给予全效量,以基本控制心力衰竭症状,这一剂量也称为洋地黄化量(digitalizing dose),然后给予较小剂量维持,使血药浓度稳定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保持疗效。给予全效量可口服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每次0.1mg,每天3~4次,至总量0.8~1.2mg。维持量为口服每天0.1mg。这种传统用法现已很少采用。

2.13 药物相互作用

1.洋洋地黄毒苷毒苷与利尿剂合用时,易因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氢氯噻嗪不改变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的药动学,但非保钾利尿剂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可因利尿剂致低钾血症而增加洋地毒苷的毒性。

2.奎尼丁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可使洋洋地黄毒苷毒苷血浆浓度显著增高。

3.维拉帕米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可使血清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浓度稍有增高。

4.巴比妥盐、苯妥英钠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因可使肝微粒体酶活力增高,故使血清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因可使肝微粒体酶活力增高,故使血清洋洋地黄毒苷毒苷浓度降低。

5.考来烯胺树脂与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合用,在肠道内可吸附洋洋地黄毒苷毒苷,可使洋洋地黄毒苷毒苷生物利用度降低。

2.14 专家点评

在强心剂中,洋地黄最独特的作用为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可减慢心率,而且无耐药性,服用方便,价格低廉,与利尿剂、ACE抑制剂合用有相加疗效,而且可抑制心衰时出现的神经内分泌活性增高,对心衰自然病程无不利影响,不增加病死率。

3 地黄毒中毒 地黄毒(锹吉妥辛、地支毒)为慢效强心苷类药物,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口服全效量为0.7~1.2mg,于48~72h内分次口服;维持量为每次0.05~0.1mg,l/d;极量每次0.4mg,1mg/d。肌注常用量为每次0.2~1mg。口服几乎完全吸收,经2~4h起效,8~12h达最大效应。作用维持2~3周,静脉注射30min见效,4~8h达最大效应,由于有较大的蓄积作用,可能引起洋地黄中毒。人中毒血药浓度>0.0045mg/dl,成人致死量3mg。

3.1 临床表现

初期可见恶心、呕吐、腹泻、头晕、手足感觉异常及全身无力、黄视、绿视等。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见情绪变化、不安、定向不能、精神错乱、噩梦、幻觉,视物模糊。

重症可见低血压、各种心律失常,如各种期前收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

3.2 治疗

地黄毒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洋地黄的药理和不良反应?

洋地黄类的药理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一三磷酸腺苷酶 (Na,K—ATP),影响心肌兴奋一收缩偶联的收缩性及影响心脏的传入神经。它们增强心 肌的收缩力是由于增加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而其不良反应是由于降低心肌细胞内 的钾离子浓度所致。它们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以是心脏性的或非心脏性的,并与剂量有 关。非心脏性反应,常见的有胃肠道(厌食、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嗜睡、头昏、 意识障碍、谵语);不常见的有视觉影响,如色视、畏光及眼花等。常见的心脏反应为 异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脏传导阻 滞。心脏阻滞与异位心律失常同时出现时,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应特 别考虑为洋地黄类的毒性作用。年老、心衰史较长、病情严重而并发症多者或肺心病患 者,即或用常规剂量也易发生毒性作用。洋地黄类引起过敏反应是很少见的,可出现血 小板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及过敏性皮肤病变。尚未见有致癌的报告。
【特殊感官】可产生怕光、暗点、视力模糊、眼前有光闪动感及红光,色视有变化如黄视或绿视,而红、棕、蓝或白视少见。
【皮肤】皮疹是罕见的,张氏等报告1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服洋地黄10余天后,全身出现很多的瘀血斑点,压之不褪色;洋地黄毒甙皮内过敏试验呈阳性。以前报告有痒疹、红斑、丘疹、水泡、大疱及血管性水肿。
【对下一代的影响】地高辛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无不良反应,新生儿血浆地高辛浓度一般在治疗浓度以下。洋地黄毒甙过量(8.9mg)致母亲及胎儿中毒,由于在子宫内缺氧,婴儿在生后3天内死亡。毒毛旋花子甙使鼠的胎儿存活率减低及新生鼠的体重减轻。在人妊娠期及授乳期应用洋地黄时,不需要调整剂量。
【危险情况】有不同的因素可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1)用药剂量固定,改变药物在体内蓄积或改变血浆浓度的因素有:1)在组织内分布的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肾衰时,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增大,给以负荷量后血浆浓度加大,则增加中毒的危险性;相反,甲亢时对地高辛产生抗力。2)肾排除的改变:肾衰时地高辛排出减少,致在稳定治疗的情况下药物蓄积,其他洋地黄类药物也是如此。3)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减少肾脏排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87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