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有祛湿,通经络,解表的作用。
头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症状。它可由自身因素如紧张、生气、饥饿、睡眠不好以及某些疾病引起,也可由外界因素如冷热交替、环境变化等引起。西医学上通常将位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为头痛。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脉络拘急失养、清窍不利而引发。头痛既可以单独发生,也会伴随某些疾病而出现,有时头痛可能是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需要特别注意。
近年来头痛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比约为1:4。这可能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有一定关系。有些病人通过西医的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找不到明确病因,但是头痛却经常发作,令人痛苦不堪。这部分患者求助于中医中药,经过辨证施治一般都有不错的疗效。西医学中的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1.感受外邪 :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经络继而发为头痛。“风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湿、热邪上袭,这些综合因素都会导致头痛。
2.情志郁怒 ,长期紧张,精神忧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劳脾伤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导致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痰湿蒙清窍;或阻脑脉,导致气血不畅,进而脑失清阳,脉络失养而发作头痛。
4.气血不足 ,久病不愈,大病失血等因素都会造成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致头痛。
头痛的治疗必须明确区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的头痛大多属实,治疗原则以祛邪活络为主,根据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方法;内伤所致头痛大多属虚,治疗原则以补虚为主,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等方法;风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要熄风潜阳;属于痰瘀阻络引起的头痛,要化痰活血;如果虚实夹杂,就要扶正祛邪联合运用。
一、外感头痛
1、外感风寒证
主要症状: 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疗方法: 疏风散寒。
选用方剂: 〖川芎茶调散 〗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奏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中成药举例
①、 川芎茶调颗粒
【主要成分】: 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荆芥、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②、 都梁丸
【主要成分】: 白芷(黄酒浸蒸)、川芎。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用于风寒之邪引起的鼻塞不通,偏正头痛,或伴寒热。
2、外感风热证
主要症状: 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
选用方剂: 〖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用以疏风清热。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所以配以菊花、石膏这两味凉性药来中和温性,变辛温为辛凉,发挥疏风清热的作用而治疗头痛。
中成药举例
①、 芎菊上清丸
【主要成分】 :川芎、菊花、黄芩、栀子、蔓荆子(炒)、黄连、薄荷、连翘、荆芥穗、羌活、藁本、桔梗、防风、甘草、白芷。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②、 清眩片
【主要成分】:川芎、薄荷、白芷、荆芥穗、石膏。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用于头晕目眩,偏正头痛。
3、外感风湿证
主要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 :祛风胜湿。
选用方剂: 〖羌活胜湿汤〗 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
中成药举例
①、 九味羌活丸
【主要成分】: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二、内伤头痛
1、肝阳证
主要症状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疗方法 :平肝潜阳。
选用方剂 : 〖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都有效果。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①、 天麻钩藤颗粒
【主要成分】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盐制)、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见上述证侯者。
②、 脑立清丸
【主要成分】: 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粉)。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③、 松龄血脉康胶囊
【主要成分】: 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2、肾虚证
主要症状 :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滋阴补肾。
选用方剂 : 〖大补元煎〗 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肾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
①、 杞菊地黄丸
【主要成分】: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茱萸肉(酒炙)、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②、 滋肝补肾丸
【主要成分】: 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黑豆、酒炙)、女贞子(酒炙)、墨旱莲、五味子(醋炙)、北沙参、麦冬、续断、陈皮、浮小麦。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养血柔肝。用于肝肾阴虚,头晕失眠,心悸乏力,胁痛腰痛,午后低烧,以及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而见阴虚证者。
3、气血虚证
主要症状 :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疗方法 :气血双补。
选用方剂 : 〖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中成药举例
①、 八珍颗粒
【主要成分】 :白芍、白术、川芎、当归、党参、茯苓、甘草、熟地黄。
【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②、 十全大补丸
【主要成分】 :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
【功能主治】 :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③、 归脾丸
【主要成分】 :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4、痰浊证
主要症状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疗方法 :涤痰宣窍,降逆止痛。
选用方剂 : 〖半夏白术天麻汤〗 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
中成药举例
①、 半夏天麻丸
【主要成分】 :法半夏、天麻、黄芪(蜜炙)、人参、苍术(米泔炙)、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泽泻、六神曲(麸炒)、麦牙(炒)、黄柏。
【功能主治】 :健脾祛湿,化痰息风。用于脾虚湿盛、痰浊内阻所致的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胸脘满闷。
5、瘀血证
主要症状 :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疗方法 :活血通窍止痛。
选用方剂 : 〖通窍活血汤〗 方中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枣味甘扶正,防止活血化瘀药在化瘀时伤到正气。
中成药举例
①、 通天口服液
【主要成分】: 川芎、赤芍、天麻、羌活、白芷、细辛、菊花、薄荷、防风、茶叶、甘草。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用于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的偏头痛,症见头部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头晕目眩、或恶心呕吐、恶风。
②、 正天丸
【主要成分】: 钩藤、白芍、川芎、当归、地黄、白芷、防风、羌活、桃仁、红花、细辛、独活、麻黄、附片、鸡血藤。
【功能主治】: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颈椎病性头痛、经前头痛。
1、头痛长期反复发作,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诊治,查找原因,采用科学方法治疗。
3、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其他剧烈症状的,要马上去医院,千万不要自行在家观察,以免延误病情。
4、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同时保持情绪稳定。更要注意饮食,不要食用辛辣食品,以免生热助火,造成头痛程度加剧。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烟戒酒。
5、老年人头痛要提高警惕尽快诊治,查明原因,以免因为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风湿关节炎 1 内服, 药物由两面针、七叶莲、宽筋藤、过岗龙、威灵仙、鸡骨香6味药材配伍而成。 2组成:甘草5克、桂枝9克,附子、白术、当归、芍药各12克。适应证: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 加减法:风邪偏胜:加防风、寒邪偏胜:加重附子的剂量,并加细辛等,以增强温经散寒的力量、 3、湿邪偏胜,脉沉细、苔滑腻,宜加防己、茯苓等,以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 处方:北细辛3克,炙甘草5克,川桂枝、片姜黄各9克,炮附子、炒白术、全当归、炒白芍各12克,汉防已15克,稀签草30克,生姜3片 4组成: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千年健、钻地风、当归各15克,芍药20克 适应证: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 加减法:1、风胜行痹:加防风,独活,白芷以加强祛风之效、2、寒胜痛痹:应加重温阳散寒的药物,如附子增大剂量,并加鹿角、干姜等药、3、湿胜着痹(湿痹,并以着而不移为特点的如:肩凝症、坐臀风、鹤膝风、肾着),加茯苓、泽泻、地龙、4、痹证日久,患者肌肉消瘦、虚弱无力,加党参、黄芪、地黄等。 5甘草、附子、桂枝、炒白术、防风、防己、当归、茯苓、泽泻、千年健、钻地风各15克,赤白芍各20克,红花7.5克 6组成:麻黄、川桂枝、羌活、独活各6克,光杏仁、炒白术、桑枝、宜木瓜各9克,甘草4。5克 适应证:急、慢性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除热痹外都可应用。 加减法:1、慢性风湿病伴气血虚弱者:加熟地、当归、党参、黄芪各10克、2、慢性风湿病伴肝肾虚者:加川断12克,五茄皮、熟地各10克、3、舌苔白腻,关节肿胀明显:加苍术9克 风湿性关节炎 证属风邪偏胜之痹证,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川芎10g,桂枝10g,川乌10g,白芷10g,独活12g,羌活10g,防风10g,薄荷、甘草、苡仁各10g,生姜各6g。 7外敷, 防己30g,威灵仙30g,苍术30g,马钱子10g,生川、草乌各10g,南星10g,生姜40g,当归30g,木瓜30g,牛膝30g,樟脑30g,红花30g,防风30g,生半夏7g,生附子6g,桂枝35g。将上药共研末,用酒拌湿,装入布袋。将药袋围摊于关节周围,缠扎,外用热水袋热熨30分钟,每日3~4次。本法适于遇冷加重的寒痛。特别提醒:此药毒性大,用后要认真洗手。此方严谨内服。 8、热敷疗法 生川、草乌各30g,乌附片30g,当归30g,丹参30g,白芥子30g,生麻黄15g,干姜15g,桂枝12g,木通12g,白芍20g,细辛10g,乳香、没药各10g,三七5g,麝香0.5g(另包),虎力散4支(云南个旧市制药厂生产),马钱子散2包(山西历城制药厂生产),葱白4跟,白酒适量。制用法:除麝香外,全部中药共研细末,将马钱子散和虎力散掺入,再将葱白捣烂均匀和入,后入白酒,调成稀糊状,入锅内炒热至不灼伤皮肤为度。入麝香0.25g和匀,以约0.5cm厚度摊于辅料上,趁热敷于患处,外以绷带固定。注意事项:严谨内服;若为湿热痹痛,禁用此方;敷药可采用晚敷晨去法;上药一剂可重复使用5~7次,每次重复使用时,需按上法加入麝香、葱白和白酒,随炒随用;患部皮肤如果起泡,则应立即停药,局部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破溃感染。本方只适用于寒邪偏胜者。 1风湿药酒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引江仍度方 1 【处方】大生地10两,酸枣仁(炒),当归身2两,海桐皮2两,羌活2两,川萆薢(风湿加此2味)2两,地骨皮1两5钱,川牛膝1两5钱,桂枝5钱,甘草5钱。【制法】火酒20斤,窨7日后,即可服。【功能主治】壮筋骨,健步履。主治风痰麻木,并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饮2-3小杯,不宜过多。 2 【处方】丁公藤1kg,桂枝30g,麻黄37.5g,羌活3g,当归3g,川芎3g,白芷3g,补骨脂3g,乳香3g,猪牙皂3g,陈皮13g,苍术3g,厚朴3g,香附3g,木香3g,枳壳20g,白术3g,山药3g,黄精8g,菟丝子3g,小茴香3g,苦杏仁3g,泽泻3g,五灵脂3g,蚕砂6.5g。 【制法】以上二十五味,丁公藤蒸二小时后,与桂枝等二十四味,置容器内,加入白酒4.25升,密闭浸泡,浸泡期间加温2至5次,每次使浸泡液达35℃,浸泡四十天,滤过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仆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处。若有肿痛黑瘀,用生姜捣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 3 临汝 药酒 --《河南省药品标准》 【处方】当归250g,高良姜250g,生草乌750g,丁香250g。 【制法】取丁香制成粗粉,余药切片,混合装入袋内,加61℃白酒6000毫升,密闭,水浴加热,使内温达65~70℃,保持24小时,降至室温,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与压榨液。另取红糖1000g,炒至棕色味苦,加入酒内搅匀,静置5~7天,纱布过滤,至澄清液灌装,灯检,包装即得。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活血祛风。主治风湿麻木,腰背冷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产后中风。 【用法用量】口服,每服1毫升,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 【注意】服后两小时内禁热饮食;高血压、心脏病、孕妇忌服。
痛风的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到异常疼痛,有的患者形容,痛风疼起来有时会像刀割一样,同时伴有红肿;有时候会有像火烧一样的难受,夜间常常会被疼醒。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也将痛风分为了 5个常见的证型。
临床表现: 起病急,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可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患者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四妙散加减。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茵陈、虎杖、土茯苓、萆薢、秦皮、金钱草、车前草。(文中涉及到的方药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临床表现: 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出现高尿酸血症,身体困重乏力,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治法: 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 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苍术、茯苓、砂仁、半夏、陈皮、薏苡仁、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甘草。
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但不严重,痛有定处,或肌肤出现麻木,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 桂枝乌头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 二陈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桂枝、牡丹皮、桃仁、炒白芥子、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
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走路也变得困难,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 补益肝肾,舒经通络。
推荐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补骨脂、骨碎补、穿山龙、土茯苓、川萆薢、白芍。
痛风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
1.避免受凉受潮,时刻注意关节部位及邻近的肌肉和韧带的保暖,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可自行按摩大小腿、膝、踝、拇趾关节。晚上可以泡泡脚,泡脚水的水温应以自己感觉微烫最好,水深以能浸至踝关节以上为好,时间在一刻钟左右,可促进下肢血液流畅。
2.适当活动关节,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不主张参加跑步等强度较大的 体育 锻炼或进行长途步行 旅游 。一些室内拉伸运动,如太极、健身操等类似的运动是不错的选择。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
3.饮食上多吃“腿儿少的”的食物。四条腿的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兔肉,这些会使肌酐增高,影响肾脏的功能,从而导致尿酸也增高;两条腿的比如鸡肉、鸭肉 、鹅肉;一条腿的像鱼肉、蘑菇等;那么像青菜、水果、谷类都是属于没有腿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8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羌活鱼怎么分辨好坏?
下一篇: 川羌和羌活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