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一钱大概是3.3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就相当于0.33克。
1分=0.372克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据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和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可知: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约等于15克;1铢=0.65克
汉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2000毫升;
汉1尺=230毫米;1寸=23毫米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基本保留了汉制,没有随官制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这在《唐六典》、《唐会要》中都有说明,如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即一般用大秤,较汉秤将近大三倍。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等方面的应用。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1大尺(唐尺)=1.2小尺(汉尺);1大斗(唐斗)=3小斗(汉斗)。《晋书·律历志》指出药秤不能随便改变得意义:“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这就是唐代以前一直保留汉制的原因。
至宋代,折1两为10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10进制。仍积16两为1斤。宋代以后的方书,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相一致。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基本变化不大,每斤近似600克,一直沿用到建国前,俗称“旧秤”。1949年以后,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的度量衡制,并便于和公制换算,于是把1斤定为500克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据《医心方》、《小品方》云,当以“厚3分,广1寸半为准”,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宽3.5厘米,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有人秤得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问一下这甘草和甘遂是一个方子里的吗?如果是您就好别喝因为中医配伍里面有“十八反,十九畏”“藻、戟、遂、芫具战草”这里的遂就是甘遂,草就是甘草,所以甘草和甘遂是不能陪在一起的!现在换算是一钱约等于3克!一分约等于0.3克!
一钱近似值是3克。一分近似值是0.3克,甘草三分是1克,甘遂五分是1.5克
你所看到的《千金方》中的几分不是原来的原著作中的剂量,是近代已经翻译过后的剂量,应该是一斤=16两,1两=10钱。一钱=10分。按现在的克来计算是:一两=30克。一钱=3克。一分=0.3克。这是常用的计算方法。而实际上是一钱=3,125克。一分=0.3125克。
此外还要看你看得是那个年代的《千金方》的版本了。我国的计量单位。自古以来进行过多次的变革,计量单位十分混乱。我曾经在新浪的【爱问知识人】里仔细回答过,那里有非常详细的解释,供你参考。http://iask.sina.com.cn/b/16057701.html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82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甘草、甘遂、加蜈蚣能使小弟弟变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