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区域的生态条件
平贝母分布地域较广,东北三省均有零散分布。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山脉,东经123°~135°,北纬40°~48°范围内湿润的山脚坡地阔叶林带及河谷两岸,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产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5℃,1月份平均气温-20~17℃,7月份平均气温为20~23℃;温度年较差为40℃左右,终霜期5月中、下旬,初霜期9月中、下旬,无霜期110~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3个月。平贝母多生长在土层较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棕色森林土或山地黑钙土上。土壤含水量多在20%~30%左右。
(2)物候期与温度关系
①种子出苗期。种子成熟后当年播种并不出苗。在完成形态后熟后尚需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于第二年4月中旬方能出苗。出苗所需温度大约为3~5℃左右。
②鳞茎出苗期。吉林省、黑龙江省为4月1日至4月5日出苗;辽宁省在3月28日至4月1日出苗,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苗所需温度为2~4℃。
③展叶期。一般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此时温度为3~5℃。
④开花期。平贝母在越冬芽分化过程中就已形成明显的茎、叶、花蕾,因此出苗后便顶着花蕾生长,直到5月上旬,当温度达到10~14℃时开始开花,花期7~15天。
⑤结果期。由开花、结果到果实成熟约需1个月左右时间,于6月上旬至6月中旬陆续成熟。此期日平均温度约为17~19℃左右。
⑥枯萎期。5月末至6月上旬,当日平均温度达20℃左右时,地上植株便进入枯萎期,此时便可以起收作货或移植。
⑦更新芽分化期。8月上旬以后气温逐渐开始下降,更新芽便开始迅速分化,至10月上旬更新芽已形成,高1~1.5厘米,同时形成新根和子贝。
(3)生长发育规律
平贝母从种子播种到开花结果需5~6年时间,期间经过四个生长发育阶段。
①“线形叶”阶段。种子采收后,于当年7月份播种,于9月份伸出初生根,至第二年6月上旬苗枯为止,只生长一片线形叶,叶片先端常弯曲成半环状,长约5厘米,宽约0.05~0.1厘米,基部具明显叶柄,深入土中与圆球形小鳞茎相接;鳞茎很小,直径约0.2厘米左右,鲜重0.025克。
②“鸡舌头”叶阶段。2~3年生平贝母仍是一片叶,但比第一年宽。二年生叶长10厘米以上,宽约0.3厘米;地下鳞茎开始膨大,直径可达0.4厘米左右。3年生为披针形叶,长10~15厘米,宽0.4~1.0厘米,地下鳞茎如玉米粒大小,鲜重0.9克左右。因此,阶段植物形态状如“鸡舌头”,故名之。
③“四平头”阶段。4~5年生植株开始形成明显的地上茎,高约8~20厘米,叶为披针形,长8~10厘米,宽0.6~0.8厘米,无柄,3~9片叶互生,上部叶较密,状如十字,故名之。此期鳞茎迅速膨大,扁球形如榛粒大小,直径可达1~1.5厘米,鲜重约0.8~1.5克左右。
④“灯笼杆”阶段。5~6年生后开始开花,株高可达30~60厘米,中下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或对生,先端叶呈卷须状,叶腋生出1~3朵钟形花,颇似灯笼杆,故名之。地下鳞茎扁圆盘状,直径约1.5~2.5厘米,鳞茎重约3~6克,鳞茎大量形成子贝,通常10~30个不等。此阶段为平贝母成龄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均已齐备,既可采收种子播种,又可收获鳞茎加工入药。七年生植株的新鳞茎开始减小,其重量也相应减轻。九年生的植株,可能不形成新鳞茎而只形成一些小子贝。
(4)种子生理特性
平贝母果实成熟时,种胚尚未发育完全,仅在种子先端钝尖处有少数未分化的胚原细胞。采种后随即播种,当湿度为30%~40%,温度降至20℃以下时,胚原细胞方开始分化,逐渐形成线形胚,此期约经60~80天,称为胚后熟期。当种子层土温降至10℃左右时,线形胚充满种子,下胚轴迅速伸长,种子萌发。胚根从种子尖端种孔伸出,至结冻前,初生根长可达2厘米以上。由于平贝母种胚有上胚轴生理休眠特性,当年并不发芽出土。经过晚秋或早春一定的低温阶段,待翌年4月初,温度达2.5℃以上时开始生长;于4月15日至4月20日,气温达6℃以上时,第一片叶出土。由此可知,低温是平贝母种子上胚轴发育的主要条件。
(1)生长发育规律
浙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子播种到产生新的种子需5~6年时间。一年生实生苗为1片披针形小叶(但叶片较平贝母、川贝母宽大),地下鳞茎直径约3毫米,鲜重0.15克左右;二年生小苗多数仍为1片披针形小叶,但叶片较宽大,少数为2片披针形小叶,俗称“双飘带”,地下鳞茎直径为6~8毫米,鲜重0.4~1.3克;3~4年生实生小苗开始抽茎,茎上有叶4~12片,无花,俗称“四平头”、“树枝儿”,三年生地下鳞茎为12~29毫米,鲜重2~10克;四年生地下鳞茎直径为20~40毫米,鲜重8~20克,最大者可达35克;5~6年生植株开始开花结实,俗称“灯笼杆”、“八卦锤”,五年生以上地下鳞茎直径为50~60毫米,鲜重40克左右,最大达60克。成龄浙贝母鳞茎中心有2个芽,每年生长出2个地上茎,双茎率在90%以上,地下形成2个地下鳞茎。
(2)种子生理特性
浙贝母的种子具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的特性。如自然成熟的浙贝母种子,长3~4毫米,厚1毫米,种胚处于球形胚或心形胚初级阶段,播种后或沙藏处理,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13~14℃)需50~60天才能萌发生根。胚根生出后,胚芽渐渐分化并长大,完成了形态后熟阶段。但由于上胚轴需要的低温生理休眠没有得到满足,胚芽长到一定长度就停止生长,待胚轴经过生理低温后才能萌发。据报道,浙贝母种子在5~10℃条件下60天可完成生理后熟。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浙贝喜温凉的气候条件。在出苗前10天内,平均地温在6~7℃时才能出苗。根的生长适温要求在7~25℃之间,以15℃左右为最宜,6℃以下根停止生长,25℃以上因温度过高而抑制生长。浙贝母地上部分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在4~30℃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气温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②水分。浙贝母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据试验,土壤含水量达27%左右时最利于浙贝母生长,含水量为6%时,植株就不能生长。发根时土壤水分含量以20%~28%为宜,土壤水分含量在10%以下就不能发根。浙贝母在各个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一般出苗前需水量较少,出苗后到植株生长停止(即2月初到4月初)需水量最多,若这个时期月平均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浙贝母生长就受到影响,应采取浇灌措施。
③光照。浙贝母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如果在生长期搭棚遮荫要比正常生长情况下的产量下降30%~50%。
④土壤。浙贝母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其产地所以这样集中,与土壤条件限制有很大关系。浙贝母宜生长在透水性好的沙质壤土中,这种土壤应是“抓起来手握成圆,放之即散”。
黏性土壤不宜种浙贝母,特别不宜作种子地(鳞茎在土中越夏),因黏性土壤容易积水或透水不良,造成鳞茎腐烂。含沙在90%以上的沙性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也不能满足浙贝母耐高肥的要求,生长同样受到影响,不宜选用。土层深度在40~50厘米以上,才能满足其根系发育和鳞茎膨大的要求,土层过浅,植株生长不良,会提早枯萎。
浙贝母要求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在pH5~7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1. 小贝母知识
小贝母知识 1.中药贝母的种类和药性
【川贝母的功效介绍】: 川贝母 (《滇南本草》) 【异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植物形态】①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
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 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
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 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
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 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
花期6月。 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 分布四川、 *** 、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 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
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 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
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 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鳞茎圆锥形,径1.5~2厘米,鳞叶6~10片。
茎绿褐色.叶互生,少有对生,无柄,基部稍抱茎,绿褐色或紫褐色:叶片长卵圆形,长4厘米左右,宽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叶窄小,顶生叶披针形。 花单生于茎顶;花被长卵形,长3~4厘米,黄绿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宽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丝无毛。
蒴果长16毫米。 种子椭圆形,具翅,大小约2~3毫米;花期5月。
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带。
分布云南、四川、 *** 等地。 【药材】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
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 ①松贝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
表面白色诚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 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
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 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
气微弱,味微苦。 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②青贝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
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残留须根。 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
气无,味淡。 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 ③炉贝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
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 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
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 气微弱,味淡。
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 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锥形。
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 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小斑点,花丝具 *** 状突起。
主产甘肃。 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
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而扁平。
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 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
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 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
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 气微酸,味苦。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 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
花单生或2~6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
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 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
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 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
主产新疆。 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
2.贝母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
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清?《本草纲目拾遗》始将浙贝与川贝明确分开。
川贝为贵重药材之一,又称尖贝,不仅包括质优的川贝,而且泛指多种尖形小粒的贝母。川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习称“松贝”或“青贝”,后者习称“芦贝”。产地与分布:1.松贝:主产四川阿坝自治州的松潘、黄胜关、毛尔盖等地。
2.冲松贝:主产四川理县、小金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3.青贝:主产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及云南德钦等地。
4.岷贝:主产甘肃岷县等地。5.炉贝:主产于青海、四川和云南毗邻地区。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一带为北路货;产于四川昌都地区云南金砂江、中甸、丽江等处为南路货。过去多在康定(打箭炉)集散,故名“炉贝”。
鉴别要点:鉴别川贝可概括为松贝(含冲贝、岷贝)、青贝和炉贝三类。其特征是:松贝鳞片两片大小悬殊,紧抱似新月形,呈“怀中抱月”状;冲贝岷贝均似松贝,而冲贝则抱合不紧有裂隙;岷贝则有“珍珠贝”,青贝似桃形,两鳞片几相等。
炉贝形似“马牙齿”,黄白色或具虎皮斑纹。总之,松贝、青贝味甘微苦,而炉贝则较淡。
名典鉴别: ①梁?《名医别录》曰:“……贝母生晋地,十月采根 *** 。《尔雅》云:莔、贝母。
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 陆玑云: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也。”
②唐?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
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③宋?苏颂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似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
此有数种。陆玑诗疏云:莔,贝母也。
叶如栝楼如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此类。
郭璞注《尔雅》言白花叶似韭,此种罕复见之。 ”④明?《本草蒙筌》载:“贝母,荆襄多生,苗茎青色。
叶如大麦叶,花类豉子花。近冬采根,曝干听用。
有瓣如聚贝子,故人以贝母名。黄白轻松者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
⑤清《本草从新》载:“贝母。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
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⑥《本草求真》载:“大者为土贝母,大苦大寒(如浙江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
川产开瓣者良,独瓣不堪入药。”⑦《本草纲目拾遗》载:“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
皮糙味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叶圈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二瓣,味苦而不甜,其顶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
土人于象贝中拣出一二与川贝形似者,以水浸出苦味,晒干,充川贝卖,但川贝与象贝性各不同;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
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快速鉴别:1.松贝:鳞茎呈圆锥形,颗粒大小均匀,高约5~8mm,直径约5~8mm,顶端较尖,紧密无裂隙。
表面白色微黄、平滑。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裹于大鳞片之中,而只留一似“新月”的部分,俗称“怀中抱月”或“观音座莲”。
质坚实、富粉性,断面粉白色,颗粒状。气微弱,味甘而微苦。
2.冲松贝:形状似松贝。惟颗粒较大不匀整,大鳞片与小鳞片相合处有裂隙。
3.青贝:鳞茎呈圆锥形略似桃。高5~10mm,直径6~lOmm。
表面灰白色;外层两鳞瓣大小相似,偶有悬殊,顶端开裂,平或略尖,茎基部常残留须根。 质坚,富粉性,断面粉白色,颗粒状。
气微,味较松贝淡。4.岷贝:形状类似松贝,但颜色较白。
另有一种米贝,又称珍珠贝,形似松贝而小(原植物为川贝母),销香港,价较松贝昂贵。5.炉贝母:鳞茎呈长圆锥形,顶端颇尖,高约1~2cm,直径1~1.5cm。
表面白色(白色形似马齿者为北路货,又称白炉贝);色黄白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皮纹者称虎皮贝(为南路货)或黄白色;外层两鳞片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质坚脆,断面白色粉质。
微臭,味微苦。
3.贝母怎么做
食材清单 梨子 1只 川贝母 两茶匙 冰糖或蜂蜜 适量 蔓越莓干 适量 枸杞 适量 烹饪步骤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1 步骤1 梨子去皮挖空核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2 步骤2 川贝母研碎倒入梨子里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3 步骤3 加入蔓越莓干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4 步骤4 加入枸杞、冰糖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5 步骤5 加满水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6 步骤6 弄好就这样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7 步骤7 上锅,大火烧开,中火炖半小时 川贝母炖梨的做法图解8 步骤8 出锅了! 小贴士 蔓越莓干我自己加进去的,最近老是发炎,蔓越莓对女生特别好哦。
1、平贝母的鳞茎含贝母辛碱、西贝母碱、平贝碱甲、平贝碱乙、平贝碱丙及平贝碱甙。花含贝母辛碱、去氢浙贝母碱及贝母属碱A。全草含平贝七环碱、平贝七环酮碱、平贝七环碱甲醚、平贝酮、黑龙江贝宁。
2、平贝母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用来治疗热痰、痰中带血等疾病;
3、平贝母具有清热润肺的功效,用来治疗肺火旺盛而导致的咳嗽;
4、平贝母中所含有的生物碱以及总皂苷等营养物质可以抑制支气管哮喘,对支气管平滑肌有着明显的松弛作用;
5、平贝母具有降血压的功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6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鲜平贝母的价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