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具体服用方法很有讲究,如果服用不当,药效自然得不到有效发挥,疾病也就较难治愈。然而,中药的服法不只局限于饭前与饭后的区别。以下介绍药物的8种服法。
①病在胃以上部位宜饭后服。用于治疗胃以上部位,如心、肺、胸膈等处疾病的中药,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中药以及消食健胃的药,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最好。
②治疗脾胃病的药物,煎煮后应在两顿饭之间服用,这样可以避免吃进的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
③病在胃以下部位或补虚的药宜饭前服。疾患在胃部以下(像肝病、肾病及肠炎等),服用中药治疗时,一般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这样服用是因为: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易于消化吸收而发挥药效,又不至于被胃内的食物及汤水稀释而影响效果。
④用于泻下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的中药,应该空腹服用;然而有滋补作用的峻下、攻积的中药,则应在早晨起床后空腹服用。这是因为,清晨时,胃及十二指肠内都没有食物,此时服药,可避免药物与食物相混合,药液能迅速从胃进入肠道,并保持较高的浓度,从而迅速发挥药效。
⑤涩精止遗类药物,宜在临睡时服用,可以治疗梦遗滑精。具有养心安神、滋补心脾、及镇定作用的中药,应在临睡前的30~60分钟服用,这样可以去烦消躁、稳定情绪、安稳入睡。
⑥某些药需要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在临近病发前服用,才能见效,否则无效。
⑦不拘时服药。急险的病情,则当不拘时服。
⑧温服、热服、冷服各有道。温服指在不冷不热时服用煎好的药液。通常,补益的、比较平和的汤剂均宜温服。热服指趁热服下(以能进口为度)煮好的药液。凡用于治寒病的辛温解表、祛寒及通血脉的中药均宜用热药热服。冷服指冷却后服用煎好的中药药液。一般对治疗热性病的清热解毒药和止吐类中药,均宜采取寒药冷服法。
中成药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上,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那怎么服用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中成药的服用 方法 等相关知识,欢迎大家的阅读!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实际上,服用中成药时需要的?水?大致有:热水、凉水、黄酒、米汤、姜汤、淡盐水等,如何选用呢?现简要说明如下。
温水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虚寒之症(如风寒感冒),应服温热之剂,此时就应用温热的水送服了;风寒感冒无汗时,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有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胃火盛或习惯喝凉开水的人,发烧时最好以凉开水服药,从而解热降温,加速药效。但根据水温来服药,也要因人而异,别?矫枉过正?,应先分清个人的体质,对于咽喉肿痛、上火发热的人,应该服用清热败火的药,如双黄连片,尽管喝凉开水能解热,但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反而会造成胃肠不适,影响药效。
黄酒
黄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腰腿、肩臂的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与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追风丸、妇女养血丸与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一般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姜汤
姜汤具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吐等功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兼有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像藿香正气片,显然也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盐汤
盐汤具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补肾药宜用淡盐汤送服,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用时取食盐2克,加温开水半杯搅拌溶化即可。
米汤
米汤具有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利嗝、止渴、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以小米汤送服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有时取煮饭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藕汁
藕汁具有清热止血等作用。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饮半杯,约100毫升即可。
葱白汤
葱白汤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用时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芦根汤
芦根汤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吐、止血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症尤为相宜。用时取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大枣汤
大枣汤具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功用。可用于送服归脾丸等,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此外,用竹沥汁送服治疗风热咳嗽的中成药,用茶叶汁送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也有一定的作用。送服中成药的用水,中药店不便保存,故需患者自备。但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过大,应遵照医嘱使用,才能达到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功效。
中成药使用误区
煮沸或用沸水冲服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中成药均应以温开水吞服。沸水冲服或是煮沸后服用不但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部分挥发性药物成分也会因此丧失。另外,滋补品所含的糖酵素和不少营养素很容易在高温下分解变质。
苦味中成药加糖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疗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药靠苦味来促进消化液分泌,加糖后会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时,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酸可与糖起化学反应,因此加糖不但影响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盲目与西药同服
由于中、西药的物理、化学特性各有不同,合理同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但并非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合用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现象。因此,即使没有药物禁忌,也应相隔适当时间服用,以确保安全。
药效慢不能用于急救
对于各种急性病的急救,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西药,而不是中药。其实中药不但可以治疗急性病,而且可以用于急救。?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等都是古人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良方。现在已根据古方制成疗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药制剂。所以,只要用之得当,中药也可以治疗急性病。
可以长期应用
许多中药,特别是矿石类中药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可致肾损伤等。因此,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者,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作主张。
任意加大剂量
有的中成药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是不含毒性成分的药品,也不可随意过量服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芦荟和朱砂,其中朱砂为矿物类,不易消化,适量服用可镇静促眠,过量服用则适得其反。还有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如消渴丸中含有优降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低血糖。
不辨证,随意选药
以感冒为例,在中医上分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双黄连用于风热感冒,而不是见感冒就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或双黄连;还有许多人发现自己?上火?了,就自行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殊不知?火?亦有实火和虚火之分,还有虚实夹杂之证。如患者本身脾胃虚寒,若咽喉肿痛就自行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清热解毒药,可能更加损伤中焦阳气,加重脾胃虚寒。
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疾病复杂时,可以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 说明书 ,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药煎煮热服在夏季使用不便,从而有夏季不宜服汤药的说法。其实无论是从应用方便与否,还是从疗效上讲,汤药在夏季都是可以应用的。古人已 总结 出许多适合夏季使用的名方,如?藿香正气汤?、?黄连解毒汤?等。
中成药怎么服用相关 文章 :
1.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介绍
2. 补血中成药中医用药
3. 服用中成药要注意哪些方面
4. 常用补气血的中成药
5. 正确吃药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一般吃2次,也可以吃3次,这要遵医嘱,至少要间隔5~6个小时才可以。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前言
中药饮片,是近代对中药的称谓,明以前称为本草。中药治病靠的是四气(寒热温平)、五味(辛甘酸苦咸)。所以正确的煎药及服药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药物吸收,达到应有的药效。
怎样煎中药,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简单的说,可以根据治疗的疾病类型来分类。
煎中药最好是 自己亲自煎,静心服气,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修行 。不建议代煎或者用电锅煮。除非电锅可控制火力及时间。
(一)煎药准备
1、煎煮器皿
最好选用砂锅,次之不锈钢、玻璃、陶瓷,忌金属器皿铁锅。
2、泡药
煎煮前要泡至少30分钟,药物充分溶解后,再煎药。脂溶类药物的药引是醇类。
(泡药的水直接煎煮,不要倒掉)
中药最好不要洗,粉类药物会被洗走。若洗,可快速用水过一遍。
(二)煎药时间及顺序
1、解表类(针对外感疾病)
药性,辛,发散。
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以武火急煎15-30分钟为宜,否则药效过于挥发。
2、调和类(多用于中焦疾病,调理气机,疏肝、理气、散瘀等)
煎煮时间30-40分钟,先武火,开后改文火。
3、补益类(人参、鹿茸等)
煎煮时间40-60分钟,先武火催开,改文火慢煮。
4、混合类
(1)先煎。
若调和类药物和补益类药物混合,则补益类单独拿出来先煎30分钟,然后再将调和类放入煎30分钟。也可以补益类单独煎60分钟,调和类单独煎30分钟,最后将两组药汤混合。
(2)后下
若混合类与解表类药物混合,则解表类药物后下。即先煎调和类,15分钟后,再加入解表类。
5、特殊芳香的草本,如薄荷等,后下,防止过于挥发。
6、矿石类药物,如龙骨、紫石英等,先煎。
(三)煎煮过程
通常为二煎。
泡药时,先将中药放在锅底,清水高于药表面一拇指,泡30min后,若水被药物吸收,则再加一公分的水。具体情况,也要根据锅的孔径酌情处理。衡量的标准是不要糊锅。
一煎30分钟,以出药汤150ml为佳。
二煎放温水或开水,20分钟,出药汤150ml。将一煎、二煎的药汤混合,再分两次服用。
通常情况下,若一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若一煎30分钟,则二煎20分钟。煎煮时间从开锅后算起。
特殊的:烊化,胶类,如阿胶等,需要敲碎,用凉白开泡,调开,再与煎好的药汤一起服用。
冲服,粉剂类,如三七粉等。
(四)服用方法
若疾病偏于上焦、外感,则饭后服药。若偏于中、下焦,则饭前服药。
若药物刺激胃,即使经过炮制,也要饭后服用。若胃肠敏感,喝了中药不适,也要饭后服用。
通常,解表类,发汗的,要温服或偏热服用,增加解表渲散作用。清下类药物,可适当凉服。
需要温服的药物,凉了加热,最好是见开,次之隔水焐,再次微波炉加热。
补充
固元膏制作(一定要买上等阿胶,左上角有银质商标的东阿阿胶)
1、阿胶敲碎,凉白开泡一晚上;
2、等量核桃、黑芝麻,炒香后碾碎;
3、枣,去核剁成枣泥;
4、将核桃、黑芝麻、枣泥倒入阿胶中搅拌;
5、加入适量冰糖;
6、放在带盖容器中,上锅蒸1小时。(一定要带盖,否则水蒸气进入会窜味,也影响营养价值)
冬季适合吃固元膏,中后期孕妇若缺血,也适宜吃。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
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要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也有讲究。
温服法:即药液不凉不热时服用,一般药物和补药多用此法。
热服法:趁药液比较热时服用。热服可发汗解表,治疗内寒症,可助祛除沉寒痼疾,寒药热服可治假寒真热证。
寒服法:将药液放凉或冷藏后服用。此法用于治疗内热症,寒服可助清解热毒。
顿服法:即一次将药服完,能迅速发挥药效,适用于治疗重病和胃肠道疾病。
频服法:即数次频饮或含咽,此法多用于咽喉疾病。
冲服法:因沉香、木香等芳香药久煎影响药效,故先将药物置入杯中,趁热将汤药冲入杯内,温浸片刻后再服之。
调服法:此法多用于犀角、羚羊角、牛黄、田七等药物。一般将这些药物另行研成粉末,用适量汤剂调和或用水、酒、醋、蜂蜜、蔗糖等调匀服下。
送服法:丸、散、丹、膏等用温开水送服;祛寒药用淡盐水送服;活血化淤药用酒送服均可助药效。
含化法:将药丸或药片含在口中,让其逐渐在口中溶化,以发挥疗效。
空腹服法:空腹服药就是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药。主要用于驱虫、攻下或治疗四肢血脉病。
饭前服法:饭前30-50分钟服药,治疗虚证和肠胃病时常选此法。
饭后服法:饭后15-20分钟服药,治疗心肺疾病时常选此法。
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②不宜久煎的药物3)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一副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喝中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喝中药的禁忌,虽然在现今这个社会,西药的种类繁多,但是还是不少疾病需要喝中药来治疗,中药并不是西药那么普遍使用,那么喝中药的禁忌有哪些呢?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以下就给你详细介绍一下:
一、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如果与中药同时服用的话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二、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不仅会降低补药的效果,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大蒜。因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服中药煎剂及丸药的时候,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因为生、冷类食物不但刺激胃肠,而且还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疮、皮肤病人忌食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患者忌食食盐。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2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下一篇: 苦药服用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