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又名土藿香、猫把、野藿香。载《本草乘雅半偈》。系唇形科植物藿香Agadtacge rygisa O.Kuntze.的地上部分。6~7月,当花序抽出而未开花时,择晴天齐地割取全草,薄摊晒至日落后,收回堆叠过夜,次日再晒。第2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干,晒干或烤干。
【炮制方法】1.鲜藿香:取新鲜药材,除去杂质、枯叶、老梗及根,切段。
2.藿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老梗及根,下半段略浸,上半段喷潮,润软,切短段,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鲜藿香为不规则小段,茎、叶、花序混合。茎呈四棱形,略带红色,疏被柔毛,断面中央有白髓;鲜叶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轮伞花序穗状,花冠蓝紫色。气香,味淡。藿香为不规则小段,茎、叶混合。茎略呈方形,外表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髓部白色。叶皱缩而破碎,纸质,灰绿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具特异香气,味微苦。
【炮制作用】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功能。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如藿香同佩兰、砂仁、木香、神曲、水煎服,治夏季受暑,头昏,胸闷,恶心,口中发黏,胃口不开(《安徽中草药》)。鲜藿香主要用于解暑。
摘要: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散寒解表、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主要成分有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这十味药材。生产藿香正气水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按照藿香正气水配方准备药材,然后按照生产要求提取溶液,最后将各个溶液合并,去除杂质即可,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藿香正气水是一种中成药,它的主要成分有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这十味药材。广藿香油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的作用,是治霍乱吐泻之要药,为君药。紫苏叶油、白芷辛香有发散作用,可助主药以散风寒,化湿浊,为臣药。大腹皮、厚朴具有行气化湿,畅中行滞的作用。半夏、陈皮具有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苍术、茯苓具有健脾渗湿,和中止泻的中。甘草和中,可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藿香正气水的常见配方
1、标准配方
苍术160克、陈皮160克、厚朴(姜制)160克、白芷240克、茯苓240克、大腹皮240克、生半夏160克、甘草浸膏20克、广藿香油1.6毫升、紫苏叶油0.8毫升。
2、生产配方
苍术78千克、陈皮78千克、厚朴(姜制)78千克、白芷117千克、茯苓117千克、大腹皮117千克、生半夏78千克、甘草浸膏9.8千克、广藿香油780.5毫升、紫苏叶油390.2毫升。
如何正确生产藿香正气水
1、严格按照生产配方准备药材,药材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炮制标准。
2、取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这四种药材,分别粉碎成粗粉,然后分别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渗漉法,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前三种各收集初漉液195升,后一种收集初漉液244升,备用。
3、前四种药材继续渗漉,收集续漉液,浓缩后并人初漉液中。然后把合并的渗漉液减压浓缩,使得总液量在350升左右,备用。
4、取茯苓,加水煮沸后,800℃温浸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取汁,备用。
5、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克,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备用。注意,生半夏有毒,生产操作必须单独进行。
6、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时,煎液备用。甘草浸膏打碎后水煮化开,煎液备用。
7、将苍术、陈皮、厚朴、白芷渗漉液,以及茯苓、生半夏、大腹皮、甘草浸膏的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680升左右,备用。
8、将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用适量乙醇溶解,然后加入前面合并的液体中,混合均匀后,用乙醇与水适量调整乙醇含量,静置48小时后,取上清夜,滤过杂质即可灌装。
藿香正气散--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藿香正气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藿香正气散--《笔花医镜》卷一
【处方】藿香1钱,砂仁1钱,厚朴1钱,茯苓1钱,紫苏1钱,陈皮1钱,白术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
【摘录】《笔花医镜》卷一
藿香正气散--《温热经解》
【处方】藿香1钱,川朴8分,甘草8分,茯苓2钱,制半曲1钱半,薄荷8分,陈皮1钱,苏梗1钱,白术8分,建曲1钱半,大腹皮1钱,豆豉1钱半。
【功能主治】夏令外感风寒,身温无汗,吐泻交作者。
【摘录】《温热经解》
藿香正气散--《内科摘要》卷下
【处方】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各家论述】《冯氏锦囊秘录》:正气强旺则外无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则内无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内伤交作。以甘、桔、紫苏辛甘散其外邪;厚朴、大腹苦辛通其内滞;藿香为君主,内可和中,外可解表,统领诸剂成功,正气赖以复矣,故名藿香正气。
【摘录】《内科摘要》卷下
藿香正气散--《幼科证治大全》
【处方】藿香1钱半,甘草(炙)5钱,腹皮5钱,白芷5钱,白术5钱,桔梗5钱,陈皮5钱,厚朴5钱。
【功能主治】婴孩小儿,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泻虚肿,疳伤。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幼科证治大全》
藿香正气散--《普济方》卷三六八
【处方】藿香叶、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苍术(米泔浸1宿,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伤寒发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八
藿香正气散--《普济方》卷一三六
【处方】大腹皮1两,白芷1两,茯苓1两,枳壳1两,羌活(去芦)1两,独活(去芦)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夏1两,荆芥1两,薄荷1两,桑白皮1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后;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每服5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如要汗,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六
藿香正气散--《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别名】正气散、藿香正气汤
【处方】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去皮)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苦梗2两,藿香(去土)3两,甘草(炙)2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用法用量】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金鉴》卷五十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正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各家论述】1.《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风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3.《成方便读》: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有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4.《实用方剂学》:寒燠不时,空气骤变,交互郁蒸,戾气流行,起居不慎,饮食失节,天时人事,两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临,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则藿香正气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温,理气而宣内外,和中而止呕泄,善辟秽恶而解表里,故以为君。表里交错,上下交乱,而正气虚矣,故以苓、术、甘草,健脾培中以为臣,俾正气通畅,则邪气自除。况有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朴、腹、二陈消满除痰,佐之以疏里气,更引以姜、枣以调营卫,则表里和而健康复矣。
【临床应用】1.胃肠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岁。1970年夏发病,症见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以四肢为著,先后住院三次,诊断为胃肠过敏性紫癜,此次复发症状同前。给予藿香正气散原方:剂后,恶心、呕吐、腹痛明显好转,能进饮食。5剂后症状大减,服10剂痊愈,迄今未再复发。2.急性肝炎:介绍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50例的临床体会。治疗方针以「治湿」和「理脾胃」为主,治湿有祛湿、利湿、化湿三法。其中法湿一法的主方为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湿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黄疸全部退净。黄疸消退时间最短者6日,最长者67日,平均25日。3.急性肠炎《广东中医》(1960;9:442):藿香正气散加减治非特异性急性肠炎30例,西医30例对比组(足量磺胺类、碳酸钙等肠道收敛剂及颠茄酊等止疼剂)。7例轻微发热,热度在37-38℃之间。多数轻度腹疼,疼痛多在脐周围,伴肠鸣。腹泻昼夜4-8次。粪量较多是粥状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部分病者粪中混有粘液,但无脓、无血)。无里急后重感。腹部稍鼓胀,有轻度压疼,肠鸣音亢进。症状消失平均日数中药组西药组腹泻1.5日2.7日稀便1.8日3.1日腹疼1.3日2.4日腹胀1日2.2日食欲不振2.1日3.3日发热2日3日平均治愈日数1.4日2.9日。
【摘录】《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藿香正气散--《痧喉证治汇言》
【处方】苏叶、土藿梗、桔梗、陈皮、茅术、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蝉衣、甘草。
【功能主治】痧喉。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不出肌,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者。
【摘录】《痧喉证治汇言》
可乐姜汤
做法:可乐、姜。把可乐倒入锅内,姜切片放到可乐里,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大约10分钟即可,这样姜的味道才能充分融入可乐中去,姜的用量可依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
功效:有防寒去痰的功效,增加热量,暖胃,最适用于冬季养生,对防治感冒效果很好,可以祛风散寒。
大枣姜汤
做法: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姜洗干净后,把姜切片不要敲碎,和大枣一起加水煮开加入红糖即可。
功效:大枣性味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生姜味辛温,具有温中、解表散寒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充分发挥姜的作用,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此外,生姜重补暖、大枣重补益,对治疗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红糖姜汤
做法: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水适量。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水,上火煮开,红糖再煮开即可。
功效:红糖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加到姜汤里,可改善体表循环,治疗伤风感冒。需要注意的是,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小葱老姜汤
做法:将香葱,老姜分别冲洗干净放入小锅内,加水一碗,熬至半小碗去渣留汤,加入红糖即可饮用。
功效:羹汁浓稠,甜酸微辣,别有风味,常食可温中散寒。
2018-01-26
璇心
主料:姜适量
辅料:红糖少许
1、取生姜若干洗净
小贴士:烧姜汤最好是选择新鲜生姜,鲜姜姜汁多,驱寒效果更好些。
2、从大块生姜上掰一块、切片,片切的越薄越好。
小贴士:如果你想姜汤更有味,可以将生姜切丝
3、用水壶倒350ml——500ml水用于煮姜汤
4、将姜片或姜丝和水倒入搪瓷锅,打开炉灶烧开。
5、在水烧至半开时(即水在翻腾,但水汽没从锅盖冒出时),取适量红糖放入水中,用筷子将红糖搅匀,继续烧。
6、当水烧开时,生姜红糖汤即告完成。
热乎乎的姜汤喝下去可以使你出汗驱寒,预防感冒。
2018-01-26
Panda柯小南
材料:鲜姜切片,大枣(提气,并且可以调味,以免太辣,难入口),枸杞子,红糖。
做法:
1. 用小一点的锅(煮奶锅即可)加上水煮沸,将洗好的大枣放入水中煮(枣子煮的时间要相对长几分钟) ;
2. 此时准备姜,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再将枸杞洗两遍,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转至小火。煮约七八分钟;
3. 加入冰糖或红糖,要适量,千万不可太甜,因为有枣,所以少放些糖即可。再煮两分钟,关火。
用姜汤防治感冒,要分清感冒类型,对症使用。其只适于风寒感冒。且在姜的选择上以鲜姜最适宜,如一时没有,干姜也可代替,但效果不如鲜生姜。对于风热感冒应选用板兰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暑湿性感冒则应选用藿香正气胶囊(丸),配合清凉解表的薄荷茶之类的饮料辅助治疗。
姜汤的制作过程中,姜的选用很有讲究。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姜的药用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分,它们各具不同的药性。生姜是指其鲜品,味辛性温,即可发散风寒又可止呕;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味辛性热,专治脾胃虚寒;炮姜经过炮制,辛味减轻,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生姜取自根茎,一般要挑选表皮没有裂口和发黑的,颜色鲜艳、柔软膨胀状态的新鲜姜,不要选起皱纹和发干的生姜。将生姜洗好后去除水分,用保鲜袋或包装纸密封好后放进冰箱冷藏,或在常温下放进蔬菜筐里,都是保存的好方法。如果表面干燥,皮稍微厚点儿,去皮后还可以使用。生姜表皮中有较多营养成分,在熬汤时,应该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养分的流失。
如果用热姜水加一丁点儿食盐当茶饮,每天喝上2~3回,经常服用有助于化解炎症。对于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中医认为,每天早、晚空腹喝上1碗热姜汤,并且坚持饮用,可收到补气、提神、改善睡眠之效。口腔溃疡的人,如果坚持用热姜汤每天漱口2~3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溃疡面的收敛。
2018-01-26
Hey花开了
1、老姜一块,刀拍破放锅里,加红塘。添水,煎开!
2、拍破的老姜+红塘+水放有盖的盅等容器中,加温度较高的开水。加盖。当然可以在炉子上加热!时间不用太长,开2-3分钟就可以了!
3、最好都加上葱白(葱的鳞片叶白色部分、土话葱老壳)
红枣姜汤用料:干姜、红枣各30克。
制法用法:上2味入锅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40min左右,加入红糖30克,再煮沸,饮汤食枣。
功效及适应症:治感冒。甜醋猪脚姜汤用料。猪脚1只(斩件),冰糖1小块,生姜250克,甜醋适量。
作法:猪脚去毛后斩件,用滚水煮5分钟。将生姜刮皮、拍裂连同猪脚放入瓦堡中,加醋。煮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下冰糖调味即成。
说明:产后血虚、食欲减退、手脚冻,用生姜、甜醋煲猪脚汤饮用,可增进食欲,兼能健胃散寒、温经补血,是产妇最佳滋补汤水。生姜含有的辣素,能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食欲。甜醋性味酸、甘、平,能散瘀止血、补血、强筋、健骨。产后口苦外感发热、阴虚者不宜饮甜
醋猪脚姜汤。
佛手姜汤:此汤疏气宽胸,和胃止呕,适用于妊娠恶阻,肝胃不和的胸脘堵闷,疼痛作胀,呕吐频繁。原料: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适量。
制作:把生姜去皮,与佛手一齐放入清水中洗净,取生姜切成片。将砂锅洗净,把生姜片、佛手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置于火上煮1小时,去渣留汁,加入白糖即成。特点:此汤微辣,比较清淡可口。
红糖姜汤
原料: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水适量。
制法: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水,上火煮开。加入红糖再煮开即可。
特点:汤甜辣适口,趁热喝下,可去风寒、止呕吐。生姜有发汗解毒、温中止呕的功用,与红糖、葱白合用,祛风寒的作用尤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2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翻白草的炮制方法
下一篇: 人参叶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