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芭茅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中药 2023-11-10 22:13:55

芭茅的功效与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乐山秋色

我喜欢乐山的秋天。时令一到立秋,即便白天还是酷暑,夜间自有凉风习来,不经意间就盖上了被子。到了秋雨绵绵时分,接二连三的秋雨下得想上街、想去远行的人好生焦虑。唐代李商隐有"巴山夜雨涨秋池"形容四川接连不断的雨势。一场秋雨一场寒,话虽如此,只要是秋天,川中盆地的气温仍然是很舒适的。

每到这时候,喜欢摄影追秋的人,就开始相互打听,九寨沟的红叶是否映衬在了镜海之上?康定丹巴的叶子怕是早就等不及了,露出了浅红的笑脸;峨眉半山的树叶是否由黄转红?

其实,在我看来,四川盆地沿江两岸,无论是在岷江还是大渡河青衣江,迷人的秋色莫过于芭茅花了。

一些不熟悉植物属性的朋友,很容易把芭茅草叫成芦苇。粗略看去,外表差不多,都是长在河滩水边。和芦苇非常的相似,所以经常会有人把它俩弄混。这种野草又叫做五节芒,也就是植物分类学上叫的芭茅,属于一种常绿草本植物。

说到芭茅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川南地区的朋友就比较熟悉了吧,芭茅在农村很常见,它和芦苇是有区别的。芦苇一般都是生长在河边或者水里面,而芭茅却可以生长在旱地上,就连土坡上都能看到它。

中国最古老的表现爱情的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许多词语解释蒹葭局限在芦苇一说,而按照植物学家们的研究,芭茅和芦苇是同科不同属而已,芭茅同样可以生长在河边沼泽地带,都属于禾本科。照此说来,《诗经》里的这首情歌,也可以用芭茅去指向。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芦苇空心,长得比芭茅草高点,芭茅草则是棉芯。乐山民间,喜欢叫它马儿杆,走在乡村田野,一些经年历久的坟头上,常常见到马儿杆的身影。民间有个说法,坟头上有了马儿杆,一个家族会兴旺,或者是出了一个人物,往往爱用"祖坟上长了马儿杆"去自诩。

芭茅是个尽职守责的环保卫士,它的根系发达,沿江两岸的河堤上下,常见它们的身影,一旦芭茅草连成片,它们会紧紧抓住脚下的泥土甚至鹅卵石,起到固沙保土的作用。

我读小学的时候在平羌古驿道上的关庙中心校,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有道长长的河堤叫"春天潮",一到秋天,堤上堤下都开满了如旗招展的芭茅花,"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我们把竹片弯曲,系上一根绷紧的钓鱼线,一把弓便成了,再去河堤或者滩头砍来芭茅杆做成箭矢。然后站成一排,以收获后的谷草堆为靶子,看谁的弓箭射的最远。等到游戏结束,各自捡起可再次使用的箭杆,小心翼翼的包好,回家放在床头,梦中还在放箭,那是多么快乐的秋天。

在川南,洪水天一过,秋天便走近深处了。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上,特别是被洪水淹没过的河中坝,不经意间,一片片、一从从芭茅草举起了一面面白色的旗帜,在天地之间打着旗语,大声宣布,秋天来了。

是否可以这样说,川南乐山的秋色是芭茅举起的旗帜。

这是一场秋的视觉盛宴。秋色渐渐变浓的时候,芭茅花挣脱掉外套,开始由青紫逐渐变成白色,如一面面旗帜,渲染在地面。芭茅花细碎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膜,可以无视秋雨的存在。不象桂花,一遇秋雨便零落成泥。

等到秋雨停歇,秋阳阔达,你就尽情的看吧,视野开阔的江边河滩,落日缓缓西垂,秋风阵阵吹过,一队队一群群黑色翅膀的水鸟,从一从从盛开的白色芭茅花下,呈四十五度角飞向晴空。这时候,你的眼前活色生香呈现出古人的句子,那是唐代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远景,走近芭茅花,眼前景像又如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句子,"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何等的美景!

芦苇和芭茅,都是中国画喜欢表现的题材。据说,民国时期乐山五通桥有一个大画家叫吴成之,他笔下的芦雁活色生香,芭茅花草水墨淋漓。

我也喜欢充满了中国画特色的类似题材,曾经在一个艺术拍卖会上,拍得一幅《芦江宿雁》图,巧的是,画家叫张邯(1919–1986)也是乐山人。民国时期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上海金石篆刻社,与一众大家如吴镜汀,陈半丁,何海霞等过从甚密,生前是陕西咸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芭茅还是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它的杆除了可以造纸编织工艺品,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芭茅的根可入药,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之功效。小时候,我母亲患了急性肾盂肾炎,听中医院的医生说,挖几根马儿杆的根,洗净加水煮,一分钱不花。于是我带着锄头去河中坝,芭茅草的叶片如锯子,十分锋利,靠近的时候小心点。吃了几道芭茅根熬的水,真的是药到病除。

芭茅花,舒展在乐山的土地上。

甘味药物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

  甘味药物是很多人都常用的药物之一,甘性的药物是有很多种类的。其实甘性药材的主要功效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作用1、甘温补气

  此法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临床往往出现四肢倦怠,院腹胀满,食后纳呆,大便溏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或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泻 脱肛 ,或子宫下垂,或长期低热等症。遇此即用甘温之品,健脾益气,补脾胃之不足。常 用药 如炙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等。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益气可生血摄血,益气亦可生精,益气还可扶正以去邪,甘温补气之法,化裁活用,用药中的,是治疗慢性 疾病 的王道之法。

  作用2、甘寒养阴

  用于脾气不亏,胃阴不足之证,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 养胃 阴,在用药模式上以清养、滋养为主。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甘寒之品常常治疗口干舌燥,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口舌溃裂,干呕呃逆,胃中灼热而痛,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或干瘪无力,舌质红,苔少,或舌心无苔或绛舌,脉细数或弦数等各类 消化 系统疾病。仿叶天士甘寒(甘凉)滋润之法,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生地、玉竹、莲子肉等,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等。

  作用3、辛甘化阳

  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而内有阴邪之证。本证常由脾胃气虚而水液运行失常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伤害脾阳所致。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胃虚寒证。此法治疗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纳食减少而腹胀怕冷,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兼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胃脘有振水音,或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等各类病证,治宜辛甘化阳,温运中阳,常用药如桂枝、干姜、白术、甘草、大枣等,方如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理中汤等。

  作用4、酸甘化阴

  适用于胃阴不足而致的脘腹疼痛症。从五味所入而言,酸入肝,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又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脾胃病,可以养阴益胃。现代药理研究酸味药有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此法用于中焦营阴虚弱的胃脘疼痛,肝胃阴虚的消渴,四肢拘急疼痛等病证。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木瓜、甘草、怡糖、大枣等,临床常以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作用5、甘缓和营

  适用于中焦营阴失和,阴阳两虚之证。本证常由于病久不愈,阴阳失和而导致中焦阳气不足而阴无以化,营阴不足而阳无以运。症见脘腹疼痛隐隐,痛有规律,或夜半而痛,或空腹饥饿而痛,时常畏冷, 舌质淡嫩,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弱。此法实际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的合法以图阴阳并补,调理脾胃,缓急止痛。叶天士治疗此类病人,用甘缓之法,建中汤类调治,临床运用,实有良效,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归建中汤?。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性的 胃溃疡 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运用此法效果肯定,常用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高良姜、香附子,临证化裁,屡试不爽。

  作用6、甘热祛寒

  从甘味药的配伍特点看,还可以甘热相配来治疗各种脾胃虚寒病,只是此法已不属于补法。先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甘热相配以缓寒盛里急。方如大建中汤,人参、胶饴建中缓急,配辛热之川椒、干姜以散里寒;又如用大乌头煎治寒盛 腹痛 、乌头赤石脂丸治阴寒胸痛、乌头汤治阴寒 脚气 疼痛,均配以白蜜而甘热驱寒。常用来治疗寒积腹痛等病证。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 五行 属土 ,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 方剂 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 中医 的人都知道,在 中药 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 解毒 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中药列表
  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

  味性:甘,平。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 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 咳嗽 ,吐血,衄血、便血,妇女 月经不调 ,崩中,胎漏。

  八宝镇心丹(大叶沿阶草、褐鞘沿阶草)

  味性:甘,平。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 风湿 性 心脏病 , 肺结核 ,慢性支 气管炎 。

  八哥(寒皋、鸲鹆、花鹆、哵哵鸟)

  味性:甘,平。下气,止血。治久嗽,呃逆, 痔疮 出血。

  八角乌(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味性:辛、甘、微苦,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乳腺炎 ,痈疖肿毒。

  八月札(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畜葍子、八月楂、压惊子、预知子、八月果、百日瓜、牵藤瓜、拉拉果、野香交)

  味性:甘,寒。归经:肝;胃经。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治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亦白痢疾,腰痛,胁痛,疝气,窟经,子宫下坠。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味性:甘,平。归经:归心、肝、大肠经。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巴东岩白菜(岩白菜[湖北巴东]、岩白菜、石白菜)

  味性:味甘;性凉。 补肾 ;明目;调经。主目昏多泪; 肾虚 腰痛;月经不调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巴戟、兔子肠、巴吉天、戟天、巴戟肉、猫肠筋、兔儿肠)

  味性:辛甘;温。归经:肝;肾经。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巴茅根(大茅根、野苇子、红紫)

  味性:甘,凉。 清热 活血。主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

  芭蕉根(芭蕉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胃;脾;肝经。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芭蕉花

  味性:甘谈微辛,凉。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

  芭蕉叶

  味性:甘淡,寒。归经:心;肝经。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 中暑 ,脚气,痈肿热毒, 烫伤 。

  芭蕉油(芭蕉汁、芭蕉树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心;肝;胃经。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 癫痫 ,高 血压 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芭茅(竿青、竿芒)

  味性:甘;淡;平。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芭茅果(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

  鲃鱼(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味性:味甘,性热。补肾阳;壮腰膝。主肾虚阳萎;腰膝酸软

  菝葜(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王瓜草、金刚骨、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霸王力、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

  味性:甘,温。归经:肝;肾经。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菝葜叶

  味性:甘;性平。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白八角莲(血丝金盆、鬼臼、九臼)

  味性: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主劳伤筋骨痛;阳萎; 胃痛 ;无名肿毒;刀枪外伤

  白背三七(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大绿叶、接骨丹、枪刀药、清心菜、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磊救驾、玉枇杷、金丝枇杷、白东枫、厚面皮、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晕病药)

  味性:甘,凉。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痈肿,烫伤。跌打损仿,刀伤出血。
  甘性食物推荐
  蔬菜类:苦菜、苦瓜、蕹菜、西红柿、茭白、蕨菜、瓠瓜、冬瓜、黄瓜、慈姑、竹笋等。

  瓜果品类:西瓜、甜瓜、香蕉、柿子、桑葚、柚、荸荠等。

  水产类:紫菜、海带、田螺、蟹、蛏肉、藕等。

  调味品类:淡豆豉、酱、食盐等。

  酸性还是甘性或者碱性食物的分析

  (1)大部份的 动物 性食物,属於酸性食物。

  (2)大部份的谷类,部份的坚果类,属於酸性食物。

  (3)多数的蔬菜类、水果类、海藻类属於碱性食物。

  (4)食用醋和酸味水果所含的醋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进入体内吸收后,胰脏、胆汁、肠液就以碳酸钠中和,再被吸收入肝中,很快的燃烧掉,对人体几无影响,故不列入酸性食物。

  (5)柠檬、橘子、醋的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归为碱性食物。

  (6)南瓜子、葵瓜子、杏任、腰果、芝麻、核桃属於碱性食物。

  (7)烘烤过的面包、全麦面包、小麦胚芽、糙米、等全谷类食物酸度较精制后明显减少。
  药物的性甘和性寒的区别
  中药上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某一种药,从四气上讲,可以性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寒是针对性热,性温是针对性凉,具体什么意思可以看看中医药的书,网上也有;某一味药从五味上讲,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性甘属于四气,性寒属于五味上的讲法,这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猜你感 兴趣 :

1. 最好的养胃食疗

2.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3. 什么是新药 新药的开发途径

4. 藏药药物技术论文

5. 东阿阿胶的功效作用

香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学名 4 俗名 5 生长环境 6 性状 7 效用 8 香茅的选购 9 香茅的食疗功效 10 香茅的食用建议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茅 11.1 拼音名 11.2 香茅的别名 11.3 来源 11.4 性味 11.5 功能主治 11.6 香茅的用法用量 11.7 摘录 12 《中华本草》:香茅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英文名 12.4 香茅的别名 12.5 来源 12.6 原形态 12.7 生境分布 12.8 栽培 12.9 性状 12.10 化学成份 12.11 香茅的药理作用 12.12 性味 12.13 功能主治 12.14 香茅的用法用量 12.15 附方 12.16 各家论述 12.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香茅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香茅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香茅 1 拼音 xiāng máo

2 概述 香茅,多年生草本,簇生成丛,秆直立,全草有香味。叶片扁平,长阔线形,先端尖细,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线形,蔬散,无柄小穗两性,披针状,无芒;有柄小穗紫色。花期9月。主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遍布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部省份均有栽培。喜生于山坡草地,或栽培于排水良好的坡地上。全年均可收采,采得后洗净泥沙即可鲜用或晒干备用。使用部分为禾本植物香茅的茎和叶。

香茅茎叶含挥发油、香茅(Citronellal)、牻牛儿醇(Geraniol)和甲基庚烯酮(Methylhptenone)。挥发油的成分为柠檬醛(Citral),是本品香味的主要来源。

3 学名 Cymbopogon nardus Rendle1 Gramineae

4 俗名 香茅、香草、柠檬茶、精香茅、茅草茶、香水茶、柠檬香茅、大风茅、香巴茅等。

5 生长环境 性喜阳光充足、温暖的气候,耐旱性强,惟不耐荫及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苛求,但以土质疏松而肥沃之砂质壤土或壤土栽植为佳。

6 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100~200公分,丛生,植株分蘗快速,全株具有柠檬香气;秆粗壮,叶片簇生条形,两面均粗糙,呈灰白色或淡绿色,边缘粗涩;夏、秋开花,圆锥花序疏散,为多数成穗之总状花序组成;小穗无芒,分有柄和无柄两种。

7 效用 全株具浓郁芳香气味,可利用于料理或茶水,亦可利用为化妆、香料、清洁剂、香皂等。茎叶蒸馏萃取精油,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杀虫剂、除臭、补品、 *** 剂及香水、家庭用品等。全草或叶药用,有温胃、助消化、袪风、镇呕、止痒之效。?

8 香茅的选购 香茅(C.citratus)属于西印度型。尚有产于印度西南部的蜿蜒香茅(C.flexuosus),则属于东印度型。作为香草以前者为主。

9 香茅的食疗功效 味辛苦,性温。具浓烈的柠檬香味。有散寒利湿、止咳平喘的作用。四川民间常用当地出产的小香茅(C.distans.)作治疗慢性气管炎药。

10 香茅的食用建议 鲜菜多用作烹制菜肴,如香茅烧鸡,或用于泡茶。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茅

11.1 拼音名

Xiānɡ Máo

11.2 香茅的别名

柠檬茅、香巴茅、风茅

11.3 来源

禾本科香茅属植物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11.4 性味

辛,温。

11.5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疼痛,头痛,胃痛,腹痛,腹泻,月经不调,产后水肿,跌打淤血肿痛。

11.6 香茅的用法用量

3~5钱;或提取香茅油,每服数滴。

11.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2 《中华本草》:香茅

12.1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12.2 拼音名

Xiānɡ Máo

12.3 英文名

Lemongrass Herb

12.4 香茅的别名

茅香、香麻、大风茅、柠檬茅、茅草茶、姜巴茅、姜草、香巴茅、香茅草、风茅草

12.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mbopon citratus(D C.) Stapf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12.6 原形态

香茅,多年生草本。秆粗壮,高达2m。含有柠檬香味。叶片长达1m,宽15mm,两面均呈灰白色而粗糙。佛焰苞披针形,狭窄,长1.52cm,红色或淡黄褐色,3至5倍长于总梗;伪圆锥花序线形至长圆形,疏散,具三回分枝,基部间断,其分枝细弱而下倾或稍弯曲以至弓形弯曲。第一回分枝具5至7节,第二回或第三回分枝具2至3节而单纯。总状花序孪生,长1.52cm,具4节;穗轴节间长23mm,具稍长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无柄小穗两性,线形或披针状线形,无芒,锐尖;第1颖先端具2微齿,脊上具狭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间无脉,第2外稃先端浅裂,具短尖头,无芒,有柄小穗暗紫色。

12.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华南、西南、福建、台湾地区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华南、西南、福建、台湾地区有栽培。

12.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不耐荫蔽。地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为佳。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34月,将2年以上的老株挖起,分成数兜,按行株距60cm×50cm开穴。每穴栽23棵苗,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追施人畜粪水。冬季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壅兜。旱季,注意灌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螟虫、蚜虫等,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12.9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2m,秆粗壮,节处常被蜡粉。叶片条形,宽约15mm,长可达1m,基部抱茎;两面粗糙,均呈灰白色;叶鞘光滑;叶舌厚,鳞片状。全体具柠檬香气。

12.10 化学成份

叶含茅素(cymbopogne),香茅甾醇(cymbopogonol),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lucoside),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甙(luteolin7Oβglucoside),木犀草素7O新橙皮糖甙(Luteolin7Oneohesperoside),异荭草素(homoorientin),2″(·)鼠李糖异荭草素(2″Orhamnosylhomoorien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二十八醇(octacosanol),三十醇(triacontanol),三十二醇(dotriacontanokl),二十六醇(hexacosan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糖(fructose),蔗糖(sucrose)。 另含挥发油,内有β柠檬醛(citral)即橙花醇(neral),香茅醛(citrcnellal),牻牛儿醇(gerani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二戊烯(dipentene),月桂烯(myrcene)等。

12.11 香茅的药理作用

香茅的挥发油有抗真菌(如委内瑞拉链丝菌等)作用。曾有报告,叶、根中含胰岛素样物质,为灰白色、无臭微苦的粉末,非生物堿或甙,亦非鞣质;其胰岛素效价为:口服lg相当440单位,皮下注射相当880单位。香茅醛及牻牛儿醇皆有特异气味,可作香料;无特殊药理作用。与香茅醇化学结构相近的香茅酸(Citronellic acid,Rhodinic acid,本品中并无其自然存在)对小鼠皮下注射,有麻痹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可致收缩期停止。注射于家兔可使血压下降,呼吸增大。蟾蜍下肢灌流可使血管扩张。在离体兔肠标本上,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对兔有溶血作用。

12.12 性味

辛;温;甘

12.13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温中止痛;止泻。主感冒头身疼痛;风寒湿痹;脘腹冷痛;泄泻;跌打损伤

12.14 香茅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敷。

12.15 附方

①治风寒湿全身疼痛:香茅一斤。煎水洗澡。(《四川中药志》)②治骨节疼痛:茅草茶、石错(即辣子青药)、土荆芥各一两。捣绒加酒少许,炒热包痛处。(《贵州草药》)③治心气病,胃病,肺病:茅草茶,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④治虚弱咳嗽:茅草茶二两。煎水当茶服。(《贵州民间药物》)

12.16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散跌打伤瘀血,通经络。头风痛,以之煎水洗。将香茅与米同炒,加水煎饮,止水泻。煎水洗身,可祛风消肿,解腥臭。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2.《陆川本草》:发表退热,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感冒身热。

3.《四川中药志》:祛风湿,散凉寒。治筋骨疼痛及半身麻木。

4.《广东中药》Ⅱ:治头晕,头风,风痰,鹤膝症;煎水饮可以止心痛。

5.《贵州草药》:补虚,止咳,镇痛,宁心。

12.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香茅的方剂 槐白皮汤 一:方名:槐白皮汤组成:槐白皮2两,黄柏1两半,香茅叶1两半。主治:虚劳,阴湿痒生疮。用法用量:以水...

漳州神曲 0g枳实(炒)5g藕片20g乌药10g紫苏子5g香茅20g牡荆子300g夏枯草5g白茶60g苍耳30...

鸡舌香散 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香茅3分,桂心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

更多用到中药香茅的方剂
用到中药香茅的中成药 正红花油 含水杨酸甲酯713g、桂叶油38g、桂油47g、香茅油16g、松节油174g、辣椒油9g、血竭3g。...

漳州神曲 0g枳实(炒)5g藕片20g乌药10g紫苏子5g香茅20g牡荆子300g夏枯草5g白茶60g苍耳30...

更多用到中药香茅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香茅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鼠曲草 录》)、佛耳草(《法象》)、无心草(《别录》)、香茅(《拾遗》)、黄蒿(《会编》)、茸母。时珍曰∶曲...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白茅 菅,入药与茅功等。时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

《普济方·针灸》:[卷十八本草药性异名]草部 香蒲。蒲黄苗也。俗名蒲槌。亦谓之蒲萼。一名睢。醮香茅。甘蒲。菖蒲。菁蒲。臭蒲。续断一名龙豆。属折。接...

《证类本草》:[卷第七]香蒲 用,俗人无采,彼土人亦不复识者。江南贡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庙缩酒。或云是薰草,又云是燕麦,此蒲亦相...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香蒲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8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